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

[复制链接]
一方红尘 发表于 2014-6-25 08: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是指农业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是相对的概念。就整个国民经济来讲,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基本上还处于农业社会阶段,而现代农业国家则已经由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
    农业生产力水平基本上是由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决定的。一方面表现为工业向农业提供资金、设备和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吸收农业劳动力和产品的能力。农业自身的生产力是由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智力(科技)四大生产要素构成。比重的不全构成了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
    一、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农业是特殊的产业,以土地为基础。单纯把粮食作为农业的基础是错误的。在比较农业发展阶段时,主要是看另外三个要素的地位。
    1、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以活劳动力为主,所以有的把其称为劳动密集型。所说的劳动密集型就是活劳动力的比重大,农民多,人均土地少,手工操作,精耕细作,不追求农业劳动生产率,片面地追求土地的回报率,把提高单产和总产作为衡量农业好坏的唯一指标,所谓“吨粮田”等一些政策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单产高、吨粮田并不代表农业的水平高。
    农业有四率:土地回报率、资本收益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核心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应当说,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一个国家农业的好坏,国民经济是否现代化,以及综合国力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我们的农业政策和统计不重视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标,回答不了为什么50年代同今天一样,我国一个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一直是只能养活1.5个人。尽管半个世纪以来,农业单产和总产都提高了4—5倍,而农业人口仍然高达70%。
    2、现代农业
    在四大要素当中由传统农业以劳动要素为主转变到以资本要素为主的资本密集型称之为现代农业。所说的资本密集就是用资本替代劳动力。怎么替代?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是在投入资本的同时把相应的劳动力转移出来。一台拖拉机,多少马力,能项替多少劳动力,必须在投入拖拉机的同时,要么转移劳动力,要么适当地扩大规模,否则不能投入。如果投入拖拉机的同时既没有扩大规模,也没有转移劳动力,肯定会加大农业成本。中国和前苏联的农业走的就是这条路。
    这里切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用资本代替劳动力的过程。应当检讨一下农业的政策,有些人总是错误地以为中国人口多、土地少、工业落后、农业劳动力转移困难,其实这只能是借口,应当看到包括前苏联在内的所有计划经济国家农业劳动力都没有转移。
    已经进入现代农业国家的主要标准有三:
    第一,农业劳动力下降到占全国劳动力的20%以下;第二是当年用于农业的投资占农业净产值的40%以上,而且在现代化的资金中,农民自筹资金仅占30%,龙头企业或称合同的产品产业部门投资占30—40%,国家的政策投资占30—40%;第三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标,一个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养活10人以上。当然还有农民素质指标、产业结构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生活居住条件及基础设施指标等等。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达到上述指标,西欧六十年代,日本七十年代,韩国和我国台湾八十年代进入了现代农业行列。
    我国过去提出的农业现代化标准不科学。中国最早提出的农业四化: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良种化,有的又加上一个电气化。其实四化也好,五化也好,都已基本实现。大部分农家买台手扶拖拉机已经或者可以实现了,我们的水利化程度早已超过许多发达国家,化学化的恶果已经显现,种子都被农业部门控制,98%的农村都有电,可我们进入现代农业行列了吗?没有。关键是众多的“化”都没有导致农业劳动的转移。这就是政策在前进中的失误。当然,我国在不同年代提出的现代化标准都曾经取得历史性的积极作用。50年代学习苏联提出的“四化”;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的三化: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90年代中后期提出六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可见,认识是逐步深化了,但尚未能同国际接轨。即只“化”不转移农业人口,加大了成本,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很难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3、后现代农业
    后现代农业被称为是智力密切型,也就是科学技术的密集。今天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正在向未来现代化,即后现代化过渡。今天尚未进入农业现代化的中国一定要、也有条件齐头并进、双管齐下,把资本密集型和智力密集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双管齐下的前提是把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工业文明再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化合二而一,由农业社会直接向两个文明转化,以达到追上发达国家的目的。
