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区域发展] 湖州在绿色发展中先行

[复制链接]
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6-4-5 08: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2005年,习近平在浙江省湖州市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十年间,湖州广大干部群众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确立“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合作共赢”的基本理念,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两山”重要思想,用鲜活的案例典范,初步探索出具有理论启示、实践样板和制度经验的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湖州模式”。

十年磨一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体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湖州之路。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改革开放初期,湖州村集体和农民在自家门口办起了一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这些企业一度为湖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但是,当政府惊叹于GDP的快速提升、人民欣喜于个人财富的不断增长时,大家都未曾意识到正在付出生态环境破坏的沉重代价。数量众多的高污染、高耗能的小企业长年累月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弃物,未经有效处理就随意排放,严重影响着周边的自然环境,直至自然环境不堪重负。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抉择中,政府痛下决心,选择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的发展路子。为此,湖州市对全市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的整治。在关停大量污染企业的同时,各级政府积极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和行业布局,扶持一批企业做大做强,实现集聚发展,改变了原来行业低、小、散状况,提升了行业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水平,在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同时实现了行业的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十年来坚定而有力的环境整治后,如今湖州已经进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的发展阶段,绿水青山给湖州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湖州的绿水青山已成为当地老百姓的摇钱树、聚宝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湖州成效。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十年来,湖州坚持把解决环境突出问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连续7年公众对环境质量满意率位居全省前列。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成为湖州环境整治成效的真实写照。
  经济发展稳步前进。湖州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依托绿水青山,大做山水林田湖文章,深入挖掘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使湖州的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百姓致富互相促进。
  百姓生活不断改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湖州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十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5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加了2倍。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民宿经济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农民增收的渠道不断拓宽,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守望绿色:浸润干部心田的绿**怀
  坚持理念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确定战略目标,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设计。一是在战略决策上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湖州早在2003年就提出建设生态市的战略目标。2007年把“生态优市”作为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四大路径之一。2010年,市委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2012年,第七次市党代会明确提出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决策部署。2014年5月,湖州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二是在发展规划上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湖州先后制定了《湖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总规和低碳城市建设、循环经济发展等专规,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三是在工作推进上保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湖州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美丽经济、打造生态城市、建设美丽乡村等结合起来,坚决拒绝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努力取得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际成效。
  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党员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落实。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浙江省成了由省政府常务副省长任组长的协调小组,并在省发改委设立专门办公室。湖州及所辖各县区均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立了实体化运作办公室,形成了“省级统筹、市县联动、实体运作、统分结合”的运行机制。二是强化责任落实。结合《浙江省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确定的“一个目标、四大定位、七大体系、十大示范工程”要求,湖州落实了建设方案的责任分工,制定了年度推进计划,细化了十大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建立了一套工作制度和推进机制,这让党员干部们能够了解任务、更好地推进工作。
  坚持思想引领,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以来,湖州市委高度重视对这一重要理论的学习,将其纳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内容。市委书记裘东耀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湖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市委中心组在《浙江日报》和《湖州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市委班子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引领,转变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加快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湖州的深入思考和坚定决心。
  深化干部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开展专题培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骨干力量。湖州通过举办专题培训、开设专题讲座、组织专题调研,推动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能力的重点提升。湖州还通过专题调研的形式来促进生态建设专题培训的深入。湖州全面动员、组织各级主体班次学员,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内容开展专题调研,在培育提升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自觉参与意识、研究分析能力的同时,为全市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等重点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开拓培训渠道,深化各级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认识。除开展专题培训外,湖州充分发挥网络在线学习、现场教学基地、远程教育等干部教育培训、实践锻炼载体渠道作用,全面整合干部生态文明建设培训、实践资源,助力提升各级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知识和能力培训整体效果。通过在线学习、现场体验、实践锻炼等方式,结合“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等重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任务,组织选派市管领导干部及后备干部、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解决实际问题,边学习边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不断巩固深化各级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各级干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战能力。
  创新干部考核机制,牢固树立生态政绩观。首倡“绿色GDP”。湖州开展绿色GDP核算实践始于2004年,在国内实践中非常超前。为依据生态环境的特点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产业政策,引导相关企业生产、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向,并探索建立符合绿色GDP要求和体现和谐社会建设理念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湖州市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依托两项国家863项目支撑,于2004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绿色GDP核算实践。2005年,湖州形成“市绿色GDP核算体系应用研究”技术体系,2006年建立《湖州市绿色GDP核算软件系统》数据库,从2008年开始湖州正式将绿色GDP纳入市对县区综合考核体系。
  生态考核“指挥棒”领舞绿色发展。近年来,湖州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积累了一套比较独特的经验。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领导班子考核重要方面,把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定县区综合考核办法,细化生态文明指标,加大考核比重,出台差异化考核办法,合理设定考核分值,对乡镇进行定级分类,实行同类竞赛。
  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在处理考核与结果运用关系上,湖州通过生态考核,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形成生态自觉的良好氛围,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湖州把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攻坚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具体做法是,把服务和参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攻坚作为培养和选拔优秀干部的战场,在评定领导干部考核等次时,充分考虑工作实绩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实绩,通过实绩公示等办法,了解掌握群众口碑,作为干部使用、培养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以正确的用人导向促使各地各部门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此外,将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挂钩也是湖州的特色做法。
  湖州正在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在我国目前实践中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理论研究也刚刚起步。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明确将湖州列入全国五个试点地区之一。湖州积极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实践探索。2015年7月2日,湖州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负责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项目经专家组充分论证,通过了验收评审。这意味着我国第一张市/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基本完成,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示范意义。

