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世界2015年6期佳作赏析 陈志泽主持 白马泉 海梦 离我家两华里,有一个很大的泉塘,碧绿碧绿的,像一块翠玉,人们叫它“白马泉”…… 白马在哪里?我掬一捧清亮的泉水,一朵云,飞在我手上…… 我惊骇了!手一松,一串珍珠滚落进泉里,吓飞了一只青色的水鸟,把一个古老的传说留在我心上。 我拾起一片翎羽,上面写着我读不懂的文字。但,我找到了童年那个青色的梦和我失落的黑发…… 我纵身跳进水里…… 于是,我明白了,在我立在水中的时刻,才是人生真正的开始。 我这才发现,我正骑在白马背上,去追寻那远飞的青鸟。胸前银色的波浪,就是抖动的马鬃。 (选自《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散文诗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陈志泽赏析: 经典散文诗对于散文诗创作的启示勿庸赘言。主持《散文诗世界》佳作赏析以来我已向读者推荐过一些经过时间的淘洗,已有定评的经典散文诗。今天我要推荐的经典散文诗是著名散文诗作家海梦先生的《白马泉》。这篇散文诗发表于1980年的《星星》诗刊,不但我喜爱这一作品,印象中许多读者和评论家都有好评。 作品在朴实无华的散文性叙述中渗透浓郁的诗意,可谓自然天成。从“泉水”到“一朵云”,从水到“一串珍珠”,从“一片翎羽”到童年那个“青色的梦”和“我失落的黑发”,几个转移与跳跃既合情合理而又那么奇特,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生的经历与深刻的感受而意象丰满,极具艺术感染力。不是吗?“我掬一捧清亮的泉水,一朵云,飞在我手上”,“清亮的泉水”到“一朵云”,其实是诗的想象,富有诗美而十分贴切,但作者却轻松而简练。一个“飞”同样是想象的结果,作为“云”的补充,不强加于人,且富有动感,总共才几个字,却创造出非常丰满动人的意象。“手一松,一串珍珠滚落进泉里,吓飞了一只青色的水鸟,把一个古老的传说留在我心上”,一个“吓飞”对应一个“留”,又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我拾起一片翎羽,上面写着我读不懂的文字。但,我找到了童年那个青色的梦和我失落的黑发”,翎羽上的文字当然“读不懂”,但“找到了”“青色的梦和我失落的黑发”却极富哲理,特别是后者,从翎羽联想到黑发,都是毛,再恰切、自然不过,中间蕴藏着巨大的思想容量。 一句“立在水中的时刻,才是人生真正的开始”含蓄地道出了深意,本来只是传说的“白马泉”于是不但是真的,而且“我正骑在白马背上,去追寻那远飞的青鸟”。“胸前银色的波浪,就是抖动的马鬃”是补叙的一笔,“波浪”与“马鬃”从形到神,产生了质的飞跃。这一笔补得实在妙,把负载着题旨的“白马”意象推向极致!我以为这一首毫不雕琢而又艺术精湛的散文诗力作,要嘛是长期的感受的积累与酝酿一朝触发,要嘛是灵感的驱使,不经意间拾得,属于哪一种,只能问作者去。 这篇作品的几个转移与跳跃也可以说是几重意象的有机交织而主体意象突出。第一个意象是:泉水——水鸟——翎羽——黑发,深层次地感慨青春年华的失落。第二个意象是:泉水——跳进水里——水中的时刻,一句“纵身跳进水里”进而高度概括,把被水触发的激情与思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所谓“水中的时刻”暗喻纷繁复杂甚或坎坷起伏的人生际遇、人生经历、人生拼搏,作者于是为生命流逝的必然和换回的充实而坦然和欣慰。第三个意象是:泉水——一朵云——白马,这是最主要的意象,是前两个意象为之铺垫的、进一步表现题旨的主体意象,作者奋发有为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表现得十分鲜明而别具蕴涵。 当前,散文诗苑出现一些由于追求过分诗化导致晦涩难懂的作品,似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中国的散文诗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却忽视在吸取外来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艺术表现力的同时,应该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使自己的作品真正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发挥优秀作品应有的社会效益。