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国人阅读调查:只有书香才能强国

[复制链接]
柚子茶 发表于 2015-4-24 10: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国人阅读调查:只有书香,才能国强
编者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文化、终身学习的氛围。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以及精神境界,某种程度上取决于阅读水平,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定是美丽的精神家园。
如今,有多少人在坚持阅读?当今社会人们的浅阅读、碎片式阅读乃至很少阅读的现象值得警醒。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对于提升公民综合素养、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专题策划:何晏 王鹏权)
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大概不会有人反对。然而,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没时间读书,阅读的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功利化等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当今国人的阅读现状并不乐观。
现状一:众口一词“没时间看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人把不读书或者读书少的原因归结为“没时间”。在半月谈网进行的《阅读,体味书香——您一年读几本书?》的问卷调查中,在1500名受访者中,每年读书2本以下的人占37%,还有一些受访者一年也读不完一本书。当被问及不阅读的原因,受访者中有24%的人选择“没有时间”,这成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本刊调查发现,学生忙于学习,阅读的图书大多都是教材教辅类,有学生坦言“看点课外书就像做坏事”。而都市白领、蓝领们每日操劳,早出晚归的生活,没时间阅读也似乎不难理解。
记者在长春市实验中学一个班级里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回收的59份有效问卷中,有21人表示现在的课内外阅读时间无法满足自己对于阅读的需求。在这些学生填写的原因中,“作业太多”“学习紧张”等成为最常见的表述。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家长安先生告诉记者,其实自己非常支持孩子多读书,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有必要。但是孩子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做作业要到九点多才结束,还要保证正常休息时间,能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有限。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阅读量往往从初三开始呈现分水岭,初三之后的学生往往疲于应对各种考试,课外读物大多集中为教辅和作文选。
不仅在校学生的自由阅读时间少得可怜,悠闲阅读对职场人士来说也多是奢望。
在上海,一名刚刚从学校毕业进入医院工作的90后女生陈婕告诉记者,每天早上7点起床,8点上班,晚上6点下班,到家都已经快8点,还得做饭吃,洗洗涮涮后都10点多了。医院在创建“三甲”期间,每天晚上还要加班到9点,回家更没时间了。“到家就想睡觉,哪还有时间读书啊。”
既然没有大块时间读书,那么在交通工具上的零碎时间能否用来读书呢?记者在上海地铁二号线走访时发现,连续走了5节车厢发现只有3位乘客在读书报。在上海地铁一号线、七号线以及十号线的部分列车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在长春市轻轨三号线、四号线和部分公交车中以及候车站台等地记者也发现,手里拿着纸质图书或报刊的人几乎没有,“低头族”基本上都在看手机或者pad。
在半月谈网的调查中,有22%的受访者把不读书的原因归为“有手机和电脑就够了”。北京市民小夏表示,一来感觉出门带本书不方便,二来大家都不看纸书啦,自己拿着本书就显得怪怪的。
现状二:阅读被泛娱乐化和快餐化
一方面是不少人认为没时间读书,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娱乐化的碎片信息却非常热衷。记者调查发现,不少人把时间大量放在了阅读微博、微信以及一些简短的新形态阅读产品上,认为这样可以迅速跟上时代潮流,对于一些传统的大部头经典名著敬而远之。
习惯从网络获取信息的朱晓辉,每天会在写程序的闲暇时间在网上阅读新闻,一般都是打开大型的新闻网站。他说:“通过标题阅读就能够了解当天的新闻,遇到感兴趣的新闻再点进去看一看。没时间一条一条地看,也没有那个耐心和兴趣。”朱晓辉进入职场近3年,用他的话说:“我已经不知道看纸质书是什么感觉了,每天在网站上或者手机上看看新闻,但我并不觉得自己比别人了解的少。”
今年31岁的北京市民王佳伟坦言,自己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看书了,平时忙于工作,“现在电子化的休闲娱乐方式太多了,不像以前只能把看书作为休闲方式。”
