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经济可持续增长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循环经济将对三明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三明市以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努力寻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在工业农业、城市和农村推进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到目前全市实施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56家59项,三钢、三化等七家企业被省政府认定为示范企业;三钢、化纤等七家企业通过省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三明市被列为省定清洁生产试点城市。
1.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三明矿产资源较为丰富。近几年加大了对低品位资源、难利用资源、尾矿、矿渣等的综合利用以及共、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全市每年产生煤矸石约120万吨,2005年被利用的约67.87万吨,主要用于生产水泥和发电;铁矿的选矿渣、铝锌尾矿等也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在林业资源的利用中,对林业的 “三剩物”(采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和造材剩余物)进行了充分利用,纤维板、刨花板全部利用枝桠材为原料;活性炭绝大多数以锯木屑为原料。2005年,全市利用林业剩余物达41.5万吨。
2.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方面。全市2吨以上锅炉1800台,90%以上进行了节能改造。全市除青纸、化纤等个别企业外,其他都以本省无烟煤为燃料。在降低电耗方面,变频技术和无功补偿得到广泛的应用,全市110家重点耗能企业共有5千瓦以上的风机、水泵、空压机等电动设备3.87万台,已更新改造为节能型的3.5万台,占90.44%。加大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关停“五小”企业,限制高耗能、低产出企业,去年全市万元产值耗电率下降了16.3%,万元产值节电量达6.01亿千瓦时,大大超过省下达全市1.62亿千瓦时的节电指标任务。积极开展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循环利用。2005年全市主要用水大户的水循环利用率为三钢96.3%,三化91.7%,化纤87%,青山纸业70%,智胜92%,三农80%。推行土地投入产出考核和投资强度管理,通过移山填沟、建多层标准工业用房等,盘活存量土地,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节材方面,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增收节支。如三钢集团自主开发“细晶带肋钢筋生产技术”,不仅节约了原材料金属加入量的15%;而且使产品的等级提高了一个档次,年增加经济效益上亿元。
3.工业废物的再循环再利用方面。全市每年有各类炉渣、钢渣、水渣、电石渣、硫酸渣共170多万吨,其产生量占全市产生量的90%以上,过去这些废渣多为填埋处理。近年来三明市加大企业和矿业管理力度,绝大部分工业废渣用于水泥、硅酸钙板等建材产品的原料,或直接用于建筑混凝土的掺和料。三明工业企业废气和热量的产生量相当可观,也实行了回收利用,全市有热电联产企业8家,总装机容量13.15万千瓦,年新增发电量6.92亿千瓦时。
4.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方面。一是推广应用生态农业模式。重点推广以立体种养、水旱轮作、间作套种、节水灌溉等技术;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牛)-沼-果(菜、茶、粮、草)”、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的“丘陵山地综合开发”、“庭院生态经济综合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果园套种经济绿肥”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二是开发清洁能源消费。以沼气建设为主、推广省柴节能灶和太阳能,自2003年起连续四年把农村沼气列为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到目前全市农村户用小型沼气池达3.65万口,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32处,生活污染净化沼气池15处,年产沼气1460万立方米,相当于节约原煤4.8万吨。三是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克服农作物有害生物治理对生态农业的负面影响,2005年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覆盖率达80%以上,同时积极推广有机肥料,推行稻草回田,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减少化肥使用,提高作物产出率。
5.城市生活垃圾及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方面。三明市区生活垃圾经过流动回收人员回收、多级环卫清扫人员收集分捡、进垃圾中转站以及垃圾填埋场回收分捡等程序。可利用的纸品大多由造纸厂回收用于生产包装纸、机制纸、牛皮纸等;白色玻璃由玻璃企业回收;金属以铁为主则由钢铁厂回收利用;橡胶汽车轮胎大部分也由企业回收用于生产胶粉和再生胶。三明绿色再制造也已起步。2005年全市回收利用报废汽车1800辆、废旧家用电器近万台和退役机电装备上万台。
二、三明市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高耗能企业多,能源和环境的压力大。三明是福建的老工业基地,多为高耗电、粗放型企业,能源消耗大、环境问题突出。2005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为2.18吨标煤,是全省最高的设区市, 2005年全市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546.48万吨标煤(当量值),同比增长28%,而规模工业产值仅增长21.6%。2004年全市耗能在5000吨/年标煤以上的企业有110家,耗能总量501.8万吨标煤,占全省5000吨/年标煤以上企业耗能总量的27.3%。能源的高消耗给环境带来极大影响。
2、工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企业技术水平不高。由于历史原因,三明工业企业结构和布局不甚合理,一些小水泥、小造纸、小冶炼等高耗能、低产出的项目未能全面得到有效控制,成为结构性污染的主要原因;一些企业生产技术、工艺、设备都比较老化,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改造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和技术;工业处于重化工业化阶段,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企业有524家,占66.7%,多数企业的工艺和技术装备较落后,企业产业链短,深加工程度低,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保技术体系不全。
3、企业“三废”排放量大,循环利用少。2005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314.4亿立方米,比增18.34%,废水排放总量22867.9万吨,比增3.18%,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2.71万吨,比增12.45%。企业在资源消费的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环境污染物进入循环利用的不多。全市企业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59.1%,大量废弃物得不到有效利用,综合利用能力不足。
4、矿产开发利用量大,综合利用率不高。三明有原煤工业储量4.9亿吨,占全省的49%,但如果继续以2005年规模工业生产量434万吨8.6%的增速开采的话,资源压力将日益凸显。矿产大部分为共、伴生资源,单一矿种少,但目前由于采冶技术限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难度较大。矿山企业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缺乏规模效益,精深加工程度低,综合利用率低,存在以卖原矿为主的资源开发现象。其它矿产资源、木材存在类似情况,产需矛盾突出。
5、农村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环境问题仍较严重。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产业化水平不高成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农业生产对农药、化肥的依赖性较强,种养殖业废弃物没有充分利用。农村矿产资源开发、工业“三废”、农用化学物、农业生产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人畜粪便等造成的农村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仍较严重,环境卫生条件不容乐观。林业资源利用率仍然较低,全市规模以上以林产品、竹、藤、草为原材料的加工企业52家,近70%的企业以消耗木材为主,加上规模以下众多小木材加工企业,使得木材资源与消耗矛盾加剧。森林覆盖率有所下降,水土流失率有所上升。各地争先开发水利发电资源,已经造成新的环境问题。
