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石子云 于 2014-6-9 13:07 编辑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八佾篇第16章 6月5日下午3点30分,《“论语”札记》作者贾陆英老师在老秘网“重温经典读书会”QQ群 49231471里面,就《论语》八佾篇第16章进行了讲解。上传讲座整理内容之前,先作两点说明:一是对于与讨论主题关联度不是很大的部分发言内容,作了删除处理;二是为方便阅读,对讨论内容作层次处理,调整了部分发言顺序。可能有删除和调整不当的地方,对此深表歉意,同时敬请看到的朋友跟帖指出来,以便及时改正,凡在帖后跟帖指出重大错误的朋友,一律给予5两纹银1处的奖励。本期讲座内容整理如下。 一、原文释义 原文: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注释:射不主皮:皮,指箭靶。古时行射礼时,以是否射中为主,而不是以能否射穿靶子为主。 同科:同等。 译文:孔子说:“比射箭,主要不是看能否射穿靶子,因为各人力气大小不同。这是古时候的规矩。” 二、以德为根 问:怎样理解“射不主皮”是“古之道也”? 答:周朝有六艺教育,射是六艺之一。射,分为军中的武射和演习礼乐的礼射,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就是礼射。《仪礼·乡射礼》上说,“礼射不主皮”,射以观德。射箭主要是看能不能射中靶心,而不是看能不能射穿靶子,这是因为人的力气各有不同。射箭的时候可以看出人的品行。做人做事也一样,以合不合道义为标准,而不是以各个人的成就大小为标准。这是因为人与人的能力有差别,所处的环境、机遇、条件也不尽相同。只要合于道义,不管最后结果怎么样,都是成功的。这样就对人对事少了很多苛求。 “射”产生于原始人类的狩猎活动之中,五帝时期“射”作为一种战争的手段被应用于战争之中,但是“射”不管作为狩猎的工具还是战争的手段,都要求其射中,即“主皮”。孔子为何说“射不主皮”?而且还说“这是古时候的规矩”? “射”,到了西周时期已经演化为军中的武射和演习礼乐的礼射。礼射成为一种礼仪固定下来,以射观德,以求贤选能为目的而重在行礼。《论语》《孔子家语》中多次提到射礼,都是孔子当时所发的议论。面对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局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倡导、呼吁重建西周初年的“礼乐”文明。称“射不主皮”为“古之道也”,就是告诫当时之人,礼射所重视的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一个人从射礼当中所反映出的道德修养。《礼记·射义》记载:“故明其节之志,以不失其事,则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则无暴乱之祸矣,功成则国安,故曰射者,所以观盛德也。”《礼记·中庸》中也有“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己”的记载。可见,春秋时期射礼已转向注重人们的道德人格和仁德之心,成为儒家知识分子弘扬仁道,教化人心的工具。 云谈风请:射礼,古时一种礼仪,在此文中,作为礼仪,按文中所述,只要礼数到位,不论大少即可。延伸到实际工作中,只能理解为对一个人的能力大少不必过分评判,只要按才使用,如果尽力了就行。到晚清时行跪叩礼一样,晚辈见长辈,下级见上级得行跪叩礼,不论形式如何,礼节到位了,表示对长辈与上级的尊重。而现在看来,传统礼数已慢慢淡化了。 爱就一个字:明白了,用现在的话说,考察一个人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能次之,最好两者都好,不具备,求次之,没有好的品德,你那把箭会射到不该谢的靶。用什么干部,用不用得好,关系党的千秋万业。毛主席说枪杆子里出政权,看枪掌握在谁手里。 贾陆英:“用现在的话说,考察一个人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是的。“礼射不主皮”,射以观其德的文化传统,对于中华文化形成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评价标准和用人机制,具有重要影响,也是我们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的文化渊源。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说:“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切实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上来。”“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样的人重用,都要把德放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下注重选拔那些确有才干、实绩突出的干部。干部德的标准应当包括干部的政治品德标准、职业道德标准、家庭美德标准和社会公德标准,把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是否坚持执政为民,是否求真务实,是否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否清正廉洁等列为评价要点。” 为什么选人用人要把德放在首位?因为德是根。人,离开了德,就失去了做人、做事、做官的根。“为政以德,修己安民”,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也是治国兴邦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德”,实指人品,对于从政者来说,就是官德。官德是什么?官德是一个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既包括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素养,又包括作风等方面的表现,综合反映的是当官从政者的从政德行。