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表示,当140字的微博和短资讯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呈现形式,中外学术界曾陷入深深的忧虑,短消息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很多思维都面临“碎片化”的危险。
“这个时代是微信和微博的时代,很实用,但它们会消耗人们的精神定力,全神贯注的习惯会被消解。现在很多人聊天的时候心不在焉,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出手机来看一看。聚精会神地思考一个问题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复旦大学教授姚大力说。
记者在一些大型阅读论坛和读书网站、门户网阅读专区上发现,以豪门爱情、霸道总裁、绯闻出轨等为主体的作品牢牢占据着一些排行榜的前列,其中不乏内容露骨、情节刺激的作品,但阅读量高得惊人。
在一些购书网站上,年轻偶像、商业领袖等撰写的图书往往容易登上推荐榜,并被冠以各种噱头进行推销。而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西方名著等作品很难在网站的一级页面中找到,各种畅销排行榜中更是难见踪影。在半月谈网的调查中,只有21%的受访者选择会去读经典名著。
专家认为,当今不仅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态度快餐化,对于经典内容的关注也在逐渐消解,碎片化的阅读往往导致阅读内容的浅薄化。尤其是如今出现了不少把经典内容进行网络化、娱乐化解读或改编的图书,其中夹杂着大量误读甚至歪曲历史事实的内容。
现状三:功利化倾向“势不可挡”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社长梅雪林认为,当下,中国人的读书面普遍不广,以实用类、培训类、升学类、考证类为主,缺少深层次阅读,其他类型的图书阅读总量普遍不足。
功利化的阅读是当今国人无法回避的阅读现状。记者在一些高校采访时发现,“只读有用的”已经成为不少大学生阅读的信条。吉林大学的一位在读研究生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接触社会,自己平时的实习、实践占用了不少时间,有限的读书时间里,往往也会选择看对提高自己工作能力和求职更有帮助的书,“时间有限,读书还是应该读点有用的。”她说。
虽然这样的想法会被称为“功利化阅读”,但一些学生并不在乎,“人们现在生活得越来越现实了,不是吗?”这位研究生说。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谢筠表示,由于阅读时间少,现在大学生阅读或多或少存在着“功利化”的倾向,不愿意花更多时间在阅读上,考什么就看什么、需要什么就看什么,甚至有人为了考出好成绩,只看相关教材,久而久之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专家表示,读书带着问题去读,缺什么补什么没有错,但是完全的功利化则不利于人的综合素质提升。
在北京、上海、安徽、吉林等地的一些书店记者发现,人流量最多、咨询最多的地方往往都是教材教辅区,尤其是刚开学的阶段,一些教辅图书由于畅销甚至卖断了货。在北京图书大厦,一位读者告诉记者,现在来书店,一般是给孩子买教辅书。受此影响,一些书店也不得不做出妥协,把教辅书放在较为显著的位置。
不仅仅在校园,职场人士等群体的阅读习惯也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考证之前才匆匆搬出复习教材,为了报考公务员只看行测和申论复习教材。还有一些人针对老板可能喜欢的话题来选择阅读。“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嘛”。
学者孙正聿把书分成8大类,即实用的、宗教的、政治的、八卦的、怡情的、引发思考的、人文社科的和自然科学的。值得思考的是,他发现,在人们的阅读中,这几类书的阅读量排名往往是递减的。
成功学盛行、各种捷径和速成大行其道,社会的浮躁心态加剧了阅读功利化的趋势。作家刘醒龙说,能够立即指导实践的书其实价值有限,有价值的内容永远不是功利主义的成功学抑或厚黑学。让人终身受益的书可能正是那些早年读时“无感”,看似无用的“闲书”,这些书往往是“越品味道越浓”的好书。
姚大力认为做人要与人为善,做文章要具有人文情怀,但我们的教育往往缺少人文的东西,缺乏爱的教育。因此,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年轻人要读一些人文社科领域的名著,读这些书实际上是提供机会,让你去结识一些行走在思想云端的人。你可能不能完全理解他,但是通过读其书,你能触摸到他的思想,能获得教益和启迪。如果不读,那将是人生的缺憾。
专家表示,当代国人还需根据自己的兴趣,多一些生产性的阅读,少一些消费性的阅读。读一些能启发思维的书,帮助形成新的思想和看法,进行知识的再生产。(记者 刘硕 王琳琳 周畅)
何处寻书香
一个好书店可以温暖一座城,缕缕书香可以提升人的综合素养。推进全民阅读,需要方便阅读、吸引阅读和引领阅读,需要有好书可读、有方便借阅和购买图书的地方。这不是一个部门、一个机构和一部分人的事情,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政府部门、出版商、图书馆、书店和社会组织等各个环节的通力合作。
一问出版商:好书在哪
