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荣生
近年来,在市县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金沙园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基本建成”的目标要求,大力弘扬“实说实干,敢拼敢上”沙县精神,攻坚克难,扎实工作,经济总量持续扩张,已成为沙县乃至三明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了一条符合山区实际的省级高新区建设路子,荣获全省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称号和全省外经贸工作先进单位。至2007年底,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亿多元,开发面积7000亩,新建道路18公里,绿化总面积达33万平方米,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现已入园企业91家,项目总投资60亿元,投产企业48个,在建项目32个,合同项目11个,全部建成投产达产后,预计年可实现工业产值92亿元。
综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金沙高新园区已经具备了实施二次创业的有利条件,完全可能实现质和量的飞跃,但同比全国高新区快速发展的形势还有一定差距,三明高新区亟需“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因此,从战略高度把握发展思路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坚持“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在融入全局中谋划发展
几年来,金沙园坚持“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紧扣中央和省市方针政策,不断丰富完善发展思路,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加快发展路子。
1、提高规划层次。超前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规划的衔接,突出前瞻性和整体性,实施动态管理和刚性监督,推进不同功能区块的协调建设,实现与沙县城市发展的整体联动。园区一期规划控制土地总面积18平方公里,二期可开发用地面积27平方公里。一期分成南北两个区,北区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南区为行政商住配套区;产业区的产业发展布局规划为机械制造、生物医药、轻纺服装、林产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功能区,开发建设目标是建成集工业、商贸、仓储、金融、居住为一体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和繁荣文明的新城区。目前,开发园区已成为城市品位的重要标志。开发区产业区的建设和南区新城区的发展,延伸了沙县的城市半径,提升了沙县城区城市功能,实现了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
2、提高开发强度。针对一些企业圈地、建设慢等问题,严格执行开发园区审批管理制度,提高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确定合理的容积率和绿化率标准,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确保“投入一片、开发一片、建成一片、受益一片”,实现土地单位面积产值最大化。目前,已建设多层标准厂房23万平方米,园区的用地容积率由建园初期的0.5提升到目前的1.0以上。
3、提高科技含量。健全完善高新企业孵化器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突出发展机械装备、节能光电、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型材料等产业,强化厦工三重、科飞发展、大亚木业、宏光实业等企业龙头作用,提升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推进创新型园区建设步伐。
4、提高招商层次。充分发挥园区的功能优势和环境优势,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开放程度和市场化水平。特别是园区招商,在提高项目水平、完善招商方式上下更大功夫,改变单体项目对外、单个企业突进的模式,进一步加大园区的整体推介力度,在组团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面做好文章。管委会重视产业发展前期的调研,通过外出考察、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拓展产业集群成因空间,结合园区产业布局,加强产业链招商研究,把好项目招得好、关联密、建设快、竞争强、发展快,强化扶持产业链中主导企业优先发展的意识。从园区实践现实看,我们定位的四大产业体系,已初见成效,示范作用和催化作用日渐凸显。
二、坚持“机遇与优势”的结合,在扬长顺势中加快发展
良好的机遇,对园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给高新技术园区带来难得的机遇更加难得,加快发展的条件更加成熟。从世界经济形势看: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我国加工贸易影响显著,主要经济体失业率高加剧了世界经济摩擦的风险,欧美等国对我国发起的贸易摩擦多由失业因素引起;油价高涨加剧了我国的进口成本,可能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顺应世界FDI大潮,调整引资政策重点,将重点转向有针对性地发展部分服务行业。从国内环境看:宏观调控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经济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对于处于“承东启西”区位的内陆高新区,必然在应对经济技术合作、产业梯度转移、资源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等方面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从三明市发展看:三明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重点层面、重点区域的支撑作用,以点带面,以重点带一般,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在重点产业方面,围绕“4+1”产业集群,继续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强化与中央、省属企业的产业衔接与配套,拓宽合作空间,壮大了产业整体实力。在重点企业方面,围绕做大做强目标,继续抓好重点骨干企业的扶持服务,深入开展竞赛活动,引导企业开发终端产品,鼓励、支持企业争创品牌,带动关联企业、推进产业集聚。
