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进一步提升三明工业经济实力的思考

[复制链接]
乐将秘书 发表于 2009-2-27 10: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林运裕


  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实力的核心尺度之一,一个地区工业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水平。三明市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工业城市,是我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对三明而言是立市之本,更是三明加快崛起的希望。市委提出的“三市”发展战略和“四地”发展定位以及“两带一圈”发展格局为三明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因而,提升三明工业经济实力是我市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发展后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把三明建成我省的经济发展腹地、重要工业基地的关键。
  一、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我市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机械、冶金、化工、纺织、林产加工、建材为主导,产业门类相对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工业经济总量2005年居全省第五位,是福建省的重化和原材料基地,拥有全省最大的钢铁、化肥、水泥、煤炭、造纸、森工等企业。
1、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提高。三明工业近几年发展较快,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高。2005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6.29亿元,同比上年增长了21.6%。2006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27.89亿元,比增28.6%。“十五”期间,我市全部工业总产值分别以9.6%、10.8%、12.9%、14.4%、20.1%的增速在发展2005年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238.92亿元增长到433.36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上升,工业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32.4%提高到2005年的38.3%。随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工业实现利税已成为全市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期间,工业对三明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0%左右,提供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长期保持在50%以上,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达30.27亿元。
  2、工业企业规模逐步扩大,经济实力日益增强。2005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786个,其中大型企业有5个,中型企业49个,上市公司4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07.6亿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率达50%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资产规模继续扩张,其中资产过亿元的企业集团有12户,资产过10亿元的企业集团有2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计达283.13亿元。2006年上半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达69家。一批工业企业的规模、市场占有率等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三钢集团公司钢生产能力达300万吨;三化公司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商品电石生产厂和全省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厦工三重公司已是全国三大主要道路施工机械生产企业之一,振动压路机产销量全国第三位;华橡自控公司为全国最大的轮胎定型硫化机生产企业,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为40%,并大量出口欧美工业发达国家;三恒集团公司的彩色移印机、丝印机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同行业前列;将乐三华轴瓦公司的轴瓦产销量居全国第四位。
  3、工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多元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工业体系基本建立,已拥有以机械、化工、纺织、林产加工、建材、冶金等为主导产业、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冶金及压延、机械及汽车零部件、林产加工和生物医药“3+1”产业集群发展迅速。科技进步的拉动作用明显,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2%。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城市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工业企业运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目前已有30家企业被确定为全省百家重点企业和省、市级成长型企业。园区经济开始起步,全市现有的32个工业园区集中区已有449家企业入驻,2005年创产值76.89亿元,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发展势头良好,成为工业经济的新亮点。
  4、三大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较好,市场竞争能力有一定提高。集群优势初步显现,冶金产业以三钢、明光新型材料等企业为龙头,以小蕉、金古工业集中区为平台,形成了包括由采矿、选矿、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及相关的铁合金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和地质勘探等产业集群雏形。机械与汽车零配件制造业依托厦工三重、永安轴承、双轮化机和华橡自控、三明齿轮箱、永安汽车等企业,主攻重型汽车、汽车零配件和路面机械、工程机械、橡塑机械等行业。林产工业有国家免检产品2个、省名牌工业产品5个和省著名商标5个,年产机制纸15.2万吨、胶合板26.87万立方米。2006年上半年冶金及压延、机械及汽车零部件、林产加工和生物医药“3+1”产业集群共实现总产值122.4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3.3%,比增31.1%;新增规模企业数37家,其中林产业新增27家,冶金5家,机械4家,生物医药1家;现有资产总额180.91亿元,比增20.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9.3%;从业人员4.78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0.2%。
