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光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壮大县域经济,小城镇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本文以泰宁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基础,就“为何”及“如何”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繁荣县域经济谈些认识与看法。
一、为何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加快城镇化进程
1.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从全国情况看,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广东、浙江、江苏三省,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把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城镇化发展作为统揽经济全局的重要抓手,大胆创新思路,形成较好的人口、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
2.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城镇化是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2002年泰宁县11个乡(镇)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只有1020万元(其中杉城镇474万元,其余10个乡镇总和才546万元),加上基金收入314万元,合计只有1334万元,但乡镇级支出却高达3431万元,收支缺口2097万元,也就是说,乡镇级的收入不足其支出的三分之一。调整行政区划表面上是减人减支的要求,实质是变革上层建筑的问题。当薄弱的经济基础难以支撑庞大的上层建筑时,就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通过调整不合理的行政区划和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缩减乡镇数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达到精简机构和人员,减轻财政、农民负担的目的,最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3.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城镇化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需要。泰宁县有112个行政村,865个村民小组,乡村人口107210人,乡村户数25595户,平均每个村只有957人,每个组124人,每户4.2人。但按照经济规模要求,一个乡(镇)、村、组的人员应分别达到3—5万人、2000—3000人、200—300人,可见我县乡村规模之小、分布之散,由此“五通”(水、电、路、电话、电视)建设任务极其繁重,投入大、效益低。据测算,若城区扩大2万人,按每村400人、50个村进城,或按每户5口人、4000户进城计算,城区年供水量可增加200万吨,增收200万元/年。农民进城后,可共享现有的程控电话、广播电视、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网络,这样,分别可节支程控电话建设资金1000万元、广电光缆铺设资金450万元、道路维护资金30万元、供水管道建设资金150万元、电力管线建设资金600万元;同时,由于农民进城,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得以优化调整,预计老师可减员300人,年可减支450万元。而且,农民进城以后,生活环境大大改善,生活质量迅速提高,子女就学、就业方便,这是农村所无可比拟的。
4.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农村居民人数太多,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障碍。我县人均耕地只有1.27亩,每个农村劳动力耕作3.37亩土地,都低于全国1.4亩和3.6亩的平均水平,如此低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农民怎么奔小康?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民的实际负担却过重。比如,2003年我县农民人均收入是3499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717元,但农民要承担比城镇居民多得多的税费,耕田要交农业税,林果生产要交特产税,要交农村教育附加费,还得承担乡统筹、村提留等其它费用。如果不尽快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把农村过多的人口转移出来,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恐怕就是一句空话。当前,无论从国家政策法规环境,还是微观经济基础上,都已具备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条件,我们必须抢抓时机,顺势而谋,尽可能多地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二、三产业中去。
二、如何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加快城镇化进程
1.规划先行,撤并乡村,调整建制。规划就是财富,规划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如何完善规划方面,我县近年来也积累了一些教训和经验。比如,泰宁的“普九”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荣获了全国先进表彰,但是据统计,全县小学生数量2000年为12320人,2003至2004学年只剩7587人,短短几年间全县小学生数量减少了4733人,造成大量村校的闲置,这说明我们在规划工作方面是有欠缺的。按照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规划必须先行。因此,2002年以来我县下大决心,投资300余万元编制完善城区各类规划50余项,避免了大量的因违规建设和随意拆迁等造成的损失,初步确立了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龙头地位。
在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方面,浙江省力度非常大,近几年浙江连续进行了3轮乡镇及县级区划调整,极大压缩了乡镇数量。据统计,全国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区)进行了行政区划的调整,200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调整乡镇行政区划的意见》(闽政〔2004〕24号文),据资料显示,我省乡镇平均人口为2.94万人,而我县仅为1.15万人,若按照全省乡镇平均规模,我县只需设置4个乡镇,按照泰宁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有关要求,我县将逐步将乡镇撤并到6—7个,若按每个乡镇机关平均70人计算,减少5个乡镇机关就可以减少350人,每人每年工资经费按2万元计算,一年可减支700万元,既可大大减轻财政负担,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社会经济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2.转变职能,撤并机构,精简人员。当前,县级政府的职能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也推动了乡镇政府职能的变化,比如乡镇公安、工商、税务、金融、林业、教育、卫生、司法、广电、土地、供销、粮食等部门已经实行垂直管理,即使农业、计生等部门上收的呼声也很高,现在乡镇只剩几套班子和办公室、统计站、财政所等还没有垂管,可以说乡镇职能已经被前所未有地削弱了;随着农村税费的改革启动和深入,乡镇事务也大量减少,职能发生重大变化,改革已势在必行。目前,我县财政供养人数居高不下,据统计,2000年,我县财政供养人数占全县人口的比重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1.42、0.92和0.38个百分点,若按全国和全省标准,我县分别超员1724人和1074人,县乡财政不堪负重。如果能按全省标准减掉1074人,每人每年工资经费只要按1.5万元计算,我县一年就可以铺完100多公里宽13.5米的农村水泥路网,两年就可以实现乡乡甚至村村通水泥路。因此,不调整布局,不精简人员,如此薄弱的财政连保证供养都困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更无从谈起。
3.发展二产,繁荣三产,吸纳劳力。发展和繁荣城市二、三产业是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一个加速器,工业化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发展工业有很多事要做,比如,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搭建一个良好的招商引资平台;要放手鼓励发展个私经济,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等。同时,工农业的发展,需要服务业与之协调、配套,要求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充分发挥金湖旅游业在发展和繁荣第三产业方面的带动作用,努力形成“旅游兴、百业兴”的格局。金湖旅游业吸纳安置了大量下岗职工和就业人员,大大缓解了就业矛盾,这是我县国企和事业单位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客观条件之一。
4.放低门槛,消除障碍,配套改革。当前农民进城具有很多政策、体制性障碍,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加快城镇化进程,就必须全力消除这些障碍,特别是要从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和社会保障这三个方面深化改革,如,农村土地改革,要积极探索赋予农民土地永佃权,农民的土地可以买卖,可以进入市场,就是必须消除土地流转的政策障碍;再如,要深化现行的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改革,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与管理制度。同时,各有关部门还应大力实施“造福工程”、库区搬迁、灾后重建等配套制度改革,如在科学编制城乡建设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综合捆绑使用各级各部门对农村的各项投入资金,尤其是对大规模或批量搬迁进城的村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或提高政策补助标准,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城入镇居住生活。
5.夯实基础,重点突破,梯度推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小城镇的发展要有重点,强调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使基础设施能够相对集中,使一个县、一个地区成为经济的凝聚点。我们搞城镇建设不能“遍地开花”。因此,我县应以杉城镇(县城)为中心,朱口镇为次中心,其它乡镇为依托,建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发展协调的点轴型城镇体系,从而通过科学规划、重点突破、梯度推进的方式,加快泰宁城镇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6.关心农村,关注农业,关怀农民。农村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的关键,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弱质产业,农民始终是“三农”问题的最大难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从大局出发,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性措施,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省级政府从工业税收中划出专项资金,直接贴补农业尤其是农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建议要以撤乡并镇和城镇化发展后各级财政减支部分的资金为基础,逐步建立解决“三农”问题的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解决农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全数“反哺”三农,为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和最终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保障。
(作者为中共泰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责任编辑:陈 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