三、坚持“重点与全面”的结合,在有的放矢中突出发展
近年来,金沙园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发展定位及发展思路,确定了机械、轻纺、林产、生物、食品等主导产业,并进行重点培育,扶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初步形成机械制造、林产加工、轻纺服装、生物食品等四个产业集群,园区产业发展布局与构架基本确立。在现有的91家企业中,四大产业占了66家,占入园企业总数的73%,总投资43亿元,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工业产值76亿元。经过几年的培育,三和食品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煮笋生产加工出口企业,并获得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大亚木业年产刨花板45万立方米,是亚州单线规模最大的刨花板生产企业;厦工三重投产达产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筑路、养路、护路机械产品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垃圾压实机械制造企业;宏光酚醛模塑项目,年计划产量8万吨,是全国最大的酚醛模塑生产企业。同时,做好重点企业、重点品牌的培育,鼓励优势企业争创品牌。目前园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福建省名牌产品3个,福建省著名商标2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
四、坚持“招商与择商”的结合,在增强活力中推动发展
招商是构筑园区平台、发展园区经济的关键之举。近年来,随着园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管理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思路、方法、措施的不断创新,申请入园项目逐年增多,金沙园已实现了“被动招商”到“主动选商”的重大转变。在招商方式上,依托金沙机械工业园和爱乐工业园、淦森工业园等平台,积极组团参加“6·18”、“9·8”、“12·8”等系列招商活动,自主举办福州、泉州等专场招商活动,组团式引进产业项目。在招商重点上,园区主动承接三明市“退城入园”企业,积极对接晋江、石狮两地产业板块转移,以及做好机械制造、林产加工、轻纺服装、生物食品等产业项目的引进。在评审机制上,严把入园项目控制关,坚持“经济环保双优化”,招商成果只有通过联席评价后,项目方可“落地”。从五年前招商引进第一个项目至今,累计引进企业91家,项目总投资超过60亿元,引进企业单体投资超过6400万元,投资强度超过130万元/亩。
五、坚持“管理与服务”的结合,在优化环境中保证发展
园区经济竞争最终归结为环境的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谋发展,求发展,促发展,必须找准定位,转变职能,突出管理与服务,从而为园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创新管理模式。逐步建立集服务、协调、管理为一体的管理机制,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模式设置管理委员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统一负责园区管理。同时,通过产业规划和环保预审、环境保护“三同时”,在项目准入和基础设施建设体系运行中实施污染集中控制。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及时为园区企业提供政策、资金、市场、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在管理中,逐步健全完善专业化和专家化的管理模式,在产业引导、基础建设、金融服务等方面,增强园区运行能力,实现“投入、产出、回报”的良性循环,使园区真正成为市场化运作的主体、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
2、完善配套设施。路网建设加快推进,纵向长富路、长泰路、长兴路三条主干道全部往北延伸至龙笔山脚下,横向金沙路、金福路延伸到长兴路,园区“三纵三横”路网基本建成。南区开发取得新形象,完成长泰家园商品房建设8万平方米;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东区第一污水处理厂已投入使用,运行状况良好,管网接入了开发区建成的排污系统;5万平方米的外来工廉租公寓建成投入使用,解决企业员工住宿问题;完成金沙园创业服务中心建设,改善了管委会办公环境,提升了园区整体形象。园区还开通了园区至城区、园区至三明的公交车,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座220KV变电站和两座110KV变电站、公交车站、劳动力就业中心、300亩水面的人工湖休闲景观工程和金沙高级中学等园区综合配套服务机构,进一步提高园区产业支撑能力,也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化功能。
3、优化投资软环境。园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投资环境的优化,离不开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对企业推行了“项目审批零障碍、上门服务零距离、优质服务零投诉”的“三零”服务,提高管委会的信誉度和执行力。
金沙园的发展,将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践海西战略两个先行区建设构想,持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全面建成后,入园企业可望在200家以上,年工业产值200亿元以上,税收收入6亿元以上,园区人口达到8.6万人,解决劳动就业3万人以上。
(作者为沙县县委副书记、金沙管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陈 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