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在2014年全市疾控卫生应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XX月XX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上午好!春天好!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伊始,市卫生局邀请大家齐聚一堂,目的就是要总结2013年的工作成绩,分析存在的不足,探讨发展方向,部署2014年重点工作,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780万XX市民的健康生活谋福祉。值此之际,我代表市卫生局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在座各位及仍工作在一线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人员表示诚挚的慰问! 刚才,各中心提出的意见、建议都很中肯,拟定的落实措施也很符合实际;XXX副局长对2013年工作点评和2014年工作要求非常到位,我完全赞同。下面我就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要肯定成绩,正视问题,科学对待 2013年是克难攻坚的关键年,也是医防结合的推进年,更是多方合作的创新年。2013年我老秘网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较2012年同期下降XXX%,达到了历史最低发病水平,人均期望寿命达到XXX岁,创历史新高。在突发卫生事件处置和卫生应急方面,全市成功防控H7N9禽流感疫情,我局、市疾控中心及六个区卫生局受到国家卫生计生委的通报表彰。全市卫生系统强化卫生应急意识,防治结合,积极应对雾霾天气和饮用水污染事件,为全市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保障。XX县、XX市成功创建为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我老秘网市累计已有XXX个县、市(区)获此殊荣。卫生应急能力评估结果为XXX分,居全省前列。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面,圆满完成了XX件/千人的监测任务。在公共卫生均等化方面,当年已为全市XXX所学校的XXX名学生实施窝沟封闭。新增了X家五星级和XX家三星级接种门诊通过省级验收。全市XXX多个儿童预防接种点为全市所有儿童免费接种的疫苗已达XX种,累计安全接种了XXX万人的甲流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XXX%,未发生严重的异常反应,使我老秘网市XX种疫苗可防的传染病得到有力遏制,至少有XX多万人免患传染病。在完善“医防整合”疾控工作模式方面,整体推进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和绩效考核。联合24个部门下发了《XX市2013-2015年慢性病防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进一步完善慢性病医防结合工作机制,XX市成功创建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累计已有X个区功创建成为国家级示范区,X个区为省级示范区。贯彻落实《精神卫生法》,多部门联合落实肇事肇祸事件防控措施,探索社区管理服务新举措。修订完善了《XX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任务书》,大力加强与各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工作的深入交流。组建健康教育讲师团,开展手卫生运动和多种形式的全面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活动。在创新探索方面,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取得突破,及时将国际合作项目经验成功转化为延续性政策。积极创建国家级艾滋病防治示范市。各地结核病诊疗工作已全部转移至定点医院。通过脑卒中、癌症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适龄学生窝沟封闭防龋、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等项目,探索以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医院-疾控机构-社区医疗为主导的,百姓积极参与的健康管理新模式有成效。通过实施项目和承担新任务等,促进了由以疾病管理为中心的单一监测向兼顾疾病和健康风险因素、公共安全分析因素等综合性监测转变。 这些闪耀的成绩,归功于大家,在此表示万分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然疾病防控形势复杂又严峻。一是防控重点有所改变。今天的环境和疾病谱已经发生变化,由生态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导致的食品、药品、饮水和职业等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双重威胁和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导致慢病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人群中迅速增加。以往我们“饿肚子时”生的大多数传染病,威胁我们健康的主要是病因,依靠经验医学模式和生物医学模式,大多数能通过吃药打针治好。但是现在要治疗“吃饱后”生的病就不那么简单了,这类疾病基本上是生活方式病,威胁我们健康的主要是健康危险因素(增加得病或者死亡机会的因素),而不是病因,不能靠现有的药治愈,也不可能短期内成功创制出有效的新药。如果仍然死脑筋,还是只依靠着吃药打针,其结果就只会是病越治越多,越治越贵,越防越多,越防越难。二是大众需求有所改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XX老百姓的健康观已从单一的有病治病向维护自身健康,预防疾病发生转变。国家也已看到这点并已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要“让百姓更健康”。人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使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完满状态。如果我们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仍以疾病为中心的观念来指导、开展工作,眼里仅仅只看到那20%的病人,就意味着忽视了80%受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威胁的大多数老百姓应有的健康权利。