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正确理解“仕而优则学”

[复制链接]
竹梅老翁 发表于 2014-4-14 00: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十年浩劫(文革)后期,发起了一场批林批孔运动,就是批判林彪和孔子,不知出于何意。批孔的内容还挺丰富,什么“封建卫道士”“封建专权的始作俑者”,师生们主要批判孔子的读书做官论,其证据是“学而优则仕”。按照当时的解释,“学习学好了,就去做官”,与“书中自有千钟粟”,似乎如出一辙。这还不是读书为了做官吗?典型的读书动机不纯。

    读《论语》才知道,这真的是冤枉了孔子。

    一是张冠李戴。此语并不出于孔子,而是出自其高足、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我们知道,《论语》成书,是孔子身后的事,是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的,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弟子们的心得,比如“学而优则仕”,比如子夏还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大意是说,一个人每天能知道自己所不能知道的,每月不忘自己所掌握的,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二是断章取义。子夏说了两句话,前面还有一句话,即“仕而优则学”。

    三是望文生义。我们不妨来个字词落实,直译一下“学而优则仕”。学是指学习没错。优是指充裕、余力。关键是仕,在古文里,仕作官讲,有词为仕途。这只是一义,还有另一义,“仕”同“事”。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训仕为入官,此今义也。”段公引《毛诗传》为据,认为“仕,事也”。这说明,孔子时代“仕”也可作“做事”或“实践”解。

    “仕”理解为“做事”或“实践”的话,那么,境界全出。子夏的话可完整地翻译成“事情做好了,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搞好了,还有余力,就去做事”。做官本身就是做事,但做事不一定非得做官。

    这样一理解,即使“学而优则仕”是孔子说的,也不能据此定他读书做官论的罪,拿来进行批判更是扯淡。

    不用说,两千多年前,这两句话,对人的成长发展具有引导劝诫作用,就是放到今天一点也不过时。

    孔子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他自己曾言“学而时习之”(习是温习,习是实践)“学而不厌”;也是做事的一生,他做官的时间很短,但做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尽管如此,仅凭这一点是不可能流芳百世的。正因为终其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对《诗》、《书》、《礼》等典籍的流传,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又筑坛授徒,才成为万代师表,至圣先师,令世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孔子主张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也包括做官),又主张力学不辍,即使被围陈蔡,也是手不释卷,“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就是在那种背景下劝导子路的。子夏所言难免不受其影响。

    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做事才有本钱;有了一份工作后,再继续学习,才不致落伍,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

    孔子所处的时代,毕竟是封闭的,知识技能也是比较单一的,合起来是“六艺”,如孔子这样的圣人,都要求自己学与仕结合,并且一以贯之,何况今人呢?

    可是,今天,无论是学,还是仕,我们做得都很不够。学校里的学生学得浮躁,或者说学得比较肤浅而简单,一般知识多,实际技能少,匆匆走上社会,步入岗位,往往捉襟见肘,难以胜任工作。有了工作后,满足现状,得过且过,不是没有时间学习,就是临时抱佛脚,很少有人持之以恒地学,坚持不懈地学,知识恐慌,能力不足,观念落后,思想僵化,就见怪不怪了。至于为官者是不是学习,是不是如恐不及地读书,似乎也不乐观,经常看到报刊曝光某某官员文凭造假,论文剽窃。

    现在看来,子夏的两句话,非但不应批判,还应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座右铭。它强调的是学习,揭示的是学习与做事、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南宋学者朱熹对此有一段很精辟的注解,他说:“优,有余力也。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一个人一辈子,做好学习与做事这两件事就足够了,做清洁工也好,做官也罢,都是做事,都需要认认真真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做事。若如此,虽然不一定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至少生活不会空虚,人生不会枉然,可能还会减少很多遗憾和悔恨。


. |0 U2 g6 a) N+ G5 X9 Z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粉丝

12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