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陇原“苦瘠甲于天下”
记者:“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到2020年要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甘肃地处西部内陆,请问王书记,甘肃现在贫困人口分布情况如何?
王三运:由于自然、历史、区位等多方面原因,长期以来甘肃都属典型的贫困省份,“苦瘠甲于天下”说的就是陇原这片土地。自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在甘肃起步实施“三西”扶贫开发以来,全省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随着国家扶贫标准的提高,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的特征又进一步凸现出来。按照国家2300元每年的新标准测算,2011年全省贫困人口达842万、居全国第7,贫困发生率达40.3%、居全国第2,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涉及甘肃的就有六盘山区、秦巴山区、藏区3个。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指出,“甘肃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在全国都是典型的”,并作出了 “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和努力的方向。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甘肃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从省情实际出发,明确了工作的“三个重中之重”,即全面小康是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精准脱贫是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进一步统一了全省上下的思想和行动。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
记者:据我们了解,甘肃的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40.3%下降到去年的13.9%,下降幅度还是比较大的。请您谈谈,甘肃的扶贫工作有什么突出特色?
王三运:我们这几年走过的扶贫历程,最核心的就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最根本的就是始终运用反映扶贫开发规律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来推动工作,保证了我们的扶贫工作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效。2012以来,全省累计减贫553.7万人,贫困人口减少到288.5 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26.4个百分点。这一时期,也是我省扶贫开发史上贫困群众增收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贫困人口减少最多的时期。我们在扶贫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坚持以系统思维抓顶层设计。从2012年开始,每年省委都集中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相关方面的调研和谋划,掌握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从甘肃实际出发的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等“六个精准”的总体要求:“扶持谁”,在2011年集中排查贫困状况,摸清了贫困底数,确定了842万贫困对象;“谁来扶”,2012年启动实施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组织省市县乡四级1.5万个机关单位、40万名干部,采取不脱贫不脱钩的责任制承包方式,对口联系1.6万个行政村的所有贫困户,点对点、实打实指导帮助贫困群众脱贫;“扶什么”,2013年启动实施了 “1236”扶贫攻坚行动,坚持把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作为一个核心,着力解决甘肃农村即期和长远发展的突出瓶颈短板,瞄准了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等六个方面进行攻坚突破;“怎么扶”,在不断总结扶贫实践的基础上,去年又制定了“1+17”精准扶贫方案,包括一个总的指导意见,以及涵盖饮水安全、动力电覆盖、通村道路、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生态保护、富民产业、电子商务、教育扶贫、医疗卫生、乡村文化、社会救助、小额信贷、劳动力培训、干部人才、帮扶力量、考核考评等17个方面的配套方案,打出了一套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的组合拳。
坚持以治本之策抓短板弥补。从整体上看,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最大短板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脱贫致富缺乏最基本的支撑。这些年,我们紧抓这一制约脱贫攻坚的突出矛盾不放,紧盯人民群众关注的路、水、房等难点问题用力,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工作进度,基础建设有了根本的突破。
坚持以改革办法抓难题破解。贫困各有各的原因,各家都有难念的“一本经”。对积重难返的问题,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杀出一条血路,否则既干不了也干不好。在多年扶贫攻坚实践中,经反复调研发现,群众反映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致富缺少起步资金,贷款难、贷款贵,一直困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对此,我们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完善财政贴息政策,在58个贫困县成立小额贷款担保机构,探索推广了“双联惠农”贷款等十来种金融扶贫模式,仅“双联惠农”贷款一项就达235亿元。去年又实施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政府和金融机构按7:3比例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有劳动能力、有贷款意愿和一定还款能力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抵押、免担保的小额信贷支持,已发放贷款260亿元,惠及75个贫困县55万贫困人口。
打赢脱贫攻坚战说到底要靠人
记者:您认为扶贫工作能够取得进展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王三运:在甘肃的脱贫攻坚实践中,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扶贫开发需要政策、资金、项目等多元支撑,但打赢脱贫攻坚战说到底要靠人。甘肃重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重视激发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构建了“群众愿意干、干部带着干、社会帮着干、机制保障干”的工作格局。
调动群众积极性强内力。任何事物的发展,既离不开内因,也离不开外因,但内因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我们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重视群众的能动作用,结合实际探索出了以“扶志、换脑、育种、造血、夯基”为主要内容的扶贫开发群众工作法,使贫困群众不仅想致富、盼致富,而且会致富、能致富。
调动干部积极性强动力。我们狠抓脱贫攻坚,就是既要让脱贫主体有奔头,也要让能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基层好干部有盼头。为了发挥好考核 “指挥棒”作用,调动和激发干部积极性创造性,在全省上下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我们专门制定出台了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和《实施方案》,明确把脱贫成效作为主要考评指标,引导各级真正集中精力抓扶贫。这方面,建立了“四大机制”:一是正向激励机制。贫困县党政正职考核结果为优秀等次、符合任职规定的,县委书记优先提拔重用,县长转任书记或其他重要岗位。二是惩戒约束机制。对扶贫效果不明显的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组织调整或问责。三是驻村帮扶机制,对经过深入精准排查确定的6220个贫困村,采取帮扶力量进一步加强的措施,重组驻村帮扶工作队,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都有驻村帮扶工作队、贫困户都有帮扶干部的“两个全覆盖”。四是逢提必下机制,组织实施千名年轻干部挂职精准扶贫和副厅级及副厅级后备干部到贫困县挂职行动。
调动社会积极性强外力。“众人拾柴火焰高”。甘肃脱贫攻坚任务重、难度大,单靠省内力量或干群力量是不行的。为此,我们制定出台《关于动员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向省外借力,向社会借力,不断寻找更多扶贫帮手。如积极争取协调并组织实施了“五大行业协会” 和“民企陇上行”帮扶活动,全国工商联27家直属商会与我省18个贫困县签署了产业开发合作协议,省工商联45家成员商会与多个贫困县签订了帮扶协议,仅去年各界到位帮扶资金就达47亿元。我们还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出了一些新的帮扶模式,如将财政扶贫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等折股量化给贫困户,引导贫困户以折股量化资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生产设施等参股到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按股分红、负盈不负亏,受到了贫困群众的广泛欢迎。
以求真务实的政治要求保证扶贫工作的真实性
记者:扶贫工作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但依旧存在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情况,因此社会各界对扶贫脱贫成果的真实性比较关注,请问甘肃采取了哪些保障措施?
