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旭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加快推进大田县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要在以下七个方面下功夫。
1、建立新机制,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上下功夫。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是破题阶段,行政力量不可或缺。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一是宣传发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新的历史任务,全县上下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要加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让全县人民对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效杜绝认识上的片面性和行动上的盲目性,确保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推进。要把党的政策交给农民,把中央、省、市各级在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政策广泛、深入、持久地向农民群众宣传说明,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二是上下联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城乡各个领域,需要多部门、多层次、多环节的紧密配合。要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机制,明确县直涉及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单位和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和责任,形成集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各级党政主要领导都要亲自研究、亲自协调、亲自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并明确一名主要领导侧重抓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农村建设“五大工程”也都要有一名县领导负责,不断加大行政力量介入的强度和力度。各级都要成立或充实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发展规划、新村规划、农业科技服务、金融贷款、基础设施、文明风尚等方面设立相应的工作组(或服务队),抽调精干人员,统筹做好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三是督查促动。新农村建设工作量大,任务艰巨。要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任务,锁定目标,细化方案,落实责任,落实人员,严格考核。对试点村和整治村,要签定工作目标责任状,确保建设质量。要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健全每月例会、每季督查、半年初评、全年总评制度,同时探索建立电视曝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等督查检查机制,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2、培育新农民,在激活主体上下功夫。新农村建设是对农民家园的建设,农民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他们自己最有发言权。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不能“为民作主”,甩开群众,甚至违背群众意愿,一厢情愿地搞建设。要深入基层和群众,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工作中充分吸纳,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受农民拥护的“惠民工程”。要着力于培育新型农民,增强劳动者素质,提高农民主体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开展实效性强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创业教育,培养一批适合市场导向、适合农村和城市需求的普通技工、高级技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广泛开展“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和文明村镇、文明村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新风尚,以农民群众素质的普遍增强,推进基层民主管理和民主政治建设。要积极探索村民自主建设机制,以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为载体,通过村民推举党员、干部、农村能人中有声望、有公心的人组成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政府指导理事会制定章程、建立制度、规范运作,支持理事会自主管理、民主决策,负责处理新农村建设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做到建设资金由理事会筹集、管理,建设合同由理事会签定,工程进度由理事会督促,建设质量由理事会监管,维护好农民的自我管理权、规划参与权、整治决策权和经费知情权,保护好、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3、增加新投入,在“多予”上下功夫。这几年解决“三农”问题,财政走到了前台,有关的惠农政策大多是财政政策。特别是通过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在对农民“少取”上确实有了历史性突破。但历史上欠帐太多,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仍然保持一种低水平,城乡财政资源配置不对称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变。新农村建设不能仅靠农村自己去建设,需要大量财政资金投入,应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在资金、政策上对农村实行重点倾斜,在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开辟新的财政支农途径,不断扩大政策支农的规模和力度。同时要针对当前财政性资金分散状况,抓紧研究捆绑使用财政扶贫、能源交通、农田水利等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改变直接补贴的办法,采取“以物贷款”、“以奖代补”等形式,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鼓励农民投资投劳参与新农村的各项建设,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要努力盘活存量资产,导入市场因素,加快林产、土地等存量资产的变现,增加村集体自有资金,提高村自主建设新农村能力。对新型住宅小区、养殖小区、集中供水设施的建设管理,按照市场化办法运作,充分调动乡(镇)、村、农民和民营资本、区(境)外资本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农民投劳、民营资本、区(境)外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4、做好新规划,在把准主攻方向上下功夫。规划是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总纲和指南,编制规划的过程也是宣传发动、反映民意、激活主体的过程,做好规划至关重要。县、乡两级都要积极主动地介入规划编制工作,与村干部一道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做好规划的论证、编制工作,同时要通过公示等途径,逐组、逐户地征求当地群众意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科学制定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在规划制定实施过程中要认真把好四个原则:一是项目带动。以新农村建设“五大工程”为突破口,并按照经济社会项目兼顾、长中短项目结合的原则,把纸上的规划化解、细化、落实到具体的支撑项目,每个项目都要制定出具体的工作目标和保障措施,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启动时间、完成时间和资金来源,逐个启动、逐月落实、逐项破题,努力把各村建成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农副产品流通的“集散地”,农民走向市场的“桥头堡”,乡(镇)企业发展的“主战场”。二是先易后难。要从经济基础好、交通条件便利、群众积极性高、工作难度不大的村抓起,从农民群众最关注、最需要、最紧迫的事情做起,从农民群众受益面广、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干起,以点带面,分步实施,扎实推进。三是突出特色。我县各乡(镇)、村组地理条件、经济条件参差不齐,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统一模式、搞“一刀切”,必须符合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准确定位,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建设模式。四是注意实效。在建设中要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切忌搞形式主义、“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5、建设新民居,在改善村镇面貌上下功夫。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建设,但新农村建设必须进行新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从新村建设、改善村镇面貌等最直观的地方入手,逐步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以此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前重点要在“治乱、治缺、治脏、治空”上狠下功夫:“治乱”,就是要实施村庄改造。要切实做好新村规划,城建、国土等部门要加大力量,降低收费,简化手续,不断加大规划编制的指导、服务力度,同时严格执行新村建设规划,增强规划管理的刚性,解决当前新村建设中存在的“散乱差”、无地建房、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等问题。要按照节约用地、适度集中的原则,采取政府扶持、村民自愿、分批推进的办法,对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村,实行整治改造,建设小型村民小区;对旧房集中连片、生活环境差、绝大多数群众有要求和改建能力的,实施村庄整体拆旧建新,建设新村庄;在人口集中、交通比较方便、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社区型农民新村。