百行以德为首,做官以德为根。人,无德不可立世;官,无德难以从政。 向阳花 :这节延伸就是为官的用人、取贤之道啊! 贾陆英:“这节延伸就是为官的用人、取贤之道啊!” ——赞同。在今天,提出用人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意义重大。《求是理论网》张国玉先生的一篇博文是这样说的: 德是官之根,做官要以德为先。做官,意味着权力、地位、名誉、威力、威望,也彰显着权威、形象、才华、品位、资格。这些都是表象、现象、外表。能否做好官、从好政,关键在心灵、在内心、在品质。 德是廉之根,廉政要以德为先。松竹梅,岁寒三友;廉正清,为官三要;德勤绩,从政三品;名节泰山重,正道是清廉。做官不廉、难以凝聚人心;不勤、无以成就事业。 德是才之根,聚才要以德为先。才,指的是当官从政的才干、才智、才能、才力。才,说到底是干事业的方略、方法、水平、能力,也是驾驭市场的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谋略的能力、统领一切的能力,统筹全局的能力,一句话,就是执政的能力。不过,才的根是德。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德”决定着自身的品质、形象、威信,“才”,决定着自身的智慧、本领、策略。才与德相比,德是基础,才是条件;德是核心,才是关键;德是本质,才是属性。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才靠德来统帅,德是才的灵魂;服人者,以德服为上、以才服为中、以力服为下。 德是诚之根,诚信要以德为先。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古圣贤中,屈原独立不迁,徒倚汩罗,是对国家的诚信;岳飞赤胆忠心、精忠报国,是对民族的诚信;司马迁忍辱负重、绝唱史家,是对历史的诚信。孟子提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把“诚”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范畴。 德是智之根,智慧要以德为先。“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智慧,孕育着潜力、承载着实力、彰显着魅力。孙子说“上兵伐谋”,管子说“必先争谋”,孔子说“好谋而成”。在这里,讲的是谋,指的是智。智,是知识的体现,是文明的结晶,是理性的生成。高尚的、纯洁的、纯正的智从那里来?来源于学习、实践、总结、感悟、以及对德的升华。领导干部自身智的成长、积累、正确运用,在于道德修养提高的程度。 德是俭之根,俭朴要以德为先。古人曰:“成由俭,败于奢”,这是一条深刻的历史经验、是颠覆不破的真理、是兴国安邦的守则、是反腐倡廉的利剑、是道德品质的精华、是共产党人立身之本。俭之根来于何处?它脱胎于“德”。《左传》有云:“俭,德之共也”。俭出于德,以俭做人,修身养性,增进道德,成就事业,其益之大,足可为立身做人之准则。由德生俭,俭就是一种美德,是成事之基,立业之本,取胜之道,传家之宝。 德是善之根,善心要以德为先。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祖先对“善”字的价值判断曾有三个要点:一是把“善”作为大。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二是把“善”看作“宝”。孔子说:“维善为宝”。三是把“善”看作乐。宋人罗大经说:“为善最乐”。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人有了善良之心,就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世间的人和事,就会发自内心珍爱世间万物。 德是容之根,宽容要以德为先。容,指的是胸襟、胸怀、气量、大度、也就是宽容。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云彩美丽与丑陋,所以天空才能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岩石巨大或渺小,所以高山才能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浪花清澈或浑浊,所以大海才能浩瀚无比。德的属性是党性,以德为根,德方能绽放出党性与宽容相结合的光芒。宽容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 德是正之根,正政要以德为先。“正者,合乎法则也”,“正”就是不偏不倚,端庄正派。具体讲,就是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政者,正也”。意思是从政要做到“正”。由此可见,当官从政要做到“正”,要讲正直、正派、正品、正道、正气。“正为政之本”,“行政者当行正也”。领导干部的“正”,这是一个政治方向问题,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修养,一种崇高的党性立场。 德是实之根,务实要以德为先。实、指求实、求真、务实、实干、扎实、诚实、抓落实。实与虚是对应的,强调“实”,体现着尊重规律、求实,工作扎实、讲话朴素、办事老实、对人真实。实,要体现在工作,实践,抓落实中,这就是衡量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标尺,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准。能否做到实,说到底取决于领导干部的道德观,它属于德的范畴,也属于德的内涵。 乃群:通过做事看一个人,更多注重做事的过程,看他是不是尽心、尽力,虽然可能不成大器,但只要发挥了自身才能,对个人来讲就是成功,对岗位来讲就是尽职。 向阳花 :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才的统帅。 