观念错了,满盘皆错,仅从生物学因素的角度看病或防病的传统观念已经不灵了,只会将我们的医改引向穷途末路。三是防控效果有所改变。传染病和生活方式相关疾病因为各自病因不同,所以防控时机及其防控效果也有所不同。众所周知,但凡是传染病,只要牢牢把握住“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和保护易感者”的总原则,迅速行动,一般就能迅速得到控制,不会传染给其他健康人。但是生活方式相关疾病不一样。不是治疗了一个病人,其他健康人就不会得病;不是有了健康危险因素就会马上得病,而是有一个从健康-亚健康-高危-疾病状态的转变过程。如果等到病了再来防控,就只能终身服药,不可能治愈。因此这类疾病的防控时机必须提前也只能提前,防控对象必须从病人扩大到高危人群、亚健康人群甚至健康人群,采取不同的科学方法帮助他们确认、评估和去除健康危险因素,以达到防控疾病、维护和促进其健康的目的,这样防控效果才能体现。 二、要深刻领会,悉心谋划,直面挑战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指出:人类1/3 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可以避免,1/3 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可以得到有效控制,1/3 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对健康的维护不仅是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更重要的是在疾病没有到来之前就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健康和疾病一样都是需要管理的,可以管理的。近三十年来,美国、德国、英国、芬兰等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从降低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出发,积极探索、发展并不断完善健康管理,并将其上升到国家行动,有效遏制了生活方式相关疾病,有效提高了国民的健康水平,减少了医疗费用支出。目前我国的形势与30 年前的美国相似,我们面临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双重威胁,面临“未富先老”的挑战和人口基数大、健康质量不高的现实,现有的健康资源支持不了中国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人民要健康,社会要进步,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国家,健康管理都是值得我们优先考虑的选择。同样,我们卫生要发展,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有新突破,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要进一步解决,具有前瞻性的健康管理就是我们毋庸置疑的选择。 健康管理才是正道。那健康管理到底是什么?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健康管理旨在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的内容包括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和健康促进。 在我看来,健康管理实质上就是“医疗有局限,服务无止境”理念的具体实践。一是明确服务对象,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在内的全人群。这与所有老百姓想要维护自身健康的目标相一致。同时也为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新方向,要求卫生管理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不能只看到疾病而看不到病人,不仅要管病人,而且要管健康人。二是明确研究对象是健康危险因素。健康危险因素有很多,比如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都可能对健康有影响,个人的营养状况、运动习惯、烟酒摄入等与很多慢性病息息相关,还有诸如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本身也是脑中风、癌症等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他们,既能帮助医疗机构更好对人的健康状态和疾病程度作出准确的、全面的、科学的判断并提供适宜的建议,也能帮助老百姓识别、远离、去除健康危险因素,从被动预防转为主动预防。三是包含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管理。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的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和维护的全过程,其理念和方法与新医改战略——“战略前移”和“重心下移”契合,为我们新医改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是从单纯地预防控制疾病走向全面地维护和促进健康的转折点,也是老百姓期望得到个性化、精细化医疗服务的基石。 在对健康管理的认识中,必须远离三大误区。一是重临床管理,轻健康管理。由于认识偏差,医院工作思路上难免出现重临床、轻健康管理的现象,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发展与医院其他学科相比相对滞后,学科建设缺乏整体谋划,相关配套制度与服务工作标准不够健全,人才专业技术队伍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服务形式单一与技术含量低,学术理论与技术研究尚欠成熟。二是重健康体检,轻体检后续管理。为参与市场竞争,各医院先后成立了一站式“医检分开”的健康体检管理中心,硬件和体检数字信息软件日趋完善。但体检后续工作相对滞后,如有些人把健康管理等同于体检,认为健康管理与疾病防治无必然联系,且投入大、见效慢,对体检后续的健康管理工作缺乏足够重视;体检后突出了个性化诊疗和保健意见的处理,但缺乏对群体有针对性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和健康风险因素干预;在后续服务中,健康管理中医院资源共享与相关专科的互动上,不能满足客户诊疗需求等。三是重体检市场开发,轻健康文化建设。各医疗机构比较重视健康体检市场的开发工作,除在技术、价格、服务方面推出惠民、便民措施外,纷纷设立机构,开发市场营销活动,并收到一定成效。而在市场开发和营销管理上,民营医疗机构更是异军突起,重金投入,高额回报,吸引客户。然而,从具体的工作实践看,并未达到理想的成效。