6、理念意识不强,法律制度和配套政策措施滞后。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少数领导同志认识上还存在误区,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不符合当前的市情,为时尚早,工作不够积极。二是至今没有一套有效鼓励和规范指导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法规和政策措施。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环境、资源等政策之间缺乏配套的连接和协调。三是机制还不完善。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组织,政府主导循环经济发展的领导工作机制还不健全,责任落实还不到位。
三、三明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加强科学规划,完善政策扶持管理机制。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将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到各个专项规划之中。一是加大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项目投资的支持力度。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二是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比价关系,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三是落实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公共财政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的投入,对节能节水产品的生产应用、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等实行优惠政策,将节能、节水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逐步建立大宗废旧资源回收处理收费或押金制。四是对循环经济的主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进行考核管理。在国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内,建立符合三明资源和产业特点的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率考核体系,分地区、行业和企业进行考核、监督。
2.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夯实循环经济发展基础。根据三明资源条件、区位和产业特点,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增长模式。一是围绕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调整。大力发展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冶金及压延工业、机械及汽车零配件制造业、林产工业和生物医药 “3+1”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着力改造传统工业,抓好纺织、建材、化工等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和综合效益提升。调整能源消耗结构,加大对生物质能源和煤制油等石油替代能源开发,大力推广太阳能、浅层地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引进建设液化天然气中转接点站,提高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二是围绕产业协作推进布局调整。促进产业的分类集中布局和上下游产业的协作配套。以三明金沙园、尼葛园等各类工业园区、集中区和项目组团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产业集聚,促进资源耦合共生。在工业集中分布区内推动不同行业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化。根据资源条件和区域特点规划布局重大项目,对不符合区域功能要求的企业实施“退城入园”、异地搬迁。工业集中区和开发区建设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的要求,推行集中供热和废弃物集中处理。三是围绕效益提升推进组织结构调整。打破单向的线性生产组织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根据社会化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改进和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
3.加快企业自主创新,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和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伸产业链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造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4.推进过程管理,实现废弃物和污染的减量化。在认真做好省定清洁生产试点市的同时,重点抓好工业废弃物的再利用和节能节水的降耗管理。主要耗能、耗水、耗材行业实行严格的资源消耗准入制度。淘汰普通白炽灯,推广节能灯。充分发挥建材、钢铁、电力等行业对废弃物的消纳功能,降低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量。根据省政府5年后设区市城区禁用黏土砖规定要求,组织开发和推广“免烧砖”技术。
5.促进资源集约化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加强集约用地,引导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住宅向规模化发展;开展旧城改造,推进建设多层标准工业用房,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全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提高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加强资源勘查中的综合研究和综合评价,认真执行矿产资源最低开采规模。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通过提高税费的办法适时提高资源价格水平。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完善符合矿产资源开发要求的采、选、冶水平,提高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采矿贫化率以及产品的附加值。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同时将资源回收再生的产品纳入工业、建筑等领域使用的规范范围。
6.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是有效控制和削减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克服农作物有害生物对发展生态农业的负面影响,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使用有机肥料。二是积极推广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以农田为基础的粮经、粮肥轮作生产,优化品种配置和种植结构,推广立体种养、水旱轮作等技术。积极推行水面立体种养。发挥山地资源优势,推进山顶植造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山腰种果套草养畜放牧、栽培食用菌的农林复合型农业生产,形成“丘陵山地综合开发”、“庭院生态经济综合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果园套种经济绿肥”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三是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全民植树造林活动,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推进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建设,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和产出率。
7.加大宣传示范力度,营造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的知识,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通过新闻媒体表扬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对浪费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曝光,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行为,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和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抓好典型示范。在农村层次,选择一批适应山区特色的循环经济生态模式加以示范推广。在企业层次,选择冶金、化工、建材、造纸、电力等重点行业中的重点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和煤、电、油、水及主要原材料的节约降耗,开展“三废”综合利用,减少最终废水、废气、废固体物的产生排放。在园区层次,推进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沙园、永安尼葛园、梅列瑞云工业园等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在城镇层次,选择有一定人口、工业规模的县城或乡镇,全面开展单项或多项为内容的循环经济试点,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陈 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