    现在能预料到的,后现代农业主要体现在生物工程和信息工程控制农业。
    第一,生物工程控制农业,使农业产生一次空前的、用现代人的想象力难以预测的革命。不管你愿意与否,新的动植物品种,新的获取细胞和蛋白的手段将向人们展现出一种全新的农业前景。生物工程在农业中刚刚起步,正处于萌芽状态,但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历史威力和作用,比如胚胎移植、动植物克隆等生物技术的发展已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90年代,我们在山东高密市搞得皮埃蒙特肉奶兼用牛的胚胎移植很成功,现已批量生产。今后还将大批量移植奶肉兼用牛的胚胎。全国和世界这样的实例很多。目前一些国家在实验室通过非动植物生产常规来获取动植物细胞分裂的手段正在研究中,前途非常光明。
    第二,信息工程控制农业,会使农业脱离机械化而进入自动化。当然,信息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发展,不能用现在的农业眼光去对待,它一定是跟随生物工程的发展而变化。如果未来动植物蛋白质的获得不是通过生长在大地上的动植物。那么也就不需要收割和屠宰了。
    二、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的目的是吃饱肚子,实现自给自足,所以叫小农经济、非商品经济,没有成本观念,农业中有两大主导产业:一个是粮食,另一个是余粮养猪。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粮食占西方国家农业总产值的61%。
    现代农业追求效益,也叫效益农业。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是现代农业的目标。为此,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与传统农业完全不同。
    1、从整个农业的两大部门来说,传统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现代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1979年7月31日我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改变传统的农业观念,走以畜牧业为主的发展道路”一文,提出中国可以通过30—40年的时间达到达一目标,并对以粮食为纲,围湖造田等进行了批判,得到了小平同志和耀邦同志的支持和表扬。在讨论这篇文章的基础上,1980年中央下达文件,提出退田还草,退田还林,搞多种经营。1989年我国农业的政策重新提出“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为此,我在当年3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粮食基础说质疑”,又引起了大讨论。实践已经证明,所有发达国家畜牧生产值都远远超过了种植业的产值,现代农业的一个标准是以畜牧业为主。畜牧业可以把种植业进行生物加工,既满足了工业加工的需要,又增加了追加值和就业。发达国家食品工业原料的80%直接来自畜牧业,15%来自水果蔬菜,只有5%来自谷物。可以说,没有畜牧业就没有食品加工业,也就没有农业的商品化和现代化。
    2、种植业的产业结构
    第一,人工牧草是现代种植业的主导产业。
    现代国家种植业的第一大产业,也叫主导产业,是人工牧草。荷兰、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耕地的50%以上种草。出口谷物最多的美国和加拿大人工牧草面积也高达40%。在所有农作物中,人工牧草的经济效益最高,号称“绿色黄金”,是“通往现代农业的桥梁”。因为大多数人工牧草为多年生,光合效率高,合成的生物量最多。据统计,人类从每亩地人工牧草获取的蛋白质是谷物的5倍至10倍。另外,生物链和产业链长,增加了追加值,增加了就业。从生态效益讲,生态农业包括两个内涵:一个是追求农作物的多年生;另一个是追求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的平衡。紫花苜蓿草多年生达25年,三叶草20年,禾本科的黑春草7—10年。豆科牧草空气固氮,一亩地紫花苜蓿每年固氮达30公斤。很多牧草耐旱节水,有的年降雨量200~300毫米就可以了。保持水土不流失,多年生牧草是最理想的作物。美国的调查表明,在五度角的坡地上,白茬地每公顷每年流失的土地为7吨,种一年生作物流失3.5吨,人工林流失0.9吨,而多年生牧草仅仅流失0.02吨。可见,人工牧草的生态效益最佳。人工牧草的社会效益也极为理想,大多数农民靠种草养牛来维持生存。
    第二,饲料谷物为现代种植业的第二大产业,占谷物总面积的一多半。
    饲料谷物是在食用谷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起食用谷物,它的生物量更高,蛋白质更多,适应性更强。饲料水稻,饲料麦类,饲料玉米,饲料高梁,饲料薯类等。饲料谷物有两大特点:一是再生能力强,一年可以收割几次,食用谷物收割一次就死亡;另一特点是秸秆的蛋白质含量高。人工牧草和饲料谷物属于直接为畜牧业服务,美国直接为畜牧业服务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8%,其它发达国家更高。
    第三,食用谷物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第三位,但食用谷物农户的比重则很小。食用谷物农户的土地量大,是国家农户土地平均规模的10倍以上。
    3、畜牧业的产业结构
    牛奶不仅是畜牧业的主导产业,也是现代农业的第一大产业。种草养牛是现代农业产业的核心结构,也是现代国民经济基础。所有发达国家,牛奶都占农业总产值的40—60%。2001年,美国有219万农户,其中专业化种草养牛农户123万,占50%以上。1997年,荷兰种草养牛户60283户,占107919户总农户的65%。
    同样的成本,奶牛的效益是肉牛的2—3倍。据国内的调查,一头奶牛一年的纯收入5千元左右,如果3亩地1头牛,一个家庭养5头奶牛,年纯收入2—3万,是种谷物的8~10倍。牛奶又是营养最全面的食品。世界年人均吃奶量是109公斤,中国才10公斤。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吃的牛奶仅占世界的1.3%,而吃的猪肉却占世界的56%。应当看到,以粮为主还是以奶为主是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同现代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分水岭。