其原因在于,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对健康文化建设的认知度不够,市场营销与文化建设分离,各机构过于追求盈利,仅注重体检市场的前期开发,未能把健康文化与学科建设的成果推向社区、企业和社会群体,结合不同人群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体检后续维护的健康文化活动欠缺,对外服务形不成有特色的健康文化氛围,市场营销的效果事倍功半。 总而言之,健康管理是以健康为中心,价值医学为理论依据,医防结合为手段,医院、疾控部门和社区医疗“三位一体”为主导的健康管理模式。健康管理的重点不是治疗疾病,而是保持和改善健康。它能帮助老百姓识别、远离、去除健康危险因素,达到防控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相信在这种模式下,医生和老百姓的目标重新回归一致,紧张的医患关系就会缓和直至和谐,“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也将随之缓解。 三、要问题导向,一改到底,毫不犹豫 在健康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解决健康管理具体到每类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由谁来负责健康管理和具体怎么实施等三个重要问题。 第一个问题,健康管理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同的管理对象,有不同的管理内容。 对慢性病中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症、抑郁症,通过饮食调理,增加运动,配合药物治疗,采取病因干预与药物治疗双管齐下,有效控制病情,以达到减少用药量,直至停止用药,起到提高疗效、减少用药,从而减少医疗支出,做到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对亚健康人群和早期慢性病病人,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通过饮食、运动的非药物干预手段,使被管理者在过渡期逆转回到健康状态,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预防的作用。 而对健康人群,健康管理是对被管理者进行饮食、运动干预,对健康者实行管理,传授健康知识,科学指导饮食与运动,提高人身体素质,增强体力,使健康人群保持在健康状态,防止因不良的生活方式而引起的系列疾病发生。在未成年人中开展的效果较好。在我老秘网市的学校或幼儿园里设立了若干保健医生,由他们负责该单位未成年人的健康问题。保健医生随时关注未成年人的身体状况以及体质变化,对有关变化作出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还定期开展健康保健讲座,或作为学校的一门必修课,向未成年人灌输医疗保健知识。 第二个问题,由谁来负责健康管理 从根本上来讲,老百姓自己才是其健康的第一负责人,是健康管理的决定者和实施者,但其开展健康管理的过程必须得到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等各类人才参与才能实现。第一步应帮助老百姓树立两大观念。一是“健康要靠自己”,每个人都是自身的健康管理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体检、就医习惯;二是“保持健康需要现在做,并每天坚持”。第二步是帮助他们学会怎样管理健康。通过科学方法找到自己的健康危险因素并尽可能祛除,让自己活得更长、质量更高,这个过程就是所谓健康管理的过程。这时特别需要得到医务人员或健康管理专家帮助,帮助他们识别什么是真正的健康信息,防止被荒谬的东西误导,比如可以通过权威的健康管理专业网站来与知名专家交流。第三步就是定期体检,服从指导。真正科学的体检应该是像美国和加拿大那样,有预防医学和专门研究科学进展的医学专家参与,在体检后为被体检者提出建议,并过几年修改体检项目。根据体检结果,由专业健康管理师对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并制订个性化的预防方案,被体检者应服从指导,按照预防方案实施。这几步,听听简单,好像是在对老百姓提要求,实质上是在对我老秘网市现有的卫生人才教育、培养,对现有的医疗卫生技术整体能力,对现有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模式,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为今后的工作指出了努力方向。 在现有的条件下,在具体的健康管理过程中,医院、疾控部门和社区医疗应各司其责,紧密配合,起到“三位一体”的主导作用。其中,社区医护人员是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与健康管理的实质高度吻合。要充分利用社区现有全科医生的人力资源优势,将其培训为专业的健康管理师,使其在负责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也负责社区健康管理工作。以建立健康档案为起点,然后通过健康体检发现居民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根据体检的结果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推断未来个人可能出现的疾病及可能性大小,最后通过情绪干预、营养干预、运动干预和疾病干预等手段对居民进行健康危险因素干预。通过干预- 评估-再干预- 再评估的反复循环,不断发现和解决社区人群健康问题,使社区卫生服务真正将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等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其“六位一体”功能,达到健康“守门人”目的。社区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重点是要关注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帮助他们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小病及时治疗。 而医院应重点突出疾病诊治与疾病筛查,但后期的康复、并发症的预防,控制疾病的发展等工作需指导基层医院来完成。由于医院的技术力量雄厚,资源丰富,如专业的医疗队伍可以提供更专业的健康分析和健康评估;高端精密的医疗设备可以提供更精确的健康检查和信息采集监测;更容易获取人们的医疗信任等,在健康促进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其业务指导作用。由单纯的体检服务向真正的健康管理转变已是很多医院的共识。五云山疗养院在健康管理上率先作探索,经验值得借鉴。开展医院健康管理可以使医院改变“以病人为中心”的传统服务理念,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新理念,建立“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新型医疗保健模式,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医院雄厚的专家队伍和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反过来又可以确保健康管理服务价值的真正体现。