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光信
一、做好农民工工作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迫切需要,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题中应有之义。我市是福建省老工业基地和农业大市,全市农业人口219万,占总人数的81.7%,其中农村劳动力93万人。立足这一市情,我市把做好农民工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狠抓工作落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成效之一:公共就业服务全面跟进。根据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求职意愿和企业用工需求,建立求职和用工信息库,大力推动劳动力市场建设向街道(乡镇)、社区(村)延伸,全市街道(乡镇)、社区全部设立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并向村级推行劳动保障协理员制度,县、乡(镇)劳动力转移指导服务站179个,职业介绍窗口95个,为农民转移求职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劳务代理等一条龙服务,初步形成覆盖全市城乡就业工作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5.8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0.1%。今年1-3月份,全市各地以三明作为全国百个公共就业服务活动重点联系城市为动力,认真组织开展覆盖城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专场招聘会,为广大农民提供当地以及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地企业的2万多个就业岗位,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万人,比增35%,实现劳务派遣就业3.65万人,比增132%。
成效之二:职业技能培训再创佳绩。立足我市“3+1”产业和各县(市、区)主导产业,及企业用工需求等实际,普遍采取自培、联培、委培等方式,重点开设机械加工、服装纺织、电子电器装配等专业工种的培训班,把培训和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开设专业与地方产业相衔接,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相衔接,培训内容与农民意愿相衔接,培训后组织用人单位即时招聘。目前,全市建立培训机构118所,其中定点培训基地45个,仅2006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83万人;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1.72万人;新增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8858人。
成效之三:社会保险扩面扎实推进。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障,我市制定“农民工五大险种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案,层层分解下达扩面任务,建立劳动、税务、财政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农民工“平安计划”、“健康计划”、“养老计划”百日竞赛活动,定期分析研究解决存在问题,深化“优质服务窗口”建设,规范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2006年我市新增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人数都在万人以上,其中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1.43万人,居全省第三位;全市40家参加工伤保险的煤矿企业参保人数达0.99万人,居全省第二位。
成效之四:职工合法权益有效维护。一方面深入开展劳动合同“三年行动”,推行规范劳动合同文本和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备案制度,加强对企业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的管理,2006年全市各类企业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的达70%以上;另一方面对建筑领域内有欠薪记录和省外入明的建筑施工企业,推行工资保证金制度,帮助和指导企业确定工资水平,建立“按月支付、按季结算”的工资支付制度,有效防止拖欠现象发生;再一方面劳动、建设、公安、工会等部门采取联合行动,着重对全市农民工较为集中且拖欠比较突出的建筑施工、高速公路工程等企业工资支付及长效机制建设情况开展专项检查,2006年清欠涉及1.18万人工资715.56万元,清欠率达97%以上。
成效之五:生活服务环境不断优化。全市通过“春风行动”、“阳光工程”、“就业保障卡”、“农民工维权岗”为载体,精心打造关心、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和与城镇居民平等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全省率先推出外来务工人员落户政策,取消对农民工不合理收费和歧视性政策,免费办理各项求职登记、《流动人口婚育证》和免费开放文化公共设施,出台“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义务教育政策。目前全市已有23所中小学共接收农民工子女8000多人,初步形成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和公共医疗救治体系,有效控制麻疹、职业病、食物中毒等现象发生,做到及时处理率达100%,将农民工孕产妇、子女分别纳入当地孕产妇保健管理系统和儿童计划免疫保偿范围。
