五年来,在省人社厅党组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王卫国任处长8年中,牢记宗旨,不忘初心,立足平凡岗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满腔热情地为老干部服务,交出了一份组织放心、老同志满意的答卷。2011年来,省人社厅老干处被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局、省公务员局授予“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厅机关离退休干部第一、第二党支部先后被省直党工委、厅党组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厅老体协先后被评为“省直老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厅机关老干活动中心被省体育局、省老龄委、省老体协授予首批“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称号,这些沉甸甸的荣誉都离不开王卫国的努力和奉献。他先后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并得到全厅离退休老干部的高度赞扬。2014年省直机关工委《党的生活》专刊第1期以“助梦夕阳添重彩”专题报道了王卫国同志的先进事迹。
始终坚守,从未改变,把信任当责任
身入方能心近。8年来,在与老干部们的日常接触中,王卫国看到老干部政治生活中的党性原则、文化生活中的高雅情趣、公益活动中的炽热爱心……他打心里觉着,这是一群既可爱可敬又充满活力的老人。因此,在老干部工作的点滴实践中,他时时刻刻倾注着敬意,投入了感情。感情决定态度,责任鞭策行动。为此,王卫国把工作标准定位在:老干部的需求是第一信号,老干部的满意是第一标尺。他始终把老干部当作父辈亲人来关心,了解老年人的特点,理解他们的心情,排解他们的忧虑,让他们感到他就是亲近的人、贴心的人、可依赖的人。王卫国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三个一步”:考虑精细一步,工作靠前一步、服务延伸一步。老同志中既有普遍性需求,也有个性化需求。普遍性的事,他想办法集中解决;个性化的事针对性解决。比如就医就诊联系专家名医,老干部第三代子女上学、升学等。只要能做到的,王卫国一定努力做到。超出职责范围的,他会想方设法帮助协调处理,确实无法解决的,也把政策和努力过程上门跟老同志说清楚,取得他们的理解。
2012年7月,厅里唯一享受副省级待遇的离休干部秦泽甫不幸去世。由于2次婚姻,儿子又患有智障,给后事处理带来许多问题。为此,他一面安排厅领导看望、慰问;一面以治丧小组名义发布讣告、整理生平、联系其生前曾经战斗和工作过的省市有关单位。并根据其家庭特殊情况,主动靠前帮助解决山东亲属等来榕悼唁的接送、餐宿等事宜。并就善后财产、抚恤金分配等问题,积极开展协调工作,最终使多方达成共识,避免了一起家庭纠纷的发生。2012年2月,离休干部林少顷同志的大儿子因公身亡,白发人送黑发人,林少顷夫妇精神几乎崩溃。接到情况报告后,他第一时间靠前,和处里的同志上门陪护、安慰,协助做好善后工作,连续几天几夜帮助林少顷夫妇挺过了难关。93岁的离休干部沈复曜病危抢救时,王卫国患肺炎住院,得到报告后,他二话不说,暂停挂瓶请假出院,迅速赶往沈老病房,尽力协调有关抢救等事宜,并一直伴随抢救,直到沈老暂时脱离危险后,才头顶夜色离开病区。这就是他的态度—全心全意把平凡的工作做得完美,满怀真情地把普通的事情做到极致,尽心尽职地把简单的事务做到一流。