特别要强调的是医院专家教授的参与度,因为其学术和社会影响力是不可替代的,在民众中声誉高、号召力强,在新模式中应该体现“灵魂”和“坐镇”角色地位。近年来,我们的市级医院积极主导或参加了一些公益性的公共卫生项目,如适龄学生口腔窝沟封闭防龋工作、中风高危人群的筛查与干预项目、孕产妇艾滋病筛查检测、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等等,既充分发挥了医院的专业技术特色,又帮助了老百姓维护健康,还增强了自身的服务能力。这些行动很好,应该坚持下去,继续做实做好。 疾控机构在健康促进、疾病管理与监测有所特长,要正确界定健康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范畴,指导医院和社区开展健康管理工作,通过项目载体整体推进医院社区开展工作。其他诸如康复协会、健康俱乐部、社区各类自我管理小组等社会组织应在健康促进下多努力。 第三个问题,怎样实施健康管理 面对如此严峻的防控形式,2011年11月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竺同志提出了六个转变,即由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由医疗、科研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由以城市为主向城乡并举转变;由高层向基层转变;由专业行动向群众运动转变;由卫生部门向全社会转变;以疾病为主导转为以健康为主导;以患者为中心转为以人群为中心;以医疗为重点转为以预防保健为重点;以医院为基础转为以社区为基础;以重点疾病防治转为身心健康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呼吁大家在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和“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总体框架下,围绕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创立健康管理体系、服务模式与技术手段,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国民期望值寿命和健康寿命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有效降低医药费上升比例,提高劳动生产力。这六个转变和五个转向,已从三方面对我们下一步具体实施提出了较为清晰地指引。 一是要建立大卫生观念。近年来,从政府各部门到单位的一把手,从医疗卫生行业到教育、新闻出版、舆论宣传、电视广播均重视起健康管理工作。健康服务业相关文件的出台,健康城市的持续推进,跨部门健康问题的共同面对,杭州市健康管理中心的新建,疾控机构的编制增加,公共卫生投入的增多,各类健康栏目的涌现等等,说明了政府和社会都已将健康管理作为今后医疗服务的方向和重点,并逐步开始在政策、资源配置及财政保障上优先考虑发展医疗系统健康管理的能力。同时呼吁老百姓强化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上的理念,鼓励每个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如何养成?管好嘴、用好腿、不吸烟、不喝酒或少喝酒、好心态,以期逐步把全面的维护和促进健康做到实处。很多国家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具体途径和方法,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健康管理的理论,科学开展顶层设计,为老百姓的健康服务,为实现“健康中国2020”作出贡献。 二是要加快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科学化、精细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离不开个人数字健康档案的应用。通过智慧医疗及其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相关部门加强互联互通、实用共享的医保信息系统建设,让参保人员本人、各级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间共享个人的健康与病历信息,让参保人员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接受到有针对性的预防保健或治疗康复服务,实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的目的。与此同时,我老秘网市正在不断学习借鉴循证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健全联结特定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阶段的临床路径,以为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期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要构建一体化医疗服务网络。不妨借鉴发达国家新兴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的理念,将特定区域内的各级医疗机构联系起来,并由社区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全面负责片区内居民的健康事宜。让各专业领域、针对患者各个健康阶段的医务人员在全科医生的协调下,紧密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涵盖预防保健、急症治疗、慢性病管理、病后康复的全程健康服务。2013年我们在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的慢性病联合诊疗中心,2014年“四大中心”建设、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我局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都是这一思路的体现。近期,我局已在拟定健康管理的相关文件,希望与人力社保、财政等相关部门联合下发,通过设定限制性条款(比如规定到上一级医疗机构必须经全科医生转诊)、拉开报销额度差距等激励措施,引导患者在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合理流动。如此不仅能缓解患者过度向大医院集中的情况,还能促进整个健康产业的整合与升级,将行业重心从“治病救人”向预防保健转变,从传统意义上的“医疗服务”向更加全面的“健康服务”转变。 