红豆醒来 :“德是官之根,德是廉之根,德是才之根,德是诚之根,德是智之根,德是俭之根,德是善之根,德是容之根,德是正之根,德是实之根。” ——总结得多到位啊! 三、德治之“软” 爱就一个字:德我看是掌握在官员这柄权力之剑上的正义之光,没有这层正义之光,会伤人,会伤好人。为什么强调德为先,如果权力掌握在无德之人手中,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伤害。相反,掌握在有德之人手中,会造福社会。中国几千年的政体,有一点相同,权力的集中。正因为权力的双面性,中国几千年都强调官德,现在还没有一种制度能完全杜绝权力之害,只能说最大可能杜绝,最大程度降低无德之人用权之害。 贾陆英:“权力之剑上的正义之光,没有这层正义之光,会伤人。” ——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反复证明,没有德的人,才能越大,可能危害也越大。 无心随风 :无德之人掌权,在制度的笼子里用权,会有什么危害?我一直认为德政礼治高于法治,可德治是有基础的。 贾陆英:“无德之人掌权,在制度的笼子里用权,会有什么危害?” ——制度是重要的,但不是万能的,好制度加上人的好品德,才是最佳的。 风暴:法治都还不行,还想德治?德治只是一厢情愿而已,我们应该用法制去牵制权力,而不是妄想用德规范官员。又有哪种德可以减少权力之害呢? 云谈风请:对于权与德的问题,也是当今争论的焦点。 乃群:孔子这番话,主要是教会我们观察评价一个人德行的方法,但实现中,需要能人来做事、成事,但有些能人德行很差,用什么办法才能用好这类德差才高的人呢? 候鸟:用制度来监督制约官员,德只是辅助。只要人类有欲望存在,有私欲存在,以德为主是不行的。 无心随风:现在诸多的贪官有德还是无德?犯事之前的N多年里,为什么总能通过考核?是在事发的时候才失德的吗? 红豆醒来:这个问题很犀利,也很让人困惑。 无心随风:德无法量化,易为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执政使用的是权力。以前搞人事工作,也常讲德能勤绩,所有各式考核办法,道德始终无法具体考核。 爱就一个字:德无法量化,但德却是社会平衡器,隐形却很有力量。 贾陆英:“德无法量化,易为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 ——如何考德,的确需要在实践中探讨总结。有一条是肯定的:群众的评价是重要的标准之一,这一点,在干部评价机制中已不断加以强化。 渔海樵山:民主是对德好的评价方法。 求觉迷者:既然德无法量化,何谈对干部作用和评价德为先。为力不同科,选拔制中就是一种不平等了,倒是对德的歧视不是。 四、法治为底 爱就一个字:德与制度是软硬两手,德为软性约束,制度为硬性约束。德约束心,制度约束行。德与制度是相辅相成的,就像国家有法律,还要有主流价值,主流价值就是道德。 风暴:这个我赞同! 红豆醒来:我听过一个说法,说法律是内衣内裤,道德是外衣外裤。意思是说,我们不能没有内衣裤,但要想体面尊荣,还不能缺少外衣裤。 ——这个是从个人修养层面来看的。 向阳花:豆姐比喻好啊!把两者相统一的关系都出来了。 红豆醒来:也是学来的。没有了法律的约束,就相当于“裸奔”;法律是属于道德的底线,不可逾越的底线。 向阳花:我也觉得是,法律是底线,道德是无上限,修养越高,越有素质! 风暴:德治离我们太远,我们还是想想怎么才能用“法治”管理好我们的国家吧。如果我们整天想着共产主义,却不顾现实,人们还怎么生活呢? 红豆醒来:“德治离我们太远,我们还是想想怎么才能用“法治”管理好我们的国家吧。” ——法制也是道德范畴内啊,是道德的底线。 小小的确幸 :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在镜花缘里面的。一个县官在审理完一个案子过后,就去自罚 了。因为自己拿了公家的一件东西,违法了。 云淡风请:同样的法律在不同的道德观人身上执行会有差异。 醒来:慎独,自省自刑,多么难得啊! 阿Q :就是,不可能都靠公序良俗来约束吧,所以法制很重要。 云谈风请:掌握权力的大小与德行的高低,对施政的效果成正比。道德观左右人生观,人生观主宰行为准则。当道德观不适宜社会需要时,就得用法律来约束,反过来,制定法律与执行法律又有差别。现在我国的法律很多,但真正执行到位的不多,特别在争法律空子的却比较多。这主要是法制还不完善。对官员而言监督不到位,有的甚至是空白。 红豆醒来:想来也是让有德的执政者头疼不已的问题。关键是这种无德失德很隐蔽,也很帮派,一查一纠,便会千头万绪、拔出萝卜带出泥,以至于难以查处难以警示。如此看来,当朝的执政者还是很不容易的,能做到这个份上。 向阳花:法律还没有面面俱到,所以给有心人可趁之机,钻了法律的空子了。 云谈风请:财务制度法可依,但人事制度是领导说了算,财务人员能公开反对领导吗?这主要是我国人治高于法治的结果,而人治与德与关。这就不一而论了。人大本来是起监督作用的,但人大领导都是党政领导定的,你能监督谁呢? 贝壳里的海滩:要自觉的提高自身的修养,靠监督是不可行的。 求觉迷者:德为“正确导向”。 贾陆英:还是回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标准上来。 红豆醒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评价标准,我们绝大多数都是赞同的。我们只是希望探讨下如何能切实的做到“以德为先”来评价! 云谈风请:真正能做到德才兼备说的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渔海樵山:德看似抽象,存在人心中。 贾陆英:“德看似抽象,存在人心中。” ——是的。“德”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国家的“立国”之基。中华文化历来认为,人生在世应当“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第一位的。中华文化还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说明道德修养特别是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是直接关乎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大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既强调了德与才缺一不可,又突出了德的主导作用,强调选人用人要坚持以德为前提、以德为基础、以德为先决条件。