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浩瀚的经典古籍中,留下了许多关于治学、问学、劝学的经典篇章,其中不乏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古人关于治学的许多“金点子”更值得学习借鉴,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k) w2 v6 J* Q$ \* |2 }5 ]
Y0 ]" p/ @) ]" T
循序渐进。《中庸》认为,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认为,凡学道当阶浅以涉深,由易以及难,志诚坚果,无所不济。在古人眼里“道”有一个次序的问题,需要循序渐进。学习好比行路,要到远的地方,必须从近处起程;好比登山,要到高处,必须从低处起步,操之过急反而会适得其反。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的都是这个道理。1 U) _4 }# I$ S+ L
# ^& U8 S5 H2 g: w, t 熟读精思。《朱子语类》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书只贵读,读多自然晓”。毛主席读书就非常讲究精读,写《新民主主义论》时,他把《共产党宣言》读了十几遍。五十年代初,毛主席将《红楼梦》至少读了5遍,将300多万字的《资治通鉴》读了17遍。时下许多人崇尚“快餐式”的读书和“浅阅读”,对经典著作敬而远之、浅尝辄止,如此读书虽花了时间却难有所成。8 a4 t* |1 E6 G0 V' c1 [6 ^3 z
* n |* |5 d! `6 C$ ~
学需有疑。《孟子·尽心上》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汉代王充则说:“世信虚妄之书,以为载于竹帛之上者,皆贤圣所传,无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讽而读之。睹真是之传与虚妄之书相违,则并谓短书,不可信用。”我们读书学习对待书籍经典和他人的智慧结晶,固然要心存敬畏,但绝不能盲目信从。尤其是当前不少人打着“专家”和各类学习机构的幌子,四处招摇撞骗,各类出版物也是琳琅满目、良莠不齐。我们学习要克服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无论是对待经典、著作,还是领导讲话和外单位的经验作法都要结合实际有选择地学习借鉴。+ c. Z8 D" \* W0 {" ^ S
$ d( l; J3 \9 Q( X3 X! o
博览精专。清朝全祖望认为:“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明朝朱舜水也认为:“读书如酒量,有能饮一石者,有不胜一勺者,各当自量其力。若骛多而不精熟,与不读一般,不如简约为妙。倘过目成诵,自当博览群书。”古今中外大多数学者在学习上都强调由博览入,从精专出。既要盯着“一专多能”,努力积累知识,做到精通本职的、熟悉相关的,又需要有一技之长,不可“样样通、样样松”。
! e5 U1 h$ \7 ^8 {" k. {- L0 L, R# a" u. U
广交学友。清朝顾炎武认为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友”。孔子周游列国拜访老子等当世名家,而后博采众长,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在学习中要善于广交学友,经常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要不耻下问,善于借力,不断拓展知识面,扫清认知盲点。; N1 D2 _# z1 `
; r7 {# w% X6 C/ z% {
持之以恒。荀子《劝学》有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曾国藩在教子时也指出:“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凡学有所成的人,无不是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一项长期工作,单位需要制定长效机制确保学习的持续推进,个人更需要有恒心毅力,孜孜不倦地学习积累。! v& q, }: R `7 \# i: J'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