王三运:首先,对共产党员来讲,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政治要求。我们多次强调,扶贫脱贫一定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鼓励立足实际自加压力、加快脱贫进程,但绝不允许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由群众认账才算数。其次,为保证各级减贫数据对得上、脱贫成果信得过,我们制定了配套制度和办法,特别是建档立卡、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等工作,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肯定,前不久国务院扶贫办在我省召开了现场会总结推广这一做法,极大地鼓舞和激励我们更大力度、更好效果地推进这项工作。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我们结合实际进一步深化实化这些工作,健全完善有关机制,取得了新的进展。确定了精准脱贫“853”系统管理办法,在大数据平台层面做到对象识别认定、家庭情况核实、致贫原因分析、计划措施制定、扶贫政策落实、人均收支核查、对象进出录入、台账进度记录等8个精准,在村级层面绘制贫困人口分布、贫困人口致贫原因统计、贫困村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进、贫困户脱贫目标任务、贫困人口进出动态统计等5张图,在贫困农户层面建立脱贫计划、帮扶措施、工作台账3本账,确保扶贫对象进、出、退管理更加精准。构建了精准脱贫“4342”验收把关责任体系,对贫困村贫困户是否真正实现了脱贫建立起严格规范的把关制度,在村级由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贫困户四方签字,在乡级由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扶贫统计工作站站长三方签字,在县级由县委书记、县长、扶贫办主任、统计局局长四方签字,在市级由市州委书记、市州长两方签字,层层把关负责,才能报省里,出了问题逐级追究责任,确保脱贫成果真实可靠。我们还把考核评估作为重要手段,每年对贫困县脱贫工作进行验收。考核组引进了第三方参与,抽调省市县非党政机关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新闻媒体、高等院校等有关方面人员全程参加,考评结果各方反映良好,群众高度认可。
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打脱贫歼灭战
记者:甘肃在扶贫脱贫工作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还有288.5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比较繁重。请问甘肃在“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的总体考虑和部署是什么?
王三运:扶贫形势任务在发展变化,我们的思路和举措也要与时俱进完善充实。我们提出,十三五”时期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把脱贫攻坚摆在“一号工程”位置,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城乡一体发展与精准扶贫脱贫相融合、区域整体开发与到村到户扶持相结合、加大倾斜力度与增强造血能力相耦合,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打攻坚战,构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格局打整体战,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打歼灭战,坚决打赢扶贫开发这场硬仗。
今后五年的扶贫工作,围绕“一个目标、两个步骤”来展开:“一个目标”,就是确保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步骤”,就是2015年到2017年集中攻坚,每年减贫100万人,啃下大头;2018年到2020年巩固提高,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实践中,我们将扭住“巩固、落地、拓展、改革、见效”五个方面聚焦发力。巩固,就是认真开展“回头看”,坚持脱贫不脱钩,进一步抓好脱贫人口的持续增收工作,并从大病、灾害、教育、社保等方面不断完善机制,拉起多道“防护网”和“保护杠”,最大限度防止这部分群众再返贫。落地,就是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深入开展,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履行扶贫责任的制度办法,切实加强对各级各部门扶贫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1+17”精准扶贫方案确定的各项部署和任务落地生根,一项一项兑现到位,绝不允许出现打折扣、搞变通的现象。拓展,就是紧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树牢导向、完善思路、强化举措,特别是聚焦“六个精准”继续探索,抓好大数据平台的深化拓展,准确统计基础数据,实现数据互联共通,真正为各级党委政府统筹谋划、科学决策、推动落实提供依据。改革,就是把脱贫攻坚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以改革破解瓶颈障碍、增强动力活力,特别是把扶贫开发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扶贫开发,着力优化农村公共政策供给和生产力布局,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种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汇聚,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合作经营和网络经营,培育壮大区域首位产业和多元富民产业,把贫困地区打造成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尽快富裕起来。见效,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五个一批”的要求,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发展生产让137.3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让46.4万人脱贫,通过生态补偿让3.1万人脱贫,通过发展教育让48.8万人脱贫,通过社保兜底让52.9万人脱贫,不让一家一户掉队,确保全省贫困群众如期进入全面小康。者:本报实习记者/闫书华 记者/兰文飞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