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调研组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调研组于2月9日-18日分两个小组分别深入到永安市、沙县、梅列区、尤溪县、明溪县、清流县、建宁县、泰宁县等8个县(市、区)开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听汇报、看企业以及召开龙头企业负责人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座谈会等形式,对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困难和问题,制约龙头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等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作用不断显现。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从数量上看,由少到多:2003年全市规模龙头企业产值或销售额500万元以上达18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50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15家。从行业分类看,由单一到多样:龙头企业不仅涵盖农、林、牧、渔各行业,而且还涉及生物制药、食品加工、木竹加工、粮食转化、农资经营、畜禽产品加工、第三产业服务等行业。从所有制分类看,多种形式并存:企业的性质有国有、民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从企业规模上看,不断壮大:全市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从8家发展到11家,5000万元—1亿元企业达14家,1000—5000万元企业达81家。从经营成效上看,作用不断显现:2003年全市50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实现产值39.15亿元,比上年增加7.15亿元,增长23.1%;实现销售收入32.96亿元,比上年增加5.87亿元,增长21.6%。从带动能力看,整体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全市50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35.2万户,带动生产基地520.93万亩,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获得的收入达6.1亿元,户均收入达1732元,成为全市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并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出明显的作用。 二是具有三明特色的龙头企业群基本形成。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永安市吉通板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木竹板材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群;以沙县青竹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竹制品加工生产企业群;以沙县麦丹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沙县侨丹实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粮食加工转化龙头企业群;以三明市金叶复烤有限公司、宁化烟草公司为龙头的烤烟生产加工企业群;以三和食品(三明)有限公司、三明市健盛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竹笋系列产品深加工企业群;以建宁县文鑫莲业食品有限公司、建宁县鑫达莲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莲子系列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企业群等。这一批具有三明特色的“烟、竹、笋、板、莲”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使我市各地的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与龙头企业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初步形成了一个优势农业主导产业有一至二个大龙头带动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三是产业链条不断加宽延伸。随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链条得到加宽和延伸,辐射和带动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如永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原有生产中纤板、金刚板、刨花板、装饰板、甲醛、松香等产品的基础上,又新上了20万平方米竹地板、8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技改扩建项目,并在永安、漳平、连城等地建设以马尾松、桉树、泡桐为主要树种的速生丰产林基地100万亩。三和食品(三明)有限公司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大力开发竹笋系列产品,并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了前接国内外市场,中联中小型水煮笋加工企业,后牵广大农户原料基地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大型龙头企业,已成为国内竹笋行业的领头企业。这些企业产业链条的不断加宽延伸和基地的巩固发展,为全市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四是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或专业协会)+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民发展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的增收。特别是省、市级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近年来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如沙县麦丹生物集团有限公司与四个县(市)粮食收购部门签订了早稻收购合同,带动四个县(市)的12.5万亩早谷基地,带动了1.94万户农户,带动农户收入3000多万元。宁化县烟草公司带动2.1万户农户种植了13.5万亩烟叶,带动农户收入1.24亿元。通过这些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农民的收入得到了稳步的提高。 二、主要做法 1.千方百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努力增强整体实力。首先是依托资源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各地从实际出发,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搞好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增值增效,形成了一批木竹加工、食用菌加工、果蔬加工、优质米加工、粮食转化加工等资源型加工带动型龙头企业。其次是围绕农民增收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通过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把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使企业与农户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第三是招商引资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吸引和鼓励区内外客商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带市场来我市兴办各类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实行山海协作,搞好优势互补后,有力地带动了山区资源的开发。目前全市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大多是通过这种形式发展壮大起来的。在市级50家龙头企业中有山海协作企业23家,占46%,为促进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第四是依靠科技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推进以资源消耗型技术为主转向以资源节约型为主,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第五是以品牌带动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近年来,我市龙头企业对品牌的意识不断增强,在产品包装、标准化建设、质量认证、商标注册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已培育出一批叫得响、信得过、站得稳的名牌产品。目前全市已有注册商标的农产品212个,有条形码的农产品76个;有5个县(市)获得特产之乡称号;有6个产品获国家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有4个商标获省著名商标称号;有13个产品被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通过品牌带动,不仅发展壮大了龙头企业,而且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特色农业的发展。第六是体制创新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通过对现有农业企业按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进行改造、改组,以及对土地承包的转让租赁,乡镇企业的入股、拍卖、产权转让,宜林荒山的入股承包等多种经营形式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2.突出重点,加快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的规模化发展。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的加快和经营领域的不断拓宽,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也不断壮大。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即产值或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达到98家,年实现加工产值20.67亿元,带动农户20.7万户,带动农户增收2.31亿元。其中从事木竹(笋)产品加工的企业仍占多数,达到40家,占40.8%,年加工产值达13.2亿元,占全市加工型龙头企业年加工产值的63.86%,带动农户6.27万户,占全市加工型龙头企业带动总户数的30.3%,带动农户收入1.22亿元,占全市加工型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收入的52.8%。此外,加工型龙头企业还涵盖粮食加工、果蔬加工、茶叶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饲料加工、莲子加工、烤烟加工、食用菌加工、乳品加工等领域,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3.不断创新经营机制,努力拓宽产业化经营的领域。