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诗词入门十八讲

  [复制链接]
呆萌豆 发表于 2015-9-11 10: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本帖最后由 呆萌豆 于 2015-9-11 10:17 编辑 & @& R: `8 j9 G. A  T' Y; i& @% B
+ E5 y7 t  P- t9 ^
十八讲:8 V4 c3 E* H- P, X( E! G. B5 x
: M, L: V' |" d4 O8 `( r6 I
一 读诗词与写诗词     
' K9 p/ u$ K) w: o二 怎样读诗词+ ]7 f6 ~' J) F2 G8 M) a  h
三 贵在起步& n! W( t& V) I# i
四 “诗要讲形象思维”
, s3 e; U" F. n/ m  ?7 P五 “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
; `! A2 M# `$ I8 D( `( b+ S9 }  Y六 “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
+ _4 M) k3 O; w% H" O- u+ R七 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 U4 R1 b0 N) T
八 辨四声是学平仄的基础( Z* A! E: H0 a4 x$ ^
九 近体诗平仄的基本规则3 B4 V& \* r2 w" J8 Y, E- {/ @
十 变通与拗救
! Q% B; ?% ]5 l7 Q" H十一 近体诗的押韵# m. d/ _3 |! k( i' Y/ A, }7 A
十二 近体诗的对仗; c, ]9 O! W6 c' `
十三 对仗的种类
1 e9 D8 {- ]! v9 ~" l3 \& z; ~十四 怎么学词的格律( ^: F. d. |% G3 S+ g, H
十五 还有比学格律更重要的东西
) @8 V; [4 r: p7 @十六 词句的平仄
' D  S! N6 D# v1 j3 Q6 S% j: n" Q十七 词韵
; P( n3 i' X# W3 F# Q十八 词的对仗  + m" N6 W$ A$ G# D. ]4 o( k
--------------------------------; O7 y9 x. |+ f$ K+ L0 u) E+ L

: ~1 ~, v: x) t* n& U6 Q一 读诗词与写诗词: h& k7 K- H* i5 e# u
    学习诗词,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会读;二是学会写。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 y" C" a) z0 Q* B, A( B7 t
    有联系,是说要想学会以古典诗词形式进行创作,首先要学会读古典诗词。人们要掌握诗词创作的艺术构思、表现手法、诗词语汇、格律要素等等,主要依靠精读大量的古典诗词,而不是光靠听课,或者专门去读什么"作诗指南"之类的书籍。一个人精读古典诗词的多少、理解的深浅、艺术欣赏水平的高底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创作能力和水平。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这话虽有点夸大其词----光凭"三百首"这点本钱,想吟诗自如,是远远不够的----但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写诗填词,是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包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这形式古已有之,我们要熟练地使用它,就必须非常熟悉它,所以说,读诗词、背诗词是学写诗词的基本功。已经学会了写诗词的,也还要经常读诗词,汲取古典诗词艺术遗产之精华,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 p: V1 g4 n% x6 o2 c8 C7 ~
    《前言》中不是说作诗词有两大难吗?多读、熟读、精读诗词是打开这两扇大门的一把钥匙。它不仅可以提高选择适当词句表达宜于入诗词的情意的能力,而且也是触发和酝酿宜于入诗词那样的情意的媒介和酵母。情意来源于生活。但这些自在的情意往往不能成为诗情,从胸中无碍地流淌到笔端。但当你多读、熟读、精读诗词之后,情意就会升华。譬如身经百战的老同志,多读些盛唐边塞诗,当读到同你当年战斗情形相似的作品时,定会触发"铁马金戈"的回忆,如正逢上这个战役的周年纪念,或者故地重游,你会情不自禁地"慨当以慷"起来,想把感怀谱入平平仄仄平。若是你年轻,有过两口子长期异地分居、久别重逢的经历,当你读到秦观的《鹊桥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时,往日的情意定会翻腾起来,也想来个"调寄"什么词牌。
( F( B, Q' Q' |3 o8 \) P    克服小难----掌握格律,也要靠熟读诗词。如果你读的诗词很少,未必能全看懂王力的《诗词格律》,因为书中所例举的诗词,你大都未接触过,书里讲的格律规则,你就很难领会。但是,当你熟读大量的古典诗词之后再学格律,情况就不一样了,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乃至无师自通。# T1 d8 {& \# [( d$ L
    有区别,是说读诗词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和艺术欣赏活动。学会读诗词并不容易,绝大多数会写诗词的人,并不是拿起任何一首诗词都能读懂、读通的。另一方面,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学者诗词造诣很深,鉴赏水平很高,留下不少品评诗词的著作,但是没有留下什么诗词名篇。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学会读诗词来学写诗填词;有的则以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为主,并不一定去写诗词。写诗词还须有创作的**。诗歌本来就是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的语言艺术,即所谓"诗言志"。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恩格斯也说:"愤怒出诗人"。如果你缺乏自身的生活感受,没有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即使熟练地掌握了诗词创作技巧,也未必能写出有感染力的诗词来的。古人写了无数的"应制诗"(奉皇帝之命所写或和的诗)、"试帖诗"(科举考试所作的诗),能有几首留传下来的?当然,我们大多数同志学写诗填词,并不希冀留下什么传世之作,也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作为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的。各人情况也不尽同,有的写出来只是为了自赏自娱;有的为了寄赠朋友,相互酬唱;有的则争取报刊发表,或汇集成册,以期面向更多的读者,或作为自己心路历程的纪录,赠送亲友、留示后人。各人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出自己的学习要求,不必攀比别人。但是有一条:你不想写,或者写不出来,就不要硬去写。否则,那就把本来是轻松愉快、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变成苦差事了。那还不如多读点诗词,出神入化,心连广宇,鹜精八极,从中获得艺术享受;如想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些品评诗词的札记也可。
' A+ X% x) Y; J9 A2 n: d" u    一、读诗词是一项高雅的艺术亨受,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这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一直延续到现代。文官公余之暇,武将鞍马之闲,学者研读之余,常常诗词一册在手,把玩吟诵,调剂一下精神,松弛一下神经。中南海清理毛主席图书,发现毛主席生前读过大量古典诗词,而且经过多次圈点、批注。古时,士大夫隐退之后,常寄情寄兴于书画、诗词,或者参禅以淡泊人生。读诗词为什么能成为脑力劳动者、尤其是隐退人员常盛不衰的文化休闲活动呢?一是因为许多诗词精品,往往把千言万语浓缩成几句艺术言语,读了使人开窍,使人动情,使人解忧,使人神游,从中可以获得其他文艺欣赏所不能获得的乐趣。尤其是那些引起你共鸣的作品,则像含橄榄似的,越含越有味道;二是方便,不受什么时空限制。你可以一连几天迷恋在诗词海洋中,也可以几分钟浏览一首小诗;可以吟诵于庭园书斋,可以漫咏于床头席第,可以把玩于旅途车马。0 H$ U/ `6 R$ }( U
    现在不是兴旅游吗?如果有条件,漫游祖国名胜古迹、世界通都大邑,这无疑是个福份,但有这福份的并不多。若是你学会了读诗词,则具备了另一种旅游的条件,即神游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祖国诗词的王国里。这种旅游,既不用公费,也不需自己掏腰包。一旦你投入之后,是很有意思的。譬如,读李白刚离开蜀地、给送别的友人写的《渡荆门送别》:2 V" D; i. a! L: @4 W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q' O# s! _7 J3 ?1 h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Q/ ~; Y& r2 L& k3 v$ j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S2 n3 A8 ~, ]# y" R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o* \$ q- Z7 B1 |, T
    细细品味这首诗,眼前好象出现一幅山川雄伟、月明水静、云彩变幻的大写意画,又好像看到"杖剑去国、辞亲远游",胸怀大志、积极进取的青年李白的形象。0 [; s3 Z- |0 w1 Y
又如,杜甫被叛军捉到沦陷的长安,望月思念留在鄜州的妻儿,写了首《月夜》:2 Z) H; k3 I- R+ r2 e, |" [, A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a! ]; ?% s, ]& }5 K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6 a3 |8 t! c% J- M. ]9 Z! I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w6 I1 j% q  e0 T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6 b8 L3 K8 C0 L* D
    诗人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独看"今夜鄜州月"的妻子对自己处境的揪心;更使诗人可怜的是那不谙世事的小儿女,还不懂得"忆长安",为母分忧;诗人以雾湿云鬟、月寒双臂的想象,刻划出妻子望月愈久思念愈深的情景;最后,把相倚帷薄,月光双照、共舒愁绪的希望,寄托在不知何时的未来。细细品味,难免不为之动情。, _- a+ q: I/ \7 L, ^  O% W6 I( K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都留下千余首题材广泛的不朽诗篇。上面所举,不过是他们各自的一首小诗。一部《全唐诗》,"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今人《全唐诗补编》又收《全唐诗》未收之诗六千三百余首。)除达到最高成就的李、杜名篇之外,还包括唐代各个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的作品。如初唐上官仪和格律诗的完成者沈佺期、宋之问;王绩和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中唐有现实主义诗人和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这一运动的参加者元稹、张籍、王建;在艺术上各有创造、自成一家的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晚唐则有再建辉煌、世称"小李、杜"的杜牧、李商隐,继承中唐新乐府运动精神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唐代不到三百年,留下的诗篇数目,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百年遗留下来的多出两三倍。诗歌创作流派纷呈,题材广泛,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Q$ ?1 u/ b. T2 h9 I; t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晚唐,盛行于宋朝。晚唐、五代有温庭筠和花间派词人,他们的作品大都限于花前月下、男女欢爱、离别相思的范围;还有李煜和南唐词人,李煜的词多抒发亡国之恨,突破了词传统题材的樊篱。到了宋代,作者蜂起,流派纷呈。一部《全宋词》,词人愈千家,篇章愈两万(词作19900余首,残篇530余首),题材扩大到几乎无事无意不可以入词的地步。宋词大致分两派:一派是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一派是以苏轼、张孝祥、辛弃疾、刘克庄等为代表的豪放派。前者的作品适于"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后者"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俞文豹《吹剑录》)读词,一旦投入之后,也是容易着迷的。你看,毛主席睡不着觉,还哼范仲淹的《苏幕遮》、《渔家傲》,并且写下观感:"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毛泽东诗词集》230页)
" o* F' P- }2 E    现在的电视频道不是很多、内容很丰富吗?新闻、音乐、体育、戏剧、连续剧……任你选择。如果你学会了读诗词,并大致了解各个时期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那就等于手里拿了个"遥控器",可以随时在诗词的王国里,选择你所喜爱的"频道"。并且,随着读诗词的深入,你的审美观、鉴赏水平亦逐步提高,对诗词王国的宝藏进一步熟悉,你就可以自由地根据形势、环境、时序、个人心境等情况,长吟最适合的作品,神游八极,驰骋想象,这对陶冶性情、平衡心态大有裨益。
! N, Y6 `% R( a  f. w& }    二、读诗词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许多知识。中国古典诗词创作讲究采用"比"、"兴"两法,不是直话直说的。作者抽象的思想感情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来表达的。诗人常常从古往今来典故、诸子百家学说、宇宙万物动态中选择那些最贴切的东西,来状物、摹景、议事、明理,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意。譬如李白的《秋下荆门》:
- M8 V0 ]! r( v8 i8 x3 B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i4 N- O- h! I1 h& M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L( c1 e2 G- }8 R) j4 B
    这四句诗里用了两个典故:"布帆无恙"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成语。《晋书.顾恺之传》载:顾恺之为荆州剌史殷仲堪幕僚时,曾请假东还,殷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路遇大风,恺之写信给仲堪,在报告困顿情况后,接着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鲈鱼脍":《晋书.张翰传》载:吴人张翰在京城洛阳做官,因政局混乱,借口秋风起了,想念故乡菰菜、莼羹、鲈鱼脍的美味,说"人生要过得适意,怎能远离故乡,来求功名富贵呢?"就辞职回家了。历来诗人写秋景、写远行大都带有冷落荒凉、离别惆怅的情调。李白这首诗里用了这两个典故,就一反常调,把他四方之志"漫游江南的豪迈、洒脱的情致,充分表达出来了。
