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华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说明我国对生态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重视。
泰宁县位于福建西北部,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78%,是我国南方林业生产重点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中国生物圈网络成员单位、中国竹笋之乡和中国锥栗之乡;泰宁县也是全国少有的同时拥有世界地质公园一块世界级品牌和中国十佳魅力名镇、全国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13块国家级品牌的县份,以丹霞地貌为主体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以历史民俗为主体的人文旅游资源遍布城乡各地,是我省新兴的生态旅游区之一。从泰宁的县域情况来看,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泰宁从县情实际出发、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泰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一流实力旅游县、争创发展新优势的现实需要。
1.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突出资源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形成有序开发、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新格局。一要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林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承担着生产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重大任务。以50万亩生态公益林和世界地质公园保护区范围及一重山森林为重点,强化按规划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探索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依法向景区经营单位和旅游经营主体征收地质资源有偿使用费,重点用于加大对保护区内林农损失的补偿,保护林农权益,确保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8%以上,景区范围内保持在90%以上;积极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县,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工程,强化对地质遗迹和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改善自然生态条件;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切实搞好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人力和财力投入,确保森林资源的生态安全。二要加强城乡绿化工作。把城乡绿化工作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到2010年,泰宁全面形成城乡绿化一体化,建成高水平的城乡绿色通道、城区绿地系统等;实行政府、集体、个人多轮驱动、多力推动城乡植树造林,特别要把植树绿化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进非规划林地种植速生丰产林和雷公藤、锥栗、毛竹等特色经济林,到2010年,建成速生丰产工业用材林基地42万亩、雷公藤药材基地10万亩、锥栗基地10万亩、“两高一优”笋竹两用林基地40万亩,既确保全县宜林荒山全部完成绿化,又能够促进农民增收。三要加强环境的保护和污染治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综合防治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环境污染和城市污染,重点推进“二控三禁”工作。所谓“二控”,就是合理控制林产和石板材加工,利用财税、法规等手段,加快关闭一批规模小、木材利用率低的木材加工企业,切实治理好石板材无序开采、简易加工、浪费资源的现象,扶持一批资源利用率高、附加值高的规模企业做大做强。所谓“三禁”,就是在全县范围内禁止柴薪交易,大力发展以农村沼气工程建设为突破口的农业生态能源建设模式,每年建设沼气池1000口以上,扶持农村居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等新型能源,保护森林资源;禁止开发小水电站,防止流域生态破坏和山体破坏;禁止新建坟墓,在城乡全面推行集体公墓建设,避免土地浪费。
2.发展特色的生态经济,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要突出发展生态旅游。立足和发挥泰宁县生态优势,按照“中国山地休闲度假胜地”的定位,以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为载体,着眼原生态、着手次生态、着力泛生态,大力推进旅游产品转型、产业升级。加快旅游区绿化种植,建设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整治景区乱搭、乱建、乱采,拆迁安置与生态承载和景观不协调的村庄、人工设施,充分展示景区的生态性;有序开发好森林探险、地质探秘、水上运动、保健疗休等一批个性化生态休闲项目,高标准开发沁洋川、红石峡、峨嵋峰等后备景区资源,今后新开发旅游景区和项目全部定位于主题休闲度假产品,把泰宁建设成原生态的真山真水、胜境胜地,使生态环境成为泰宁旅游的最大卖点。二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泰宁是新兴旅游城,应当把发展生态工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举措抓紧、抓实。着力把泰宁工业园建设成为生态园区,进一步完善进入园区企业的环保标准和相应的鼓励政策,以朱口园区香草世界项目为重点,积极探索“板块招商”建设模式,注重引进两头在外的生态型加工项目,积极发展“零资源”产业,努力形成园区工业产业链和自我循环的工业链,带动区域产业升级。加快现有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淘汰小化肥、小冶炼及小水泥等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加快县造纸厂、德利化工等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大力推广节水、节能、降耗新技术,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加快推进产学研密切结合,着力突破一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科技型、创新型和质量效益型转变。三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泰宁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新兴的旅游县,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市场优势。在抓好湖上岩茶、金湖活鱼两个有机食品基地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加快以锥栗、乌凤鸡、清水笋、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建设一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积极创建全国生态型无公害烟生产基地,打响绿色品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积极借鉴和培育生态农业模式,重点在朱口、上青、梅口等金溪上游和景区周边,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牧—沼—果(茶、菜)”结合、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的“丘陵山地综合开发”、“庭院生态经济综合利用”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实现沼气推广与农业转型有效结合;在下渠、开善等农田基础较好的乡镇,积极开展“钱粮丰收”竞赛,推广以农田为基础的“烟—稻—菜(菌)”等粮经作物轮作模式,提高农田的亩产值;在新桥、大龙、大田等山地资源丰富地区,推广种树种果套草养畜放牧、栽培食用菌等农林牧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有效开发林地经济价值。
3.建设美丽的生态家园,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以建设海峡西岸最佳人居的生态县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有利于身心健康、自然和谐、具有泰宁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生态乡村,为人民群众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一要建设海峡西岸最美的山区县城。泰宁县城四面青山环抱,有芦峰山楔入城市中心,有朱溪、北溪、黄溪在此汇流成杉溪向西穿城而过,山在城中,城在山中,水绕城转,本身就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因此,泰宁的城市建设将按照“生态文化旅游城”定位,突出“显山见水透绿”风格,以自然山体、自然水体作为永久的绿色空间,辅之以人工改造的环城绿化带、沿河景观风景带和街头广场绿化,使园林绿化与自然景观相互渗透,突显“亲水、亲山、亲绿”的山水生态城市特色,构筑三溪蜿蜒、城景共生的山水生态景观格局,依托泰宁的旅游发展,打响“住在泰宁”的城市品牌,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二要建设海峡西岸最靓的新农村。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抓好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营造一个建设有序、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着力推进乡村综合环境的建设和治理,坚持“三不、两保留”(不大拆大建、不大挖大填、不大砍大伐,保留农村传统民俗风情和田园风光)的同时,因村制宜实施“六化”(环境净化、道路硬化、房屋美化、路街亮化、村庄绿化、文体卫设施配套化)工程,深入开展以“三清六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厨)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每年重点整治20以上个建制村;全面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实施以治理农村垃圾为主要内容的“家园清洁行动”,建设完善垃圾集中堆放点,在县城、景区周边和高速公路连接线沿线乡村推行“村收集、乡中转、县处理”的办法,其他村以乡镇为单位,推行卫生填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方式,确保到“十一五”末期,全面完成金湖上游主要流域沿线村庄的垃圾治理,全县农村垃圾处理率达70%以上。三要完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当前,重点加快泰宁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行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生态治理措施,使工业废水达到零排放,生活垃圾和污水在城市内部进行消化并达到循环利用。按照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修编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实施小城镇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建立健全防洪排涝预警、地质灾害和森林火灾等防治体系,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4.传播先进的生态文化,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保障。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把泰宁建成在全省甚至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生态经济和优质生态环境,而且要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化素质,真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教育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增强环境意识的透明度,扩大公众环境知情权;积极推进绿色消费,节约能源资源,倡导绿色文明,提高生态道德水平,在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全县范围内普及生态学原理和基本知识,使人们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形成全社会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要发展和传播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结合泰宁旅游发展,深入开发乡村游、科普游等休闲旅游产品,深化发展鱼文化、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生态文化,让广大群众在参与中体验生态文化、发现生态文化、融入生态文化,自觉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
(作者为泰宁县委副书记、县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