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一句“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道破了中国自十八大以来权力在主政者主动的大刀阔斧之下,已经汇聚形成了非常清晰的流向:力量要下沉,重心要下移。简政放权是一例,新修改的立法法也是一例。前者自中央始就要编列权力清单,切除那些“闲不住的手”,为市场发力、企业松绑释放出强烈信号;后者更是以国家立法支撑对200多个设区的市立法权的一口气下放,彻底打破全国立法“一刀切”的格局。 在新常态下,权力下放是大势所趋,中国自然要顺势而为。然而,一片叫好声也不应让我们忽视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反而更要清醒地倾听一些略显刺耳的声音——“拿着一堆的审批权不知如何用”,这是今年两会期间云南代表团的一位人大代表的困惑。 事实上,权力在下放基层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消化不良”的问题。有的地方搞形式主义,为放而放,一放了之,对后续不管不问;有的地方避重就轻,消极敷衍,紧紧抱着权力不放;有的地方明放暗不放,或有条件地放权,或设置一些备案、许可等,实质上把权力截留在了自己手里;还有的地方干脆当成了甩包袱,趁机把难度大、责任重的都放了,只顾自己轻松,却不考虑底下受得了受不了。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以上种种现象最终要汇集到基层,就出现了基层的“消化不良”,其主要症状就是基层在承接时消化能力上出现短板。 以云南团全国人大代表反映的问题为例,其一是“下放的多,取消的少”,责任跟随权力同时向下转移,基层不堪重负;其二是既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来负责,也缺乏相应的机构设置去对接,这种暂时的不适应反而拖累了基层工作的效率。因而,从基层的承接力来说,这种“消化不良”目前一方面面临着下放的权力如何受到有效监督而不致滥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如何保证基层能够真正用好权力的问题。 清醒地指出这些问题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在全局中的位置。权力的“收”与“放”是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紧密相关的。过去中国人口多、底子薄,把权力向上收一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今天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把权力放一放则更有利于激发国家活力。因此,有人说中国的改革“一收就死,一放就乱”,这话不对。“收”不必然就死,“收”是为了提高效率;“放”也不必然就乱,“放”是为了激发更多主体的积极性。 权力下放到底会不会“乱”,关键在于是否创造了政策能够得到有效开展的条件。政策从来不是在真空中执行的,一旦进入真实的社会生活领域,就不再以人主观上的良好愿望为转移,而是在现实条件的约束下改变着落地时的形状。李克强总理也在两会后的记者发布会上强调,简政放权要“放管结合”,不能一放了之。对此,要解决好权力下放中的“消化不良”,就要在推动政策出台的同时,为其配备好应有的制度和资源,才不至于使中央的目标和初衷在层层落实中变形。“作始也简,其毕也巨”,权力下放是全面深化改革中一着漂亮的先手棋,而最终如何完美收官,还需要付出更大的智慧与努力。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01日 18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