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就一些干部不会说话而批评道:他们与新社会群众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包含许多恰到好处的群众语言,这是他长期以来学习、积累和实践的结果,绝非朝夕之功。群众语言看似好讲、易讲,实际上“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需要长期修炼。讲好群众语言,应成为领导干部的不懈追求。 讲好群众语言,学习是根基所在。没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知识积累、文化功底,群众语言是讲不好、讲不活、讲不传神的。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深刻而生动、精彩而管用,是他长期博览群书、博古通今的结果。他在年初接受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访问时谈到,“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应成为领导干部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方式。只有把学习的根基打牢了,才能用讲故事、说事例、接地气等方式,驾驭好群众语言。 讲好群众语言,实践是源头活水。群众语言是实践中生发出的鲜活语言。领导干部要讲好和用好群众语言,必须植根于实践的源头活水。习近平同志以亲民之举赢得民心,以自信大气、从容淡定、沉着稳健、求真务实博得赞誉,为我们作出了表率。行动最有说服力。现在有的干部讲话,被群众戏称为“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其根源在于离实践、离群众太远。克服这个问题,要求我们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发现并积累群众语言。要坚持脚底常带泥土、心中常装百姓,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拉家常、话里短,在“零距离”贴近群众中汲取群众语言的丰富营养和智慧。深入群众必须是真诚的、坦荡的、长期的,不能心血来潮,更不能虚情假意。 讲好群众语言,思考是升华途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话语体系,群众语言也有与时俱进的问题。如何把老话讲新、让群众语言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是领导干部讲话的新课题。习近平同志结合群众语言讲新话,不是局限于讲几个新名词、新概念,更重要的是站在时代前列、引领前进方向,讲出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能够与时代发展同步、与社会节奏合拍、与人民心声吻合的话。比如他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群众一听就明白,十分生动;他提出年轻干部要“墩墩苗”,领导同志要学会“踱方步”等,也使群众语言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焕发出新光彩。可见,领导干部讲什么样的群众语言,在什么场合讲什么话、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应该有所讲究、有所创新。对群众语言,我们要用大脑过滤、用思想升华,把群众语言镀上一层“流行色”,使之更具时代感。 (作者为中共湖南省长沙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泽珲) ' j8 Y1 Y+ g4 O0 Z! H% l$ F" B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