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讲话稿写得既有思想内涵又不同凡响、生动引人呢?建议大家把毛泽东的讲话稿作为典范借鉴研习。 ( R9 M& R7 i" N7 y/ [# L; Z
$ l/ W o h! l- Q! N' w, x 运用设问开篇造势
( W4 O8 ~4 l" T$ b/ V: d! b' y6 g' d9 s7 s9 ?6 w
写好讲话稿的开篇,无异于戏剧名角赢得“碰头彩”。讲话稿的开篇,不仅是讲话的起点,更应成为高扬讲话主题、吸引听众注意力的关键之处。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当年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发表的演讲。文章开篇,毛泽东运用设问手法,一口气提出七个问题:“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这七个设问是整篇演讲的着眼点和支撑骨架,是讲话内容高屋建瓴的提炼,问题抓得准确,提得也很尖锐,刚劲有力,吸引着听众的注意力。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开篇也不同凡响。“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在揭示文章主题后,毛泽东说:“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紧接着又问:“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这种用设问开篇造势的技巧,在思想上给人以巨大震撼。
* [$ f2 R3 u0 k1 t5 ]
% H8 f# G4 \% ?% M4 Z ? 运用设问激起波澜 ) y" }2 _" q* d y) C! S5 _1 g/ _
9 q& o& W9 G' Q6 L7 j7 V1 R- f3 f 很多讲话,往往因内容平淡而使听众兴味索然。研习毛泽东的讲话稿就会发现,他吸引听众的技巧之一,就是利用设问激起层层波澜,不让听众“走神”。《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就是经典篇章之一。 在“关心群众生活”部分,毛泽东首先提问:“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也不做,能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呢?”按常理,提这个问题似乎多余,其实却是有的放矢。设问之后他的回答直截了当:“当然不能。”接着引申说:“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在阐明切实解决群众生活的具体问题后,毛泽东接着讲:“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然后再次设问:“同志们,那时候,我们号召群众参加革命战争,能够不能够呢?能够的,完全能够的。”语言干净利落,语气坚定自信,紧密呼应了前面的设问。 有的设问只问不答。如,“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连发四问,均未直接回答。然而,从内容上看,又等于间接作了回答,特别是“应该讨论”等四个短句,层层递进,把态度表达得非常明朗,要求提得非常明确。 有的设问既问又答。比如:“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此处的设问自问自答,答案简洁,说理透彻,突出体现了毛泽东的群众观点。如此形式多样的设问和简明扼要的回答,完全没有一句空话,句句发人深省。
* u, A/ @8 c: f; w( F" i* H$ P+ Z, n7 i, K- B3 Y' ^
运用设问出神入化 " c, a3 K& D1 e
3 f3 H6 t! D/ e. _, V V E"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