会后,各地要以问题为导向、改革为契机、以创新为驱动,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工夫,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要在转变服务理念上下功夫。关注健康不仅是全社会的要求,更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责无旁贷的责任。因此,医务工作者在健康管理服务上必须端正态度,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适应三方面的理念转变。一是坚持“不治已病治未病”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理念,把医院防治工作前移,将服务视野少数患病人群扩大到健康和亚健康人群,把医院从传统观念中的治疗疾病转变到预防治疗一体化服务;二是健康管理工作思路要适应“大卫生观”发展的客观要求。健康体检应由单一型向健康管理多元化发展转变,包括健康体检、健康管理(含康复指导、食疗、运动疗法、医疗咨询)、医疗保健、矫正治疗、健康教育等。要求现代医学与卫生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从以“治疗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方向发展。三是健康管理要适应由经验松散型向电子信息化发展转变,实现健康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和数字化发展目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健康资料动态分析和网络发布信息制度等。 二要在更为深入的医防整合上下功夫。在2013年疾控工作会议上,我反复强调了医防结合的重要性,今天,我仍然要继续重申这一点。疾控中心要成立健康管理中心,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成立健康管理科。临床与预防相结合是体现医疗卫生机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的一种很好的健康管理模式,是促进人群整体健康水平提高的根本,能实现全程管理及落实三级预防措施。“临床与预防相结合”的理念也是综合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的切入点,符合全球疾病谱和疾病医学模式转变的科学发展规律,也是当前落实和实现医改方向目标的重要基本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而且,随着慢性病流行,这种观念和实践已给慢病预防控制带来变革性的推动,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2013年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2014年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和主城区40岁以上人群免费筛查血脂等项目都是医防结合的产物。 三要在注重创新发展上下功夫。为突显健康管理学科对外服务窗口的作用,必须把学科建设的创新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努力打造学科技术品牌。谋求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思想观念的创新。树立适应健康管理学科发展的革新思维方式,坚持以人为本、个性化服务的理念,增强文化支撑品牌意识,倡导和谐向上的风气,弘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引导全员树立正确的行为和价值取向。二是管理的创新。要推进发展建设创新型学科,必须加大管理创新的力度,科学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进行谋划建设,追踪现代健康管理理念和发展趋势,现阶段着重注意解决好各级专业人员准入的配套制度、行业服务工作标准、管理服务模式、体检后续健康维护的方式与管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医疗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是学科创新的核心,而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建设。因此,在建立健全医疗技术保障队伍的同时,注重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诊疗手段,以满足大众诊疗和康复需求,组织力量对重要阳性体征早期检出的技术与方法、慢性代谢性疾病、亚健康状态的矫治与健康维护等内容进行研究。四是医疗服务的创新。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提供精细化的服务保障措施,配套和落实健康管理各项服务工作,包括向社会推介健康管理服务指引与个性化服务保障、网络预约与体检结果查询、健康与保健咨询、体检后续健康教育与矫治、征求意见与改进措施等。 四是要在运用健康文化与学科建设成果上下功夫。健康文化与学科建设成果能否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做好市场营销和品牌塑造工作极其重要。增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塑造意识,做好营销活动的策划。坚持以市场为依托、以服务保障功能为基础,科学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包括市场营销的定位、目标与效果、内容与形式、经费与保障、责任与奖罚等措施。运用健康文化与学科建设的自身优势,把其成果转换为生产力。将品牌技术特色、健康文化建设成果推向社会,实现服务保障功能由院内向院外辐射,主动与政府、社区、企事业等单位建立健康文化共建关系,通过健康文化的传播和健康联谊活动的展开,采取与协作共建单位制定健康保健防治方案、义诊、服务咨询、健康专题讲座、就医绿色通道、健康文娱联谊活动等方式,真正让保健对象从服务中感受到实惠和便利。加强宣传引导,发挥传媒的辐射功能。在总结健康文化与学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注意利用网络、电视、报刊、文体活动场地等把建设成果和成功经验,及时做好对外宣传报道工作。 同志们,维护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任重而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前,我们必须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防控观念,毫不犹豫地选择并坚定不移地实践健康管理,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红利更快、更好地惠及全体老百姓!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