“目前全国五百多家出版社存在着同质化竞争、资源浪费、很多作品不接地气等问题,也存在着一些出版社为了经济利益去出版大量没有思想深度图书的问题。什么人都能写书、什么人都能出书,内容越是猎奇的、越是剑走偏锋的越好卖。”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周玉这样说。
安徽文艺出版社社长朱寒冬坦言,出版行业的确存在一种“出版人们更喜欢的内容”的现象。他认为,不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出版商,利润都是重要的指标,而如何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要考量出版商的责任和担当。”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不少读者都表示,现在能称得上经典的图书越来越少,放眼望去大都是一些所谓的成功案例、应试宝典之类。
一位北京的读者告诉记者,自己非常喜欢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系列,现在出版社再版的好多图书都是已有的经典,新作、能称得上经典的书太少了。
专家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意味着出版业也要更多考虑自身的社会责任,思考如何出版更多好书推动全民阅读。
面对数字阅读的冲击,吉林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高岩认为,无论阅读环境如何变化,对于书籍而言,都是内容为王。只有内容经典,才能为读者所喜爱,才能世代流传。作为图书的生产部门,出版社一定要时刻树立精品意识,为读者提供优质精神食粮,推动全民阅读的发展。
吉林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华鹏表示,图书内容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图书本身的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一些经典图书,在保证“价廉”的同时,也要做到“物美”。
经常逛书店的上海市民吴浩说,现在一些图书的纸张质量越来越差,其实一些经典的图书,人们是要长期保存的,这些书我们会经常地拿出来翻阅。现在的有些图书掉在地上就摔坏了,即便不遭横祸,很多书放在书架上5至10年后,纸张就酸化得发脆。这样的图书即便内容再好,也称不上“经典”。
二问借阅机构:如何服务好读者
“倡导全民阅读应该给百姓提供更多读书的地方。”合肥市图书馆馆长李永钢认为,现在公共阅读场所的数量还远远不够,亟待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居民进行无差别、一体化的服务。
事实上,早在2007年“农家书屋”工程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农家书屋虽然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不少,但也确实存在一些“农家书屋”被闲置,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问题。
遇冷的不仅是“农家书屋”,一些城市的社区书屋也面临着同样困境。合肥市蜀山区一名书屋工作人员坦言:“来书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中青年人很少来看书。”
记者在安徽、吉林、上海等地图书馆调查发现,随着一些地方加大了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些新图书馆条件越来越好,到图书馆里的人也越来越多,但这些人并非全部都在读书,不少学生和考研族把图书馆当成了写作业、复习考试的地方。在上海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图书馆的中文书库阅览室内,记者数了一下,33个学生中只有2个在看借阅的图书,其余都在自习。
“在新形势下,图书馆理所应当承担推动全民阅读,组织开展多种多样读书活动,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激发全民阅读的积极性。”李永钢认为,今后图书馆要丰富和拓展服务内容,提升和强化图书馆的服务品质,更好地服务读者。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的图书馆已经开始探索利用移动互联网、数据库和云技术,一方面收集读者的阅读需求,加快图书的更新速度,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和方便图书的检索、续借、预约等各项服务。
各地也有一些图书馆致力于营造城市阅读环境的有益探索。上海图书馆就是从自身地域特色出发,推陈出新,在宣传海派文化的同时也注意营造阅读环境。利用图书馆馆藏有上千种介绍上海海派文化的图书优势,上海图书馆一年有40周左右时间都在做关于海派文化的主题活动。此外,图书馆内还设有咖啡区、休憩区等方便读者休息。
李永钢表示,图书馆要转变被动等读者上门的思路,应当主动“走出去”提供阅读公共服务。为此,我们正在筹划自助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将图书从图书馆搬到市民身边。“自助图书馆就像银行ATM机一样,在上面自助办证、借阅、查询,克服单体图书馆辐射范围的局限,把服务延伸出去。移动图书馆的设想是,在超市、大型商场设立大屏,只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将电子书放到手机上。图书馆也要不断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全面、更方便的阅读。