二、农民工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在组织开展过程中,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其一,集聚共为合力是工作有序运作的重要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出台《三明市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总召集人、市直31个部门为成员的三明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分析情况、研究对策,及时解决突出问题,做到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资金投入到位和措施保障到位,初步形成了“党政统领、内部联手、外部联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其二,创新工作机制是保持工作生机活力的核心要素。我市率先在全省举办农民工技能竞赛,全面推行 “就业保障卡”制度,使农民工在就业服务、维权援助、子女就学等八个方面得到实惠,开展劳务输出县与输入县对接活动,建立用人单位诚信评价制度,促进企业规范用工行为。其三,强势宣传引导是保障农民工得到及时有效帮助的重要途径。我市每年都以“春风行动”为载体,发放“春风卡”、“劳动用工指南”、“社会保险知识宣传手册”等宣传资料,进行面对面的宣传讲解,深化宣传实效;积极发挥各种宣传媒体作用,做到报纸有文字、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图像、街头有标语、网上有专栏,在全社会营造了关心、支持、帮助农民工就业、生活的良好氛围。其四,打造优势品牌是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手段。近几年,三明各地充分发挥地方产业优势,大力加强当地劳务品牌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沙县小吃”、“明溪旅欧”、“金湖旅游”、“永安和尤溪纺织”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劳动力品牌。其中仅沙县外出经营“沙县小吃”的农村劳动力就达4.8万人,占全县总数的51.3%,小吃经营收入约6亿元,小吃业已成为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其五,提供优质服务是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作风的重要体现。全市受理农民工投诉和咨询1256件,涉及农民工3.5万人,处理办结率达97.5%,同时市劳动、发改、经贸、林业等8个部门,还联合对全市100家企业开展用工调查,做到劳动力供求信息两头清,推进供需快速对接。今年,劳动保障系统开展深化“星级优质服务窗口”创建活动,将服务农民工工作纳入创建考评重要内容,确保让农民工享受到温馨优质服务。
三、农民工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按照“四个重在”的要求,在持续中谋发展,在提升中上层次,在运作中求突破,在落实中创佳绩,全面实施“五个板块联动”三年行动方案。着力抓好以下“机制、体系、重点、格局、方法”五个方面建设:一是在健全城乡统筹就业服务“四个机制”上加大力度。在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扶持机制上加大力度,全面实施“四免一补”政策,每年实现转移4万人以上;在提升劳务派遣新型就业机制上加大力度,积极向机关、农村延伸,力争每年通过劳务派遣形式就业4.2万人以上;在建立求职者和企业用工信息的供求对接机制上加大力度,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工信息库的动态管理机制,为农村劳动力的资源配置提供有效信息;在构筑覆盖城乡的服务平台机制上加大力度,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确保80%的乡镇、60%的村劳动保障平台达标。二是在完善城乡共享职业培训“四个体系”上加大力度。在转移引导性培训体系上加大力度,继续发挥118所培训机构作用,确保每年培训3万人以上;在岗位提升性培训体系上加大力度,探索“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劳动者积极参与”的培训模式,力争每年提升培训1.5万人以上;在就业预备制培训体系上加大力度,整合全市技工教育资源,创建市高级技校;在提升培训质量上加大力度,全面落实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争每年免费鉴定5000人以上。三是在推进城乡一体社会保障“四个重点”上加大力度。在继续实施工伤保险“平安计划”的重点上加大力度,突出抓好建筑业、采矿业等高危行业的工伤保险制度,力争年内新参保农民工突破2万人;在积极推进医疗保险的重点上加大力度,建立老区农民工选择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和农民工大病统筹医疗保险的机制,让农民工的健康权得到保障;在引导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重点上加大力度,认真落实《福建省失业保险条例》,力争年内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1万人以上;在探索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重点上加大力度,加强与国土部门配合,力争年内有实质性突破。四是在构筑城乡覆盖执法维权“四个格局”上加大力度。在推行“网格化监察”格局上加大力度,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执法网络;在工资支付和防欠格局上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建筑企业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和防范工资拖欠预警机制,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在推进劳动合同“三年行动”工作格局上加大力度,推行规范劳动合同文本,建立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备案制度,确保年内劳动合同覆盖面达90%,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80%以上;在化解劳动纠纷调解格局上加大力度,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力争三年内设立劳动争议仲裁院。五是在强化城乡联动工作运行“四种方法”上加大力度。在强化联席会议工作方法上加大力度,健全和落实各项制度,积极深化联手、联合、联动工作模式;在强化树典型促全局工作方法上加大力度,进一步总结推广宁化县推进农村贫困家庭“一户一就业”、梅列区“月月举办招聘会”和沙县“就业保障卡”服务制度,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在强化部门通力协作工作方法上加大力度,完善健全责任制,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格局;在强化工作评估督促方法上加大力度,强化农民工工作的落实力度,推动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作者为三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责任编辑:陈 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