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写作活动的起点在选题。没有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实信息的感应和捕捉,就谈不上新闻报道,当然通讯写作也就无从谈起。7 k0 @( w& b3 n# r
题目千千万,为什么有的能写出通讯,有的却写不成通讯;有的能写出来影响深广,有的却只是过眼烟云?这就是通讯主题在起作用。主题的发现、选择、确定固然重要,是基础;但显示水平的环节却在对主题的提炼深化开掘。
" c5 @+ {8 M G- b& y+ m第一节 通讯的选题 ]: B# h$ y P, `6 b& u: i
一、通讯典型的选定
7 i! ]' y: ~% _+ V5 [6 ]% G' R% e 写通讯离不开典型。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要典型,工作通讯中的经验和教训要典型,事件通讯中的事件要典型,风貌通讯中的概况和风貌也要典型。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典型,就没有通讯。
, d7 o5 e$ h1 ]$ V n+ H% ]% t. f 写通讯不能没有典型,但新闻工作者笔下的典型是有限的,他没有塑造典型的自由,只有选择和发现典型的义务。所以,通讯的典型只能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和选择出来的真人真事真问题。
2 @/ U5 |' p; [ 采访中,怎么断定形形色色的典型中哪些才是通讯写作的典型呢?这就要对典型进行鉴别判断。
% I* L0 k& ~: d! W 首先要看典型是否具有时代性。通讯是时代的记录和反映,它所表现的典型就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反映当代人的精神风貌,能反映党和国家和军队的方针政策,能反映当代人的理想和追求,能唱出时代的最强音。
) B% V! h& S6 S" |0 C" e 这类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典型存在于现实斗争最尖锐、最紧张、最激烈的地方,它们也被称作是通讯的"尖端题材",是通讯写作的首选典型。因为在这类典型身上,能体现出时代的使命、人民的理想和历史的趋势,能体现出适应社会变革的新思想、新作风、新方法、新观念、新道德,它能为人们提供解决当前矛盾的办法,能向人们展示出未来社会的一角。
: S+ D' B+ N) n8 p1 t2 Q5 ~ 其次要看典型是否具有共同性。一个事物总要反映同类事物的特点本质,只有弄清楚这些特点本质是什么之后,才能断定这个事物是否是通讯的典型。比如,在优秀军校学员张华身上,反映出当代青年军人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的主流,有为事业献身的高尚情操和品德,这就是共同性。因而就可以确定,张华事迹具有写成通讯作品的典型性。
7 q8 q, A6 h! H4 m' w+ f- I$ {% X) ` 个别反映一般,一般通过个别表现。看一个典型是否具有共同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个个别典型置于一般之中去考察。就象采访学中常说的,带着面上的问题,到点上去找答案。这是个从一般到个别,又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s- g: x% \+ O$ S( M& I
然后还要看典型是否具有独特性。没有独特性就无所谓典型;独特性不强,就成不了新闻典型。判断典型独特性的重要方法就是比较,将预选典型与同类事物比较,与相邻或相关事物比较。一个指导员新创了一种思想工作方法,这在这个连队是个典型。将它置于全团全师的范围看,其他许多连队指导员早就有了这一方法,或这位指导员的前任、前几任早就用过这一方法,那么这个典型就不具有独特性。
7 ~% x. J" U3 W; R# k; j" @8 S8 j 二、无处不有通讯题* e+ L3 h+ \. E
重大事件不是每天都有,重要经验不是时时都出,伟大人物不是处处可见,基层新闻工作者也不常常都能碰上"尖端"典型。不能为了表现抗敌战斗英雄就时刻企盼侵略者不断入侵,不能为了多写几个张华就天天渴望群众一再遇险。通讯的选题既存在于轰轰烈烈的战场,也存在于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新时代的英雄人物英勇行为与凡人新事凡人小事并不对立。' J5 a& a- P5 a: K$ t3 T+ e* p
雷锋是平凡的,朱伯儒是平凡的,他们的平凡中闪烁着共产主义的光辉,发掘出来,就是通讯的选题。赵春娥是平凡的,赵趁妮也是平凡的,他们的平凡中充满着爱党、爱国、爱军的热忱,发掘出来,也是通讯的选题。连队的"行家里手""小老虎"等等,都可以成为通讯的选题。 w0 {8 @1 H1 }" c1 b$ ^
这类选题,之所以能够获得独立的新闻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是因为通讯作者的眼光没有局限于生活一隅去孤立地看待凡人和小事,而是具有了对社会历史运动、对生活的整体发展的综览能力,能够透过日常生活的表层去发现生活深处的激流。只要不是以叙说庸俗肤浅的生活现象为目的,而是为了揭示崇高深刻的巨大社会意义的生活真理,凡与小的事物也能成为通讯的选题。