三问书店:如何推介好书
一个好书店可以温暖一座城。然而,实体书店正因成本攀升、互联网销售、人们阅读习惯改变等遭受较大冲击,几乎所有的实体书店都难以保证盈利。很多民营书店纷纷倒闭。
面对这种情况,实体书店需转型升级、求新求变。2014年4月8日,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开始24小时营业,成为京城乃至国内首家大型“不打烊书店”。此举一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随后,全国多座城市的书店不断开始尝试24小时营业,一方面促进了全民阅读,给了读者更多的阅读时间与空间。另一方面,也让“夜游书店”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忠义认为,24小时书店不仅是时间的延长,更重要的是一种经营理念的改变。24小时书店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让读者进得来,二是读者进来以后留得住,三是留住以后读者愿意消费。也就是说,要真正把人流变成客流,要让读者能坐在那里看书,也愿意在书店消费。
为了吸引更多顾客的光临,三联韬奋书店表示将长期推出绝版书、作者签名书、毛边书、限量书等4类图书。
“虽然购书便捷的网络书店给实体书店带来冲击和挑战,但实体书店仍可以依靠环境和服务打造文化地标、文化沙龙,让人们愿意去。就像一家餐厅,不仅仅提供菜肴,还要用好的厨师和氛围吸引大家。”著名作家王蒙说。
上海季风书园相关负责人认为,相比功利化、快餐化阅读,书店应该给人一个精神休憩的场所,帮助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中找回一些慢节奏。“我们结合读者在书店的阅读体验,推出了新书分享会、纪录片放映、小型话剧、音乐剧、剧本朗读会、讲座等多种活动来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
除了自身的转型探索,有不少书店负责人表示,期待政府部门对实体书店能有进一步的扶持政策,帮助实体书店加快转型,如为民营书店提供较好的场地、提供租金优惠政策、鼓励学校和书店合作等,让实体书店减少后顾之忧,更好地服务于全民阅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四问社会组织:如何推进全民阅读
豆瓣读书小组、全民阅读协会、社会志愿者……目前全国各种线上线下的民间阅读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专家表示,图书馆举办的很多阅读活动都离不开志愿者和社会组织的帮助,全民阅读也正需要把他们的力量调动起来。
2009年,作家童喜喜加入以“营造书香校园”为首次行动的“新教育实验”。几年来,她走进百余所学校,面向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作了数百场阅读推广讲座。她还在全国各地开展阅读推广公益讲座近50场,直接听众近4万人。
童喜喜还参加了“萤火虫亲子共读项目”,在近30个城市组建工作站,开展线下公益活动220余场,在网上汇聚近2万名父母,以萤火虫讲座传播亲子共读的理念与方法。
“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说,我们将努力打破教科书和教辅资料一统天下的格局,恢复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共读传统,为每一位孩子寻找此时此刻最适合他的书籍,从书香校园的建设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倡导全民阅读不仅需要在校园中推广阅读,也需要在社会中推动。日前,在长春市朝阳区桂林街道的一个社区内,十几名居民与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会长赵家治促膝长谈,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阅读活动、如何满足百姓的日常阅读需求。
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是2013年注册成立的专业性社会团体。协会成立之初,就确定了“以全民为中心,为全民阅读服务,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理念,旨在依靠社会力量,服务公众,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一个孤立的协会很难把全民阅读这项公益事业做好。”赵家治坦言。目前在全民阅读协会的推动下,吉林省不少县市单位在筹建阅读协会。
周玉认为,推动全民阅读不能孤立去看,而应将社会保障、投入机制等各个方面联系起来,保证人们有精力去阅读,保证全民阅读的各个环节能够顺畅运转,能够让出版商、书店、图书馆、社会组织发挥联动作用,让人们有地方阅读、有好书阅读。“用制度保障来推进全民阅读,才能更好地建设学习型社会。”周玉说。(记者 周畅 刘硕 王琳琳)
阅读,是一种国家底蕴
——专访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
阅读对于提升公民综合素养、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围绕阅读对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半月谈记者专访了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
半月谈记者:您能谈谈您对阅读的理解吗?
