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对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复制链接]
宁建老秘 发表于 2009-2-26 14: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王阿录 张 雯

今年中央1号文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三明有76%的人口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增收就没有全市的富裕和小康,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市的繁荣和发展。本文就三明市农民收入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为促进农民增收,进行一些粗浅对策思考。
    一、三明农民收入增长的历史轨迹
    农民收入是和农村经济政策、收入分配制度紧密联系的。从我市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间农民收入分析看,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农民收入增长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超常规增长期(1979-1988年)。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巨大改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加上国家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1985年和1988年分别比上年增长27.0%和23.8%,是我市历史增长幅度最快的两个年份,这一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9%;第二阶段稳步增长期(1989-1992年)。由于多种经营成份的出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收入的来源得到很大的拓展,农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但是相对增长速度有所放慢,这一时期年递增11.8%;第三阶段快速增长期(1993-1997年)。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大了市场作用的力度,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削弱,农产品价格全面放开,特别是国民经济要实现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提出“增粮增收保供给,脱贫致富奔小康”措施,这一时期年均增长18.8%;第四阶段缓慢增长期(1998年开始至今)。农产品供给相对充裕,开始向买方市场转变,农民增收渠道明显变窄,增速明显减缓,年均仅增长4.5%。
    二、当前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近几年,三明城乡居民收入总的呈增长趋势,但速度缓慢,特别是近几年农民增收较困难,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据市城乡两队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2000年为2.06:1,2001年为2.15:1,2002年为2.65:1,2003年为2.61:1,总体呈逐年拉大的趋势。
    2、地区收入差距拉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7月8日公布了《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报告对全球175个国家(地区)的发展目标的进展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将其综合发展情况进行排名,发展程度分高、中、低三组。挪威排名第一,美国排第七,日本第九,香港第二十六,韩国三十,都列入高度发展的一组。中国排名第104位,和排名63位的俄罗斯同属中等发展的一组。报告指出:中国在人类发展方面取得重大进步,中国在过去10多年里经济快速增长,使1.5亿中国人摆脱了极度贫困的状态。从全省情况来看,三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处于全省中下游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居全省九个设区的最后一位,比全省平均增幅低1.1个百点,比增幅最高的厦门市低4.6个百分点;200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相差133元,2003年扩大为178元,与最高的泉州市相比,2002相差1453元,2003年扩大为1626元。从全市情况来看,地处经济繁荣带的梅列区、三元区、永安市、沙县以其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较好的经济基础和资金优势,为本区域经济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农民的收入相对较高,其中两区一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4000元,分别为4249元、4051元和4031元,而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大田、宁化等县因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落后,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以农民收入水平最高的梅列区和最低的宁化县比较,1990年高低收入相差390元,2003年扩大为1213元。
    3、农民间的高低收入户差距拉大。在农民收入平均数下,还隐藏着相当比例的农村低收入弱势群体。据全市770户农户抽样调查显示,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由2001年的54户增加到2003年的65户,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088元下降到2003年的764元,低收入农户占调查总户数的比重增加1.4个百分点;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高收入农户由2001年的114户增加到151户,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7196元上升到2003年的7550元,高收入农户占调查总户数的比重增加4.8个百分点。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的收入之比,2001年为6.61,2003年扩大为9.9:1。
    4、非农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在提高。虽然农民的第一大收入来源是家庭经营第一产业,但是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在下降,非农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据全市770户农户抽样调查显示,在全年纯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885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23.7%上升为24.9%;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1951元,比重由上年的62.2%下降为54.9%;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纯收入376元,比重由上年的9.8%上升为10.6%;财产性、转移性非生产性收入344元,占9.7%,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在全年纯收入增量结构中,工资性收入增加77元,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1.3%,拉动农民收入增长2.3个百分点;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增加19元,贡献率仅为12.7%,拉动农民收入增长0.6个百分点;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纯收入增加42元,贡献率为28.0%,拉动农民收入增长1.2个百分点;财产性、转移性非生产性收入增加12元,贡献率为8.0%,拉动农民收入增长0.3个百分点。
    从全年纯收入结构看,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三明农民收入结构呈现“两低一高”的特征,两低是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偏低,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3和10.1个百分点;一高是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比重高,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1.5个百分点。
    三、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政策。二元结构政策的一个集中表现是国家从农村汲取资金,资金投向长期向城市倾斜。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发展提供资金积累(即农村资金净流出)达2万多亿元,大约相当于同期我国社会资本存量的2/3。此外,最近20年间,国家在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1亿亩的运作中,利用垄断一级土地市场,通过土地价格“剪刀差"(市场价格一征用土地补偿费),从农民手里拿走土地资产收益2万多亿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汲取农村资金的一种新形式。资金是发展的启动器。拿走农村资金,等于剥夺农村的发展机会。
    2、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多。据统计,2003年乡村实有劳动力    87.25万人,比上年增长1.5 %,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58.39  万人,占乡村实有劳动力66.9%。据测算,三明市约有2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富余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必然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据全市770户农户抽样调查显示,2003年在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中,农业收入1249 元,比上年减收158元,占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的64.0%,占全年纯收入的35.1%。这种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局面,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的侵袭,就很难摆脱减收的命运。将极大地影响农民的增收,从而严重影响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实现。
    3、农产品价格太低。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政协委员,经济界知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说,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太低,导致农民收入增加很慢。这对半数以上人口依靠农业为生的国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三明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76%,全局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民,核心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农产品价格太低,这对农民的第一大收入来源于农业的三明,是极其不利的。现实表明,农业发展已经从主要依靠劳动投入转向依靠物质技术投入,这虽然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产出的能力,但同时也加大了农业生产的物质消耗总量,使得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居高不下。结果使农民收益减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亏损减收。
    四、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思考
    1、坚持农村改革。一是抓好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完善,实现农民减负增收。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透露,去年中央财政支持农业各方面的资金是1200多亿元,今年将达到1500亿元以上,增加近300亿元。这意味着,9亿中国农民,每人至少得到166元的实惠。一是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同时,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这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的前提。据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资料显示,全市现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为30.74万亩,占2003年末实有耕地总面积的12.4%,比上年初增加6.22万亩,增长22.4%;涉及农户7.68万户,占乡村总户数的15.3%。二是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拓宽农业资金来源渠道,扩大农村信贷规模,提高农业贷款比重,重点扶持一批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关键作用的项目建设,着力增加集贸市场建设贷款。四是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着力扶持10361个尚未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继续帮助9137个初步解决温饱的农村人口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2、坚持结构调整。一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在稳步发展大农业的基础上,加快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特别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能力。二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全面协调发展农林牧渔各业,尤其是重点发展畜牧业,不断提高农业中畜牧业的比重,满足城乡人民对肉奶蛋日益增长的需要,以适应我国饮食结构渐变的需求。三是调整种植业结构,适当压缩粮油面积,发展饲料、水果、花卉、药材等作物的种植面积,粮、棉、油的生产主要在提高品质和质量上下功夫。
    3、坚持扩大就业。要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扶持发展劳务中介服务组织,通过签定劳务订单,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等办法,引导和扩大劳务输出;逐步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创造宽松环境,吸引打工者回乡创业。还要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培育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使小城镇成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最有效载体。
  作者单位:市农调队
  责任编辑:黄元庚

 

精彩评论3

正序浏览
沙市秘书 发表于 2009-2-26 14: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有贴同赏 有水同灌
 
溪明老秘 发表于 2009-2-26 14: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看帖无罪 回帖有功
 
心包太虚 发表于 2009-2-26 14: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出来混 迟早都是要灌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8粉丝

8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