& f+ O: M5 N; W 睁大眼睛,观察周围,你会发现有许许多多的通讯题目可写,你一辈子也写不完。可以说,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通讯的素材。都市如此,山乡如此;机关如此,基层如此;职业记者亦然,专职新闻干事亦然,战士报道员业余新闻爱好者亦然,就连在校学习的学员也是这样。0 B2 S2 M% O; C8 |3 R
就以在校学员为例。学习通讯写作,不应关起门来苦思冥想死背教条,应当走出课堂去采访,提起笔来勤写作。如果说大多数课堂教学要求学员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劳动,那么通讯写作课却要求学员带着书本,走入社会,脑力劳动训练与"体力"劳动训练双管齐下。
9 c2 ]+ q7 W/ W! r8 o6 U% k! _ 写什么呢?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某班的一位学员写过一篇这样的通讯:在一个足够基层的班里,除了班主任副班主任,其余全是"兵",比连队还简单。但他发现班里的通信员是个"人物",每天发报纸取信件掌管全班宿舍钥匙还守着电话机,于是便有了许多"宛若平常一段歌"般的平凡故事。一篇《我们班的"3号首长"》应运而生,且大合某家报纸的胃口。
5 d' c8 L! }: W \3 {0 R 你能说你所在的班、排、连写不出通讯?
: h. A8 D9 m% a- G第二节 通讯的主题 H8 ^% g7 ^( L1 q
一、通讯主题的概念及理解
9 C+ u2 j0 L% m$ s2 R1 p) A 主题,在文章学里叫立意,就是通常所说的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思想,在政论文中叫中心论点或基本论点。: L+ B7 B7 n+ z6 W: a( r
通讯的主题是通讯的中心思想、基本观点。作者采写通讯总有一定的目的,要么想在通讯中表达一种思想感情,要么想在通讯中说明一个问题,要么想在通讯中张扬一个道理,要么想在通讯中宣传一种鼓励一种反对一种抨击,总之是有明确意图和目的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等表现通讯的内容,借助内容的表现来表达观点、主张、道理,这就是通讯的主题。它是作者在通讯中对所写客观事物的基本观点、态度和评价。简言之,主题就是作者在通讯里想说明什么。! f7 X% }# B2 y) D8 W# C8 d
通讯的主题不是深奥的概念,但通讯写作初学者甚至不是初学者常常会犯理解的错误。常见的误解是:$ `, G$ x/ q8 n6 f' h
把标题当主题( D% s9 W# H& D& T' S; c3 P" U
标题是通讯的题目,是通讯的篇名,有的与主题有密切的关系。如《历史的审判》,直接揭示和概括了通讯的主题。这种标题是主题的集中反映,有时甚至就是主题的高度集中的概括。7 D/ S3 i2 v7 D1 W: h
但有的标题只是表达用以表现主题的通讯的内容,限定通讯的写作对象范围,并没有直接揭示主题。如《车祸之后》、《访厕所》之类。8 T) Y3 M9 s2 H) K# }% g' ?, D
把问题当主题
m* S' f: q# ^) F' Q. L$ h2 ]0 n 主题不是作者在通讯中所提出的问题,而是作者在通讯中解决回答这些问题时所持的观点、意见、态度和对这些问题的评价。通过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表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意见,这才是通讯的主题。如《为什么会把"令箭"当"鸡毛"?》,在回答并剖析某团营连基层单位和基层干部视团机关"令箭"如"鸡毛"的问题之后,道出通讯的主题思想:把眼睛盯在基层,实事求是衡量机关工作成绩。9 h" `; u/ U' `7 s# j7 [
把内容当主题
$ a6 a/ a' B7 _6 m% ~4 u% Z" } 通讯的内容是指写作对象、写作范围和纳入通讯的材料。主题则是通过所写的这些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意图。比如《爱情的凯歌》的内容是一位军医大学学员与一位受伤致残的边防侦察参谋之间的爱情故事,其主题是表现赤诚的爱—男女之爱、阶级之爱、军人之爱。. {1 L; x0 M+ L: [; e h- i5 @1 B
把题材当主题
: i" P8 S1 V6 m" q. h 主题来自题材,题材决定和制约主题。如果说通讯是一张药方,题材就是这张药方所选用的药材,而主题则是这张药方主治疾病所发挥的效力。如《优秀义务兵的好母亲—赵趁妮》的题材是一位平凡的农村妇女忍悲负重全力支持儿子服兵役,主题则是爱国爱军。+ `; I) t. J) g, I5 K2 l4 [
通讯的主题,是通讯的灵魂。正如一个人没有了灵魂便成行尸走肉一样,没有主题的通讯只是一些乱七八糟材料的堆积,毫无价值,不成为真正的通讯作品。通讯的主题,是通讯的统帅,起统领全篇、组织全篇的作用。+ N7 m$ s$ T$ Z1 i- F
清代文学批评家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就是立意,即主题。" @/ n/ `% i- v8 R* X! d; U' ^: ?