周文彰:阅读一般指阅读文字,传统的文字载体主要是书、报、杂志等,阅读通常也被我们称之为读书。现在可以阅读的东西更多了,有纸质的、电子的、网络的等等,人们可以在家阅读,也可以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办公室等地方阅读。
要想学习必须读书、阅读,当然阅读不一定是为了学习,因为阅读也还有休息或消遣等其他功能。我理解阅读大致有这样三种功能:首先是读以追求。阅读是有某种追求的,从大的方面说,比如为了更好地建设国家。从个人来说,比如为了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其次是读以致用。比如为了应用、使用某一种技巧、技能和研究。第三是读以消遣。读书本身也是一种乐趣,可以用来愉悦心情,在与书本的“对话”中获得乐趣,是身与心的休闲。
半月谈记者:您如何看待现代社会全民阅读的价值?
周文彰:“书香门第”自古以来都是受人称道的,并且也是美好家庭的样板。遗憾的是,在旧社会,并不是所有想读书的人都能有书读、读得起。现在不同了,我们开始进入大众阅读和全民阅读的时代。
在我看来,阅读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积累方法、提升境界。通过阅读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同时,阅读也可以用好闲暇时光,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加高雅,更有文化。闲暇时间用来阅读,还可以减少很多是非。有时间沉浸在与书本的“对话交流”中,在我看来是一种无上享受。
阅读也还可以改善环境,创造工作和生活的良好氛围,包括优化政治生态等。阅读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可以激励后代。大家都在读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有了新的内容和方式,也会互相影响,例如交流阅读情况和读书心得。
半月谈记者: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阅读对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周文彰: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全民阅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我们能够获取理论和知识,这些是一切创新的前提。我们看到,没有读过书的人,也会有创造和发明,但是概率极低。要想我们国家拥有创新创造的生机和活力,必须不断提升全民的理论和知识水平,这就需要阅读并不断提高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同时,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动力和办法,从而推动创新创造。
阅读还能够改善我们的思维方式。书是人类智慧的反映,也是典型性生活的反映,通过各种书籍的阅读,使我们从各门学科知识中,学到各种思维方法、能力和品质,慢慢融合,形成我们自己的思维结构。
通过阅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这些都是创新创造所必不可少的。
半月谈记者:有人说,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状态。您如何理解?
周文彰:读书可以说就是一种生活。如果每个人都养成读书的兴趣,天天读书,持之以恒,这样读书就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
当读书成了生活的组成部分,一日不读书,生活中就好像缺了点什么。这样,读书就成了生活的内容。比如离开工作岗位的老年人,学习不再是他们读书的主要目的了,但是一些老人的退休生活,就是在读书中度过的,这就是一种生活样态。
毫无疑问,这种生活是有质量的,读书生活就是文化生活。一部人类生活发展的历史,就是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质量不断提升的历史。生活质量的提高无非一方面表现为物质的丰富,另一方面就是精神的富足,而阅读就是丰富精神文化的重要方面。
半月谈记者:目前我国的全民阅读现状如何,您如何评价?