8 u+ g& z2 T3 {2 k9 n$ p% a" t    杜甫的《别房太尉墓》:( P( d  W1 i- S2 {1 d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 j4 r5 u7 Z1 _* C  R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3 e4 ?4 f& p: y$ A3 P! J8 f  Y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Q( d# {$ y4 N$ a; @' y. ~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x0 m8 |, S, V8 k9 L. y
    诗的第三联:"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用了两个典故。谢傅指谢安。《晋书.谢安传》说:谢玄等破了苻坚,捷报到了,谢安正对客围棋,了无喜色。诗人既以谢安的镇定自若、风流儒雅来比喻房太尉,同时又表示自己与死者曾有对奕的情谊。据《说苑》载:春秋时,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解剑系其冢树而去。诗人以季札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意,虽死不忘。; }1 r$ k) }/ |* s; O7 b
    再看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 b' a* U% g- S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 a7 {' ~" e$ f  A        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2 ^# n2 ]( R5 @" N' M/ T8 q) \
        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9 t8 I' P) f6 F) X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4 x  H3 a% j( _+ q. X
        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
6 F& B* A$ D+ q8 c, U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f# K6 H0 d+ V
    这首词里至少有两个典故,还有一个涉及星相学的名词。孙郎指三国时的孙权。《三国志.孙权传》载有孙权乘马射虎的故事。孙权是三国时群雄中的少年英雄,他接哥哥孙策的班时,只十九岁,曹操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中用"亲射虎,看孙郎",就把"聊发少年狂"的形象烘托出来了,并与后面的"鬓微霜,又何妨"相呼应。"持节云中,何时遣冯唐。"出自《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不敢靠近云中的边塞。一度匈奴侵入,魏尚亲率车骑阻击,所杀甚众。后因上报文件所载杀敌数字与实际稍有出入,朝庭便把他逮捕起来并判处徒刑。冯唐认为边将有大功应重赏,不能因小过而受如此重罚。便向汉文帝坦陈己见。文帝就指派冯唐拿着传达命令的符节,去赦免了魏尚的罪,官复原职,并授以车骑都尉衔。作者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期许,希望得到朝庭的信任和重用。"天狼":星名,在古代星相学中,是主侵掠的星宿。作者以此比喻当时的西夏和辽国。北宋曾先后和他们订立了屈辱的和约,故以"西北望,射天狼"表示自己保卫边疆、打击敌人的决心。
8 B8 ]8 |  a6 k( A1 @& O2 }    古人作诗词很讲究引用典故、神话和各种知识,总是把他全部学问投入到作品中去。我们在读诗词时,通过看注解,如有条件,再查查原著,可以学到许多典故、神话、天文、地理、花草、鱼虫等等知识。在我国古典诗词的巨大宝库中,《经》、《史》、《子》、《集》等所有古籍,几乎无所不涉。兴之所至,随便翻翻,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许多知识,充实精神生活。4 _1 j% M: J2 e$ S& y& c
    三、读诗词与其他休闲文化活动相结合,相益得彰。学习书画的人,多读、多背些古典诗词,可以广泛开拓作品题材,为作品增色。
" f: W+ v: R, N( q1 g4 b3 A1 r    爱好书法的,古典诗词记得多,可以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令,不同氛围,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挥毫写古典诗词、联句、摘句,而不会写来写去总是那么老一套。学会了创作,还可以挥毫写自撰诗词。古今著名书法家都有这一套本事。, N7 _, _/ S6 ^3 |
     诗和画,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范畴内,联系最密切,所谓诗情画意。诗和画的创作都要用形象思维,都讲究意蕴,所谓"多一笔不如少一笔,意高则笔减。"(《钱锺书散文集.中国诗与中国画》203页)爱好绘画的同志,多读些诗词,一则可以启迪你的创作灵感,因为许多古典诗词本身就是一幅非常典型、非常洗练的画面,或画面组合;再者,你记忆的诗词多,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上,题写最能反映画意并提高画境的诗词或其摘句。若用自撰诗词作为"画外音",抒发你的情感,那就锦上添花、珠联璧合了。苏轼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书法家。他为惠崇题的《春江晚景》,虽画早已失传,而诗至今脍炙人口。; z8 l" d. G% q; i% _3 Z, w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i% L: T: Q) ~, ]2 r4 p  |. U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 b# ^/ u+ v$ e  S    就这首诗看,画面上有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但水的"暖",鸭的"知",是绝对画不出来的,"河豚欲上",当然还没有上,画面上也不会出现。诗人从画中景物着眼,驰聘想象和联想,创造出"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的佳句。借助触觉、知觉、味觉扩大和深化了画面上的视觉形象,使这幅画顿时活了起来,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这诗画外见意,创造了比画境更高的诗境。苏轼题画的诗多而且好,七绝如《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五古如《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七古如《韩干马十四匹》等,都是题画的名篇,学画的同志不妨读一读。! h3 D. s& f6 J. l
    搞写作的同志,搁笔之余,读些诗词既可调剂一下精神,更可以从中学到到许多语言艺术,采集到许多名言警句,为你的作品增添文采。若是通过读诗词,再学一点声韵知识,并运用到写作中去,那么写出的文章,声韵抑扬顿挫,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 o3 k5 G% _; S9 Z' T" H
    四、读诗词是一项有益的保健活动。"诗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南宋大诗人陆游有一首七绝《山村经行因施药之三》:; ]+ H% i0 i- r* C% `2 X) A
        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
* [- z* E3 T: l) h! Q$ c' z) |+ e        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然。# u4 X5 i( a3 n
    确实,一首格调高雅、意境深邃,富有思想性、艺术性的诗歌,能以独特的艺术情趣和音乐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并通过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各种有益的心理效应。西汉枚乘的赋《七发》,就是以"要言妙道"作精神治疗的故事。读过《毛泽东诗词集》的同志,还都知道有一首《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是和柳亚子的《感事呈毛主席》的。柳诗先是引经据典,发了一通牢骚,最后表示"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盼望快点接到解放大军解放江南的捷报,我的家乡分湖便是我隐退的地方,像当年严光隐居富春江一样----表示自己不想干了。据《报刊文摘》披露:柳亚子是非常激进的民主人士,他与我党长期合作,对我党衷心拥护,但当时对我党与行将覆灭的国民党代表团谈判,却持异议。正巧,当时他想到西山谒中山衣冠冢,没有要到车子,老先生恼火了----"无车弹铗怨冯驩","感"起"事"来,写了那首七律。据说,柳亚子在读了毛主席写给他的和诗后,深受感动,又写了一首,内有"东道恩深敢淡忘,中原龙战血玄黄。"等句,表示他不敢"淡忘"党和毛主席对他的深切关怀,支持解放军血战到底,不再做隐退的严光了。
+ L7 `& j4 d/ H) _  ?7 F    据科研机构研究证明:咏诗不但有助于增加人的肺活量,而且随着咏诗的感情变化,人体的各器官、系统都参与活动,从而使大脑神经敏感度提高,血液循环加快,体内新陈代谢更加旺盛,同时还能增加体内酶和乙酰胆碱等活性物的分秘,使血流量和神经细胞调节到最佳状态。清人李鸿章在给他哥哥李瀚章的家书中说:"体气多病,得名人文集,静心读之,亦足以养病。"笔者十多年前,医院第一次给戴上冠心病的帽子,心理上颇有负担。病中读诗词和汉、唐散文以排遣,当读到柳宗元《敌戒》中:"惩病克寿,矜壮暴死。纵欲不戒,匪愚伊耄"时,感到戴上帽子是好事,可能"惩病克寿",而免"矜壮暴死",负担也就消除了。当时写了一首感时七律:"岁暮宵长梦入迟,冬残日短客来稀。丹丸对症药为酒,诗赋怡情书访医。身置桃源窥晋魏,魂悬寥廓瞩参箕。柳公《敌戒》传千古,我觉于今亦切时。" 俗话说:"人越动越勤,脑越动越灵。"可以说,读诗词、背诗词也是一项优美的"神经保健操"。
二 怎样读诗词* H5 A3 _" y& c; S
    开始读古典诗词,首先可能碰到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二是怎么读?因为大家的文化程度、生活经历、原来的诗词功底差别很大,解答这两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这里只就多数初学的同志的情况谈点意见。5 s: e5 `1 @1 H6 G+ S: M  {1 k2 o
读什么?) b: d4 N# W; S* y# }: W* u
    学诗词不像学数学,必须先学算术、代数……再学微积分。不一定按**、汉赋、乐府、魏晋古诗、唐诗、宋词……的顺序学。正像学书法,大多是从临唐碑开始的,而不是按甲骨文、钟鼎文、汉碑、晋帖这样的顺序学的一样。学诗也应从读唐诗开始。前面曾提到,我国诗歌发展到唐代,名家蜂起,流派纷呈,题材广泛,达到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正如鲁迅所说,一切好诗到唐代都已做完,后人作诗全未能跳出唐人的如来佛掌心。鲁迅这话不等于说后人就没有好诗了,而是指:"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亦诸法毕该。故称诗者必视唐人为标准,如射之就彀率,治器之就规矩焉。"(康熙《全唐诗序》)现代人不论是把读诗作为艺术欣赏,还是通过读诗来学写诗,一般应从读唐诗开始。
. W+ ?. T" y) p    读唐诗,又有两个问题:一是留传下来的唐诗五万余首,量这么大,啃不完,怎么办?二是对唐诗发展的总体过程及各流派、各名家不了解,好像看电视,不知道各"频道"的节目及其内容,难于挑"频道",怎么办?
- {4 k# i! m/ n2 C    读诗不论时间上、经济上都要讲究节约。开始,不要读《全唐诗》之类帙卷浩繁的大部头。可以读《唐诗三百首》这样的选本。选本有两类,一类是古本,清朝编篡的就有很多种,这类读本,注释是文言,又没有新式标点符号,初学的人读起来比较困难,还是选读今本好。今本可能不下十种,选那种?相对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专业出版社的编辑出版质量要高些;新出版的、尤其是再版的,经过增删重订,要比以前出版的完备些。读完《唐诗三百首》,还是起步,进一步读什么呢?那就看你爱好哪一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贺……?你爱好哪一家或几家,就多读精读他们的作品。像李、杜、白等都留下数以千计的诗篇,量大,可以先读他们的诗选;作品少的,如李贺只活到二十七岁,留下诗歌只233篇,数量不大,如果你喜爱他的作品,可以读他的全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收集了196位诗人的1105篇诗作,也可以从中选择你所喜爱的作品。可惜该书对典故、古语注释过于简单,而对某些篇章的赏析又过于絮繁,忽视了启发读者自己去驰骋想象。9 [) x- }+ ?. q
    词的数量虽然没有诗那么大,但是从花间派词人到清朝词人作品也是以万计的,可以先读选本,也按选《唐诗三百首》版本的原则来挑选好的版本。初学者大多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胡云翼选注的《宋词选》。此书本着"偏于豪放,不废婉约"的原则,录两宋名家词三百首,注释简明扼要。读完后,再去读你所喜爱的作者的全集或选集。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收上起唐代、下至清末337位词人829首词。读了《宋词选》之后,也不妨从此书中选读你所喜爱的作品,或去读你所喜爱的豪放派、婉约派代表人物的全集或选集。
9 U! a7 k$ n; [. Z7 A1 V3 @0 }( n    读了唐诗、宋词,如果还行有余力,可以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诗歌选》来读。这部书,从**到近代苏曼殊、柳亚子的作品都选编进去了。1999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诗歌通典》,收录上自先秦原始歌谣,下迄五四运动历代诗歌4318篇,作者1045人,注释简明扼要,还附文白对照。这些选集,你可以通读,也可以选读。学诗,除读唐诗外,还应兼读宋人苏轼、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人的诗,清人龚自珍的作品也值得一读;学词,除宋词外,还可选读晚唐温庭筠、南唐冯延巳、李煜、元人萨都拉等人的传世之作,若你喜爱清丽婉约的,不妨读读清人纳兰性德的词。
8 r. w+ r5 t# f" b8 v    爱看电视的,总是先要看看《中国电视报》,了解一下哪个频道有什么自己喜爱的节目及其内容概要。读诗词之前,最好先浏览一下《中国文学史》的有关部分。读唐诗可以看看游国恩、王起、季镇淮、费振刚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册有关部分;读宋词可以看看第三册有关部分。这样你对唐诗或宋词发展的整体过程,各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个大体了解,以后读诗词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并对作品的理解也有所帮助。没有学过诗词的同志,读《中国文学史》碰到的主要困难是书中所例举的作品,没有注释,看不懂,怎么办?你可以暂时"不求甚解",跳过去,等到正式读诗词时,再去弄明白,不要把时间过多地花在预备起步上。
- C0 A% `, b" L( _0 O) c) x   - m* K, W' P0 j! k
怎么读?