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服务当要务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王卫国甘于吃苦、甘于平淡、甘于奉献,坚持以老同志需要为根本、以老同志满意为目标;坚持把管理当服务,用服务促管理;坚持诚心,用心,细心为老干部服务。
一是不忘初心,在管理服务上求精求细。日常服务保障是具体、实在、琐碎的。虽然事情都不大,但最能体现服务质量。为此,王卫国将工作法的“三个进一步”贯穿到实践中。老同志用车,他要求驾驶员一定要把车停到最靠近家门和医院门诊的地方,老同志上下车一定要搀扶一把,每辆车上备有特大号晴雨伞;老干部外出活动,他给每位老同志配发一个保温壶,让老同志能喝上热水;对进入“双高期”的离休干部,他和处里同志定期将文件和学习材料送上门,让行动不便的离休干部及时传阅学习;老同志生病住院,他及时到医院看望慰问、帮助解决具体问题;遇到台风、暴雨、降温等突发天气变化,他与处里同志及时给老同志们逐个打电话提醒,老同志一致称赞:“事情虽小,却暖人心。”他在老干活动中心设立了干部值班制度,做到第一时间了解老同志的想法、第一时间掌握老同志的动态、第一时间答复和解决老同志提出的问题。同时,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的走访制度,及时听取和采纳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不仅从大处着眼,王卫国还从小事入手,如加装活动中心台阶扶手,配备百宝箱、铅笔筒、血压计、血糖仪、电子频谱仪等日常用品,方便老同志随时需要,处处体现爱老、助老、便老。
二是秉持爱心,在解困帮扶中求真求实。随着进入“双高期”人员的逐年增多,老干部的家庭困难、个人健康状况等,都要求服务工作必须想老同志所想,急老同志所急,入耳、入情、入心。2015年11月,退休厅级干部骆烟良从厦门到福州住院,接到情况报告后,他亲率处里同志及时赶到医院,在安排和陪同一系列检查后,医生确定为骆老进行腰椎滑脱手术,手术当天上午,他带处里的黄慧同志一直陪护在手术室外等候,由于病情原因手术延迟,一等就是5个多钟头,直到骆老手术成功,平安推进病房后,他和小黄才离开医院,直到回到家中,才想起午饭还没有吃。偏瘫在家休养的黄勤芬,因出门不便看病困难,几次拖延检查,王卫国得知后,主动联系好医院门诊专家,派车接送,并亲自推着轮椅车楼上楼下陪同就诊检查,黄勤芬感慨万分地说:“有这样的老干处长,我们知足了”,事后还专门给厅里写了表扬信。有一年除夕夜,正当他和家人吃年夜饭时,突然接到厅退休职工周壮庆家属电话,告之老周胆囊炎发作,急需住院手术。病情就是命令,他二话没说放下碗筷,迅速联系了三甲医院,并落实了具体的床位和主任医师,手术成功后,周壮庆一家感动地说:“王处长没得说,对我们普通职工一样的关心。”无论是享受离休待遇的省部级、厅级老干部,还是最普通的退休职工,只要他们挂通了王卫国的电话,他们就找到了主心骨。老干部把王卫国当成家人,依赖着他,依赖着老干处。不论深更半夜,不论什么事情,王卫国接到电话第一句话总是说:“您不要着急,我马上联系、我马上到、我马上去处理……”在王卫国担任老干处长8年中,先后有20位离退休老同志去世。在他们病重、病危期间,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刮风下雨,接到电话后,他总是全力以赴,亲率处里同志迅速到场。善后大量具体工作,件件周到细致,老干部的家属感慨:“就是孝顺的孩子也不过如此”!