持续创新: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大动力
  创新驱动绿色技术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湖州深化与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建立生态文明产学研创新平台。加强与中科院、浙江大学和省级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合作共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打造生态企业创新平台。
  加大适用技术研发推广力度。湖州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国内外关键技术,着力突破生态恢复、污染治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能源替代等领域的技术瓶颈。
  加快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湖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急需专业人才的引进,建设相关领域人才“小高地”。湖州坚持走开放合作路子,发挥高校院所科技人才的作用,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生态科技专家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军人才;建立健全人才使用激励机制,调动和发挥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借助本地生态文明“人才库”和“外脑”来弥补自身在生态文明科技人才领域的“短板”。
  创新驱动绿色产业发展。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湖州正是沿着这条路径,以创新驱动产业绿色化发展:打造“生态+”产业,发展新型绿色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实现资源绿色化利用。
  “生态+”产业发展。湖州是“生态+”的先行地,如何把生态资源转变为发展资本、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湖州经历了十几年的摸索,走出了一条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发展路子。近年来,湖州以“生态+”理念提升产业发展,架起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桥梁,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湖州打好浙(湖)商回归、“三改一拆”“四换三名”“四边三化”等“十招”组合拳,全力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转型升级。推动德清纺织、长兴蓄电池、安吉椅业、织里童装、南浔木地板等传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四大行业整治提升工作全省领先。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2007年以来,湖州共有34个重点项目列入中央投资支持的资源环境类项目计划,近30个项目列入省级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支持计划,市本级每年安排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重点实施25—30个项目,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撑,推动构建“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创新驱动绿色金融发展。近年来,湖州围绕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局,率先探索发展绿色金融,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在生态建设上强化金融保障。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治霾降值”“矿山整治”等环境治理重点项目,加大信贷供给力度与强度。二是在绿色发展上强化金融倒逼。采取“控制增量、消化存量”的方式,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入,腾出金融资源进入绿色信贷。三是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上强化金融引导。大力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引导金融资源投向“3+3”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变“轻”、经济形态变“绿”、发展质量变“优”。区域绿色金融改革示范效应已然显现。
  创新助推湖州绿色金融迈出新步伐,绿色金融模式渐入人心,绿色金融业务推陈出新,绿色金融导向效果显著。湖州市正在制定《浙江省湖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湖州市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举措,明确发展绿色金融“一条主线、四大体系”的战略部署,即以建立基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绿色金融多元化支持体系为主线,创新发展绿色金融组织体系、产品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等四大体系,打造绿色金融“湖州模式”。
  湖州市明确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主要任务。一是完善绿色金融组织体系方面,试点设立地方性生态银行,发展绿色产业基金。二是发展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方面,加快排污权或收益权抵押融资等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发行绿色债券等。三是构建绿色金融政策保障体系方面,加大绿色金融定向支持和财政贴息等政策的引导作用,实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四是健全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方面,健全绿色信用和绿色评级体系,创建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完善环境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和环境权益交易市场等。
  创新驱动生态文明制度设计。湖州正在创新驱动建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基础性框架,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生态补偿制度;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资源要素市场体系。
  建立自然资源产权制度。通过编制湖州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出台《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和“多元筹资、定向补偿”的原则,逐年加大生态补偿资金投入力度。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打造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资源要素市场体系,推动建立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共享成果:城乡一体美丽乡村促和谐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需要建立在绿色发展理念基础上。湖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与多年来湖州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生态理念、挖掘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环保风尚紧密相关。
  高端体验感受国际先进生态理念。湖州生态文明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入国际资本,多个外商投资项目站位高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准,走在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让广大群众能够在家门口就直接体验和切身感受生态文明的魅力。
  大众普及挖掘本土特色生态文化。湖州积极挖掘本土的特色生态文化,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宣传推广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注重节约、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进程中,湖州通过挖掘、整理和保护历史文化,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把具有湖州本土特色的生态文化加以有效地保护和推广。以博物馆为依托,立足地域文化特色,系统地向公众宣传展示生态发展的过程与前景,传播生态文明的理念。
  行为倡导生态理念切实改变行为。湖州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载体,全市上下积极响应,深化生态创建,弘扬生态文化,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践行健康、环保、绿色的行为方式。随着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的持续广泛推开,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广大群众开始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变为实际行动,体现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
  生态效益人人共享。以民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湖州市各级党委、政府都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群众观点、反映群众愿望,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重大问题,始终把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贯穿于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广大群众手上,尊重民意、维护民利、依靠民资、强化民管,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湖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绿色发展中的效益共享机制。蔚蓝明净的天空、温润清洁的空气、纯净甘洌的水源,这一系列绿色发展的成果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当地的人民群众及周边的城市居民。绿色发展意味着良好的生态,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公共物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每个人的日常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安全的食品等。人们希望更多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渴望更清新的空气、更清洁的水源,想要更安全的食物、更优美的环境,这些正是湖州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所带来的最直接的成果。这些成果公平地惠及生活在湖州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民群众,显著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利益分享机制。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湖州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始终坚持这一理念,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放在了突出位置,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比1.74:1,古老乡村焕发出蓬勃朝气。如今,湖州的农村在交通、信息、公共服务方面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同时又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享有城市生活不具有的优势,“逆城市化”在湖州露出端倪。
  新兴业态中的利益创造机制。除分享美丽乡村建设所带来的利益外,湖州借着生态文明建设东风,努力加快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美丽乡村经营转变,一批洋家乐、农家乐、渔家乐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美丽生态真正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美丽经济,让百姓在生态建设的过程中获得效益,使生态建设成为百姓的自发行为和自觉行动。