2 s) H8 |) \( k, e) C    如果有条件,开办个诗词学习班,请教员来讲课,当然非常好。但是你真想学会读诗词,主要还得靠自学。教员讲课,开始可以选些名家的代表性作品,进行讲解、分析,既使学员理解作品,又引发大家读诗词的兴趣。往后应逐渐把教学重点转移到辅导学员自学和解答疑问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各人学习中碰到的难点不尽相同,所以分别解惑比集体传道授业效果可能更好些。经验证明,完全依赖听课是学不会读诗词的,往往教员课讲完了,学习也就停滞了。2 s  [' d8 m# i+ m  E
    开始读诗词难点是很多的。只有逐渐克服了这些难点,才能入门,从而领略到诗词的意境,从中获得艺术享受,产生乐趣。, w2 k$ g0 F; s2 P8 F
    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中国的字义、词义变化很大,往往一字一词多解。例如,"玄黄"一词,一般是天地的代称,有的却指丝帛,有的又作疾病解,需要将这两个字的上下文联系起来,才能界定它的含义。这种变化在诗词中尤其显著,例如诗词中常见的"赊"字,就有多种解释。在陆游《纵游归泊湖桥有作》"村酒可赊常痛饮"句中,这个字大家都能理解,作"赊欠"解;在骆宾王《晚渡天山有怀京邑》"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句中,这字则作"宽缓"解;在杜甫《喜晴》"且耕今未赊"句中,又作"迟"解;在李中《旅夜闻笛》"长笛起谁家,秋凉夜漏赊"句中,又作"长"解;在韩愈《赠译经僧》"万里休言道路赊"句中,又作"远"解;在张说《岳州作》"物土南州异,关河北信赊"句中,又作"渺茫"解;在韩愈《次邓州界》"商颜暮雪逢人少,邓鄙春泥见驿赊"句中,又作"稀少"解。这个字有时还作语助词用,如杨万里《多稼亭看梅》:"先生次第即还家,更上城头一望赊。"李商隐《昨日》:"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长安原是汉、唐的京城,可是在旧体诗中常把长安泛指京城,不论在哪个朝代。这还容易理解,如把京城称"日边"、"日下",就难懂了。又如酒,李白诗中叫"中圣",杜甫诗中叫"竹叶",李贺诗中叫"琥珀"。毛泽东《致陈毅》中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诗有一特点:好用代词,不直说物名。如剑曰玉龙,天曰苍圆,秋花曰冷红,春草曰寒绿。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比喻,其中明喻、暗喻比较容易看懂,借喻则难懂,弄通它需要具备有关的知识,例如柳宗元《郊居》:"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阁待贤人。"以"国老"代甘草;以"贤人"代浊酒。又如苏轼《雪》:"冻合玉楼起寒粟,光摇银海眩生花。"以"玉楼"代肩;以"银海"代目。这些在读诗词时都得好好琢磨。
% {# N# g1 e% v# L# c& |    诗词,尤其是格律诗,因为受押韵、平仄、对仗等要求的制约,有的字的字义往往是似而非,不像在散文中那样确切。例如马戴《送客南游》:"苇干云梦色,桔熟洞庭香。"这个"香"字,既是嗅觉,又可引申为视觉--桔子熟了,洞庭湖上是一片金秋光景,芳香飘溢;同时因为这首诗押的是"阳"韵。又如李群玉《送萧十二校书赴郢州婚姻》:"马穿暮雨荆山远,人宿寒灯郢梦长。"自古都说"夜长梦多",而这里为什么偏说"梦长"?这除了表示新婚情绵绵之外,还因为这首诗押的是"阳"韵,所以用了"长"字。5 R* u% C( U% |: B$ i
    下面是两例是为了平仄合辙而迁就用字的。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只有白发搔更短的,哪来的白头搔更短呢?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平平平仄仄",第一个字可以不论,第二字不能通融,必须是平声,而"发"字恰是仄声,那就只好用平声的"头"字来代替。李商隐《无题》:"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只有桂花香,哪来的"桂叶香"!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第六个字必须是仄声,通融不得,那就只好以仄声的"叶"字来顶替平声的"花"字。
' J" V4 u. {7 q. v: c    为了对仗而迁就用字的更常见。如杜甫《春宿左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宵多。"意思是星斗灿然欲动,临于万户;皓月当空,光明于九宵。若在散文中,这个"多"字就显得多余的了,而在这首诗中,却是不可少的,一来以"九宵多"与"万户动"相对仗,二来是为了押韵,这首诗押的是"歌"韵。又如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这一联的意思是:自己的生计全靠黄阁老来照顾,而衰老的身体则托付给丹药来治疗了。其实作者服用的未必就是"紫金丹",其所以用这一词,完全是为了与出句的"黄阁老"相对仗。
- u# M5 I8 g" H; k  N3 J    读诗词,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不能太较真----死抠字眼儿,需要联系诗词诸要素来"望文生义"。初学者如果有教师辅导,当然方便得多;若没有这条件,那就需要购置注释比较详尽的选读本,还要具备《词源》、《辞海》之类的工具书。
6 n6 i& ~8 k: `! w! ^$ F- R/ y9 ]    第二个难点是语法。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语法有很多差别,诗词的语法与文言文接近,但又有很大的差别。一是因为在诗或词的一句区区几个字之中,要舒展相当丰富的想象,不得不力求简洁,凡是可以省去的字,尽量省去;二是受句式、字数、格律等要求的制约,有时不得不把词的位置变动,或者改变词性,突破常规句法。诗词的语法相当复杂,初学者也难一时全弄通,可以先弄懂两种常见的,一是省略,二是改变词的位置和改变词性。  ~: F  z& r& S2 ]8 c' M
    最常见的省略是姓名,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b% Z, f* D; P/ N% l+ S( U2 m' N& `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A) L" x/ L% Z* D# }& K8 C' l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宵一羽毛。& B  i. I* I+ X9 j% ?; h' d4 F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 g' a4 s/ p) R* S& f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 D$ Z) i$ t3 D% @1 J2 X9 E1 P    诗的第一句中的"诸葛"是诸葛亮的简称;第五句中的"伊吕"是佐商汤王的伊尹与佐周武王的吕尚的简称;第六句中的"萧曹"是西汉初丞相萧何与曹参的简称。在诗词中往往把春秋时齐国的政治家、知心朋友管仲和鲍叔牙简称为管鲍,把汉朝的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简称为班马,文学家扬雄和司马相如简称为扬马,在爱情故事中又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简称为司马文君。0 ^/ ?1 B$ p9 e  v* O2 K* n# Q
    诗句中常常省略介词、连接词、动词、副词、谓词等。例如:
& u: D' S3 R1 X' e# d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明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这里省略了个"于"字,并且把动词的"照"、"流",和宾词的"松间"、"石上"换了个位置,也可算作倒装句。在诗词中,常常把"于"、"则"、"而"、"有"等字省略了的。这种省略比较容易理解,某些省略了动词、谓词的句子就比较费琢磨些。例如:杜甫:《送远》:"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鼙鼓。"这两句的意思是:"故国犹遭兵马之灾,他乡亦闻鼙鼓之声。"又如,杜甫《喜观即到》:"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这两句的意思是:"江阁久凭,嫌津柳之碍目;风帆渐近,数驿亭以慰心。"词的省略更是常见。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 p9 j: G0 n! U# K&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
6 ~! F* ~2 c. p  s        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 A! c' Q; s& S9 [& i8 d( p. l        ?应是绿肥红瘦。"
9 X. q* ]" N# W1 M. u    现将词中省略的词语用括号括起,表达如下:2 c5 H  A( n; e) x/ l$ A, M
            昨夜雨疏风骤,(女主人)浓睡不消, y) {& ]. O2 _. J
        残酒。(早晨女主人)试问卷帘人(今天0 t: N" A( R. C3 p/ I
        景色如何),(侍女)却道"海棠依旧". F4 X- s& \- l! [( R) w$ ?
        。(女主人纠正说:)"知否?知否?应- V. J9 ?5 W& C% l4 I4 A" V3 U6 d
        是绿肥红瘦"
, ?2 [% X2 Q; O+ X    诗词中常常改变词语的位置,所谓倒装句。例如:
; r% q1 N$ ~- f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句主语倒置了,应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杜甫《秋兴》:"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一句不仅主语倒置,而且目的语也倒置了,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0 T  g& |1 |1 h2 Q6 x1 H    有的诗句,句式基本一致,但其中短语的意思却不相同。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联:"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里的"下扬州"是指到扬州去。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里的"下益州"是指自益州而下。
. {2 B' W5 g: z    近体诗,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诗人们常常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例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第二首:"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第二句的意思是中国(神州)六亿人民都是尧舜。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六亿"放在第一二字,"神州"放在第三四字,"尧舜"说成"舜尧"。"尧"字放在句末,还有押韵的原因,这首诗押下平声二萧韵。词,语序作适当变换的更是常见。例如前面介绍过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最后两句:"西北望,射天狼。"本意是:"望西北,射天狼。"因为按词谱这两句是"平仄仄,仄平平。"所以不得不把仄声望"字调个位置。又如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第二句应该是"晚对长亭",因为词谱规定这句第二字必须是平声,第四字必须是仄声,所以就凑合成这个样子了。又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前三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意思是:在这千古江山里,英雄孙仲谋,已无处可觅!因为按词谱是:"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因此语序需要作这样的变动。5 N  o8 e1 C& R7 a9 X. j
    诗句中改变词性也是常见的。例如:杜甫《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第一句中的"糁"字原是名词,即米饭粒,可是在这里却作动词"抛撒"解。这两句的意思是:米饭粒似的杨花,抛撒在路上,像铺上了一层白毡;小小的荷叶,点在溪面上,象叠起的青钱。还有名词当作形容词的,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曙"和"春"字都是名词,可是在这里"曙"用来成了形容"云霞","春"用来形容"梅柳"。这两句的意思是:云霞和太阳一同从海上升起,像曙光一样;梅柳在江南(渡江),早已着上春色。还有动词作形容词用,形容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副词用的,这里不一一例举了。所以读诗词更讲究"咬文嚼字",咬出文外之义,嚼出字外之意。各种版本的注释也不尽一致,还要靠读者自己多琢磨。3 ~1 m0 B) [* I  P0 j
! N  G) t4 u9 S/ S/ V3 q+ l
第三个难点是弄通古语、典故。用古语、典故状物、写景、伤时、感事、酬谊、抒情,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传统和特点。读一首诗或词,若不把其中的古语、典故等原委弄明白,就不能理解全诗(词)的含义,更谈不上领略其意境和艺术构思。例如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 L0 l  D/ `: |
5 R6 S$ f8 N8 l  @: {. ~( ]9 q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0 F( q/ C6 g. S! Q7 T: U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5 u, Q: @: N1 _5 k) p  \( i- s

5 p6 s* u3 [+ R, ^7 L5 U    这是诗人为他的好友贺知章还乡时写的一首送别诗。贺知章在朝庭官居太子宾客,故称贺宾客;贺是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属越地,故云归越。镜湖就是绍兴的鉴湖;贺知章自称"四明狂客",故曰:"狂客归舟逸兴多"。诗的后两句用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喜爱白鹅,山阴有一道士,请他写《黄庭经》(道教经典之一),以所养的一群白鹅为报酬。贺知章也是书法家,工草隶,亦是山阴人。诗中以王羲之比贺知章,说《黄庭经》换白鹅的故事,又将在山阴发生了。现在有的学书法的同志,把这首诗写成条幅送人。若是送给离退休好友,没问题;若是送给在职的就不适合了,因为贺知章是向朝庭请渡为道士而还乡的。若是对方也爱好书法,很相称;否则就显得勉强了。+ n1 j9 A* p4 }6 B& |+ O
    白居易遭权贵所忌,被贬谪为江州司马,赴任途中唱和他的好朋友元稹《放言五首》,写了一组政治抒情诗,亦名《放言五首》。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每一首中都引用典故或古代警语名句,宣泄不满和劝导朋友。文化大革命中的"九一三"之后,社会上曾传抄其三:
: }. n, ~/ D. h( v9 B# P" E' \, v/ Q6 U+ t9 ]8 \" g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I8 F- u9 S% t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4 |- Y9 C4 f/ c: J! E* c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2 N) e; {7 w5 k- m9 h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 z/ p6 g. Q: o# X
7 w2 L( \9 b! X1 E$ n* R    这诗除了以"试玉"、"辨材"作比喻,表示受诬陷的人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自会澄清事实,辨明真伪外,还举了两个历史故事。一个是周公佐成王,当时曾有人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一个是西汉末年王莽"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假,代汉篡权才是他的真面目。读者若不弄清这两个典故,就很难理解这诗所包涵的深刻哲理。《放言》其二:
7 {6 v/ \4 E$ ~8 L
8 Q3 b. r8 O, p/ {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 T5 u' U3 G1 @' L  y; L
        福祸回还车转毂,荣枯反复手藏钩。
- j$ S& s& o! u" r; o4 a+ X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3 {1 k# n1 I$ `1 {
        不信君看奕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 ], d" e# D6 s  I+ h5 c0 z6 z) ~# Y+ d1 p! U) n+ }. }4 E
    第一句的"倚伏"二字,系引自《老子》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这一警语名句的简化,意思同现在我们常说的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可以变坏事差不多。第二句的"尘网"是把现实世界看作束缚人的罗网的意思。陶潜《归田园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第四句中的"手藏钩",是古代一种将钩藏在手中叫别人猜的游戏。第五句中的"龟灵"是占龟卜卦虽然灵验的意思;"刳肠"即开膛剖肚之患。第六句中的"马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典故的简称。读者如果不把这些词的原委和含义弄明白,就很难理解这首诗所反映的祸福观,以及诗人遭受打击之后的政治上不服输的精神。
  y) E+ `+ v! s1 a    有一点古籍基础的同志,对诗中的古语、典故比较好理解些,但也不能对所有这些一看就明白,因此读诗词时就要好好读注释。但是现在出版的古典诗词选本,对典故的注释有的太简单,甚至语焉不详;有的诗词《鉴赏辞典》,撰稿人解析评论甚详,而忽略对古语、典故的注释。所以必要时还得查到典故出处,找出原著来读。有的诗人,如晚唐李商隐和北宋受他影响颇深的"西昆派",其作品用典,爱用古语、典故,有的是非常晦涩难懂的。所以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西昆派的诗虽好,但诗中典故太难懂了,需要西汉郑玄那样的经学大师来作注解。初学者碰到这种情况,那就来个"不求甚解",或者"绕道走",无须花过多的时间去死抠。# r2 W1 |/ M) [6 Z( |' c# i3 ]
    此外,要弄懂古代许多名词称谓,也是很费劲的。例如,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在黄道赤道两侧一周,选取了二十八个星宿作为观察天象的标帜,称为"二十八宿"。在古典诗词中,往往以二十八宿的名称表示方位或地域,多数人不看注释,是弄不明白的。
; e( S) m) [  I" H5 h0 ~/ A    第四,领会诗意。这方面学问最大。中国的诗词,尤其是那些比兴诗,都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马光:《迂叟诗话》)这个"思"字是大有学问的。有的诗词,字面上难懂,但只要从字面上弄通了,诗意也就大致领会了。有的诗词,字面上很容易懂,而要真正领会诗意,却很不容易。例如,苏轼的《花影》:
" p2 _& ]1 }. P" g( N
. j; a) N4 @% {" D& ~: A, p* ?. C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7 Y4 u9 S* H  A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 \$ A0 h  R/ P. Y# L) p+ \
: A  o5 K" A" K" r    乍看,这首诗是咏物诗,很明白;细细琢磨,则是首政治抒情诗,不简单。原来是苏轼慨叹他的政敌-----所谓"熙丰小人"----在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时,全被贬谪(刚被太阳收拾去);而到高太后死去、哲宗亲政时,又全被起用了(又教明月送将来)。是苏轼用以抒发政敌被起用的愤懑的。又如柳宗元的《江雪》:+ }% D# c+ V3 U& `7 ]( v* m/ U
9 F* O0 H2 T- i" e1 ^, L; w+ J) A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4 d9 n5 o& Q$ P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 h2 j/ z5 n5 V6 t% m& l
: D+ i" C; c7 ~' _6 u
    乍看,是首写景诗;其实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孤傲的情感,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孤愤的,是首深沉而含蓄的政治抒情诗。又如王建的《新嫁娘词》:+ M3 {* H, o7 a

4 H  ?9 P& ~9 A  g: ?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7 P1 E/ @" F5 ]  F1 j
        未谙姑食意,先遣小姑尝。
2 O: E& V, w5 k; R3 t# ?1 j: U- Y5 q/ F% w6 u  u3 r
    乍看,是首人物素描诗;其实是作者抒发屈居卑下、操刀捉笔、仰人鼻息的官府小吏的牢骚的。王建这位中唐著名诗人,出身寒微,中了进士之后,晚年才为陕州司马。司马是州郡的属吏,位在别驾、长吏之下,等于现在的小科员。与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q2 C7 r$ E2 H* h) O9 v# H2 R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H# F! e' i3 s# S* a, [' P% u
    乍看,是首写新嫁娘情怀的诗;其实是作者进京应考时,呈给张籍投石问路的诗。张籍是中唐著名的乐府诗诗人,和王建齐名,世称"张王" ,历任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司业或张水部。其乐于提携后进又与韩愈齐名,故朱庆余写了这首诗,首先征求张籍的意见。作者把张籍比作新郎,主考官比作姑舅(公公、婆婆),自己比儿新娘。
3 x1 L3 B% \8 F4 f4 X    上述那个"思"字,是指有事实根据的分析,不是胡猜。这里说的事实,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是作者特定的境遇和心态;三是作者创作时的用意。' l4 K+ ]6 |6 O) L4 p. ?