元人程端礼说得更具体形象。他说:"作文,以主意为将军,转换开阖,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令。句则其裨将,字则其兵卒,事料则其器械,当使兵随将转。……如通篇主意间架未定,临期逐旋摹拟,用尽心力,不成文矣。"这就不仅说明了主题对材料的统帅作用,而且进一步提出了主题对结构和语言的统帅作用。; H' |9 i2 _, _6 w5 H b; C" r% }3 q0 V
通讯的主题是贯穿通讯全篇的一根红线。意在笔先,有了主题,就有了选择和组织素材的标准和根据,就有了串连材料的主线。主题这根红线,决定着、贯穿于通讯写作的全过程,通讯写作中的每一环节、一句一字都是为主题服务的。9 h& Q2 x# M1 y- f- S8 d% ^; s2 o8 }2 I
新闻作品,包括通讯,是历史足迹的记录,是现时代的眼睛。与文艺作品不同,或者比文艺作品更强调,它首先以思想性政治性取性,首先强调强烈的时代特征的思想性政治性。著名女记者金凤在致本书作者的一封信中指出:"文艺作品的标准也应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但文艺作品如思想性较弱而艺术性很强,仍不失为一文艺作品。新闻作品思想性强而艺术性较弱,仍不失为好的新闻作品。如斯诺作品《西行漫记》、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都并非文采取胜,而是以政治性强著称。"这是由新闻工作与新闻作品的性质所决定了的。
. V0 h- Q y, V8 ]4 R 通讯的思想性政治性,当然应由通讯的主题来表现和体现,即寓思想于主题之中。所以,主题决定了通讯写作的成败优劣生死存亡。2 C9 y& m: |8 A1 d4 _
二、通讯主题的形成与提炼 F: C; [* j; K8 H% Y, F, L& a
尽管每篇通讯的主题思想有别,每个通讯作者的经历方法不同,但通讯主题的来源大抵一样。好的主题的形成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正确地反映生活的过程,即: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应该而且必须是首先得到感性的认识,然后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再经过分析、判断,使感性认识飞跃到正确的理性的思想。将这一过程分解具体开来,就会发现一篇通讯主题的产生不外乎两条来路:
/ j1 d) {3 a* R c' [5 o# B2 h 一是作者对现实生产斗争的深刻的认识和真切的感受。$ R/ g4 O9 E& L a8 i3 }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主题由来充分说明了这点。在与我军战士的长年的摔爬滚打中,尤其是在朝鲜战场的日日夜夜,作者被战士们那英勇高尚的品质感动了、激发了、打动了,对战士的爱进一步加深,终于喊出了战士最可爱的心声。可见,主题的获得不仅是作者生活实践的结果,同时也是现实生活感染了作者,使作者对现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认识的结果。主题是客观现实与作者主观认识交织的结晶,是两者碰撞而出的火花。这叫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h9 _- g, R6 a/ X& M
二是作者通过必要的采访调研,对所获材料分析归纳而得。
7 K5 S* @* m8 x ]" H 这是通讯主题形成的另一途径。作者所得主题,不是直接来源于对现实的认知感受,而是来自间接的提示或某个具体写作任务。这样的主题最初是抽象笼统的,但经过作者的进一步深入采访调查,获得了第二手的但是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比较、提炼,作者头脑中的认识从最初那个抽象笼统的主题,逐步形成了深刻鲜明血肉丰满的主题。5 S/ x9 d" F) N- f3 D6 _
《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的作者最初只是通过阅读李月华事迹材料和人们对李月华的评价认识李月华的,他们并没有与李月华同生活同工作的现实生活感受。但他们后来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调研,反复地推敲研究所获材料,终于形成了通讯的主题。这一主题的产生成形,就是通过采访、调研、分析、总结之路完成的。
/ I R3 {3 A# _. x | 这两种主题形成的途径虽然程序不同方法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深入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悟出正确而深刻的道理来。现实生活是获得通讯主题的唯一永恒的源泉。
