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八佾篇第14章 2014年5月22日

  [复制链接]
石子云 发表于 2014-5-24 22: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贾陆英老师学《论语》八佾篇第14

 

522下午330分,《“论语”札记》作者贾陆英老师在老秘网“重温经典读书会”QQ 49231471里面,就《论语》八佾篇第14章进行了讲解。现将讲座内容整理如下。

 

一、原文释义

 

原文: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注释:监于二代:监,古同“鉴”,其含义一是镜子,二是借鉴,参考。

二代指夏、商两朝。

郁郁:形容文采之盛貌。

文:指礼乐制度。

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乐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呀,我尊崇周朝的礼乐制度。”

    二、以礼为国

 

问:孔子为什么尊崇周礼?

答:尊崇周礼是孔子的基本态度。孔子要求“齐之以礼(《论语·为政》)、克己复礼”(《论语·颜渊》),所说的礼主要是指周礼。本章阐述了他尊崇周礼的理由:周礼是借鉴夏、商两代的制度,继有因袭又有变革,从而制定的,是丰富多彩的,其礼乐之盛美,文章之丰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他主张尊崇周礼。这其中包含着他对历史演进中变与不变规律的深刻洞察(参见2.23章,孔子对“十世可知也”的回答)。
    
问:孔子尊崇周礼是顽固倒退吗?

答:在春秋末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大转变时代,孔子维护周礼,具有保守的一面,这是他的时代局限性。但他并不是反对任何变革,他对周礼也并非一切照搬,在尊崇周礼的基本前提之下,他也主张对周礼有“因”有“革”,有所损益。例如,夏的历法是以立春之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周的历法是以冬至之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很显然,夏历便于农业生产。孔子据此主张“行夏之时”(《论语·卫灵公》),这就是他对周礼损益的一个明证。
   
“礼”的具体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但是,任何一种社会都需要“礼”来规范,这是毫无疑问的。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孔子关于“礼”是社会规范和人们行为准则的思想,尤其具有宝贵的价值。

叶子:老师周礼具体指什么?

贾陆英:“老师周礼具体指什么?”

——《礼》是西周以来的政治制度、典礼仪式和道德规范的汇编,包括《仪礼》《周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其中《仪礼》是讲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礼节仪式的;《周礼》是讲古代官制和政治制度的;《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讲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周礼》为《三礼》之首,经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作注,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乐》已失传,其内容无从得知,但从其它散见的记载中可以知道,它是关于音乐舞蹈的知识和理论。

我们平常所说的“礼”,主要指周礼。其具体内容多已过时。但其核心价值是强调官德、强调社会的规范,要以礼为国。这一点,值得继承和弘扬。

 

三、止于至善

 

贾陆英:儒学是以伦理道德思想为特质的观念体系,这是它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显著特征之一。基督教文明、佛教文明、阿拉伯文明和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影响较为广泛的文明体。基督教文明、佛教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从以祭祀为特征的原始宗教到以有独特内涵的信仰为标志的成熟宗教的过程,而中华文明却没有循着这样一条路径发展。
    
殷墟甲骨文卜辞记事显示,我国商代的先民,同远古时期其他民族一样,也有着非常浓厚强烈的原始宗教观念,认为人类的一切吉凶祸福都是由“天”、由鬼神决定的,这是一种外在于人类之外的、异已的力量。殷商统治者无事不卜,无日不祭,幻想以此来维护其统治的万年永固。然而,殷纣王的暴政最终引发了一场巨大的政治变迁,臣服于殷商的边陲小邦周国,居然战胜了国力强于自己、文化高于自己的宗主国。正是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引起了西周贵族的深刻反思,周公为了论证周朝取代商朝的合法性,提出了“天命靡常”(《诗经·大雅·文王》)和“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的观点,认为“天命”是时常变化的,天保佑不保佑你坐天下,要看你是否有德。周朝之所以取代商朝,是因为文王、武王有德,而商纣王无德。据此,周公提出了“敬德”“保民”、重视德治的治国理念。这种观点强调统治者的命运主要靠德行来决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天”、以及鬼神的作用,看到了人的力量,也激发了人们道德意识的觉醒。
    