三是坚守用心,在满足需求上求诚求新。老同志的需求是多方面,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为了让老同志政治生活更丰富、文化生活更多彩,他主动作为,想方设法,每月一次集中学习、每年二次形势通报会、三期读书(培训)班、四次参观见学。还先后邀请了省委党校、省委讲师团、福建师范大学的教授授课辅导20余场,让老干部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2011年,当听到老干部想不上电影院也能实现看经典影片的愿望后,他马上研究方案,及时报请厅里追加投入,专门购置了一套投影仪、家庭影院功放系统和高背靠椅,建立了一个小型投影放映厅;为了满足一些老同志上网查资料和及时了解股市信息,他想办法专门配置了两台电脑,开通了互联网,并举办了两期电脑知识和操作培训班;为方便老干部开展健身活动,他特地在活动中心安装了两米高、八米长的落地镜子;为了满足老同志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他还组织成立了学习、健身、歌咏、书画等8个兴趣小组,开展经常性的活动,满足了老同志精神和娱乐的需要。
近年来,他紧密结合在老干部中开展“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系列活动,先后组织广大老同志参加了民政部优抚安置局、中国老年报社组织的“喜迎党的十八大知识竞赛”,获先进集体奖;在中组部老干局和福建老年报社组织的“喜迎党的十八大书画摄影竞赛”活动中,四位老干部的作品获二等奖;在省委老干局组织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革命歌曲大家唱等重大活动中,组织老干合唱队参赛,屡次获得好名次。
当你走进福建省人社厅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虽然看不到高档的陈设、昂贵的设备,却能从每一件物品的设置摆放上看到贴心、周到;从每一天浓浓人气中看到和谐融洽;从每一块奖牌证书上看到充实快乐。
恪尽职守、行于点滴,把压力当动力
面对党组的托付,领导的厚望,老干部的期盼,王卫国同志把压力当动力,全身心投入,真心实意为老同志服务。他更是以身作则,给全处同志做出了表率,以实际行动把厅党组、厅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传递好、落实好。
2014年机构改革,人社厅与公务员局整合后,厅机关离退休人员一下子由108人增加至190多人,面临摊子大、人手少、且不少老干部进入“双高期”、情况复杂、工作量倍增的实际压力和考验,在困难面前,王卫国没有退缩,没有辜负党组的重托与老干部的期盼,他一面迅速凝聚团队力量进行分工负责,一面马不停蹄挨家走访看望离休、“5.12”和厅级退休干部、慰问住院人员不下170多次,(包含异地居住在沪、厦人员),面对面了解实际困难,力所能及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召集全体老同志,安排由厅领导通报机构改革相关情况,以及积极组织开展“展示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畅谈发展变化”为主题的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活动,进一步加强了两厅(局)整合后老同志相互间的沟通和了解,促进了深度融合,树立了“大家庭”的观念,确保了老干部工作的顺利衔接、平稳过渡。老同志在快乐的活动中高兴地称道“我们是一家人”!
2012年,两岸关系交往频繁。有许多老同志,特别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老同志,想在有生之年能去祖国宝岛台湾走一走、看一看,是他们的心结。王卫国想方设法,多方协调,在厅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他与处里同志精心安排,认真准备,终于使老同志的心愿得以实现。看到老同志满意和欣慰的笑容,王卫国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那一年的上海博览会,同样给王卫国出了一道大考题,正值盛夏,盛况空前,又面临着排队辗转等实际情况,如果怕承担责任不组织就是上策,但一想到老同志的期待,感情压倒了一切,王卫国选择了想老同志之所想,反复认真制定了周密的参观计划和保障方案,向厅领导作了详细汇报,得到了大力支持。出发前成立了医疗保障小组,为每位老同志配备装有水壶、雨伞、遮阳帽、小马扎和矿泉水的“百宝袋”,定制了胸牌,印上联系方式、酒店信息,以防老同志万一走失方便联系。在沪参观期间,每天晚上王卫国带着随队医生给老同志巡诊问药、测量血压。认真周到的安排,确保了博览之行的安全、顺利、圆满。王卫国还将博览之行的掠影制作成相册发给每位老同志作纪念,大家一致赞扬:这次博览之行我们享受的是“五星级服务”!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王卫国带领着老干处的同志们,坚守在老干服务工作的平凡岗位上,践行“三严三实”、“两学一做”要求,勇于担当作为,乐于耕耘奉献,继续谱写“八闽夕阳红,共筑中国梦”的新篇章。