周文彰:改革开放以来,高考制度的恢复,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尊重,以及科学技术在我们发展中的贡献率的持续提升,让我们看到了读书和知识的巨大作用。我国的全民阅读状况得到了不小的改善。
但是跟不少发达国家比较,我们的阅读还没有做到百分之百的普及,同时人均读书的量还不够高。
读书还没有成为普遍追求的社会风尚。读书无用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存在,再加上关系社会、人情社会的传统,影响着人们对读书的意义、价值和重要性的认识。
半月谈记者:针对您刚才提到的问题,提高全民阅读水平有哪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周文彰:首先要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力度。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了,阅读的总体条件、主观愿望也会不断改善和提高,读书就会越来越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通过各方面的措施,让阅读成为社会时尚,让爱读书受到赞美。作者也应该不断深入生活,出版社要更加准确地掌握读者的阅读需求,出版适应各个层次、各个方面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的精品读物。同时,利用当代的互联网和科学技术提供的条件,使我们的阅读越来越便利,成本越来越低。
半月谈记者:您认为在推进全民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多读一些什么类型的图书?
周文彰:从全民阅读角度,我想首先是多读文学类图书,比如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传记、随笔、杂文等。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可以引导大家热爱生活,提高欣赏情趣和审美能力,充实精神世界,陶冶道德品质。同时,也可以读一些大众哲学类的图书,哲学本身是思维的科学,对思维的培养和训练非常重要。
其次读一些历史类的图书,包括断代史、国别史、专门史等等。史话也比较适合全民阅读,史话是大众历史,尊重历史的同时,以趣味性、通俗性引人入胜。
再次是科技类图书。主要是科普类的,科普知识、科幻小说、专题科技书籍等。从提高全面素质的角度来看,科技素质是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提倡能够把当代科学技术的前沿,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传递给大众,提高全民的科技素养。
最后就是健康类的图书。包括医学常识、饮食健康和健身类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都是大家特别关心和需要通过阅读获取的知识,对维系健康之家、建设和谐社会也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时政类图书也是值得阅读的,到底读什么,就因人而异了。(记者 何晏)
崇尚阅读的德国人
德国是一个崇尚读书的国度:在疾驰的地铁车厢里,在洒满阳光的草坪上,甚至是在医院的等候室里,都能看到安静捧读的德国人。读书已经渗入德国人的生活、社交、教育乃至娱乐当中。德国的书香社会得益于崇尚读书的文化传统与社会氛围。
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德国人看来,阅读是一个人学习的前提,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今后走向社会,阅读能力都是一个人素质的反映。而且读书也折射一个人的品位,无论身处哪个社会阶层,读书多的人都会受人尊重。
一项调查显示,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与有些国家老年阅读者居多的现象相反,在德国,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最高,50%的孩子表示喜欢读书。德国书业协会201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60%的受访者表示,前12个月内购买过书籍,其中87%的人买书3本以上。另外,德国人2013年休闲时间最爱干的事情中,读书看报的排名高于逛街下馆子。德国人的阅读并非不断刷屏的手机信息、无聊的花边新闻,而大多是那些有深度、有思想、震撼人心的世界文学作品。
在德国,买书很方便。8000多万人的德国,拥有各类书店5000多家,书亭2000多家,平均1.7万人就拥有一个书店或书亭。一座一万多人的小城镇起码会有一两家规模较大的书店。如果购书者不能在书店里找到想要的书,书店会帮助顾客从出版社订购。在加油站、综合性超市和大型超市、百货公司都可以买到最新畅销书、打折书和报刊。人们在超市购物之后,也会习惯性地往购物车里放上一两本书或杂志。
个人藏书也很普遍。几乎每个德国家庭都有书架,或设在书房,或陈列在客厅。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在德国人看来,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更重要的是,这些书并非装点门面的装饰品,而是真正的精神营养品。很多书架上的书,主人都阅读过。
