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区七次党代会报告解读
今后五年,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创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战略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以改革开放为第一要务,以招商引资为生命线,以先行先试为最优政策,以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为前进基石,全力破解影响发展的瓶颈制约,全面加快开发开放步伐,确保率先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基本建成“一地一极三区两中心”发展框架和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新区。
到2020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比2015年翻一番,经济总量力争达到大连市三分之一,力争地方财力水平进入全省地级市的前列,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位居全省前列,综合实力跻身国家级新区第一梯队。
着力构建8大体系
未来五年,我们要努力在东北振兴进程中发挥示范和窗口作用,创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着力构建八大体系,初步形成符合新区实际、遵循发展要求、对接国际惯例的工作格局。
构建便捷高效的市场服务体系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复制上海自贸区成功经验,构建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商事制度、以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制度。建立有利于活力释放、要素集中、流通便利的市场服务体系。
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引领体系
以创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牵动,申办金普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搭建“双创”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众创空间载体建设,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载体,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切实转化科技创新成果。
构建国际标准的开放平台体系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推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工作深入开展,构筑“面向日韩、辐射俄蒙、进军欧美”的开放合作新格局。狠抓关键环节,突出地域特色,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核心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贸易规则,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构建招贤引智的人才支撑体系
实施人才优先的区域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引进、培养和使用”环节,创建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改革实验区。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创新、科技人才创业、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和领军人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在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服务支持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拓展“政校企”招聘协作平台,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加强重点产业紧缺技能人才培训。
构建开放多元的先进文化体系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作用,将文化建设有效融入党的建设、思想建设,贯穿于意识形态建设全过程。充分借鉴和吸收先进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多元、开放、融合的新区文化。把文化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渗透在企业文化、社会文化、家庭文化、创新文化、诚信文化的各个方面,彰显新区文化特色。弘扬传统美德,塑造新区文化品牌,提升区域软实力。
构建规范严谨的法制诚信体系
弘扬法制精神和法制文化,建设“法制意识明显、法制体系健全、法制程序完善、法制环境良好”的法制新区。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服务行业自律组织建设。推进诚信文化、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
构建完备有序的生态文明体系
秉持集约、高效、绿色发展理念,按照“规划科学权威、基础设施先行、资源集约利用、管理品质提升”的思路,加强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管理、生态文化和生态人居体系建设,规范陆海空域资源开发秩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维护好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优势,努力建设绿色低碳新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构建群众满意的民生共享体系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幸福富裕新区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将财力更多地向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环保、食药安全等公共服务倾斜。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改进社会服务形式,探索主动服务群众和居民自我管理的新机制。建立健全收入增长与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发展过程、共享发展成果。
党的建设要加强
加快推进金普新区开发建设,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特别是全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把党章党规党纪和中央省市委部署认识到位、理解到位、贯彻到位、落实到位,为完成好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始终保持开拓创新、昂扬向上的蓬勃朝气
2.巩固正确用人导向,精心打造敢于担当、善于胜利的干部队伍
3.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全面夯实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组织基础
4.深化正风肃纪行动,不断提升为民务实、清正廉洁的整体形象
5.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全力聚集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发展合力
突出抓好18项重点工作
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必须集中精力、突出抓好18项重点工作的落实。
做大做强功能园区
园区是开发开放的主载体和项目建设的最前沿。要按照经济管理权限向园区下放、资源要素配置向园区倾斜、先进生产力向园区聚集的思路,举全区之力加快园区开发建设,迅速打造一批支撑新区发展的新引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普湾经济区要大力弘扬“拓荒牛”精神,高位谋划、狠抓落实,突出功能性、经济性、特色化、差异化,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确保主要指标年均增长15%以上,力争财政收入三年翻一番。
加速优势产业集聚
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扩增量、调结构、促升级步伐。进一步巩固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生物医药、储能技术、“互联网+”及电子商务、通用航空、文化产业等百亿级产业集群。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手段大力拓展新兴产业。