十年来,林木粦同志立足岗位职责,深入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争当忠诚、干净、担当、务实的好干部。“勇于开拓创新、甘于无私奉献”是他多年工作的真实写照,为了服务好全县离退休老干部,加强涉老干部队伍建设,他细心、热心、耐心、恒心投身工作,甘当老干部的“孺子牛”、愿当事业的“老黄牛”,他的工作深得全县老干部们的好评,多次获得上级表彰。2011年,东山县老干局荣获“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东山县老年大学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校;2014年他本人被市委、县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他做事细心,重细节,善协调,当好“领头雁”。他牢固树立“老干部工作无小事”的理念,思想上高度重视,对每一次学习活动他都认真对待,做细方案,想得深、做得细、抓得实,保证每一环节、细节不出问题。他刚到老干局任职时,便遇到原来的老干部办公场所因年久失修、破旧狭窄,不能适应老年人活动及办公需要的问题,他深入调查,多方奔走,寻找相对符合要求的办公场所。在他的努力争取下,县委、县政府最终同意将地处县城中心、环境优良,且其他部门同时在争取的原检察院办公大楼交给涉老部门使用,并对该办公楼进行精心修缮、装备电梯设备,形成集办公、教学、健身、娱乐、活动于一体的涉老综合办公大楼。他还多方争取上级和县相关部门、乡镇等十多个单位的支持,投入80万元新建2个塑胶门球场,添置100套教学桌椅,配备电脑教室,添置空调、钢琴、多媒体等一批教学设备,为老干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活动环境。2013年,在他的积极沟通争取下,县委县政府将新的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全县规划,并于当年11月份开工建设,工程投资1100万元,建筑面积达3200㎡,目前该项目即将建成投入使用。
他为人热心,重感情,办实事,当好“管理员”。他充分发挥老干部丰富的政治、经济、阅历、智力优势,激发老干部的正能量。一是鼓励老干部为发展建言献策。我老秘网县的五年规划报告、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县委、县政府重大活动、会议都会征求老干部的意见,老干部们也为东山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共提出60多条意见、建议,有30多条被县委、县政府采纳实施。为展示老干部风采,开展“我参与、我见证、我助力”为主题纪念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和东山建县100周年征文活动。鼓励老干部踊跃参与,让老干部把参与建设东山的难忘故事记录下来,现将文章收集整理即将编印。二是组织老干部当好正能量故事员。东山县作为谷文昌精神的发祥地,将学习弘扬谷文昌精神当作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点,组织发动了五六十年代时期曾在谷文昌身边工作的老干部、通讯员、警卫员、农林水部门技术员、老农民等追忆谷文昌事迹;鼓励谷文昌研究会的老干部,研究挖掘宣传谷文昌精神,组建老干部“讲故”队伍,组织老干部故事员深入到“谷文昌纪念馆”、“东山战斗纪念馆”、“寡妇村展览馆”、赤山林场、西港盐场、八尺门海堤、南门湾、红旗水库等地追寻当年谷文昌奋斗的足迹,亲身感受今日东山的巨大变化,使写出来、讲出来的80多条谷文昌故事更加真实生动,感人肺腑、催人奋进,并在县直机关、乡镇、学校、社区、农村等开展讲故事活动50多场次,听故事的群众达1.2万多人次。三是全力办好老年大学。他注重创新办学模式,为了能让更多的老同志就近参加学习,他开拓思路,深入调查研究后,向县委提出在铜陵镇创办老年大学教学点建议,并积极与教育、财政等部门沟通,争取场所调拨和修缮配套资金支持,将原文技校改造成设备齐全的铜陵教学点,开设了8个学科,吸收了学习学员200多人,满足了铜陵地区老干部就近学习的愿望。他还在铜陵、西埔两个人口集中的社区实行校外办班,送学上门,方便了老年人的学习活动。