    有的诗词还要知道它的"本事",才能理解其意。所谓"本事",就是触发诗人词人写这作品的具体故事。例如杜甫《又呈吴郎》:
. h7 j* o' K6 }0 N# `+ ^6 D( m, V* j0 |3 Y$ _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J4 k) e% A' G+ g2 B: L) v$ ^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1 D4 k( v/ x4 u; a6 ?. s7 t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 b' U6 |5 D3 h( [& I' X3 R+ J8 L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S2 x5 d* j. j0 s' d

/ o3 f, N1 o' I9 z: [; @8 C; n: o     这诗的"本事"是这样的:杜甫飘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住在一所草堂里。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题上的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远的东屯去住。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又呈吴郎》。诗的大意是: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听任西邻来打枣,因为她是没有吃的、又无儿子的老寡妇。如果不是穷困到如此程度,她哪会来打枣呢?正因为她怀着恐惧心理,我不但不干涉,反面表示亲善。现在老寡妇见到你(远客),就提防你不让她打枣,未免多心;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上篱笆,却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这老妇人被官府剥削得穷到只剩下骨头了,使人想起兵荒马乱,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不禁热泪盈巾!若是你不知道这诗的"本事",你就不能逐句理解诗意,不能体会到诗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2 ~3 j! X9 O" Z! S+ T6 l% ?/ J
    一般诗词注释本都注以作品的本事,有的是比较可靠的,有的则是后人牵强附会编造出来的。例如苏轼的《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在《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题下有一序言,说是这首词是为杭州的一个妓女而写的,在胡云翼选注的《宋词选》中,指出这个本事未必可信,词的真正内容是作者自抒其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所以初学者须选购较好的注释本。
: v4 \$ I3 p4 P, L    为了从宏观上把握诗词的含意,还要勤翻《中国文学史》,了解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作者的生平,他在文学史、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 r+ R* L6 I) P$ ~    有的诗或词,须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知识的积累、经历的丰富,才能逐渐会其意境。例如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V$ H* R; o% G* m! u; \) R( \3 A% W5 I2 G; h1 _/ ^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3 Y/ H3 S4 q1 T' i3 V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 u5 p; F4 W0 L7 M7 T/ G& v- X' M4 R  h2 K
    这首诗,我童年读过。那时只能从字面上理解,还以为是李白被流放到长沙路经黄鹤楼而写的呢!后来读了李白传略,读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才知道安史之乱时,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起兵,德宗接位而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其所以说"去长沙",是用西汉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的。贾谊十八岁才华闻于郡中,汉文帝召为博士,二十来岁越级提拔为太中大夫,因遭权贵的嫉妒和陷害,被迁为长沙王太傅。这"去长沙"三字的"言外之意",既含有以贾谊自比的傲骨,也含有无辜受害的愤懑。诗的最后一句"江城五月落梅花",我长期以为:为了诗的押韵,将笛曲《梅花落》,改为"落梅花"。直到"文化大革命"时,自己作了"迁客",从北京下放到祁连山脚下,"祈连六月漫天雪,迁客身寒心更寒。"这才领会到"江城五月落梅花"的一语双关:既道明玉笛吹的是当时的流行曲子《梅花落》,又隐含诗人当时的心态----在那江城仲夏季节,而感受的却是梅花落英时的春寒料峭。这首诗,我"思"了三十多年,才"得"到那么一点诗意,也很难说已经全部领会了。
- D7 W* a0 D8 z5 E( U! v    以上四个方面仅仅是怎么读通诗词的有关学问,还不包括诗词艺术赏析方面的知识。- w5 a# a  Z" b3 T* K
    学读诗词还要强调背诵。自古所谓"诗无达诂"----诗词往往没有完全统一的、确切的解释,许多诗句留下了让人们驰骋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品出它的多种意义来。同时,背诗词也是方便自己写诗填词的一个条件。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知音》)诗词背得多、背得熟了,当你的心灵与客观现实相击撞,迸发出思想火花,产生出创作激情时,在你记忆的储存库中,就会涌现出各种诗词创作套路、典故成语、诗词语汇,任你选择。毛主席不仅熟背无数列代诗词名篇,而且对鲁迅的旧体诗也背得很熟。1975年为他作白内障手术的著名眼科专家名叫唐由之,从"由之"二字,他老人家想起鲁迅的《悼杨铨》,于是就背诵起来:"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唐教授听不明白,毛主席两眼蒙着纱布为他默写在纸上。1993年毛主席诞辰百周年时,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过唐教授讲的这个故事,并展示了那墨宝。
三 贵在起步
+ ]8 n+ |" [6 u1 M" t7 V$ f5 t    现在学作诗词的,大致有三类情形:一类是读了些诗词,很想试试,把自己的情意寄托在诗词中,可是从来没有写过,不摸门;第二类是开始写了,但在创作手法、格律形式等方面,不符合古典诗词要求,尤其是平仄不合辙;第三类是基本上掌握了古典诗词创作的要求,但在思想性、艺术性诸方面有高底、精粗、雅俗之分,还有一个提高的问题。
3 r( [( p& P& M6 M    第一类情形,贵在起步。鲁迅曾说过,婴儿学走路,迈出的第一步,总是歪歪扭扭,很难看的。可是母亲总不会因为孩子走得难看,而不让他迈出第一步。学作诗词,就要像婴儿学走路一样,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不迈出这一步,你总是站在想作而不会作的诗词门槛外面。怎么迈出第一步?大致有三种情况:  i+ q( i* l$ h1 o* L% R
    一种是急起步。不必等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之后,再去写;读了一些诗词之后,你心中有那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就不要管它什么比兴、格律等要求,把你内心想说的流淌到笔端,写成打油诗可以,写成顺口溜可以,写成"四不像"也不妨。等以后古典诗词读多了,读熟了,逐渐掌握了艺术构思、表现手法、诗词语汇、格律要素之后,再将这些原始作品加以修改。其中有的作品,虽然格律不规范,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朴实而自然,也不必重新加工,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若是有条件,请老师修改修改,并请他讲讲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登程可能快当些。起步之后,往往越想写,越觉得自己功底浅,越驱动自己多读诗词,这样便进入了前面所说的读----写的良性循环之中。到了这一步,可以说已经起步登程了。" @1 ]5 s1 S8 o8 R; r
第二种是依样画葫芦。像学书法先临帖、学绘画先临摹那样----结合读诗词,选择那些合自己情意、对自己思路的诗词,按其句式、平仄、韵脚填上自己想抒发的思想感情。许多诗词造诣很深的人也偶用此法,如毛泽东将陆游的《示儿》:9 V% Z# ?) p+ S& R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K( t" [  w9 l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6 q; D5 q6 u. J
    步原韵写为:; M- g( b( P6 H) X& t* p& z
        人类今娴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7 B$ _2 _- z& W5 m& a0 U6 N
        愚公扫尽饕蚊日,公祭毋忘告马翁。
6 n7 s+ Z3 Y+ l8 G1 O% F+ \    鲁迅在"九.一八"以后,为批判国民党从北平抡运文物,而不准大学生逃难,将崔颢的《黄鹤楼》:
2 P2 d6 @" G& E3 t# K# ]# }+ n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 |# h' l8 E. M2 y2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S1 c! Z. C! s  r6 T/ t5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Y. |9 A/ l- s1 O# |4 W- b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2 v8 W& n) V! n9 N# V& o& X3 _" f    依原句式戏写为:9 o8 a! e7 o9 p; a/ ~* [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 @( \; x0 R* j1 S9 F1 `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 P( Y/ V/ R4 S- ^0 O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7 a# r3 c& v$ c7 P9 ~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5 G& N& D& t& ^! V; \* r) A
    这种直接的仿作,初学的人是很难达到上面两首诗那样的水平的,也像婴儿学走路一样,总是歪歪扭扭的。别着急,这也象临帖、摹画似的,功到自然成。用这种方法起步的同志要注意:当你还没有掌握格律,尤其学会辨认平、上、去、入四声之前,千万别在你的作品上标以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及词牌名称,因为这种作品往往格律不规范,尤其是平仄不合辙,若是标上了上述名称并发表出来,懂格律的人看了会当成笑话的。用这方法上路,可以分两步走,先顾一头----使画出的葫芦尽量充分、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情意,以后再兼顾格律,尽量做到格律严谨。
0 ?/ E$ S0 j1 Y7 x  I0 R+ p8 ~这种直接的仿作,初学的人是很难达到上面两首诗那样的水平的,也像婴儿学走路一样,总是歪歪扭扭的。别着急,这也象临帖、摹画似的,功到自然成。用这种方法起步的同志要注意:当你还没有掌握格律,尤其学会辨认平、上、去、入四声之前,千万别在你的作品上标以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及词牌名称,因为这种作品往往格律不规范,尤其是平仄不合辙,若是标上了上述名称并发表出来,懂格律的人看了会当成笑话的。用这方法上路,可以分两步走,先顾一头----使画出的葫芦尽量充分、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情意,以后再兼顾格律,尽量做到格律严谨。1 ^7 Y4 m; a9 M
第三种是零部件组装。就是将自己曾经背诵熟记的诗词句子、词语组装起来,用以表达自己的情意。例如有个老同志离退下来后,顾虑接班的青年干部难以胜任,可是后来事实证明,他们不仅胜任,而且干得非常出色,老同志不甚感慨,想写首诗抒发一下情感,于是就从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诗词中选出适当的诗句,组装成一首七绝:
. A6 c# Q. H) u( c2 P$ m        谁持彩练当空舞,风卷红旗过大关。+ Y, ]1 S8 q  X. N$ X
        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