正是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打断了中华文明由原始宗教向成熟宗教发展的过程,使中华文明走上了一条以伦理道德思想为内核、以修身立德为根本、以立足平凡、追求崇高(至善、不朽)的“内在超越”为特征的独特发展道路。春秋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步摆脱宗教巫术的思维方式,自然哲学思潮也开始兴起,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发生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变化。郑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子产提出的“天道远,人道迩”(《左传》昭公十八年)的观点,就是中华文化由迷信鬼神向轻鬼神、重人事转变的有力佐证。孔子继承并发展了周公的德治思想,他对子产也极为赞扬,进而对鬼神采取了怀疑的态度。在《论语》中,有关“天”“命”以及“天命”的言论,共有26次,从中可以看到,虽然孔子也曾受到天命论的影响,但是,他基本上是把“天”看作一个有生命的、创生万物的大自然。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敬畏天的神圣性,敬畏并感恩天创生万物的伟大精神,这固然反映了远古先民朴素的宗教情怀,但是,与各类宗教对上帝等人格神的盲目崇拜是不同的。

儒学是以礼乐文明为中心的文化系统,这是它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又一显著特征。西周初期,由周公摄政。他在平定叛乱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周朝统治的措施:

一是分封建国。把周朝的子弟和功臣封在各个地方,建立诸侯国,促进了中华境内各民族的统一和中原经济文化在其它地区的推广。

二是制礼作乐。总结夏、商两代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依据人与人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按照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与士大夫之间政治身份的尊卑高低,制定和推行了一整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这就是“礼”,也称宗法制度。然而,西周的宗法制度是在贵族中实行的。所谓“礼不下庶人”,就是说没有封禄田产的庶民百姓是不能分享“礼”的文明生活的。之后,贵族阶层内部一代又一代的血缘关系逐渐疏远,出现了诸如“三后之姓,于今为庶”(《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世家贵族“降在皂隶”(《左传·昭公三年》)的嬗变。
    
到了春秋末期,天下大乱,礼坏乐崩。孔子提出“正名”和“克己复礼”的主张,想以此挽救危局,他的愿望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他在继承“周礼”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礼乐文化,却对后世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儒学的核心价值、基本精神及其在当代的意义。两千多年来,以伦理道德思想为特质的儒学,孕育了中国人共同的民族心理和精神追求,塑造和建构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但为精英阶层、而且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不竭的人生意义源泉,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五月四日在北大的讲话中,引用《大学》中的名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他特别强调说,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醒来:“使中华文明走上了一条以伦理道德思想为内核、以修身立德为根本、以立足平凡、追求崇高(至善、不朽)的“内在超越”为特征的独特发展道路。——“天道远,人道迩”——是把“天”看作一个有生命的、创生万物的大自然。

弘毅:“以伦理道德思想为内核、以修身立德为根本、以立足平凡、追求崇高(至善、不朽)的“内在超越”为特征的独特发展道路。”

——与钱穆先生的看法高度契合,这是钱穆先生穷其一生探究出的道理,敢问老师这是哪本书中的内容。 

醒来:以中华文明为荣!钱穆先生也是位继往开来者。贾老也是一位继往开来并戮力传承者!真心爱戴!

贾陆英:“敢问老师这是哪本书中的内容。”

——这是我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所写。曾在《光明网》发表过一篇阐述核心价值观的文章。

弘毅:可否给个链接,拜读一下。

贾陆英:“可否给个链接 拜读一下。”

——http://blog.gmw.cn/blog-35551-457836.html 

爱就一个字:其实,这是孔子学说的根的问题,孔子处在战国时代了,本是一完整的国家,后来各自为政,社会乱、人民苦。

炫羽:儒学最终成为儒教,是中华文明的悲哀。

 

四、国德人德

 

弘毅:要践行不要传承,死搬教条讲课太没意思。
    
醒来:“要践行不要传承,死搬教条讲课太没意思。”

——传承和践行并不相悖啊!

