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石子云 于 2014-5-12 15:13 编辑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八佾篇第9章 5月8日下午3点30分,《“论语”札记》作者贾陆英老师在老秘网“重温经典读书会”QQ群 49231471里面,就《论语》八佾篇第9章进行了讲解。Crystal、ysh整理了本期讲座内容,整理后的内容如下。 一、原文释义 原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释义:杞、宋: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名,杞是夏王朝的后代,宋是殷王朝的后代。 征:证明、证验。 文献:古时“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者。与现在文献只指典籍不同。 译文:孔子说:“夏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殷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这是他们的历史典籍和贤者不够的缘故。假如有足够的典籍和贤者,我就可以引来作证了。” 二、严谨治学 问:孔子此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治学态度? 答:孔子强调,对夏礼、殷礼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史典籍和贤人来证明,这反映了他对待历史、对待知识的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成语“杞宋无征”就出典于此,比喻事情缺乏足够的证据。孔子主张对知识要抱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的态度,把“道听而途说”斥之为“德之贼也”(《论语·阳货》),反对只凭一知半解就发表见解,或下判断、做结论的轻率做法。本章就是一例。 葵花:治学应严谨 夕惕若:夏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既然没有证据,孔子又是如何得知? 贾陆英:孔子博学多才,精通当时的礼。他说的是对夏、殷两代的礼证据不足,而非没有证据。 醒来:假如有足够的典籍和贤者,我就可以引来作证了。 ——“说出来”和“引来作证”,应该不是一回事吧。“引来作证”,应该有凭有据,且“文献”齐备;“说出来”或许只能是一知半解,不足以作证。 贾陆英:“说出来”和“引来作证”,应该不是一回事吧。 ——对,“说出来”,知其大概就可以了。而“引来作证”,则要有大量的史实为据。 醒来:由此可见,孔子治学是相当的严谨。文献=典籍+贤者。请问贾老:关于“以史为鉴”,能当此任的典籍有哪些了?古今能堪称“贤者”的人物有哪些? 贾陆英:主要有《史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 三、坚持唯物史观 贾陆英:古往今来,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历史,都应当善待自己的历史遗产。历史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宝库,它不但有助于提升民族素质,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而且会提供丰富的经验,以史为鉴,可以帮助人们察往知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crystal:谁忘记了历史,谁就在灵魂上有病。 贾陆英:“谁忘记了历史,谁就在灵魂上有病。” ——赞同。当前,有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其特点: 一是否定中华传统文化,否定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学及其创始人孔子。 二是否定中国近现代史,否定党领导人民几十年浴血奋斗的历史。一些人以“反思历史”为名,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走到“纠正”社会主义,认为我国不该过早地搞社会主义,而应该让资本主义充分地发展;从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走到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从诋毁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发展到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从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到贬损和否定近代中国一切进步的、革命的运动;从刻意渲染少数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发展到否定五千年中华文明,等等。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表现在史学研究中,而且发展到某些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中,影响面大,危害至深,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 以史实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历史虚无主义对待历史的态度,则是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持历史虚无主义态度的一些人在“学术研究”的名义下,不尊重历史事实,片面引用史料,根据他们的政治诉求,任意打扮历史、假设历史,胡乱改变对近现代史中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问题的科学结论;有的则以“客观” “公正”的面貌出现,崇尚“坏人不坏”“好人不好”的模式,要求按照他们所谓的“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