, v1 m, ^2 G1 K, N% d- H. n    第一句是从毛主席《菩萨蛮. 大柏地》中摘出的;第二句是从《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摘出来的;第三、第四句都是从朱总司令《攻克石门》中摘出来的。集前人诗句成篇,古已有之,今人亦常试之。董必武《集美解放纪念碑题词》,集杜甫五言诗24句,成五古六章,赞颂爱国华侨陈家庚先生:/ Q$ a% P# X9 I3 e
        子负经济才,(送唐十五诫寄贾待郎)# A; P$ s6 l8 t; T$ h
        风雷飒万里。(大雨)
$ c9 _+ l* q( `4 x( ]- ]' }        树立甚宏达,(北征)
2 `/ M! ^8 ?4 |: L* @        壮心不肯已。(戏赠友)( J; F* D; z! Y* ?7 z9 [9 M- e$ J
        览物想故国,(客居)6 g7 e" |; G/ I. K0 P
        眼中万少年。(别张十三建封)5 G8 K1 @/ X4 d8 h
        卑枝低结子,(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二)) `8 [* k. \/ J, O
        蔓草易拘缠。(寄题江外草堂)
3 P) a: h# U  C; @        版筑劳人力,(泥功山): H8 J- Y; @; @. g2 Z6 H3 o) f* P
        大屋加涂墍。(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 h! M7 Q- s" X2 n& e& `" P
        诸生旧短褐,(桥陵)6 Q0 l1 g. B$ g2 S( a$ _
        萧疏外声利。(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
: m1 q) V( f- G* O+ t" w( {: q% d        乾坤几反复,(苏大侍御涣访江浦): J& i& ^4 A, v. k8 v+ E; L9 a
        合沓岁月徂。(遣怀)
$ |, U/ }5 q9 M9 a        青衿一憔悴,(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 U  j: D* Z1 w5 h' w9 q/ W
        复来薙榛芜。(草堂)8 O6 ]3 s1 E7 g1 M( }0 o
        时危异人至,jqk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 v2 V% e. T: o) R- A5 l* I: k
        六合已一家。(后出塞)7 J- k  r3 t+ X! T4 a- i
        千秋沧海南,(八哀诗张九龄)( c' s5 b* X8 P7 T- n( t: O4 ]; P
        窈窕桃李花。(喜晴), }( M; ^7 U" x9 d$ Q6 `4 ^5 G3 u
        山色佳有余,(五盘)2 Y) S2 y: k3 U! `' z8 B4 c- g
        深意实在此。(塞芦子)
( [, \+ T3 _! `9 V" N0 q5 H9 R1 v0 b        俯视但一气,(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m; L6 Q" I# r! u) o  K4 N4 a
        万里苍茫水。(忆郑南)' I* I4 ^6 M! e+ B2 D4 [
作集句诗也是一种很高的艺术技巧,必须对某一名家的诗读得很多,理解很深,背得很熟,记得很牢,用得很活,初学者是很难达到的,但可以学作借句诗,即借古人诗句或诗中词语组装成诗篇,抒发自己的情意。借句有明借、暗借两种。/ J3 R- C9 P' _* `* k' N. S  A
明借,即把古人诗句直接引来,或者稍稍改变用在自己的诗里。例如毛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尾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上句是直接借用唐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中的下句的。又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是将李贺《致酒行》中的"雄鸡一声天下白"稍加改变而成的。《七律 .答友人》中的"我欲因之梦寥廓",化用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句。《七绝.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化用李商隐《贾生》"贾生才调更无伦"句。
% N2 Z. @4 S# L& C" z    暗借,即把古人诗句拆成零件,组装成部件,用到自己的诗中。这种暗借,一眼很难看明。别人的作品,不敢胡猜,这里不避自荐之嫌,说说自己的。我写诗是从零部件组装起步的。直到现在还保持老习惯----每当构思立意之后,就在自己记忆库中翻箱倒柜,搜寻、选择那些适合表达自己情意的诗句、词语,然后加以改作、组装,尤其是那些应酬诗,基本上是组装品。这里试举两例:
9 p" g4 k3 q5 E; I: Y2 H    "双拥"(拥政爱民、拥军优属)五十周年之前,有位同志作了一幅写意画:筐筐、篮子里里外外画了许多萝卜、白菜之类的蔬果。她要我题一首诗,表达对"双拥"五十周年的纪念。这是急就篇,来不及立意构思,就直接到记忆库里寻找零配件搞组装。首先想到的是"双拥"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起的,要从李白、杜甫那里是很难找到适当的零配件的,所以先从老一辈革命家抗战诗词中搜寻,当然排在第一位的是毛主席的诗词,记得毛主席在1943年写过一首《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开头两句是"外侮须人御,将军赋采薇。""采薇"是《诗.小雅》中的篇名,其诗描写戍边抗击外族入侵的兵士久历艰苦,在回乡的路上又饱受饥寒。取得"采薇"这一零件,就很快得了第一句:"块根白菜采薇吟"。有了第一句,第二句就好办了。看到画面上的筐筐、篮子,想起《孟子》上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就写下了"箪食壶浆鱼水情"。人家请你题诗,总得对此画表示点恭维之意,而且写诗是"感情用事",总该有点艺术夸张。所以第三句写了"泼墨素笺笺瑟瑟"。一搞艺术夸张,自然会想起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于是又从他的《战城南》中搜寻到两句:"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其中"洗兵"出自《史记.周本纪》:周武王伐纣时,天雨为之洗兵器,后以此喻有道伐无道的胜利进军。于是第四句就出来了:"似闻天雨洗兵声"。这算不算"意识流"?我也说不清!半似吟诗半打油,当场交差:
2 _; E" n3 k$ Q# e        块根白菜采薇吟,箪食壶浆鱼水情。9 {& \; d4 N. p, |
        泼墨素笺笺瑟瑟,似闻天雨洗兵声。
0 S0 |6 i1 ?, `4 s" r& x) V1 e8 H% Z6 B6 `
    正巧,那时总政老干部学院莲花池分院的同志,送来一幅山水画,配上一首七绝,要我修改这诗。那画可谓气势磅礴:云海、群峰、瀑布之下,一湍急流,岸边几株苍松,悠然自若,似听急流欢唱。于是,借他杯里酒,浇我心头块,诌了首五绝:) e  A8 X" N0 v
        云海漫千峰,飞流下九重。
5 `4 H/ ?0 Z1 r! A" C/ |5 A2 F: R        逝川滔不绝,兴废语苍松。5 y" l, P( J1 F3 f7 Y
-----------
- {9 ~9 j9 N8 E; L    拙作中的"逝川"是从李白《古风》:"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温庭筠《苏武庙》:"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和毛主席《七律. 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中借来的。用在这里,既反映画境----急流滔滔不绝逝去,又比喻时光老人滔滔不绝地叙述历史教训。"兴废"是从刘禹锡《金陵怀古》:"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和叶帅《八十抒怀》:"八十无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中借来的。由于"兴废由人事"与"兴亡在吏治"意思相似,暗喻着时光老人向苍松滔滔不绝讲的历史教训的内容,这样就与总书记那段讲话中的精神相扣。
$ M+ i. [! M; L1 k' d: ~7 v  k用这种方法起步比较容易上路,采用"急起步"和"依样画葫芦"方法开始的,也得通过"零部件组装"阶段,才能步入门槛。用这方法起步,须备一个重要条件,即读过相当数量的诗词和古典文学作品。
: K) ^' c, l& u7 [- |- L; u9 {2 N, {    前面曾讲过,现代人写旧体诗,是把古典诗词作为工具,表达自己的情意,这不仅要仿其框架结构,而且还要选用其建筑材料,就是说,要选用古典诗词语汇。"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对酒》)可以入诗;"鸡蛋一斤三块八"则不像诗句。"诗听越客吟何苦,酒被吴娃劝不休。"(白居易《登城夜宴》)是诗句;"卡啦OK先生唱,高级香槟小蜜陪。"虽然平仄合辙,对仗也凑合,但不能算诗句,只能是打油。诗与打油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合乎格律,主要看有没有艺术美感和深广的意境。据说唐朝有个姓张的,以榨油为业,人称张打油,能诗,曾作咏雪诗:
1 q1 O' C2 `/ P2 m( m4 z# Z! v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r: F* d) T) o- c! Y2 w' ~* G  W0 S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C2 Z% S$ u. u; [) }. Q
    爱新鲜的心理,古已有之,就像象前几年扯开嗓子唱电影《红高梁》插曲似的,这诗一下子就传开了,并且出了名,当时和后代不少人偏偏愿意效颦,于是就把这种俚俗诗,以始作俑者之名名之,称为打油诗。至于有的人表示谦逊,把自己的诗称为打油,那是另一回事。开始学写诗,难免打油味较浓,随着读诗词和古典文学作品的增加,典雅词语的积累,运用技巧的磨练,便会油味越来越淡,诗味越来越浓。, C8 M" s- G( E$ G) _: h* s
    这里需要说明两点:一是填词不仅不排斥俗语、俚语,而且为了增强词的韵味,还要艺术地运用口头活的言语。这个问题后面还要详谈,这里从略;二是旧体诗用语虽讲究典雅,但有些诗,尤其是政治讽刺诗,诗人有意加点"油味",以增强其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古人诗中不乏其例,如唐人曹邺《官仓鼠》:
; x( O5 @! n( |5 a- e. k: z# Y; h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 H/ v& M& Y$ E- L5 n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l* m8 U( o3 Z% d
    这首诗用口头语,咏官仓鼠,画贪官污吏像,把当时的吏治腐败,骂得个痛快淋漓。2 T& j5 B; g1 e4 C3 @7 k1 i1 q) k
    宋朝大诗人苏轼《洗儿戏作》:
' k7 y+ {9 H& ]$ m$ w* }9 z  l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 T5 T: o+ w$ L) f  z4 v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3 z0 h# j% }4 q; F6 _    诗人借以抒发怀才不遇、宦海沉浮之无限感慨;寓庄于谐,正话反说,借"孩儿"讽刺"愚且直"、"无灾无难"的当朝公卿。
' ]$ Z) T( h+ f" i2 S5 s- a! {) \8 U又如鲁迅的《学生和玉佛》:% \, S5 x+ t, f; C8 Y+ n
        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9 P9 d2 B+ g- D" i* \
        头儿夸大口,面子靠中坚。, D$ }3 u$ r& b4 ]8 s' I
        惊扰讵云妄,奔逃只自怜,0 q: d! M5 u" G. y  B
        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钱。
/ @. l9 e2 n2 D+ ~3 i3 t    1933年初,日军占领山海关,北平危急,国民党政府抢运故宫文物和团城玉佛;同时对大学提前放假、学生逃考之事予以训斥:"查大学生为国民中坚分子,讵容妄自惊扰,败坏校规……"。鲁迅写了上面那首诗予以鞭挞。
' @# Q# d+ b, {  [( r/ Y    打油还能以诙谐反映乐主义的人生态度。聂绀弩,这位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老战士、文学家,1957年遭厄运,十年浩劫中备尝肉体折磨,在北大荒"劳改"期间写了许多格律严谨的七律,典雅中掺以打油,或打油中缀以典雅,反映他在逆境中从未悲观颓唐,对生活充满乐趣,对前途充满信心,读来既有谐趣又很感人。他同遭同样厄运的万枚子一起舀粪,写了两首七律,兹录其一:
4 B3 g( d3 m2 g4 y; @0 Q" p  [2 i        君自舀来仆自挑,燕昭台畔雨萧萧。' p# s6 Z6 Z4 T1 p) R
        高低深浅两双手,香臭稀稠一把瓢。
; s$ i$ u5 o3 M; N. W        白雪阳春同掩鼻,苍蝇盛夏共弯腰。
+ \" p6 S8 e9 a3 _        澄清天下吾曹事,污秽成坑便肯饶?