狠抓招商引资工作
进一步强化“生命线”理念,深化主题招商、概念招商、全员招商,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重,不断提高项目财税贡献率和综合效益。建立规范高效的项目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园区主抓引进、部门主抓配套、街道主抓保障的责任体系,上下联动加快项目建设,迅速掀起建设热潮。坚持外引内培,提升外语、政策、谈判水平,打造一支专业能力突出、招商成效斐然的优秀团队。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实现全程网上审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五证一章、一照一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实现放、管、服有机统一。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推动各类执法重心下移,尽快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大力推行社会力量服务,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探索实行“地票”制度,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合法、有序、高效流转。深化人才及薪酬制度改革。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全面落实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任务,不断提高区域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建立产业投资基金,搭建综合创新平台,促进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探索企业主导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推动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原器件及通讯设备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载体。
加快建设航运中心
进一步优化大窑湾保税港区功能,深化与省内及环渤海港口城市的战略合作,强化国际中转及航运服务功能,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着力打造港口布局合理、服务功能完善、比较优势突出、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进一步优化航线布局,巩固海铁联运优势地位。加强与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的密切协作,进一步提高海关“一站式”通关服务水平,降低通关成本、提高通关效率。推动大连新机场加快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港口和专业码头。
加快建设物流中心
超前谋划新区物流板块战略布局,重点引进节点类物流枢纽项目。打造普湾经济区至金渤海岸服务业发展区的物流走廊,形成产业梯次发展的支撑带。鼓励企业占领冷链产业要素制高点,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冷链研发、设计、制造的产业链和创新链。有序规划引进生物医药、化学品等专项物流业态,优化和培育专业物流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一级农副产品、小商品、木材、建材、二手车、饮品、生物医药等一批要素市场。加快建设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平台。引进一批物流、商贸类跨国公司、大型央企、民企总部。
加快建设金融中心
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总部或分支机构、大宗商品及权益类交易平台和银行、保险、证券、基金、金融租赁等金融、类金融企业向小窑湾快速集聚,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到2020年,初步形成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重点发展航运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小微金融,创新发展产业金融、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加快发展健康保险、责任保险。积极探索、加快建立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的金融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天港金融服务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研究组建金普发展银行。开工建设朗勤、德泰、光伸3座金融大厦。鼓励企业上市、上柜融资。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生态化转变,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转变,旅游服务向标准化、个性化转变,建设国际滨海休闲旅游度假胜地。推进恒大、海航、世茂等大项目建设,带动大小黑山、黄渤海岸线以及遍布全域的各类景区景点,全面提升“浪漫大连、魅力金普”品牌形象。提高沙滩节、大樱桃节等知名节庆活动水平,打造“中国国际青年电影节”等一批新品牌。大力发展自驾游、房车露营、低空飞行、邮轮游艇等新型业态,提升温泉、乡村、沟域旅游规模和效益,扩大红色旅游覆盖面和影响力。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
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龙头,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建成享誉全国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产业化示范基地、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着力打造以东部涉农街道为主的设施农业聚集区,以西部涉农街道为主的蔬菜水果生产基地,以北部涉农街道为主的畜牧养殖发展区。培育壮大都市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作用,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共享、互促共赢。提升健康养殖示范场、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原(良)种场建设水平,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科学统筹、全域谋划、因地制宜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制定实施“多规合一”空间开发战略规划及配套规划体系,引导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规划建设一批有概念创意、有产业支撑、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特色街镇,探索出一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路子。加快“城中村”改制和棚户区改造。从严控制规划建设容积率,严禁在中心城区之外建设高层建筑。加快建设“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生态优良、传承历史、富庶文明”的美丽宜居乡村。加快推进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镇,促进新区人口快速增长、人力资源快速集聚。
完善重大基础设施
开工建设大连湾跨海交通工程,加快发展轨道交通,建设快速交通通道,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完善城市路网与机场、高铁、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积极申报和建设国家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城市基础设施管网改造试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和海绵城市示范区。着眼未来布局实施一批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源点及配套工程,不断提高城市综合功能。完善公交线网规划,加快推进公交体制改革,建设覆盖全域、四通八达的公交体系。
提升城市发展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