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确立了“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发展思路,突出“慢城”文化旅游元素,大力实施县城风貌提升改造、慢行系统建设和城市旅游元素培育,集中财力办大事,持之以恒推进县城前瞻性策划、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县城服务功能日益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景区化“慢城”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坚持高点规划,做到县城建设准确定位
我们紧密结合县情实际,充分考虑太白山水风光、资源禀赋、历史人文,从做好策划规划入手,聘请北京达沃斯、信道中和等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完成了《老城区休闲功能与风貌改造提升规划》、《虢川河两岸休闲街区及休闲度假新区详细规划》等编制工作,确立了“雪域太白、秦岭夏都,诗意田园、养生慢城”定位,突出县城建设生态文化、休闲文化、养生文化,提出县城建设必须体现生态之美、绿色之美、自然之美,完善了“一城两岸四片区”(县城,虢川河和红岩河两岸,北环路度假休闲宜居区、太白路秦风蜀韵体验区、虢川河水文化景观区、南滩生态农业观光区)总体格局,严格执行“城乡规划一张图、基础设施一张网、建设布局一盘棋”总体要求,保障了县城规划定位的准确性、整体性、科学性。根据规划构局,我们提出2020年以前,县城建成主城南片区和北片区、西南部旅游服务区、中南部生态产业示范区以及东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五大板块,通过城市交通及景观生态廊道实现互联互通,形成兼具生产、居住、服务、生态四大功能的“群落式”布局。目前,我们在县城建设推进过程中,严格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从建筑的风格、造型、格调、高度、朝向、间距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做到整齐、有序、统一和景观化。例如,县上实施的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前期科文、广电、司法、人社等部门均提出了分别建设业务用房的要求,我们按照县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功能构局,认为分开各自建设既浪费土地资源,又不能体现建筑风格,遂精心策划,对四个部门业务用房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科学确定功能布局,整合资金3170万元,县财政配套130万元,日前,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中心拔地而起,成为太白县城的新地标。
二、加大推进力度,全力打造县城景观特色
1.打造慢城特色风貌。根据县城建设中长期规划,我们按照“坡面红屋顶、墙面暖色调、墙裙文化石、门匾木质化”的总格调,连续三年大力实施县城风貌提升改造工程和慢行系统建设,累计投资1.1亿元,改造县城主街道建筑外立面172栋15万平方米,铺设沥青路面4.4万平方米、人行道石材2.75万平方米,安装道牙石1.2万米,建成慢行自行车道0.74万平方米,新安装路灯382套,建成城市雕塑景观小品21组,投放旅游休闲公用自行车70辆,初步形成了具有“慢城”特征的城市服务功能体系。
2.加大县城建设投入。累计投资6.2亿元,建成以道文化为主题的翠矶山城市中心公园,以蔬菜、农耕文化为主题的蔬菜游乐园和煜群、海升、秦西蔬菜产业休闲公园,以运动文化为主题的明珠广场和街心广场,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科教普及的良好场所。着眼于解决城区内涝、供排水问题,累计投资2800万元,铺设雨污分流管网4416米,更换老化给水主管道3000米,提高了城区及周边村组居民安全用水保障能力;针对城区电力、通信杆线多、布局乱、组合差等问题,我们下气力推进管线地埋和弱电下地工程,拆除城区弱电电杆86根,地埋管线4400米,安装生态型音响280套,地灯260盏,县城面貌焕然一新。
3.适度扩张县城规模。按照“东扩南移”“跨河发展”县城建设方向定位,今年以来,我们启动实施了虢川河“一河两岸”跨河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推进虢川河南岸污水管网、河堤两岸绿化、观光廊桥和湿地景观四大工程。截至目前,完成投资4100万元,埋设污水管网2100米,加宽了河堤绿化,铺设了地砖步道,为推进县城规模扩张、加速产城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
4.深入挖掘城市文化。我们将生态、历史、名俗、“慢城”文化和旅游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使实物承载文化、文化映衬载体。在主干街道路灯造型设计中,注重从自然资源、传统产业中找灵感、挖素材,将路灯设计成独具太白特色的白菜造型,体现了朴素柔美、亲切可人的个性,其表现力、吸引力、影响力得到了城乡居民和各方游客的充分认可,成为公众竞相观瞻的文化产品。我们还精心制作了21组反映太白地域风情和人文特色的城市景观雕塑小品,其中有栩栩如生、憨态可掬的“秦岭四宝”,有惟妙惟肖、细腻逼真的特色餐饮制作显现,有生动有力、率性亲切的劳动场景,有艰难跋涉、挑战自然的古道登山断面,有欣欣向荣、累累硕果的丰收景象,使文化的潜质与魅力得以充分释放,有力地彰显了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三、注重精细管理,全面提升县城发展品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