! x# |0 {1 Y2 l) J 在日常通讯写作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两种令作者苦恼的情况。一种情况是觉得周围生活平淡无奇,没什么可写,找不到形成主题的素材,就连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也搜肠刮肚无所得。& n! x \( X/ n& i( W
这主要是对生活的积累、观察、思考不够,脑子里库存太少。有时也不是胸中没有材料,但由于不能旁征博引,不善于比较联想,思路打不开、伸不长、拉不阔,不会扩展联类,只是孤立地看待一事一物,造成思路枯涩,笔下无物。2 L7 I' K- l5 T
另一种情况是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一些先进人物、先进集体,听到看到一些事情问题,但面对这复杂丰富的生活现实,既觉得周围事有意义,都可以成为通讯选题,但又不知从何写起,形不成主题或主题不明确集中,无法表达所要反映的内容。
9 a0 a4 f' I2 d 原因在于对周围的各种事物虽然感觉到了,但还没有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它,不能从中悟出一个道理来,缺乏一个思想深化的过程。事物蕴蓄的思想意义,并不都是一眼就能看穿的,因为它有现象,有本质,有表面,有内里。就象毛泽东的体会:"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因此,要反复琢磨手中的感性材料,对那些觉得可以写成通讯的素材进行深入的开掘,使认识和理解来一个深化的过程,来一个飞跃。有了这样的功夫和基础,方才能在苦苦思索而不可得之后,碰上一个偶然的契机,一人一事一言一行,应运而生一个主题。* G9 o/ P# j2 v- v8 u
形成主题只是找到了主题,这个主题能否统领一篇通讯,或者说用这个主题能否写出一篇成功的通讯,答案还没有。因为刚刚形成的主题可能还只是一个毛坯,不一定符合通讯主题的要求。这就需要衡量,用主题的要求、标准来衡量。这些要求和标准主要是:& j) v9 r7 \; y( ]
正确。即通讯的主题要有思想性科学性。通讯与其他新闻作品一样,服务于服从于政治斗争的需要。通讯的主题必须合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合乎党、国家、军队的路线、方针、政策,合乎当前的宣传任务。同时,通讯的主题又合乎客观实际情况,合乎事物发展规律,不脱离不扭曲不拔高客观事物,能经受历史和实践的检验。4 E4 W- b! | _& V: b& I
集中。一般一篇通讯只写一个主题,说明一个基本道理,不枝不蔓,单一明确,以突出核心,把它说深说透。在一篇通讯中既要表现这,又要表现那,枝叶庞杂,蜻蜓点水,就会显得空洞而芜杂,不能让人留下印象。当然,集中单一并不等于单簿。& j4 X; X+ X( B1 Y4 ?& p
鲜明。即作者对所写事物,要旗帜鲜明,态度明朗,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热爱什么,憎恨什么,厌恶什么,欣赏什么,都应清楚而不含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风和共产党人的重要标志。通讯的主题必须以彻底唯物主义者的战斗气魄,向受众传递准确无误的新闻信息,不能让人雾里观花,一片朦胧,隔靴搔痒,不知所云。受众对朦胧主题的耐心非常有限。
* B) n+ |! T& G) {# B2 _/ F 深刻。即主题要透过事物的现象,挖掘事物的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这样,主题所揭示的问题才深刻,通讯也才具有思想性、指导性和生命力。
, S) W, T1 W% A6 j, B 新颖。即主题具有一定程度的独创性,要么提出了新的真知灼见,要么解决了别人没能解决或解决得不好的问题,等等。它既不是一般真理的重复,也不是政策条文的翻版。这样才能使通讯给人以启发,给人以新奇,给人以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 [' j, q4 I: r0 {% ]) N% u9 {. s 实用。列宁说:"要选政治上重要的、为大众所注意的、涉及最迫切问题的主题。"看一个主题,要看它可能产生的政治和社会效果。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工作者,人民军队的新闻工作者,写通讯的目的是通过新闻传播去反映和促进人民生活、实际工作、部队建设的前进,所选主题,首要的应该反映全党全军正在抓的问题,人民群众、广大官兵所关心注目的问题。% A4 ^$ ^/ V# _$ J6 a: a
刚刚形成的通讯主题毕竟只是一个毛坯,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诸项要求。因而就有一个提炼主题的过程。把发现、形成的主题象沙里淘金一样,洗尽流沙,探取真金,进一步开掘探求,找出最本质的东西,探出事物的精蕴。
( t; t& V: @2 f+ C- p 那么,怎样提炼通讯的主题呢?