  5、品牌战略初显成效。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名牌经济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三明作为福建省的重工业、林业基地,从1999年开始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来,涌现了一批市场前景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先后产生了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9个国家免检产品、53个福建名牌产品、26个省著名商标,分别占全省5.5%、12.5%、10%和5.9%.2006年6月福建铙山纸业集团的“铙山”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9月福建华橡自控股份公司的双轮牌子午线轮胎硫化机、永安林业股份公司的永林蓝豹牌中密度纤维板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二、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粗放型的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目前我市的工业经济增长模式仍然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资源型产业偏重,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工业企业中大都分布在产业易于进入、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加工行业中。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近两年来一直处在下降的局面,其中2004年为14.38亿元,同比下降了5.8%;2005年为12.3亿元,同比下降了15.8%。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86家中,有24.4%的企业在亏损,亏损额达3.12亿元,同比上年增长了2.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9.61%。同比上年下降了7.44%。主导的钢铁产业、木材加工产业和建材产业在生产经营中不断遭遇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赢利能力逐步弱化,赢利空间进一步减少。
  2、工业企业规模小,生产效率不高。工业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产业集中度不高,小而散,大企业、大集团所占比例偏低。到2005年末,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6%,企业数量在省内各地市中排第5位,企业集团仅有13户,大中型企业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由于我市大型龙头企业相对偏少,特别是缺乏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重量级企业集团和大型企业,仅依靠现有的工业企业来推进全市工业发展,难度较大。单个企业平均利润额较低,全员劳动生产率偏低,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7.91万元/人,在全省9个地市中位居第6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89万元/人。2005年全市产值上亿元的企业仅16家,占5.7%;利税千万元以上的仅19家,占6.8%。
  3、工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工艺装备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属于80年代以后水平的技术装备仅占总数的3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12.16亿元,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7%。工业企业科技投入明显不足,研发创新能力较弱。2005年我市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有科技活动的仅有20户,同比上年减少了13%;有R&D活动的企业数为12个,同比下降了20%;有新产品开发的企业数为17个,同比减少了10.5%;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数为14个,同比下降了12.5%。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2005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仅为3.15亿元,其中R&D经费内部支出仅占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33%。国内外知名品牌较少,企业人才资源缺乏,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知识和技术骨干等高素质人才匮乏。2005年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3934人,仅占工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的7%;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430人,占年末从业人员的3%。
  4、产业集群优势还不突出,产业关联度低。产业结构比较松散,由于长期以来条块分割等体制性障碍的影响,上、中、下游产业之间相互分割,各自追求自我延伸与自我循环形成的小而全为主的生产体系,在原料、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互相挤占,使得企业在纵向上难以实现结构升级,林产加工、机械产业等不同程度的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横向间企业彼此内在联系少,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链接工作薄弱,产业间关联度低,多数集群企业生产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尤其是终端产品生产上,同类产品的市场细分特征不明显,系列化产品不多。
  5、工业发展环境不宽松。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由于煤炭、成品油,以及部分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造成部分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工业“两金”占用增加,经营效益下降,不少企业资金短缺,融资渠道狭窄。由于财力有限,影响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工业项目用地矛盾日益突出,发展空间受限。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紧张。机制不健全,服务成本高,服务效率低;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和行为还存在。机关效能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推诿扯皮、“中梗阻”以及损害企业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四乱两难”现象依然存在。
  三、提升我市工业经济实力的探讨
  1、从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上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实力。坚持结构调整与体制创新相结合,以存量吸引增量,用增量激活存量,盘活闲置资产,整合优势资源。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改革,把着力点放在加快国企资本、国企人员退出上,放在现有资源、现有产业、现有企业的优化整合上,放在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上。以市场为导向,由原材料初加工型向深加工、高附加值为主导调整,从高耗能、重污染产品向节能型产品和清洁型先进生产工艺方向调整,并逐步培育壮大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壮大一批优势产品和潜力产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特别对工业园区的汽车零配件、生物医药、特色食品工业等有前景的产品加大扶植力度,使之成为工业新的增长点和带动力,并在“十一五”规划中将结构调整措施落实到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项目。
