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对联上下联的诀窍 王一端 每逢春节,或者每逢吉庆喜事,国人的习惯总是贴对联,以示祝贺。但我们会经常看到这种情况:贴对联的人往往分不清哪是上下联,不知道怎么贴,感到踌躇为难,于是就请教别 人:“你看看这幅对联,哪一个是上联,哪一个是下联呀?”如果遇到明白人,他就会告诉你哪是上联、哪是下联。但他未必明白个中因由。如果问到不明白的人,他也会只摸脑袋。也可能问到不懂装懂的人,懵对了就对了,懵错了就错了。所以,贴错对联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其实,区分对联的上下联很简单,点透了,连小学生都会区分。这就是看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果那个字是仄声,就是上联;如果是平声,那就是下联。 这么说大家可能还是比较含糊,那么再把平仄的事说一下。我们知道,古汉语四声是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其中平是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仄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即第一声和第二声,均属平声。上、去声,即第三声、第四声属于仄声。由此推论,用现在的话说,对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三声、四声的,属于上联;为一声、二声的,属于下联。我的习惯是先找下联,就是看最后一个字哪个字为平声(一声、二声),是平声的就是下联,那么另一联就是上联。知道了这个道理,你就会一眼区分出上下联。 我们看看以下几幅名联: 1、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北京潭柘寺联) 2、独立溪桥,人影不随流水去; 孤眠野馆,梦魂常到故乡来。 (某游子联) 3、来一口去一口,来去无损; 哭三声笑三声,哭笑皆非。 (清末婚丧联) 4、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清初秦涧泉) 5、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世间名联) 6、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山海关孟姜女庙联) 7、声驱千骑疾; 气卷万山来。 (钱塘观潮亭联) 8、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 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 (咸阳荆轲墓联) 我们将这八幅对联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分析一下:第一幅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事”为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人”为二声;第二幅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去”为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来”为二声;第三幅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损”为三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非”为一声;第四幅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桧”为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秦”为二声;第五幅上联的最后一个字“鸟”为三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虫”为二声;第六幅上联的最后一个字“落”为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消”为一声;第七幅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疾”为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来”为二声;第八幅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外”为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流”为二声。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规律,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全部是三声或者四声(仄声),下联的最后 一个字全部是一声或者二声(平声)。所以,区分对联的上下联只要看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就明白了。太简单了。 至于为什么看最后一个字的声调,上篇文章我们讲了对联的“六相”,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内容相关、平仄相谐。它是由最后一“相”——“平仄相谐”所决定的。我们在诗词押韵中已经讲到,押韵要押在平声上,这就形了出句、对句“仄起平收”(出句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对句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的格局。对联虽然不讲押韵,但它接收了“仄起平收”的传统,下联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必须收在平声上。所以,对联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 另外,关于对联的贴法,就是在辨清上下联的基础上,上联贴在门的右边,下联贴在左边。也就是说,你面对大门,上联是在你的门的右边的,下联自然就贴在左边。 以上就是区分对联的上下联和贴对联的诀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