农民日报发表的文章认为,从目前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环境来看,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所谓全过程的机械化,应包括选种、育秧、耕地、播种、施肥、除草、灌溉、收割、脱粒、烘干、仓储、加工、包装、运输等从种植到餐桌所有环节的机械操作。机械化不等于现代化,但它在现代化的构成中确实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或者说是充分的必要条件。没有机械化的支持,也就不可能有农业现代化。
   (2)生产技术科学化:科技,是农业向现代化进化的动力源泉。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先进科技不断注入农业的过程,不断完善农业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及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离开科技的注入,农业的现代化就会停滞不前。
   (3)增长方式集约化: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传统农业是落后的,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相比,粗放经营是落后的。粗放经营与传统农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集约经营与现代农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方向进化,一个基本的同步条件是农业增长方式要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在化肥、农药、灌溉等方面的投入边际效益递减,外延扩大生产余地变小的情况下,把增产的基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4)经营循环市场化: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市场成为农业经济运行的载体。面向市场来组织生产,投入一产出一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这是农村经济由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态走上现代的、商品的市场形态的必由之路。在资源的配置上,行政手段的退出与市场功能的发挥,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在生产的目的上,产品自给自足的消亡与纯粹用于商品交换的转换,是现代农业的又一基本特征。这个“发挥”和“转换”的量变过程,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趋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品的商品率如果达不到一个较高的程度,农业的现代化就“化”不起来。
   (5)生产组织社会化:所谓生产组织,就是对微观经济单元的组合布局进行引导、对社会分工进行协调,对专业化生产进行管理的实施过程。立足于整个社会来设计这种过程、实施这种过程,就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它意味着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要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提高这种依赖程度,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现代化的生产,应该是社会化大生产。它排斥生产的小而全和封闭型经营状态;青睐按专业化分工组织生产,要求走开放式经营的道路。生产的专业化、生产组织的合理化、流通范畴的洲际化,构成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三要素”,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刻意追求的发展方向。
   (6)生产绩效高优化:我们所要的农业现代化,是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能否做到高产优质高效,这是我们检验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如果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是产品产量低、质量次、经济效益低,那么,就应该问一问装备配置是否科学,生产工艺和技术是否落后,增长方式是否还停留在粗放的形态上,经营理念是否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上,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是否理想。结论可能会不尽人意。也就是说,生产的绩效如何,对是否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生产经营的绩效,应该是个实实在在的指标考核体系,比如:单位产量、优质品率、劳动生产率、企业利润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真功夫,应该下在提高绩效成果上。
   (7)劳动者智能化:劳动者智能化,在这里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一定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具基础作用、最有活力的因素。他对农业增产增效的贡献,占有相当的比重。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工具靠人去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靠人去摸索,先进的管理经验靠人去总结,先进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靠人去应用。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既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同时也是要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3粉丝

95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