  2、从区域协作的融合和错位发展上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实力。面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机遇,依托三明东出西进、南联北接,延伸拓展闽东北、闽西南两翼,毗邻周边内陆省份的区位优势,抓住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和区位条件不断改善对三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立足独特的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在更高层次、更大平台对工业的布局进行优化配置,在对接沿海地区产业发展中提升竞争能力,在参与全省产业分工中增强综合实力,在加强与内陆地区经济合作交流中实现优势互补。继续深化与厦门、泉州的山海协作,促进与闽东北、闽西南两翼的联动发展,联手做好跨市公路、铁路、输变电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产业配套项目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周边经济协作区的产业分工合作,特别是加强与沪宁杭的高校、企业在生物医药产业上的联系,扩大与广东顺德等地企业在林产加工业的交流,增进与福州、浙江永康相关企业在冶金及压延、机械及汽车零配件等产业的合作。同时,面对着协作区域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竞争问题,坚持错位发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战略,错位竞争,在与周边的地市实现优势互补和融合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优势,找准三明自己的发展空间。
  3、从加大科技投入上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实力。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自主创新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企业用足用好国家扶持技术创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政府、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多层次、多渠道投入,推动企业走上“研制一批、开发一批、销售一批、储备一批”的技术创新良性发展轨道。加强我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做好入驻孵化项目的管理、辅导、培训等服务工作,积极探索引进各种资本投资孵化器或在孵项目。抓好制造业信息化工作,重点扶持厦工三重、福建华橡等30家试点示范企业建设,引导企业作为主体加大投入,力争建成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30-50家。加强与国内一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大力引进具有先进知识、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先进理念、经验的管理人才,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依托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林科院等高校院所建立的市校、县校、企校合作关系,推进产学研合作,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4、从产业集群的培植上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实力。立足三明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全面对接海峡西岸产业群,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分工协作,加快构筑产业支撑体系。突出冶金及压延、机械及汽车零部件、林产加工以及生物医药产业,依托现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关联项目和配套生产,做大做强三个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使三明成为海峡西岸重要制造业基地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根据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的新趋势、新特点,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突出主导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在培育新的产业集群上力争有更大突破。积极引导新的产业加快集聚,特别是目前在我市基础较好的纺织、建材、食品等产业,吸引更多的工业企业融入产业集聚中,发挥产业集群的效应,优化产业链的结构,实现产业的有效整合,形成三明强大的产业竞争力。
  5、从品牌战略的推进上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实力。品牌不仅是一个企业更是一个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品牌培育,打响优势品牌。企业名牌战略的延伸和拓展,对提升一个地方经济的知名度、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推动名牌战略向着企业名牌战略、行业名牌战略和区域名牌战略拓展,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创建更多的国家名牌、省级名牌,提升工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做强优势产业品牌,围绕“3+1”产业集群,以及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国家和省级品牌,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建立分类指导、强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对具备一定条件、有发展前景、有创名牌潜力的企业,实行重点保护和扶持,在政策、信息上提供更加到位的支持和服务,促其各尽所能争创名牌。加大对企业形象、产品品牌的广告宣传投入,提升企业的外部形象,增强企业创名牌的竞争力。用好用足省市关于扶持优势品牌的各项优惠政策,从财政资金安排、信贷投入、税收返还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激发企业创建品牌的积极性。
  6、从发展环境的优化上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实力。强化服务保障,融资方面要积极研究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强政银企多方协作与配合,促进信贷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有效缓解中小工业企业担保难问题。建设用地方面,按照中央和省里出台的有关土地管理的新政策,用好用足省上下达的用地指标,科学安排工业建设用地,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提高项目的供地率、落地率、利用率和产出率。企业用工方面,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加紧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区外劳动力;督促用工单位改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居住条件,提高员工生活水平。工业园区方面,加强以供排水、供电、污水处理、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打造承载工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坚实平台。大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公开,完善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和“一条龙”审批的工作机制。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坚决纠正和查处“四乱两难”现象,特别是针对企业的不作为、乱作为和“中梗阻”、“吃拿卡要”等现象动真格、严处置。
作者单位:三明市委政策研究室
责任编辑:岩 实

 

精彩评论3

正序浏览
溪尤秘书 发表于 2009-2-27 10: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出来灌 要讲信用 说了回你的帖 就一定回你的帖
 
田大秘书 发表于 2009-2-27 10: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回一个帖需要理由吗
 
田大秘书 发表于 2009-2-27 10: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严重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0粉丝

271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