5 A/ _) j! q, {; d  ?    整首诗是打油体,其中巧妙地用了几个典故:"燕昭台":相传燕王为延请天下士,筑台置千金于其上,名黄金台。诗人借以喻黄色的粪堆,读来使人忍俊不禁。"白雪阳春":是将战国时楚国高级乐曲"阳春白雪"的语序颠倒了一下,借以喻同遭厄运的两位文人,并同"苍蝇盛夏"相对仗,妙趣横生。"澄清天下":典出《后汉书.党锢列传》:"(范)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借以抒发诗人在含冤中,还充满革命战士的责任感、自豪感。这样的诗若无坚定的革命信念、深厚的古籍知识、娴熟的艺术技巧,决不能写出来。9 V, o" }' a0 `
    聂绀弩认为,作诗有娱乐性,完全不打油,等于"自讨苦吃"。我以为,这是对旧体诗已经有一定的功底的人来说的。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打油是高级打油,和那种不讲比、兴,不讲格律的打油完全不同。所以,学诗词起步之后,首先还应在基本功上下功夫,多积累古典诗词语汇,若是停滞在低级油腔上,是很难上路的。待到功夫深,自会典雅、打油恰到好处,挥洒自如。
0 V7 I! ^: x, n4 l    起步之后,要较快地上路,需要经常练习。练习就需要有点外力推动。譬如,有条件的,可以组织个诗词学习班,一定时期内号召学员写几首诗词,选出一批比较好的作品编辑出版诗词选集。又如爱好诗词的朋友相互酬唱,你来一首,我和一首。因为读了朋友的作品,往往会引发自己的诗思,同时又觉得"来而不往非礼也",不得不应酬一下。前人许多好作品,是在酬唱中产生的。例如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放言五首》等都是和作。还有个办法,就是自己给自己加压,规定每周或每月写几首习作。学诗词,起步之后,打打停停,一曝十寒,是很难上路的。
% V  ^1 N5 w  A' a    学诗词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及格了呢?开始标准不要定得太高,达到以下三条就算及格了:
- P0 v* Q3 `7 j  N3 E2 y0 \* q    第一条,有真情实感。品评诗词有所谓"三真",即真情实感、真积力久、真知灼见。真情实感,就是说写诗词要抒发自己的真情意,不能无病呻吟,也不能抄袭别人的。真积力久,就是说要下真功夫、持久地日积月累知识,所谓"一分神来,九分汗下"(郭沫若)。真知灼见,就是说不落老套,有自家的新意,所谓"意必己出","意新语工"。其中真积力久和真知灼见,对初学者不能作这样过高的要求。但真情实感却是起码的要求,一开始,路就要走正----你写的东西,必须是是客观现实与你的心灵击撞拼发的火花、从自己的胸中流淌到笔端的;
3 q8 c5 j% I5 Z* g( v    第二条,表达真情实感不是用政治口号、时髦名词(词中可以适当用些),而是尽量用形象的、典雅的诗词语汇。
# F; ?- ^- `4 Z0 G2 H( {    第三条,格律基本达标。
2 n; N/ F2 W) E$ A, a    初学写作的同志还提出这样的问题:先学写诗,还是先学填词?一般说,应先学写诗,再学填词。诗是照格律写的,词是照词谱填的。诗句字数有五言、七言两种,句数有绝(四句)、律(八句)、长(十句以上)三种,共六种。而词则复杂得多,词谱以千计,常见的也有几十种,词谱是更严的格律。学会填词,你可以有广宽的选择,恰当地抒情达意,但是若辨四声的基础没有打好,格律尚未调配自如,填词反而觉得拘束太多。

& X0 f, o4 C; G0 T5 g$ |' q% O: Q- i! l" q6 }4 P" z

0 h2 t7 S, U( g; d( M  A. M, D
十六 词句的平仄
1 U4 k6 h; u) n, }! u    词句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部或基本上用律句。我们在讲近体诗格律时已经介绍了五言和七言的各四种句式。词句虽然比诗句复杂得多,包含从一个字到十一个字的各种句子,但三字以上的句子,绝大多数都是在近体诗五言或七言那四种句式上,增增减减,或者穿靴戴帽,或者掐头去尾,也有的是原封不动,照搬过来的。在唐代,词刚登上文坛的时候,有的词就是一首近体时,如前面介绍的刘禹锡的那首《竹枝词》,还有李白的《清平调词》:"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就其格律看,都是一首七言绝句。还有不少词调明显地是从近体诗脱胎出来的。前面例举的《浣溪沙》42字,就是由六个七字律句组成的,象一首不粘的七律,减去第三、第七两句。《鹧鸪天》57字,只是把颈联出句的七个字减去一字,分成两个三字句,其余句式平仄与七律完全相同。《卜算子》44个字,就是由六个五字律句、两个七字律句组成的,很象一首仄韵五律,只是第三句和第七句多了一个音节。有些词调句子本来是拗句,后来词人用了律句。例如《水调歌头》第一句原来是拗句:"明月几时有"(苏轼),平仄仄平仄,第一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三字必仄,后人将此句改用律句,仄仄平平仄,如"不见南师久"(陈亮),"才饮长沙水"(毛泽东)。又如《菩萨蛮》上下阕的歇拍句,原来是拗句,"有人楼上愁……长亭连短亭"(李白),平平平仄平,第一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三字必平,后人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也合辙。如:"关山阵阵苍....今朝更好看"(毛泽东)。词的律句的句间关系,大多不象近体诗那样要求相对、相黏。学习词句平仄,重点是学好律句的应用,因为词里面的拗句有限,有限也就容易记。而且词谱上规定的不少拗句,后人改用律句,前有车,后有辙,名人名篇中用过的,你再用也不算违例。
  B( n9 n1 W1 g$ {" T6 S0 {1 f    下面按字数长短介绍词句平仄配置。
  j4 z5 T$ c7 L* T    一字句
8 M" j! M: v* t+ `8 c& Z; K    一字句很少见。人们比较熟悉的词牌《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这在前面例举的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中已经介绍了。还有就是比较生癖的词牌《哨偏》换头句,如:"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苏轼)"嘻!物讳穷时。丰狐文豹罪因皮。"(辛弃疾)这些一字句都是平声。此外,还有一些词牌叠句中的一字句,如陆游《钗头凤》中的"错!错!错!""莫!莫!莫!"吕老渭《惜分钗》中的"重!重!""忡!忡!"前者仄声,后者平声。
, p% Z0 {  h+ ~1 C' c7 H! q4 m7 j# T    在词里常见的是一字豆。一字豆又称领字。它跟一字句的区别是不能自成一句,在词句中起语气停顿、呼领下文的作用。词里不少五字句,实际上是上一下四,即一字豆领四字律句,如"望长城内外""望"字便是一字豆。不少八字句,实际上是上一下七,即一字豆领七字律句,如"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字便是一字豆。懂得一字豆,才能理解词的平仄或对仗。如懂得"望"字是一字豆,就理解"长城内外"是四字律句;也能理解"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和"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成为工整的扇面对。一字豆如选用得好,可提词的"精、气、神",故古人填词对此十分细心。一字豆常用副词和动词,几乎全用仄声。常作一字豆用的字有:"正、但、待、任、只、漫、纵、又、便、问、想、料、看、望、应、更、似、愿、记、况、恰、甚、惭、奈、叹、尽"等。
5 O+ U" ?. J; F) G$ B    二字句
& w7 z6 G! {# E    二字句一般是平仄,而且往往用叠句。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王建《调笑令》"杨柳,杨柳....肠断,肠断"。个别用平平、仄仄,前者如冯延巳《南乡子》"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薄幸不来门半掩,斜阳"。后者如姜夔《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二字句有一特点:不用则已,用则以入韵为常。
9 S. W/ R+ p. a( l6 p. I    三字句
, Y( O. g5 |3 B2 k3 Y5 ~. Q' Q    三字律句就是七言律句或五言律句的三字尾。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里以毛泽东作品中的三字句为例:平平仄---须晴日;平仄仄---俱往矣;仄平平---起宏图。三字句多用于词章首句或换头处。如白居易《忆江南》首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苏轼《水调歌头》换头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岳飞的《满江红》换头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三字句常常连用,连用时往往配成对仗,如"风樯动,黾蛇静","天地转,光阴迫"(毛泽东《水调歌头》《满江红》)。
! x7 R" Z& k$ `# F1 W    在某些词调中的某些三字句,平仄可以机动。第一、第二字机动的可能多些,第三字机动的可能少些。如《水调歌头》换头处,第一个三字句每个字都可机动。苏轼的"转朱阁"是仄平仄;贺铸的"访乌衣"是仄平平;黄庭坚的"坐玉石"是仄仄仄;毛泽东的"风樯动"是平平仄。第二个三字句,第一、二两字可以机动,第三字必仄。苏轼的"低绮户"是平仄仄;黄庭坚的"倚玉枕"是仄仄仄;毛泽东的"黾蛇静"是平平仄。第三个三字句,哪个字都不能机动,必须是仄平平。如:"照无眠"(苏轼),"拂金徽"(黄庭坚),"起宏图"(毛泽东)。《满江红》换头处四个三字句,第一句的第一、二两字,第二句、第三句的第二字的平仄都可以机动,第四句的平仄是固定的。
( R/ z( _, ]7 r0 a1 V. _; L    四字句
. p; V. w# Z- n    四字句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基本句式就是平起仄收、仄起平收这两种,如:"唐宗宋祖,稍逊**。"其第一第三字可以有条件地变通----以平代仄或以仄代平。如"同学少年"----平仄仄平,"激扬文字"----仄平平仄。但有的词调中的四字句的第三字,平仄有定则,不能随意机动,详情留待特种律句中再谈。同三字句相似,四字句常常连用,连用时往往对仗。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毛泽东《沁园春》)0 N& X8 H6 |& y. e; |8 g9 G- F
    五字句
) n7 y6 ]4 C7 N% r/ {+ ^8 Y    五字句常见的就是普通的五言律句:) Y: s  s# P8 `3 K3 y( L) ~
    平起仄收式----当年鏖战急(毛泽东《菩萨蛮 大柏地》)。2 s" ]6 R- \+ h: k
    仄起平收式----风雨送春归(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8 u! C$ b8 e6 K% Z' q- B8 {1 A    仄起仄收式----飞雪迎春到(同上)。
: R0 y5 P& N2 ^6 ^, m    平起平收式----今朝更好看(毛泽东《菩萨蛮 大柏地》)。3 O5 s0 A" z1 V7 z% o$ X2 c" I+ w
    除平起平收式,为避孤平,第一字平声不能机动外,其余句式一般第一字可以机动(特种律句除外)。
4 n8 D# [( G5 e1 W" S    六字句) F6 A9 y" g% Y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就是在四字句上加一个音节,把四字句的平起变为仄起,仄起变为平起,就扩展成六字句了。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如"屈指行程二万","何时缚住苍龙"(毛泽东《清平乐》)。其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以机动,第五字机动余地小些,不少词牌中有定规。如"六盘山上高峰"(同上),其中的"六"以仄代平,"山"以平代仄,而"高"是平声,因为按词调规定第五字必须是平声。还有些仄脚六字句的第五字按例也要用平声。所以初学填词,用六字句时,对第五字的平仄要慎重,如无把握,最好查查词谱。- K) G# g4 C  n9 D2 x5 D: E) Y
    七字句! @! Q  b/ M" x) x
    七字句就是普通的七言律句:
% X  I  J( A/ Q/ Z  Z    平起仄收式----茫茫九派流中国(毛泽东《菩萨蛮 黄鹤楼》)。
. I2 [% ~2 m' Y& `+ N$ f+ k2 B    平起平收式----敌军围困万千重(毛泽东《西江月 井岗山》)。. F7 m: j+ D3 o3 @1 f! Z+ R6 X# v
    仄起仄收式----我失骄杨君失柳(毛泽东《蝶恋花 答李淑一同志》)  p% e& I1 `1 c: [& t) Z
    仄起平收式----风卷红旗过大关(毛泽东《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2 a8 U4 S5 P4 G" K* {
    在近体诗中仄起仄收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与仄仄平平仄平仄("六拗五救",王力《汉语诗律学》称"准律句")通用,在词里也可通用。
: t4 M% _1 f) S3 P) L. h    八字句0 v6 U3 @" X3 R, j0 @* u
    八字句实际上是三字句与五字句,一字豆与七字句组成的复合句。
1 h! C! M! r& B) i# J* u    上三下五:又岂料---如今余此身(陆游《沁园春》)
; {0 N# z+ G0 E; I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辛弃疾《八声甘州》). `- I5 M) A2 |1 l, N% R7 y& K+ ?
    这种句式,如果第三字是仄声,第五字往往是平声;第三字是平声,第五字往往是仄声。下五字一般用律句。
6 Q* E0 b3 |$ ?+ E8 j    上一下七:许多上三下五句也可以是上一下七句,如: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 雪》)。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八声甘州》)。上一下七,一般是一字豆引七字律句。
  B# n8 ^, B( ]    九字句# J  J: I) M1 J- g% O
    九字句实际上是三字句与六字句、六字句与三字句、四字句与五字句、二字豆与七字句、一字豆与八字句组成的复合句。
% h, k" P8 e# H7 c$ G2 e    上三下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5 X  U- M$ V5 k! D    上六下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1 m  z5 \/ j$ R' K2 T. l& i4 ]
    上四下五: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
' T) H% \- O# c6 Q+ M" ^' G    上二下七: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 s" P2 X* K% O    上一下八: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周邦彦《西河》)。
& Q; \, [. I2 k8 C6 v: G    (注:上例句据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姚普《新编实用词谱》则标点为:"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3 \- E$ M, |4 r; ?6 X7 }
    组成九字句的五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八字句,一般是律句。. A) ~% g4 @! @, Q, q5 h' }7 k# n
    十字句罕见,只有《摸鱼儿》前阕第六句,后阕第七句是十字句。十字句实际上是三字句与七字句的复合句。如:( y3 X! C: C8 }: R6 y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辛弃疾《摸鱼儿》),后七字是平起仄收律句。/ j; \; t" u" T$ F2 y$ b* ^; E
    十一字句
0 K* B  f5 B" V  ?: a" q    十一字句是词中最长的句子,罕见,常见的词调中,只有《水调歌头》一调中有此长句。它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的复合句。如"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园"(苏轼),前四字是律句,后七字是拗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同上),前六字是拗句,后五字是律句。
8 `5 k% d* E+ Z( x' J4 K* }    特种律句
3 W7 O  s  s0 r- X) W3 C- I1 {3 M    特种律句就是有别于近体诗的律句。近体诗的律句一般音节点在逢双的字上,逢单的字平仄可以有条件地变通,而在不少词调中的律句,不仅逢双的字要平仄相间,逢单的字平仄也有定则。这种特殊要求,各式律句中都有,但以仄脚四字句和六字句中最多。
5 ?6 m9 S& b3 m; z0 m    仄脚四字律句是平平仄仄,特种四字律句是仄平平仄,其第一字还可机动,第三字必平,譬如毛泽东《忆秦娥》中的"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是仄平平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平平平仄。有不少词调中的四字句是特种律句,如《满庭芳》上阕第四句,《凤凰台上忆吹箫》上阕第二句,《永遇乐》上阕第二句,下阕第五句等等。常见词调中这种四字特种律句并不少。' t2 S% L6 K4 H