) [# z8 `5 k# N- ?. o时代背景4 x7 T: ^( K* {; R9 i/ Z
首要的就是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提炼主题,把报道对象置于当前形势和任务的大背景之下来研究它的意义。% J9 A, h4 F! r6 x4 O4 G9 L
第一,主题要着眼于体现时代精神。
( U2 l6 j5 J, x! ]0 R* |) i9 a 五十年代初,《人民日报》发表的《一个志愿军战士的未婚妻》所讲的故事很简单,写她如何帮助未婚夫家种田、服侍未来的公婆、勉励远离祖国的恋人。但通讯却在志愿军部队引起轰动。原因就在于通讯的主题紧扣当时全社会团结一心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时代精神,抓住了当时在朝鲜前线的官兵和祖国后方人民思想中一个急待解决普遍关注的问题,赋予了通讯强烈的时代感。* I. I7 H$ `* E: {0 l6 W3 d* O
四十年代的魏来国,五十年代的志愿军,六十年代的雷锋,七十年代的吕士才,八十年代的张华,九十年代的张子祥……成功而著名的通讯,其主题无一例外地都是时代精神的典型体现。# M5 P1 g- f8 F; {/ w
《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通过主人公潘从正植树造林的事迹,歌颂了一种为国为民"缀网劳蛛"的革命精神。如果就事论事,这种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入迷劲"、"坚决劲"很有教育意义。但作品不可能引起普遍强烈的共鸣。因而作者技高一筹,针对十年动乱结束不久,国家建设百废待兴,人民群众人心思定的社会现实,通过描述万碧风口防风林三起三落的经过,大声疾喊:要建设,不要破坏,"今后再不能折腾了"!这就从更广泛意义上反映了人民的心愿,紧扣了时代的特征。所以这篇通讯能够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 V6 o3 v$ G9 ~ 要使通讯的主题着眼于时代精神,与时代脉搏合拍,就要求通讯作者一定要不懈地研究所处的时代,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有紧迫的时代感,投身于时代的洪流。穆青在谈到提炼通讯主题的体会时说,作者要做到三个洞悉:洞悉国内国际的宣传动向,以了解所写事物的普遍意义;洞悉所写事物的全部材料,以了解这一事物的特殊意义;洞悉有关方面的反面材料,以了解所写事物对同类事物的作用,作为正面宣传的放矢之的。这就是说,作者要洞察全局,要分析所处时代的形势、特点、问题和需要(热点)。7 M0 U$ j; @$ h) M8 S
第二,主题要符合事物本身特点。
# ?( W& L! _: F7 f2 g: \ 强调站在时代高度提炼通讯主题,并不意味着可以脱离所写事物本身的特点而任意拔高。拔高不是提炼,那是人为地贴上时代精神的标签,也是违反真实性原则,违反写作原则的。拔高的作品并无生命力,"文革"十年中许多通讯作品的失败集中地证明了此路不通。
' c& ], F; v, s R; ~* n 提炼通讯的主题一定要符合所写事物的特点,有其特点的典型,其时代意义才可能更强。因为共性总是通过个性表现出来的。张子祥、李润虎都有他们自己的路,张海迪与刘琦也绝不是同一个人。不同的事物可以存在于同一个时代,具有同一种时代精神,但它们的表现是不一样的。通讯的主题不通过这种不同去体现相同,那么一个时代就只需要一篇通讯作品了。% C$ Y3 Y. l; I& H0 O" J
怎样才能使通讯主题符合所写事物本身的特点呢?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其次要将所写事物放在特定环境中考察,将它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再次要揭示出所写事物的本质,才能概括出它的本质特性。9 t1 e( k. A/ L' S3 M8 @( c0 L4 f
联系比较6 E @5 f Q& `% O' K6 v
