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语出《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胜过)与?’子曰:‘过犹不及。’”(过:过度;犹:像;不及:不够。)后来就用“过犹不及”指事情做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例如韩愈《改葬服议》:“俭之与奢,则俭固愈于奢矣,虽然,未若合礼为懿也,过犹不及,其此类之谓乎。”朱自清《诵读教学》:“前者歪曲了白话文,后者也歪曲了白话文,所谓过犹不及。”秦牧《潇洒自然之美》:“任何事情,过犹不及,过度了,就产生反作用。”杨绛《洗澡》三部七章:“我实在应该恰如其分,不该过头。‘过犹不及’呀。” “过犹不及”既不是只指“过”,也不是只指“不及”,而是在比较了二者之后得出的结论,指出做事过了头的后果。不能只看到“过”,不看后面的“犹不及”,把“过犹不及”等同于“过头”。这条成语也常常被误用,例如: ⑴张国立说:“我强烈反对韩剧、日剧,一切国外的剧。”……张国立的观点有点过犹不及。(《京华时报》2007年9月29日) ⑵人无完人,希望文体明星同样是道德楷模,本身就是过犹不及。(人民网2008年12月25日) ⑶新闻媒体经历了由“过于保守”到“过犹不及”的跳跃阶段,由一种极端发展到另一种极端。(人民网2007年6月12日) ⑷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用且必要的,但也要注意火候,既不能不瘟不火,也不能过犹不及。(《兵团日报》2013年9月22日) 例⑴是说张国立的观点有些过头、有些偏颇,例⑵是说要求文体明星都是道德楷模显然有些过分、不切实际,都只相当“过犹不及”中的一个“过”字,当然不能说“过犹不及”。例⑶误把“过犹不及”当作同“过于保守”相对立的另一极端(大约是“过于激进”吧),只有“由一种极端发展到另一种极端”这种作法才叫“过犹不及”。例⑷的“不瘟不火”只相当一个“瘟”,“过犹不及”只相当一个“过”,两条成语都用错了。 ⑸今年上半年,昔日国产手机巨头夏新的净亏高达4.04亿元……夏新今年的处境用“水深火热”来形容可谓过犹不及。(《通信信息报》2008年10月31日) ⑹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家在中国的地位是很高的,作家不但有钱,而且受到很多人的崇拜,那种崇拜比对现在的影视明星过犹不及。(《现代教育报》2002年3月22日) 显而易见,例⑸的“过犹不及”应该改为“并不为过”,例⑹的“过犹不及”应该改为“有过之而无不及”。诸如此类的误用,错得就更没有道理了。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赵丕杰 来源新闻与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