在这个意义上,我以为,海梦先生的《白马泉》提供了特别宝贵的启示。 缺角的门牙 郑其岳 被一粒沙子所毁,我的门牙缺了一角。 虽然沙子已经粉身碎骨,可是我的一颗门牙从此残缺不全。 这个混入秋天的杂种,这个混入收成中的奸细,怀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使我的门牙成了阴谋颠覆的目标。 沙子以牺牲自己来换取我身上的一小块骨头,这是一种怎样的视死如归的精神。 如今沙子已无影无踪,没有人悼念它的英雄壮举,只有它的敌人——我却有点为它的悲壮所感动。 对着镜子,望着缺了一角的门牙,我在仇恨的同时也在怀念那一颗沙子。 如今,守卫着我人身的第一道关口已非固若金汤。这个缺口,使我话语失去了掷地有声的成色,也失去了一位进入我胃肠的浩浩荡荡的食物的把关者。 都说,舌因柔软终无损,齿因坚固必遭伤。缺角的门牙有如我昔日的人生,如今我已失去了生活的棱角。 这是值得赞颂或者诅咒的呢? (选自《福建百年散文诗选》海峡文艺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陈志泽赏析: 郑其岳先生是散文诗的忠臣,1992年以来已出版多部散文诗集,但他为人低调,不太注重发表作品,也许读者不太熟悉。 这些年他在散文诗的天地里不断拓展甚或探险。例如他大胆地、具有相当创造性地将幽默引进散文诗。他写典雅的散文诗,也写俗味很浓的散文诗。我以为这在散文诗界是很少见的,也许还不能说十分完美,但其勇敢进取的精神难能可贵,这就是我把这样的作品推荐给读者的主要原因。郑其岳的“幽默散文诗”对于纠正孙绍振先生指出的当前散文诗存在“相似性太大,差异性太少”的问题该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吧。 诗和幽默相融合是有相当难度的。诗的艺术是高雅的、庄重的,表达的都是正理,而幽默是俗的、是变形、错位的,表达的常是“歪理”,二者“格格不入”的一面是很明显的,但郑其岳却独辟蹊径,寻找着将它们可以相融的一面成功地打通了。 我们来读读这一首《缺角的门牙》。这首散文诗有较大的叙事性:“我”的门牙被一粒沙子崩掉了一角,“我”在憎恨这一粒沙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深思,既诅咒这一粒沙子,又对它怀有悼念之情……然而,作者的叙事与复杂的感受却是运用幽默的手法来完成的。明明是自己的不慎,咬到了一粒沙子,却诅咒它是“混入秋天的杂种”,“混入收成中的奸细”,“怀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使我的门牙成了阴谋颠覆的目标”。这样的强辞夺理之所以达到一定的幽默的效果,是因为它在对于常规逻辑的“错位”之后,又在更高层次的理性思维的驱动下在常规逻辑上头“复位”了(沙子悄悄地、突然地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巧妙地隐喻不可抗拒的人生法则),它以一种变形的情感方式来完成自我解嘲,使人在轻轻松松的状态下思索人生。 作品妙在笔锋的不断转换,思想与哲理的步步推进。作者在开头谴责那一粒沙子之后,转而思索:“沙子以牺牲自己来换取我身上的一小块骨头,这是一种怎样的视死如归的精神”,进而 “为它的悲壮所感动”,“在仇恨的同时也在怀念”,他的幽默转入严肃、复杂和深沉。他把沙子写得可恨又可爱,寄托了作者冷静、乐观的人生思考,他不简单化、绝对化而善于从负面看到正面,从消极看到积极,闪耀出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彩。他把火热的情思“淬火”之后不动声色地表现出来,给人深沉、冷隽的美感。 “舌因柔软终无损,齿因坚固必遭伤。缺角的门牙有如我昔日的人生,如今我已失去了生活的棱角。”缺牙竟然带来失去生活棱角的“好处”,这是人生体验的深刻与无奈,也是作品末了发出“这是值得赞颂或者诅咒的呢”的心灵叩问的缘由,耐人咀嚼、耐人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