通过村庄整治,逐步撤并小型村,整理空心村,缩减自然村,搬迁偏远村,形成梯次合理的农村居住点布局。“治缺”,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要抓住国家不断加强农业和农村投入的政策机遇,积极开展“五类设施”建设。一是交通设施。加快完善农村路网建设步伐,全面完成通村四级公路硬化,形成功能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村实施“组通、户通”水泥路工程。二是农田水利设施。要以烟田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毁集中整治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积极整治病险水库,改造排灌设施,治理小河小溪,整理山坡荒地,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三是能源设施。要因地制宜,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大力普及沼气建设,建立一批沼肥综合利用示范村、示范户,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四是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对农村卫生的持续投入机制,重点加强加强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所改造和建设,解决农民没有地方看病问题;探索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不起病问题;积极开展亿万农民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农民自我保健能力,解决农民少生病问题。要按照“相对集中、方便入学、改善条件、确保质量、提高效益”的原则,结合危房改造,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不断完善学校宿舍和食堂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要大力实施农村远程教育“村村通工程”,结合农村通信工程建设,更新、改造、普及农村广播、电视、通讯、电信等基础设施,力争网络覆盖范围到全县各个角落。要巩固提高农村电网改造成果,切实改善农村用电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五是村级办公阵地设施。要继续加大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和农村村级办公设施建设投入、管理力度,切实保障村级办公设施发挥应有的作用。“治脏”,就是要改善生态环境。深入开展“五清六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违章建筑、清破旧危房,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厨)活动,配套建立并实施“五清六改”综合治理方案,加大县乡财政投入,大力实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示范工程,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家园清洁行动”,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大力推广“猪一沼一果”、“猪一沼一菜”等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治空”,就是要充实服务功能。以建立农民社区服务中心为主要形式,按照便民利民、实用有效的原则,在中心设置卫生医疗、村民购物、农资供应、农技服务、幼儿教育、文体活动等服务点和公益设施,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通过“四治”,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使农村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治、村貌美化。
6、培育新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产业支撑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保障和内在动力,农民增收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一是从农业“内部”找增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要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围绕发展“54321”工程,结合各村特色,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建设。要树立和落实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理念,加大政策扶持和联内引外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久现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同时要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要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建设连锁化“农家店”。二是从农业“下部”找增收,大力发展优势工业。贯彻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农村建设战略方针,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经济,进一步“突出工业、加强工业、突破工业”,增强工业反哺农业能力。结合大田实际,当前要着力破解工业用地、资金、项目三大难题,围绕建材水泥业、冶铸及机械加工业、轻纺服装业三大产业集群的培育壮大,矿产品采选加工业和能源业两大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陶瓷业、电子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三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集聚,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三是从农业“外部”找增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产业。出山打工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发展空间潜力还很大。要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信息平台,实现县乡联网,认真做好劳务派遣与跟踪服务,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畅通劳动力的供求渠道。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积极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中介组织,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为劳动力有序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要面向工业和第三产业,面向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稳定每年新增4000人以上的劳务输出水平,提高劳务转移质量,积极打造劳务品牌,有序引导务工农民成为技术工人。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依法合理流转土地,妥善化解由于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的农业劳动力不足、土地荒废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推进农业生产资料集约经营,促进特色产业和劳务经济协调发展。
7、树立新风尚,在促进乡风文明上下功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更要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倡导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农村文明新风尚,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和良好乡风民俗的形成,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农村文化,塑造农村新风貌,要立足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立足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坚持重在建设、注重实际、多办实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一是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创新载体,大力倡导文明新风,革除陋习,抵制迷信,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着力形成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二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要在加强和完善农村党的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上,以促进村民自我管理为内容,成立农村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逐步建立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长效机制,构建和谐平安新农村。三是注重培育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以民间文艺团体培育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为核心,加大对民间文艺团体的支持力度,利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和农村集市,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促进民间文艺团体的发展;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对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让农村“土生土长”的文化发展壮大起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作者为中共大田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责任编辑:陈 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