绿色崛起:湖州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湖州模式的内涵。绿色发展的排头兵。湖州重构发展之路,把根本放在绿色上。早在2006年,湖州就全面坚持生态理念,高举生态旗帜,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谋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双赢”的绿色发展。
  城乡一体的示范区。湖州立足实际,统筹考虑人口增长、环境承载能力和可利用资源等因素,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促进“多规融合”,进一步优化市域城镇体系,以科学规划引领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全域推进生态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走在全国前列。
  美丽乡村的发源地。“美丽乡村”源于湖州。湖州坚持以高标准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安吉县制定首个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并成为国家标准,德清县颁布全国首个乡村民宿地方标准规范《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在全省率先出台乡村旅游认定标准。湖州的美丽乡村建设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模式。
  社会和谐的幸福城。湖州坚持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把握生态与民生、保护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获得感,全力打造一座社会和谐的幸福城。
  湖州模式的经验。强化一个转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湖州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两山”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用观念转变统摄发展方式转型,增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吸引力,不断提高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成色度,不断深化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效性。
  遵循两个规律:自然规律、市场规律。湖州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把市场规律引入生态文明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谋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共同规范下,湖州坚定走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绿色GDP发展道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
  坚持三个不动摇。一是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制度引领重实效。三是坚持一切为民不动摇,全民参与得实惠。
  湖州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实现共赢,关键在人、在思路。湖州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是“水乳交融”的关系。环境保护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追求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相统一。湖州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真正可持续的、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发展,而人才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关键。
  湖州模式对中西部、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更有借鉴意义。一是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明确发展方向,全面长期践行。二是要坚持规划先行,强化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三是狠抓工作推进,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四是坚持制度创新保障,发挥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化、常态化。
  努力把湖州模式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湖州确立了“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合作共赢”的基本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科学促进发展、以市场激活发展、以合作带动发展、以统筹保障发展、以制度持续发展”的“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作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全力以赴打造绿色发展先导区、生态宜居模范区、合作交流先行区、制度创新实验区,创造出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典范,初步探索出了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湖州模式”。
  (执笔:赵建军郑琦马丽郭兆晖 来源:学习时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77粉丝

18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