    仄脚六字律句是仄仄平平仄仄,特种律句是仄仄仄平平仄,第一字、第三字可机动,第五字必平。《如梦令》中有四个仄脚六字句,都是特种律句。如"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直指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毛泽东)。"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却道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摸鱼儿》上下阕的第五句,都是六字特种律句。"沙嘴鹭来鸥聚","荒了邵平瓜圃"(晃补之)。"何况落红无","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西江月》上下阕的第一句,按词谱要求也是特种律句。"凤额绣帘高卷","好梦狂随风絮"(柳永)。"明月别枝惊鹊","七八个星天外"(辛弃疾)。(注:毛泽东的《西江月 井岗山》,这两句用普通律句:"山上旌旗在望","早已森严壁垒",前人也曾用过,算是变例)。
. N3 d; Z9 a+ F6 x0 F( A    此外,在一些词调中的五字律句的第一、第三字,七字律句的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是固定的。常见的《虞美人》、《相见欢》《南乡子》等词调中的九字句,第一、三字平仄可以机动,第五字必平。这里只简单地提一下,不一一例举了。初学者,往往按近体诗对律句的要求来填词,所谓"一三五不论",而词的某些律句恰恰在一三五字上有定则。要掌握它,一是勤查词谱,二是同一词调的作品多读几首,留意哪些词调中的律句逢单的字平仄总是固定的。, K3 E1 k3 p" h5 K7 S2 U# E9 p0 H
    拗句
! K8 A; b! J+ Q% \! r6 K  h  ~: ^    大多数词调都没有拗句。小令中基本上没有拗句,只有少数中调和长调中有拗句。在中调、长调中,拗句出现在仄韵格的多于平韵格。各式拗句以四字仄脚句和六字仄脚句较常见。四字句有平仄平仄:如《永遇乐》上阕第三句"清景无限"(苏轼),"孙仲谋处"(辛弃疾)。《齐天乐》下阕第三句"相和(读去声)砧杵"(姜夔),"都是秋意"(王沂孙)。六字句有仄平平仄平仄,如:《念奴娇》上下阕的歇拍句"一时多少豪杰","一樽还酹江月"(苏轼)。《水调歌头》上阕第三句前六字"不知天上宫阙"(苏轼),下阕第四句前六字"一桥飞架南北"(毛泽东)。个别词调中也有五字拗句,如《望海潮》上阕第八句,仄平仄平仄,"怒涛卷霜雪"(柳永);或仄仄平仄仄,"正絮翻蝶舞"(秦观)。
7 e; A0 ?: l0 M" R    有的平脚四字句,看上去好象是拗句,例如《太常引》上下阕的歇拍句:"欺人奈何","清光更多"(辛弃疾),都是平平仄平。其实不是拗句,因为这两句前面都有三字豆:"被白发、欺人奈何","人道是、清光更多"。把七个字连起来,是平仄仄平平仄平,正好是七言准律句(为避孤平而用的"三拗五救"律句)。  C$ N5 E: o' R. b" u4 G
    学习词句平仄的重点是掌握律句。正如王力所说:"从律句去了解平仄,十分之九的问题都解决了。"(中华书局出版《诗词格律》)
/ Z/ k9 {( r$ j! r+ S( V% l$ ^    一般说来,词的平仄要比诗的平仄复杂、严格得多,但是也有其灵活性。唐代一些词调,主要是小令,往往是从格律诗脱胎出来的,平仄较严,后来随着音乐及词调本身的发展,词牌越来越多,到了宋代一个词牌还有几种体别,一些词人还自度曲调,发展了中调和长调。中调词句的平仄稍有机动,长调机动的余地更多些。词本来律句占优势,有些拗句常常被后代词人改为律句。有些特种律句也常常被后人改成普通律句。对初学者来说,首先还是把辨四声的基础打好,多读作品撷取词调样板,勤查词谱,平仄尽量规范化。熟,然后能生巧。当自己还走得歪歪扭扭的时候,最好别急着学跑。

( g( ]  L& E2 s& Q0 O' c% _, `6 p2 z# v5 G' d1 t+ m& ^

- R8 n3 _$ G/ p/ R+ X) T7 B2 H2 l十七 词韵
/ W8 Y/ F. ~# c, L, [& A+ j    词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词的韵部;二是词押韵的格式。9 S+ E9 C$ j! x/ O: D: Q$ B
    关于词的韵部,并没有正式的规定。词韵不象诗韵。在科考时代诗韵是由朝庭颁布或认可的。所以近体诗一律要求押本韵,不得出韵、落韵。词与科考无缘,而长期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词人填词用韵只要求唱之上口,听之顺耳,凡韵母相同相近的字都可以通押,用韵很宽,没有作诗那么严格的要求,有时还"随其口语"受方言方音的影响,韵域更宽。南宋之前没有词韵的专书。明清两代有不少研究词韵的学者,根据唐宋著名词人的押韵情况,用诗韵加以归纳分类,出了不少词韵专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清人戈载的《词林正韵》,直到现代,人们仍作为填词用韵的根据。《词林正韵》把填词可以通用的诗韵韵目合并在一起。把平上去三声合并为十四部,入声合并为五部,共十九部。《词林正韵》原书用《集韵》标目,分类繁多,标目中有僻字,下面我们用通行的《平水韵》标目,介绍词韵十九部,以求与第十一章所用韵目统一。' k" H" s" P8 B
    第一部 平声:一东二冬通用;9 I% J% P8 D$ a; _  {: r
           仄声:上声一董二肿,去声一送二宋通用。
+ ~- c! X8 b; S: E& S2 q    第二部 平声:三江七阳通用;. H6 v5 \1 `) e+ S6 c0 ?8 _) {
           仄声:上声三讲二十二养,去声三绛二十三漾通用。9 j: p* a/ X/ s5 T% B
    第三部 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7 t' a4 N9 m5 F( d
           仄声:上声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去声四置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通用。& }; o7 V+ p/ a8 @
    第四部 平声六鱼七虞通用;
( e$ x/ ]$ e0 ^           仄声:上声六语七麌 ,去声六御七遇通用。
) E" g6 F6 i+ K7 X" R: n3 s  ~    第五部 平声:九佳(半)十灰(半)通用;- G- H  `0 {" t1 y
           仄声:上声九蟹十贿(半),去声九泰(半)十卦(半)十队(半)通用。
) [/ Z' t6 x1 ?9 C  r    第六部 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
* h4 Z( @$ c5 I3 q. ]           仄声:上声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半),去声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半)通用。  B) ?5 `9 `1 O; y2 Y
    第七部 平声: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
! x7 v) @% G4 i* r) F5 z4 ?           仄声:上声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去声十四愿(半)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通用。$ I0 Q6 k# E: k: I
    第八部 平声:二萧三肴四豪通用;- c$ }+ m) }0 Q6 l
           仄声:上声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去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通用。  v1 O1 t# t" H
    第九部 平声:五歌(独用);
. b% i' w) s; y4 w9 j           仄声:上声二十哿,去声二十一个通用
3 `+ x% z9 r# y# _& A: }    第十部 平声:九佳(半)六麻通用,
0 s0 s. g( M" p! _% `4 v5 r           仄声:上声二十一马,去声十卦(半)二十二祃通用。; ~4 \6 F8 ^! {5 `
    第十一部 平声:八庚九青十蒸通用;
: C6 m/ B( [/ L, y  a/ S& g           仄声:上声二十三梗二十四迥,去声二十四敬二十五径通用。2 r6 ~. x1 F" X% [- |/ J
    第十二部 平声:十一尤(独用);
. q1 g9 ^) F: t! ~, T           仄声:上声二十五有,去声二十六宥通用。
% E2 z  d0 m7 M9 L    第十三部 平声十二侵(独用);
9 ^. a+ S- }& D0 p           仄声:上声二十六寝,去声二十七沁通用。/ v# @/ \* k; x6 P
    第十四部 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通用;
, P: E! c+ v, Y9 }          仄声:上声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去声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通用。
5 x! j0 g( U0 {8 H    第十五部 入声:一屋二沃通用。/ {1 l: G/ e8 @7 S6 v! r
    第十六部 入声:三觉四药通用。
' ]# w2 s( S( ^1 a4 Z# Z7 Z    第十七部 入声: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辑通用。8 v, L8 c4 a3 j; X* K, s3 B' G
    第十八部 入声: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叶通用。
: `% `/ z2 P/ E  e; m; K8 e3 g4 |    第十九部 入声:十五合十七洽通用。
% Y8 {- g5 I. v' |3 F) u    (注:上面凡以括号注"半"字的韵目,表明该韵目中的一半字与此部通用,另一半与另一部通用)* d4 k$ k1 G# t. j! L( o
    据王力教授考究:"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其实某些词人的笔下,第六部早已与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与第十四部相通。"这说明词的韵域是相当宽的。上海古籍出版社《诗韵新编》以普通话字音为标准,分为十八部。按其通押情况,平上去声正好合并为十四部,与《词林正韵》大致相似,其中某些上声、去声字,今音同中古音有差异,但同为仄声,通用没有问题。至于入声字,该书分别列在麻、波、歌、皆、支、齐、姑、鱼等八个韵目后面,其中麻、波、歌、皆通用,支、齐通用,姑、鱼通用,只有三个部。前人填词用入声押韵,有的十五、十六部通用,有的十七、十八部通用,也只剩下三部,《诗韵新编》与之相符。前人填词用韵也有的象古体诗那样,凡入声字皆通用,《诗韵新编》也注“八个入声韵部一律通押"。初学者也可以《诗韵新编》作为填词用韵的备查书。
- o  E/ }2 N* s3 `! u, m    词的平韵和仄韵是泾渭分明的,词调中规定哪一句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的,就不能用平韵,除非有另一体。用仄韵的上声和去声可以通押。如《蝶恋花》、《卜算子》、《水龙吟》、《贺新郎》、《永遇乐》等。
2 f$ z' S5 Z# w    词押韵的方式,依词调而定。一般是小令押韵句较密,如《忆王孙》共五句,句句押韵。
! p  _+ p% e7 ]5 p( A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 u  T3 D! m8 M* G8 k' x, ?    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 |3 v* g; Y# `  y' @
    闭门。(李重元)
+ z( s" q3 b( i- F* `+ e& M: b    《浣溪沙》共六句,除过片句不押韵外,其余句句押韵。小令除《人月圆》个别词牌外,一般二分之一以上的句子是押韵的。中调、长调押韵较疏,句子连着押韵的较少,一般隔句押韵或隔两句押韵。
1 j$ A& p4 w, b    词押韵的格式有五种:8 i( _' `0 `3 ~2 F7 _
    (一)平韵格
2 b9 R2 K' j: G5 b9 v1 w    一首词从头至尾全是平声押韵的称平韵格。小令、中调、长调中都有平韵格。小令如《十六字令》、《浪淘沙》、《浣溪沙》、《临江仙》等;中调如《一剪梅》、《破阵子》、《行香子》、《松入风》等;长调如《水调歌头》、《八声甘州》、《沁园春》、《六州歌头》等。平韵格是词调中较多的押韵格式。
8 T4 ?# g! H0 C- M$ _6 E  u5 V    (二)仄韵格
) U3 b0 m& n, Z$ R% H一首词从头至尾全是仄声押韵的称仄韵格。小令、中调、长调中都有仄韵格。小令如《如梦令》、《生查子》、《卜算子》、《忆秦娥》等;中调如《蝶恋花》、《渔家傲》、《苏幕遮》、《青玉案》等;长调如《满江红》、《永遇乐》、《念奴娇》等。$ G( ?7 m1 ~' p( [
   (三)平仄韵转换格. a1 a/ m( A. A; U# r( R# m! B1 E; W
    一首词前面押平韵,后面押仄韵,或者前面押仄韵,后面押平韵,平仄韵相互转换,称为平仄韵转换格。前者如《南乡子》:
+ ^2 P: {6 [8 e    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
" [5 U- w/ k  E8 q, h# F2 X% |' F2 l    家微雨后,收红豆,叶底纤纤抬素手。
3 e3 j5 S0 M* @. C; M0 ^% T# A                  (欧阳炯)
% w# P+ P& E3 v4 v8 E' e) w    "中"、"红"平韵相押;"后"、"豆"、"手"仄韵相押。平仄转换格中先平后仄的较少见,大多为先仄后平。如《菩萨蛮》:
5 Z( [$ v" }* k: E        数间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杨里。( n+ l+ W8 i4 n4 j; i' s
    今日是何朝?看予度石桥。. X5 e# G8 u& b5 \4 n5 z' c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 L0 g8 L6 U6 u
    关情?黄鹂三两声。(王安石)
1 g# b: k- b) i* s3 H0 a9 I    上片"水"、"里"仄韵相押;"朝"、"桥"平韵相押。下片"偃"、"晚"仄韵相押;"情"、"声"平韵相押。还有上片押仄韵,下片押平韵的。如《清平乐》:7 C$ M2 }( x4 Y; [  I% D  }3 Y' g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  U; [. h) V$ t# ?: m9 ]* T" |
    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R! s+ U' V; Z7 D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
, [* Q" r" Z  _    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 上片"半"、"断"、"乱"、"满"仄韵相押;下片"凭"、"成"、"生"平韵相押。$ N  J$ D$ \( {4 V/ Q! p8 `5 K
    平仄韵转换格大都是小令,中调、长调罕见。5 w8 B% Z8 u/ o
    (四)平仄韵通叶(音协)格
" F% e# f8 {" G8 w7 a+ _    一首词平仄韵转换,但平声字与仄声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属词韵的同一韵部,这叫作平仄韵通叶格。最常见的平仄韵通叶格的词调是《西江月》:
; p% x) {. d2 A* i; k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 m8 }/ }; c% K3 `. o
    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0 T+ j8 h: c2 U6 y' H: Z& |7 _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 Z; D. |* y! V# A
    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 L6 n6 Y7 h/ [3 G! z3 G6 ?
    这首词的上片的"蝉"、"年",下片"前"、"边",都属下平声一先韵;上片的"片"、下片的"见"都属去声十七霰韵;一先、十七霰都属词韵第七部。平仄韵通叶格就是同一词韵部的平声字与仄声字通叶。"叶"----押韵的意思,表示此处用韵跟起韵同属一部,不得换韵。平仄韵通叶格的词调还有《醉翁操》、《渡江云》、《曲玉管》、《偏哨》、《戚氏》等,包括小令、中调、长调。3 m: ?( ~; p( Y1 K* |# q( B6 I
    (五)平仄韵错叶格4 s. X9 i6 e0 g
    平仄韵错叶格与平仄韵转换格相似,都是一首词里面既押平韵又押仄韵。但是错落格要求平仄声插花着叶韵。如《相见欢》:
! c) ?. F2 A+ z4 z8 n8 b8 k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
! D* Q8 W; f0 I. \    院锁清秋。
9 H- r  `9 f" z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 C! x0 G+ X& C4 {
    滋味在心头。(李煜)
  o7 F* v* o8 f3 K    这首词上片的"楼"、"钩"、"秋"平叶,下片的"断"、"乱"仄叶,后面的"愁"、"头"又是平韵与"楼"、"钩"、"秋"相叶。该调上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过片处错叶两仄韵。又如《定风波》:, }- i! {! `9 J) ^6 T& u/ G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R; \) D# O' ?% ^0 R: s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q( F- Q5 u5 v" R  N, _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7 w2 Y' q; r/ Q) k( ?