他认真研究学科设置,重实用、重兴趣,设立了东山歌册、学法用法、南音民乐、潮剧唱腔等四个特色班,极大激发老干部学习兴趣和热情,吸引了200多名学员参加特色班学习。他积极推动东山老年大学创建省级示范校,努力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将老年大学办学经费标准提高到每位学员300元,并为老年大学聘请各类教师人才47名,我老秘网县老年大学逐步形成了县城中心校、乡镇教学点、社区特色班的办学格局,2015年11月老年大学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校评审。他注重创新管理体系,针对社区老干部少、服务管理不均衡等问题,科学调整,统筹规划,将铜陵、西埔两镇的老干部集中编入码头、龙舞两个老干部联系点,进行服务管理,并规范了服务管理内容、场所、资金等一系列要求,推动了“四就近”工作的全面开展。
他富有耐心,重实效,甘奉献,当好“服务员”。一是积极组织老干部开展多种文娱活动,组织老干部参加“纪念东山解放座谈会”、关帝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娱活动,让老干部体会发展成果;每逢元旦、春节、妇女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他总是和老干部一起,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让老干部自编、自导、自演,极大丰富老干部精神生活;他多次组织老干部赴新马泰、上海、江浙等地学习考察,让老干部开阔视野,陶益身心。他致力于为老干部提供全方位服务,为离休、“5.12”退休干部及处级退休老干部订阅了党报党刊,为科级退休干部订阅《福建老年报》等,极大丰富了老干部的精神世界。二是极为关心老干部的身体健康,组织县医院的医生与老干部结对子,建立老干部健康档案,定期上门服务,定期开展健康咨询讲座,并为老干部订购保健书籍1000多册,满足老干部保健的需要。三是想方设法为老干部解难题,主动协调财政、主管局、企业,解决困难企业离退休干部“两费”和离休干部遗偶的生活补助拖欠问题。困难企业离休干部遗偶林美香、林玉环因企业改制,原生活费补助一次性解决。随着老同志年老多病、生活出现困难,当时生活费补助执行标准与现行差距大,他找有关部门、原企业了解当时解决方案,向上级咨询,寻求政策支持,在上级老干部局和县领导的重视下,重新核算,补足两位困难企业离退休干部遗偶生活费补助,并纳入财政统筹,深受老同志感激,类似问题不胜枚举。他还主动协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和医保中心,制定方便老干部医疗费报销的办法,做到应报尽报、随到随报。离休干部徐忠勤家庭困难,身体多病,行动不便,长期寄居汕头亲戚家,他经常电话询问生活身体状况,每次徐老回东山老家,他都会安排车辆接送,并邀请徐老到老干部局谈心,安排工作人员帮报药费、领工资等。任职以来,他共协调解决老干部疑难问题20多件,化解老干部困扰多年的心病,让老干部颐养天年。
他极具恒心,重操守、淡名利,当好“贴心人”。他对老干部政治上关爱,生活上关心,对老干部工作富有深厚的感情,把对老干部的关爱和尊重融入到十年来的工作中,精心服务,事无巨细,无怨无悔。多年前,领导找他谈话征求意见,有意安排他到其他重要岗位工作,他都婉拒。他深深地爱着老干部、爱着老干部工作,倾注了满腔热情,扎扎实实为老干部办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老干部遇到疑难问题,都主动过问,亲自督办,办快办好。老干部房产继承问题,找律师;老干部建房问题,找国土局;老干区道路破损,找交通部门和所在乡镇;老干部住院,主动联系医生;老干部去世,主动协助原工作单位,不让每一位老干部切身利益受到侵犯;平时多打电话、多上门问候,多见面、多谈心,让老干部感觉被尊重、被重视、被关心,他们心情很愉悦;老干部来电来信来访,总是笑脸相迎,端茶倒水,静心倾听,尽力办理,不让每一位来访的老干部受冷落、受委屈。几年来,他共解决老干部来信来访40多件,且做到件件有落实,件件都让老干部满意。
点点见真情,处处显本性。林木粦同志既是老干局的“一把手”,又是老干部的“总服务员”。他淡泊名利,清贫乐守,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工作一线,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他立好标杆,率先垂范,常年保持“五+二”、“白+黑”的工作状态,无怨无悔、甘于付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老干部工作者的崇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