要提炼出符合事物特点的主题,这特点只能从比较中来。提炼主题就要把报道对象放在同周围事物的联系和比较中去掌握它的特征。比较是提炼主题的最妙方法,是科学抽象的良策。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短长,有比较才有鉴别。没有在比较中提炼出的符合事物特点的主题,通讯的主题就不可能新颖,也不可能真正从本质上反映所写事物。
8 I7 b" }9 L0 _ Q 联系与比较有两种,一是纵向比较,进行历史类比。没有历史上的土地承包农民分组不愿要党员那样不该发生的故事,就提炼不出党员干部主动让出工资晋升名额那样《应该发生的故事》的主题。一是横向比较,在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中,与上下左右比较,看报道对象与它们的不同。哪一点哪些方面不同,在那一点哪些方面上就有了特点有了新意。新时期兵难带是个普遍问题,全军上下在部队干部战士身上做了不少工作,解决了部分问题;但兵来自民,解决兵的问题,也要考虑到民的因素。那么多的假电报真电话搅得连队干部战士不安宁,原因何在?《优秀义务兵的好母亲—赵趁妮》的作者把眼光投向了军民结合部,把一位战士家中连丧数位亲人而他却安心服役这样一份孤立简单的材料与催兵返家退伍的假电报真电话联系起来,把赵趁妮与其他战士父母进行比较。于是,作者的认识深化了,一个深刻新颖独特的主题提炼出来了。& W$ C7 n. P# R; V( J
开掘本质* I$ k6 q2 H) Y# X O7 }0 x
深入事物内部,从对报道对象的具体分析中寻找和挖掘其本质。提炼通讯主题单凭对表象的感觉和印象是非常不够的,不能在事物的平面上徘徊,要深入到事物里面去,要打开一个突破口向纵深发展,钻进地底取出岩芯。
; ~1 l2 S0 H# O/ M 《"一厘钱"精神》的作者采访归来对所获素材的认识只是把它作为一个从点滴做起的节约方法。联系到当时各地贪占浪费国家财产的思想与爱护国家财产的思想的突出矛盾,了解到中央将在全国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动向,思路打开了,认识深化了,从节约一厘钱挖掘到这是国家主人公精神的表现。但作者没有满足,觉得用节约一厘钱(墨水厂)、一克纸浆(造纸厂)、一滴药水(制药厂)来表现"一厘钱"精神还不够,这些都是物质材料,主题不深不广。于是又选了一个节约时间的素材,使主题的普遍意义扩展了。作者还嫌不够,再进一步挖掘。经过对素材的反复仔细琢磨,终于弄明白了"一厘钱"精神是什么精神。一个深层次广角度的通讯主题提炼出来了:"一厘钱"精神显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伟大的事业要从最小的事情做起,劳动生产如此,社会主义建设如此,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如此。( Y e1 b' I8 V
这个深化主题的例子很能说明提炼主题时开掘事物本质昭示的道理、意义及开掘的方法途径,值得通讯写作学习者深思。' |9 b6 T2 M- L4 T; U1 v
通讯主题的提炼深化,是通讯写作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通讯作品的成败归根到底要靠主题思想。同样的素材,同样的选题,同样的主题,为什么这一位作者比那一位作者写出的通讯更有思想更有影响,原因就在于在提炼主题过程中所下功夫不同。比较而言,发现和形成一个主题是不难的,你在南方部队能选一个爱国爱军的主题,我在北方部队也能选到,但他却写出了这一主题的影响全国全军的作品。差距就在于他比你和我更善于提炼深化主题。同一个典型,基层报道员写出的是一份事迹材料,主题不错,但思想不深,太平太一般化;而报社的同志来加工之后却写成了一篇优秀的典型宣传通讯。奥妙秘诀何在?就在于对主题的提炼不一样。所以,通讯作者一定要把提炼主题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引起足够的重视,倾注主要的心血。2 B1 ?8 N' t9 r. _: ~, {4 b! c
2 h% g: \* `' B4 C& `2 h$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