爱就一个字: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为什么孔孟说能为中华民族接受几千年是有他生命力所在,贾老上面的这段话即为证,这套学说有一个基础,就是用于和平时期。

炫羽:因为贴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啊。

贾陆英:“要践行不要传承。”

 ——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前提下践行。

爱就一个字:他固然有贴合统治者的部分,但他核心价值观还是体现了真善美之类,如仁政、如德、如礼,有普世价值部分。关键是孔孟学塑造了“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 ,这是国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任何一种学说都是发展着的,后人所处的时代条件发生变化,必然会有深层次之思考,就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发展,是精神世界之塑造,是民族基因的问题。

雪山春晓:孔孟虽说是一方面是统治者们用来驭民的一种重要思想根据,但是在中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学一直在发展,我想问问,朱程理学、王守仁的所发展的儒学与春秋时期的孔子儒学的差别在哪里呢?
   
贾陆英:“我想问问,朱程理学、王守仁的所发展的儒学与春秋时期的孔子儒学的差别在哪里呢?”

——宋明理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展了孔孟学说,主要是在其中融合了佛家、道家等的观点。

爱就一个字:这说明儒学是具有吸纳能力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醒来:《大学》中的名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德、人德之根本内涵是什么?

贾陆英:“国德、人德之根本内涵是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了24个字,其中,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8个字,是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已经写入党章和宪法,反映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意志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愿景,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这可以说是国德;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8个字,既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的人类共同价值准则和理想社会目标,又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追求和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着眼于确立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在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着眼于构建民间社会的底线伦理,是作为价值主体的每个公民所应遵循的根本道德规范,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基础地位。这可以说是人德。

儒学中一些基本要素,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因而也体现在了十八大报告所提炼的“24字核心价值观”之中。

 一是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天人合一观念。与西方文化主张主客二分不同,儒学认为天与人之间是相应、相通、相谐的关系,把天人关系视为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认为“天”带有某种神圣性,是不断创造生命的大自然。人对于“天”应该敬畏和感恩,应该像“天行健”那样,具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宋明理学在此基础上注入了生态意识,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体,人应该从亲亲,到爱人,再拓展为爱天地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是个人与群体关系上的群己统一观念。与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至上不同,儒学认为个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人应该自觉地把自己看成是群体中的一分子。荀子说,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能“群”而彼不能“群”,人之所以能“群”是因为人有“义”,由此才组织成为社会。在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关系上,儒学并不否认个人利益,但更为看重群体利益,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君子要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而使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上的价值取向。这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厚文化根基。
    
三是人与人关系上的仁爱和谐观念。中华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是孔子的“人学”,它有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仁”,一个是“礼”。仁就是爱人,要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出发,推广到爱广大民众。礼就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它的出发点是仁,也就是人类亲亲的真情实感。仁是核心,礼是外壳;仁是体,礼是用。“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礼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四是人的身心关系上的行己有耻、严于律己观念。西方文化是靠外在于人类的上帝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儒学则开辟了一条依靠人类自身的道德自觉,立足于个人修养,向内倡导慎独、内省、正己,向外要求人们见贤思齐、改过迁善的独特路径,以此建立起一种道德评价机制,延展到整个社会。中国人讲良心,讲羞耻心,崇尚操守,看重气节,把礼义廉耻视为国家的四个支撑点。孔子说“行己有耻”(《论语
子路》),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知耻,是一个人自尊心的重要体现,是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孟子把它视为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之一。
    
五是义与利关系上的义以为上、义利相济观念。传统文化中的“义”,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属于精神层面;传统文化中的“利”,指功利、利益,属于物质层面。义与利的关系,也就是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由于它涉及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因而成为中国伦理学的重要范畴。西方文化奉行“个人物质利益至上”
 的价值追求,而中华文化却反对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强调把精神生活放在第一位,追求精神上的不朽。孔子认为,“义”是人的价值之所在,是君子的行为尺度,利益和富贵是人们都希望得到的,但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取之有道。
    