图书馆是德国人的另一个精神家园。德国有1.4万多个图书馆,去图书馆借书对很多德国人来说,是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德国每个城市都有市立图书馆,而且大多建在最繁华的地段。许多图书馆经常组织作家演讲会、举办文化活动,以吸引读者,开阔读者视野。即使在没有图书馆的乡村,也会有定期流动的图书馆。
虽然德国人口不多,但拥有全球第二大图书市场。每年德国出版新书9万余种,平均每万人11.5种。德国的大型图书博览会亦闻名于世。每年春季的莱比锡图书博览会和秋季的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是全球图书厂商最大的盛会。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甚至有“全球第一图书博览会”的美誉。
由于德国人爱读书,所以书籍在德国是最受欢迎的礼物。无论是父母送给孩子,还是朋友之间互相赠送,书籍都作为一种感情的传递方式,成为德国人送礼的一种传统。
正如歌德所言:“假如不是通过一种光辉的民族文化均衡地流灌到全国各地,德国如何能伟大呢?遍布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剧院,作为支持和促进民族文化教养提高的力量,是绝不应被忽视的。”
阅读习惯从青少年开始
德国人的阅读情结是世代相传的。德国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培养他们对书籍的兴趣。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玩具就是图书。父母一般会在睡前为他们读书或者一起阅读。德国的小学生每天上课时间并不多,通常中午或者下午两点左右就放学了。剩下的课余时间很多孩子会在图书馆度过。一方面,图书馆会为孩子们举办各种朗读活动;另一方面,上到中学时老师布置的主题性作业,需要大量阅读书籍才能完成。
除了家庭、学校、图书馆之外,德国政府和社会十分重视青少年阅读推广,将其作为全民阅读的基础来抓,近年来还推出了形式多样的青少年阅读推广活动,以提升青少年的阅读兴趣。
在“起点阅读——阅读的三个里程碑”项目中,主办方会聘请大学和科研机构分别针对1岁、3岁和6岁儿童的特点设计阅读礼包,动员孩子的父母从孩子1岁便带领孩子阅读。“三个里程碑”即政府分别在孩子1岁、3岁和6岁时为其免费发放阅读礼包,内容包括适合孩子年龄段的儿童书籍以及指导家长在不同阶段为孩子科学朗读的材料。
在“全民朗读”活动中,德国阅读基金会会在政治家、作家、电影明星、运动员和其他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宣传朗读活动。其中包括明星朗读、志愿者朗读、亲子朗读、朗读比赛等。明星朗读就是让一些知名人士充当“推广阅读”的志愿者,让他们去给孩子朗读。这样既可以引起青少年的注意,又可以提高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志愿者朗读就是在全德范围内征集志愿者,并对他们进行一些专业培训,为某些孩子提供义务朗读。这些志愿者又被称为阅读导师或学习导航员。这项活动一方面解决了图书馆人手不足很难为个别青少年提供服务的困难;另一方面与孩子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内享受阅读的乐趣。
亲子朗读就是家长自愿到图书馆、学校和幼儿园给孩子们进行“亲子式”的朗读,培养孩子的爱书感情。朗读比赛是德国较为传统的青少年阅读推广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层层比赛筛选出最佳阅读者,可以与德国总统一起上电视朗读图书。主办方以此激励和鼓舞青少年阅读。
这些阅读推广活动的显著特点,是通过系统分类的方式,使阅读内容更好地为青少年所接受,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其中由乌特·哈赫曼女士设计的“阅读测量尺”在德国广受好评。“阅读尺”分赤、橙、黄、绿、青、蓝、紫以及粉红、桃红、橘红10段。家长带孩子到图书馆后,只要让孩子测一下身高,就知道应该怎样辅导孩子阅读。
“分类阅读”主要是根据青少年在各年龄段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推广活动。比如“海盗导游”主要是让年幼的孩子在图书馆“寻宝”。这样既可以让他们熟悉图书馆的功能区和各项服务措施,又可以消除他们对图书馆的陌生感。再如“图书馆驾照”,就是在孩子们成功解答某些问题或完成某些任务后,发给他们一张图书馆驾照,以鼓励孩子阅读与思考。图书馆还会针对五六年级孩子开展“职业研究者”“阅读背包”等活动;针对高中生开展“学术文章角”“图书馆之夜”等阅读活动。
一位阅读专家曾经说:“如果一个人在13岁~15岁之前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和对书的感情,那么他今后一生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阅读的窗户将永远对他关闭。”虽然这样的说法有点绝对,但却道出了培养青少年阅读的重要性。
书香犹如一股活水,滋润着整个德国社会。它不仅使德国涌现出了众多世界闻名的哲学家、诗人和科学家,而且使如今的德国社会显得理性而平和。(宗河)
9 A) B- }  `; }7 Z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粉丝

23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