从目前看,已初步形成了五种类型的经营机制。一是链条连接型:主要是以龙头企业为纽带,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基地和农户,把生产、加工、销售、出口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如建宁县文鑫莲业食品有限公司、建宁县鑫达莲业有限公司、永林(集团)总公司等属此类型。二是农科教结合型:主要是充分发挥三明全国农科教结合示范区的优势,引导、鼓励龙头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等对口协作,有效地缩短了科研成果转化的距离与时间,使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如沙县麦丹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明溪县南方红豆杉产业有限公司、福建六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10家企业属此类型。三是园区发展型:主要是依托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的优势,有效聚集资金、土地、技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推进发展。如沙县青竹集团、三和食品(三明)有限公司等属此类型。四是订单组合型:主要是通过“外找订单,内建基地,以销定产、实现双赢”的机制,把市场和基地、农户连接起来,共同发展。如尤溪县管前食品冷冻厂、三和食品(三明)有限公司等属此类型。五是中介服务型:主要是依托同业公会或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搞好产、销衔接,并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随着龙头企业经营机制的不断创新和不断完善,使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领域不断得到拓宽,同时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也越来越紧密,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加强指导服务,努力优化产业化经营的环境条件。一是认真抓好产业布局规划。各地都能结合当地的实际制定出发展规划,立足当地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大力培育拉动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结合市场需求上项目,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确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搞一刀切,较好地避免了重复建设、产业雷同和企业间的过度竞争。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各地对龙头企业在项目立项、征地、用电、贷款、税费征收等方面都制定了倾斜扶持的政策,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界支持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泰宁、永安、沙县等县(市)还安排了专项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其中泰宁县安排30万元,永安市安排50万元,沙县安排50万元),有力地推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龙头企业的发展。三是强化配套服务。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起农业综合信息网络体系,依托市政府农产品信息网,“农业155”服务网等,基本上能及时为龙头企业、农户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同时,各级政府每年都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举办多种形式的产品展销会、经贸洽谈会和农业专场招商会,为帮助企业寻求合作伙伴,推介产品,开拓市场提供了高效优质的服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1.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够强。目前各县(市、区)虽然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但总体规模都较小,全市只有11家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且在亿元龙头企业中只有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模较大,总资产达8.11亿元,而其他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很难在大区域范围内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根本性调整和农民长期稳定的增收。 2.龙头企业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制约了企业的做大做强。目前,全市大部分龙头企业自身的科技含量、精深加工能力、产品档次、市场竞争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资本运营水平、盈利水平等都还不高,其经营理念、经营行为和管理方式仍未完全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规范、不够紧密。目前,虽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能力有一定的增强,但在利益联结机制上不够规范、不够紧密,履行订单的措施不够有力,大多为松散型或半紧密型,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农民得到的实惠不多,从另一方面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壮大发展。 4.龙头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目前,龙头企业均处在发展扩张阶段,资金需求量大,由于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度大,龙头企业发展资本不足的问题显得最为突出,直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5.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不够落实。目前,全市大部分龙头企业正处在努力做大的过程中,非常需要政府的扶持。龙头企业普遍反映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不够落实,尤其是在征地、用电、税收、贷款、财政资金扶持等方面差距较大,部分龙头企业反映从来没有享受到政府财政贷款贴息资金的扶持。 四、对策措施 1.立足特色优势,加快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步伐。重点是围绕“烟叶、肉牛、肉羊、笋竹、建莲、红豆杉、冷水性鱼”这7个重点特色产业的重点项目来增强龙头企业的发展后劲,在保持特色优势的前提下,加快做大做强的步伐,努力打造具有三明特色的一流龙头企业,力争一批龙头企业跻身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行列。 2.运用现代科技,打造新型企业形象。针对当前全市龙头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继续加强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协作,加快现代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步伐。立足科技兴企,坚持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通过不断引进人才、引进技术来打造新型企业形象,进而不断提升龙头企业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以及市场竞争力,为龙头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3.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在现有一批省级名牌产品的基础上,再重点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并全力打造一批如“永林蓝豹”、“闽江源”、“麦丹”、“天河”、“文鑫”等强势品牌,进一步增强品牌效应的辐射力度,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切实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积极抓好质量体系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强化企业人本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行为,增创一流企业素质。 4.注重资本运作,实施规模化经营。运用先进的企业管理技术,搞好资本运营,充分运用龙头企业商标、信誉、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走兼并、联合、收购的扩张之路,努力实现龙头企业的低成本快速扩张,加快龙头企业规模化经营的步伐,为迅速做大做强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并协助骨干龙头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2004年有1-2家龙头企业到香港上市融资。同时,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项目、引进资本、引进人才,促进龙头企业的规模化经营。 5.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共同发展。在继续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户两个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的关系,积极探索“合同买断型”、“价格保护型”、“双方服务型”“利益返还型”、“参股合作型”等形式多样的利益联结形式,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诚信经营,依法履约,不断提高履约率使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得到理顺和兼顾,最终实现“双赢”。 6.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搞好服务加快发展。总结推广中介组织的好典型、好经验。大力发展专业协会、行业协会、农民合作社等各类中介组织,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对农村中介组织进行扶持。对具有发展潜力且带动力强的农村中介组织,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并鼓励引导农村中介组织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合作,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充分发挥农村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使之成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有效载体,促进农产品顺畅流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组 长:陈正坚 副组长:陈礼发 成 员:刘 辉 陈爱灿 巫国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