六是苦与乐关系上的以苦为乐、历练人生观念。人的一生难免会遭受痛苦和灾难。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关注苦难和死亡等永恒的主题。基督教有“原罪”说,认为人天生是有罪的,人生就是为了赎罪,只有笃信上帝,才可能获得灵魂的拯救。佛教有“苦谛”说,把人生解析为种种“苦难”的聚合,并据以提出“出世”的主张。儒家则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苦难,把苦难当作人生成长、完善和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告诉人们只有树立起正确的苦乐观,才能建立起一种高尚的、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方式。
   
七是执事态度上的诚实守信、敬业乐群观念。《论语》记载了孔门师徒多次讨论的一个问题:“一个人怎样才能行得通”。孔子的回答是:“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樊迟问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这些思想孕育了中国人以诚信为立身行事之基,敬于其业,忠于职守的优良品格。一个君子,要懂得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只有自己讲诚信,才能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只有“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才能“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从而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葵花:现在就是要继承孔孟核心思想发展具有时代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咱习大大提倡、主张的!

爱就一个字:楼上讲得在理,俺赞同。24字核心价值观,包括三层面的标准:国家、社会、公民。其实是核心价值观也是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是人的发展中的软建设,这个软建设,一是个人的修为,二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塑造,以致形成完整人格。

贝壳里的海滩:儒学中一些基本要素,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人已经缺失了。

雪山春晓:我感觉儒学中的仁义道德,在今天仍然是非常非常有用的。对上对国家、对组织有非常好的正面作用,对己,可以让自己更为心安理得地投入做事,更况且,正如最近所读的曾仕强所写的三国品读的那本书里面,这个世界,除了显秩序外,还有一个隐秩序,三国里面的隐秩序就是“关公”,其实不就是仁、义、忠么?所以,尊崇儒学,做有德之人,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是百益无害的,当然,只要不是宋襄公的“蠢猪”似的“仁义”。

贾陆英: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对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引在这里,与大家共勉。

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古希腊哲学家说,知识即美德。我国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大学的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爱就一个字: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做到这一点不容易。

醒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记下了。
雪山春晓:明辨需要好大的智慧啊。

爱就一个字:现在情绪性、附和性、选择性表达的太多了,能做到理性明辩的却不多啊看不到主流、主干的比比皆是。
石璄軒:这是人生一辈子的追求呀!

弘毅:明辨是不是就是阳明先生说的“致良知”?

贾陆英:“明辨是不是就是阳明先生说的‘致良知’?”

——有这个含义在内。

贾陆英: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是统一的整体。智即智慧,孔子主要讲辨别能力,要学会知人,要崇德辨惑。这些内容,以后讲课会涉及到。

醒来:崇德辨惑——尤其期待!惑是不惑的必经之路,惑很多,不能一一解之,贾老会是根上帮我们解惑吧?

 

  五、下讲预告

 

原文: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太庙:天子的祖庙。鲁国祭祀周公的庙也叫太庙。

鄹(音zōu邹)人之子:鄹,地名,在今山东曲阜东南,孔子在这里出生。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做过鄹大夫,《左传》称他鄹人纥。鄹人之子指孔子。

译文: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这个鄹大夫的儿子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

孔子听到了说:“这就是礼呀!

 

 

精彩评论2

正序浏览
老猫 发表于 2014-5-24 23: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不学礼,无以立。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先做个记句号,明天再仔细学。
 
竹梅老翁 发表于 2014-5-29 16: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目前,不少单位在机关干部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论语》《孟子》《大学》等经典,目这是一件很可喜的事儿。
" X6 {3 A, I+ n1 c& \# s% n) h  对领导干部而言,多点儿书卷气、少点儿烟酒气,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小事,也是树立干部队伍形象、提高执政能力的大事。古代经典著作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人生智慧,记载着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反复研读,足以陶冶心灵、启迪智慧,成为治理国家的镜鉴。
" F& i( _6 g" l( @. D* N  当前不少领导干部忙于事务性工作,沉浸在迎来送往之中,甚至有人沉迷于大吃大喝、奢侈享受,读书学习的风气不够浓厚。行,则荒唐不当;言,则粗鄙无文,已经到了必须改一改的地步。以制度化的方式“逼迫”干部诵读经典,是很有针对性的举措。只有把干部队伍的学习纳入考评体系,才能从制度上保证领导干部重视学习、主动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3粉丝

45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