干部一旦失去“德”,就失去了被提拔重用的基本资格。大家一定要深刻领会,并以此作为自己成长进步的正确导向。 无心随风:我们可以修身修德,可以独善吾身,但不能强求人人道德高尚,正如孔子所说:礼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道德是个人修养,德才兼备谓之圣人。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制度笼子就是法治,不管领导者如何,只有在笼子内用权办事就行了,何必非要强逼他是圣人 向阳花:射礼轻重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中的。就像邓爷爷说的不论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的猫就都是好猫。 贾陆英:“我们可以修身修德,可以独善吾身,但不能强求人人道德高尚,正如孔子所说:礼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这里的力不同科,指的人才,而非德,你理解错了。 爱就一个字:讲德不是讲圣人,这是两种概念,我们凡人也有德啊!如,学雷峰,不要把德看得高不可攀,其实是就是社会基本价值,讲德不代表就是人治,西方国家就设立有关官员的道德品质之类监督机构。人治,具有随意性,法治具有规范性,首先要厘清概念,这应该就是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就象决策,拍板,这都都要人来定夺,法治只能保证程序到位,判断还是需要人来做,不要混淆概念,其实在封建社会,也是有一套规矩的,皇帝有时决策也不是很随意的,当然,他也是破坏规矩之人。 求觉迷者:德欲使自律代替他律,社会自然和谐,他律中就有强迫,就有弊病,就滋生fubai,只是德的标准由政者定。 云谈风请:人治的好坏与道德修养相关联,那是法治为主,如果都依法办事,就不存在讲究人治了。而我国现在不可能达到高度法治的地步,所以,在人治的环境下,对人的道德观很重要。就象射礼一样,它是一种礼仪形式,轻重与否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大小。 爱就一个字:孔子的这段话,意思只要达到目标了,不要在乎程度和外在,礼到了,不必在于礼之外的东西。可以引申为,我做到了,但不能做过头了。任何一种社会都有瑕疵,关键是看谁占上风。 五、德法并行 贾陆英:美国的西点军校号召学雷锋,美国各州建立了许多孔子学院,大家想想为什么?也是强调德的重要性。千万不要以为有了法制,就万事大吉了。一定要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这一基本的治国方略。当前,为什么要对干部的德提出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呢? 一是在世界上不同力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确有少数干部在西方价值观念影响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发生动摇。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保证我们党不走改旗易帜的路,必须对干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思想鉴别力,增强政治坚定性。 二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更深层次,各种矛盾日益凸现的形势下,一些地方发生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事故,大都与少数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漠、缺乏责任心有关。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仅要求干部提高破解发展难题的本领,而且要求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民的价值导向。 三是在长期执政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强大活力;另一方面,那些消极腐朽的东西也滋生蔓延起来,少数干部经不住形形色色的诱惑,放松党性修养,降低品德操守,甚至走上fubai堕落之路,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因此,越是长期执政,越是改革开放,越是要求干部有更严格的道德操守。 四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干部的品德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现在干部出问题,多数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德”上。我们要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用人民群众拥护的人。 在当前新形势下,干部的德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样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中,都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 二是坚持执政为民,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民用权、为民谋利、为民守责。 三是作风清正廉洁,这样才能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干事,得到群众拥护。 