    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0 O5 ^: p+ h5 L% g/ A
    也无晴。(苏轼)" W$ U3 K( J6 H
    这首词上片的"声"、"行"、"生",下片的"迎"、"晴"平叶;上片夹"马"、"怕"仄叶,下片夹着"醒"、"冷","处"、"去"仄叶。该调上片三平韵,错叶两仄韵,下片两平韵,错叶四仄韵。错落格有一特点,必须句句押韵,一首词里不能有不押韵句子。这种格式多为小令、也有少数中调。/ ?5 \& g+ R$ p+ h/ u9 m" v5 n
    平仄韵错叶格的词调不多,有的还有另体。如《定风波》另有99字的仄韵长调体;《诉衷情》有33字单调六平韵、五仄韵错叶格,另有45字双调平韵格。

: Z  a' B% F1 o& z& ?& V
十八 词的对仗
# u0 U* U. Z9 b0 P    词的对仗与律诗不一样。词调绝大多数都是长短句,只有相邻两句字数相等才能对仗;律诗格式一致,对仗有固定的位置,词调成百上千,对仗依词而定,没有固定的位置;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词的对仗比较自由,相邻两句字数相同,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必须平仄相对,词则有的对,有的不对,依词调而定。所以说,词的对仗,既广泛又灵活。说广泛,凡是相邻字数相同的句子,一般可对仗,凡一字领后面的四个四字句,一般也都可对仗,而且普通对、扇面对均可。说灵活,这些地方也可以不对仗,对仗方式也灵活,平仄可相反,亦可相同,也不避同字。& E; C; v; D* b% l$ N& ]
    (一) 相邻两句字数相等才有可能对仗:
, n, m3 ~5 L0 ?5 e; E5 E  u    三字: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苏幕遮》)
' C( o; N5 J" Q9 \7 ~    转朱阁---低绮户(苏轼《水调歌头》)
5 o" ~# T# n; d% B" q* z; b1 P    天地转---光阴迫(毛泽东《满江红》)$ ]' k! h; H! }7 C
    四字:翠叶藏莺---朱帘隔燕(晏殊《踏莎行》)4 y3 |( ]% g  U' r% t- @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
$ Z: g. E0 W& s: X; d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 I% g; e4 C. J+ t9 B
    五字: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s, N% c3 I2 X9 z5 q5 Q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0 t, G! a+ Q8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 L  U9 T0 }; `7 U+ D/ u9 i6 F4 _( B
    六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9 R' ^9 t# J* W- \3 v+ X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5 F+ P* E+ R0 h+ q2 _" }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水调歌头》)
- I# X% ^/ E- T) v3 X1 N    七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如《浣溪沙》)  u. l; P- E7 O+ X. W1 f3 w2 E6 P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
8 B* D4 l9 e" @: ]' R; j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毛泽东《满江红》)
) x. o- l8 v. O$ U9 x    八字和八字以上的句子相邻者几乎没有,但是有两句对两句的八字扇面对。如《沁园春》上阕第四、五、六、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将一字豆"望"字抛开,"长城内外"对"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对"顿失滔滔"。就成为工整的扇面对。下阕的第三、四、五、六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将一字豆"惜"字抛开,"秦皇汉武"对"唐宗宋祖";"略输文采"对"稍逊**"。同样也成为工整的扇面对。( q$ `; ~! {6 J( n; o* m4 V
    词里面这种出句起首加一字豆的对仗,叫衬豆对,最常见的是四字对,如:) Y* Y7 N# g5 v8 Y
    正十分皓月,一半春光。(吴文英《高阳台》)7 M+ W+ C, h" }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 永《望海潮》)
- v2 E& E8 L+ s/ M  ?9 u6 ?' _4 M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周邦彦《兰陵王》)
; h' p2 f- m: x    (二)对仗依词调而定,同时作者有很大的机动性。
6 h, W8 v# t& @3 y4 v: ?并不是所有相邻两句字数相等都要求对仗,一般词谱不标明是否对仗。后人填词用对仗,大都依据传世名作的样板----前人某词调的某两句用对仗,我也跟着用。可是传世名作有诸多流派和风格,讲究修辞美的作品中对仗较多;而讲究意境的作品,有的该对仗的地方,为了更充分地表情达意,放弃了对仗。词的对仗比较自由。
9 ]- |8 s4 i9 F    前人用对仗大致有三种情况:
1 v. f1 i! f& `, D    一是固定的,这样的词调很少,常见的只有《鹧鸪天》一调。如:7 S, E2 m3 C6 Z! o: F
    陌上柔桑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9 J0 [( V' a. y8 T5 W: X) ?8 l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f- w* Q) g' j( N: t; {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5 i+ l3 z" r/ Q, Y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村头荠菜花。
  H! }0 H9 m3 j( S, l4 u              (辛弃疾): |6 g3 ?6 D" C
    这首词的第三、四两句必须对仗。因为这词调是从律诗脱胎出来的,而且变动很小,所以这个对仗是固定的。
% x- @& g' g: u1 e0 ^& h" u& q    二是原则上对仗是固定的,但有一点机动性,这样的词调比较多,也多是从律诗脱胎出来,但变动较《鹧鸪天》大些,如《西江月》:
3 ^, g6 |- F, g2 E. D0 R: l" [4 |' b( q        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两竿5 r* ], g5 Z  \" Y
    红日上花梢。睡梦厌厌难觉。) L5 e0 D( u* u6 f
        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不成
4 A  t* b6 [, d4 m. @    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柳 永)
3 d4 F4 c" o5 ~7 ]; }! l    这首词的上下片头两句各六字,组成工整的两个对仗。前人作品中多数都是这样的格式,所以说原则上必须对仗,但并非要求绝对对仗。因为前人作品中也有不全对仗的。如:
& Z0 I3 l% R; V0 F5 F0 W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
. |) l4 M# P( Y; D    未解玉骢骄,我欲眠醉芳草。& h- N% A& X" r2 p' c1 T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
" n7 L1 a+ L# z$ z; f: K    倚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 轼)
0 T# m! X- l4 o1 O: ?4 l7 u0 i8 u    这词上片第一、二句对仗,下片不对仗。又如
) z9 q! w9 c- I" q* J. A% K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
. V+ C- ]& v% x  ]- I. R. U. [    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7 }* ~: e0 ~0 W3 |' O' \# f. o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 k# h0 {& k1 ~" Y! ~0 g' m! ~
    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张孝祥)
) _/ Q$ ?( j& S8 ~5 q    这首词上片头两句不对仗,下片头两句半对半不对。% }- {7 U4 {. z" x! F/ s) N
    再看《浣溪沙》:
: t, ^9 Z# \( B- D5 v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3 T5 D9 K  U/ Y: m! m# [. Q    夕阳西下几时回?
7 {" C7 @% m0 W* {& v. ^$ \2 r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5 t6 @' H% k$ W4 X0 U$ Y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 殊)
) K4 r+ q2 Y) ^    这词调下阕的前两句,一般要求对仗,但也有少数把对仗移到另外的位置上的,如:6 \% u+ q  M% T5 u
        惆怅梦里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红纱,) A6 b( W  [. e1 R* W, x" [6 n9 T
    小楼高阁谢娘家。4 h6 r- `% e6 Q+ H
        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 M% f. C) m" V' \$ g' W7 C
    满身香雾簇朝霞。 (韦 庄)
$ h* X* G. Y- |    这首词把对仗移到下阕的后两句去了。又如:
8 q6 k$ Z; D9 b0 q9 {2 r/ \! f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 z; R( m, h. ]$ I! ]. ?. s0 G    萧萧暮雨子规啼。# e$ D6 ?' o4 x$ v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6 r  h$ J6 p% U5 K5 z    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 轼)& e! z3 }) T# p* U
    这一首,上阕的前两句对仗,下阕的前两句不对仗。又如:
% |" C! `9 b  B* Y    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 s% a" ?& c- ?/ Y
    隔篱沽酒煮纤鳞。
( s- f( a. T& v7 z9 q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 {2 B+ D4 F0 o( W9 K% b, o$ n
    卖瓜人过竹边村。 (辛弃疾)
3 H- s2 [. D7 q3 \    这一首,上下阕的前两句全对仗。* ~5 m# J% j2 ~8 g% R) q1 e
    再看《破阵子》,上下两片,都有两个相邻的句子字数相等,但是不同的作者,用对仗的情况不尽相同。- V9 j9 D2 g8 d: q' f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
4 t5 k) O& D" b# l$ C    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
7 N# j4 J- t0 ~! J  Y( c    戈?/ X7 {: t  @+ z. G$ p$ {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
8 @# Z( f: ?9 m    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
' W1 Z7 X3 f8 g$ M5 v& K    娥。
4 r: K$ y. P6 D1 F" k  M                  (李 煜)
8 |' I8 d4 r3 S    这一首上阕第一、二句对仗,第三、四句对仗,下阕句式一样,却不对仗。& E7 H, R2 P, w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
$ G  Z+ B$ X) e    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
$ m2 Y9 G# z1 [+ c    轻。
2 y# D: n6 P$ T2 z. _7 w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拟怪
! C( l8 ?9 I- |" F: w/ e4 R6 ]    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9 e; ^9 p. q' Q9 D' `6 l
    生。 (晏 殊)* Q8 ]4 h2 e4 ~! c
    这一首上阕第一、二句对仗,第三、四句对仗,下阕第一、二句不对仗,第三、四句对仗。
  h4 i  ]3 y: L3 F+ B( L9 E! O' p4 J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
0 \$ e! @* ?# Y& J; N/ W- [! G    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 J' O% E: J* L& r
    兵。
9 y$ o, C/ L% H7 @. |* E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 D9 `, }9 z. p7 o/ \
    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
$ u% _! c- c- R* Z& l5 |    生。. S4 W; b# S3 I$ V1 |4 Z
                  (辛弃疾)
) [8 O& g3 u7 Q    这一首上下两阕第一、二句,第三、第四句全对仗。这个词调一般上阕两对对仗比较固定,下阕对不对仗则听便作者。2 T4 ~$ Y; _4 L9 D# W) s
    这类从律诗脱胎出来的不少小令和中调,字数相等的相邻的句子较多,原则上要求在固定的位置上用对仗,但有一点机动性。
; y+ q0 o8 q" @8 |! R/ k    三是一般在固定的位置上用对仗,但也有的不用,这在长调中较多。例如《满江红》上下片的第七、八句一般用对仗,如:
5 e. z/ l4 J, }% O+ |- u# z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l8 ?! T& B/ _, N: g  e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 飞)
# e" `2 D3 Q4 |8 F" c    也有的不用对仗。辛弃疾四首《满江红》下片第七、八句,有两首对仗,两首不对仗:$ J, \/ x, z: g; b" u3 g/ C5 T
    对仗: 人似秋雁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园熟。《游清风峡》! k7 U( Y$ W- j: G8 X- z* B  o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江行》
4 \6 }$ J" t$ u3 E& r    不对仗: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令头白。《赣州席上》8 W/ I* W- R* I
    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山居即事》
+ Z. c: c: ~6 M# q, w# U  p1 Y  }    类似的还有《念奴娇》上下阕第五、六两句,《沁园春》上下阕几个相邻四字句。
9 C' u: D% l6 P" [! i) f7 K" o    四是完全自由的,如《水调歌头》上阕第五、六句多数不用对仗,下阕第六、七句有的用对仗,如:
6 V6 K. r3 d0 B# D; g5 b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 轼)6 W( N( S; Y; t- ~& T
    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贺 铸). n$ Q( w' P: I! V) ?1 y' t; A
    也有的不用对仗,如:$ c+ Q; |+ g. L1 f9 S7 D& G) f
    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叶梦得)
9 T1 ]) }, m& ?, T: R2 |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同上)/ t7 R5 p8 F" b8 K
    相邻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都有用对仗的可能,但多数情况下并不一定用对仗。如《忆秦娥》上下阕的末两句,《卜算子》上下阕的头两句,《生查子》上下阕的第一二句,第三四句,字数都相等,但是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
* G0 H( D! z  {. G    (三)词的对仗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的字或短语词性相同,句法结构一致,至于平仄是否相对,则依词调而定。6 g: N7 K( E! T( R2 y" J( V& I
    有的词调中的对仗平仄是相对的,如《鹧鸪天》、《西江月》、《浣溪沙》等;有的平仄相同,如《水调歌头》、《沁园春》、《一剪梅》、《水龙吟》等;有的七字句对仗,第一、三、五字平仄相对,第七字平仄相同,如《满江红》的上下片中的七字句对仗,尾字都是仄声。词的对仗变化较多,平仄和叶韵应遵守词谱规定。
; }* d' R% L% W; C凡平仄相同的对仗,不忌同字相对。如:
7 `9 t: h. [) C  a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 y/ ]/ X, _& J& q/ }
    相思一度,秾愁一度。(史祖达《解佩令》)9 Z: m1 W$ C$ q) ~& s! |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水龙吟》)) M6 g. p% o' ~" k) H. J
    在一般词谱书上,每个词调的字、句、平仄、叶韵都是标得明明白白的,而对仗却无法标明;有的书上在词谱说明中标"例用对仗",但是并不全面;每个词调所附的词例一般只有一两首,也不能全面反映对仗的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学词的对仗更依靠多读前人作品,而不可埋头于词谱上。
$ q3 a1 N$ ^+ ?9 O1 t

4 c! l7 o8 e( j7 y, ^0 |3 u9 c
# I8 X7 `3 q' A2 M/ o4 w-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粉丝

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