我国古代思想家都强调为官从政要以修身为本、正己为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国家公务员,就应当有自觉高尚的道德追求,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敬业奉献,全心全意地服务于国家、社会和人民。 2013年2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请大家以习总书记这段话为依据,统一思想认识。 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要靠法制,也要靠教育来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品行和文化素质。无限夸大法律惩处的作用而贬低德治的作用,或者无限夸大道德教化的作用而贬低法治的作用,都是要不得的。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达到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人间词话:我这样理解行不,依法治国就是设立一个笼子,但笼子有漏洞,就要靠德治去弥补。 求觉迷者:掉过来呢,德是笼子,不足的用法治来约束。 渔海樵山:德等同于良心? 云谈风请:有时也不能全怪领导,比如,一个单位领导平时不怎么样,甚至有损形象,但真的到考核时,大家如果不是有敌意的话,都会做老好人。这也是自已心中道德观念淡薄。 饿呆饱困:德是自律,法是他律。外部的、被动的约束总会让人想办法摆脱,内在的、自发的意识让人竭力去维护。 贾陆英:“德是自律,法是他律。外部的、被动的约束总会让人想办法摆脱,内在的、自发的意识让人竭力去维护。” ——我同意这样的理解。因此,必须把自律与他律,德治与法治辩证地统一起来,二者不可偏废。 饿呆饱困:为就是要学会自重自爱,把自己的品德当做美玉一样来呵护。 琢璞居主人:但现实是讲自律的地方礼崩乐坏,重他律的过度秩序井然,这个怎么破呢? 爱就一个字:现实有多大成分,是全部都是这样,还是一部分,是大部分还是小部分。 琢璞居主人: 就我所看到的,是大部分。 爱就一个字:那中国早乱了,我们要承认有,也许还相当严重,如果成大部分了,那就量变到质变了。中国没乱,说明法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发挥出其效果。感性判断,代替不了理性分析 琢璞居主人:国外看新加坡,国内看文革十年,中国没乱,说明法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发挥出其效果,而你说什么现实什么什么的。 爱就一个字:文革是过去式,在探索发展过程中,谁没有出过问题。这是正常的啊!看看习总的有关改革前后的论述就很客观,就象你走路一样,你在向罗马进发的过程中,中间摔了一跤,你认为是路错了,还是走路没长眼,客观分析,看主流趋势。本身就是相统一的。 田万里:应该先学法,再修德,尤其是公务员。 人间词话:修德应该从小到大,无时无刻都在修德 云谈风请:当道德观念不能约束人的行为时,过硬的法律制度就得发挥真正作用,如果二者都不能约束人的行为,那暴风雨就要来了。 饿呆饱困:修齐治平,最基础的最重要的也就是个人的修身了,应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吧,好像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 求觉迷者:德是否一定与政相关?一名干部是否有德就可用。 向阳花 :德治和法治明明是统一的,干嘛要分开看,还要比较谁更重要了。 云谈风请:目前是人民的道德观念因唯金钱论而淡化,完善的法律却又难以执行到位。 田万里:还是有区分,法制注重理论推导,德化注重传承。 无心随风:我感觉不要把修身和执政混为一谈,这是两种行为。 爱就一个字:贾老的观点我赞同,我们不能切割两个观点来谈,都没错,结合起来更好。 7°晴:听说过一个村子的故事:这个村从来没出过小偷,有一天出了一个,村长依村法处置了这个小偷,也要求退还赃物,也要求赔偿损失,然后在广播上天天广播,不久,这个小偷呆不下去了,自己离开了,现在这个村子依旧可以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法治是退还赃物,经济赔偿,德治是广播,如果事情悄无声息的过去,估计小偷会愈来愈多。 琢璞居主人:“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要靠法制,也要靠教育来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品行和文化素质。无限夸大法律惩处的作用而贬低德治的作用,或者无限夸大道德教化的作用而贬低法治的作用,都是要不得的。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达到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中正平和之论。 六、下讲预告 3•17: 原文: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注释:告朔之饩羊:朔,农历每月的初一。饩(音xi,戏)羊,杀而不烹的生羊。周礼,天子在每年冬十二月,向诸侯颁发第二年的历书,告知每个月的初一日。诸侯接受后,将历书藏于祖庙。到每月初一,杀一只羊祭于祖庙,并向百姓颁告。这就叫告朔。到子贡的时候,鲁国国君不再亲临祖庙,告朔之礼已废而不行。但每到初一还杀一只羊供奉祖庙。子贡认为这样徒具形式,不如连羊也不杀。 爱:爱惜的意思。 译文:子贡想要免去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用的那只羊。 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却是爱惜那种礼呀。” 3•18 :原文: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孔子说:“完全按照礼的规定来侍奉君主,世人反而认为这是谄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