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小传
$ x. s7 x+ N! o3 K
2 }3 [& k# q4 x0 p6 ^7 c- O& K. t 柴俊勇 1953年9月生,浙江鄞县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1970年4月参加工作,曾在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九团、共青团中央、共青团上海市委、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作。现为上海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人口福利基金会理事长、上海市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专家组组长。兼任民盟上海市委思想政治顾问、全国政法综治干部培训中心教授、上海开放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学院首席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著有《柴生感悟》、《上海红色史迹》等。, R0 o# m2 y# v, r0 C' _
7 w% Z' p' i" Y' ?. R
当今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这样一个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公共安全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也存在着种种难以预测甚至难以抵御、却要处处设防的风险和隐患。比如,自然灾害侵袭有日益加剧趋势,所造成的损失严重;各类事故灾害隐患四伏,重大事故时有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红灯”频闪,使人感到不安;公共安全事件风险增大,等等。& W* T! f9 Q' u3 d3 C7 ?
9 Y' u: \9 a2 b; ]; y7 d ^. `* P 众所周知,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表现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就有三个鲜明特征:一是“高风险的城市,不设防的农村”,因而各类事故、灾害事件不断发生;二是“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虽然各项规章制度似乎都有,但贯彻执行不到位;三是“集中决策,领导批示”,一旦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后,强大的号召力和动员力迅速显现。这种强大的号召力和动员力可能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比拟的,但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更深一步思考如何改进未来的危机应对,而不是被动应付,甚至止步不前、满足现状。& [4 C r: b6 m# P/ H
6 @5 ?, K& i" w0 `- K9 P1 C/ N! h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既有的信息传播格局、社会舆论生态和公众参与方式。在“大众麦克风”时代和全媒体格局的舆论环境下,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讲究艺术和水平。借此机会,我想就自己应对突发事件积累的体会,尤其是如何提升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能力,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 n9 m7 c9 k; {4 Z6 ~- N4 {: K6 G: v# a& }* F% z" r- ]6 I
互联网强化了哪些传播规律
& B8 j/ G! ~$ O1 ]9 N# D8 \8 P6 z$ @1 C" x
尽力办实事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是建立政府公众互信最重要的基石。尤其在出现负面事件时,任何推诿或硬做官样文章,都可能成为阻碍信息分享的“痛”) R1 W& Q8 I+ E* z# \
$ V- q9 |' @4 h7 u7 a7 f 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下,随着微博等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各种言论传播速度呈几何级增长,政府各项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新环境和新挑战,想不想、会不会利用媒体与社会公众进行沟通,已经成为新形势下衡量政府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 _ q' N& M& C2 E7 k$ n5 c/ K n: o2 x6 i
在空前开放、高度透明、全时监督的新媒体时代下,对于一些突发事件,你不说,网民会说;报纸不说,网络会说。话语权决定引导权,先发声才能赢得先机。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于2011年11月28日正式在新浪网、腾讯网、东方网、新民网四个平台同时上线,目前合计已经拥有超过958万粉丝。从粉丝数量来看,政务微博已经成为政务沟通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平台拥有日益增强的舆论影响力,深刻把握传播规律、全面提升新媒体时代的政务沟通能力,是社会进步对于政府工作的必然要求。政府及各部门必须更多地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种“倒逼机制”。
7 [, w' _ i/ k& J% R# ]; G
5 a) s& l. \, X3 _* h! S4 Q+ X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深刻改变了政治生态环境,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渠道。对此,各级党政领导同志要不惧怕、不排斥、不逃避、不打压、不作秀,学会与网民平等对话。然后在此基础上,以信息发布和传播为手段,以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内容为内核,以群众乐于接受的语言和形式,切实有效地加强政务沟通。政务沟通要在必须和可能之间、在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在大多数人利益和少数人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和结合点。具体到表达方式上,就是要心中有度、收放自如、谨言慎行、举止得当。
- s7 M9 V. A8 i! Q. t( u) z; K1 a+ |8 D/ R8 }3 D: A$ _& e
现在,一些领导干部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是形影不离,又爱恨交加。有人说,这是一把“双刃剑”,媒体既可以帮你“锦上添花”,也会给你“忙中添乱”。也有人说,时下当领导的最操心的事就是“防火、防盗、防小报”。这些说法本身就说明,当前领导干部在与媒体的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三个误区”:一是用自己的需求去要求媒体;二是对媒体经常采取回避态度;三是对待媒体报道反应不当。如果还愿意意识到并承认这些误区的存在,领导干部就应学会与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多作沟通,是应对而不是应付,更主动而不是被动。新闻媒体是发现问题、报道问题的行家里手,可以为政府提供公共智慧,也可以为政府提供舆论支持。领导干部都应从与媒体的相处中,学习一种更开放的心态,学会真诚、理性地对待媒体。
" u" L3 V9 b) i. Q6 p7 k. C1 U. X9 |6 `$ K0 [' m8 q5 s& `" [( C# o R4 U
有同志肯定要问了,要对媒体有宽容度,得多宽容?政府也好,领导也好,对今天社会应该有更多的耐受性。如何理解这种“耐受性”?由于当前社会上的利益多元、思想多元,有不同意见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对此,要闻过则喜,不要文过饰非,更不要闻过即怒。别人说你不好,就让他把话咽回去,这既做不到,也不现实。这样的举止只能是不成熟、不现代的表现。' V I! r8 s" I, Z
! C( f+ L" N% I# G' k: |( x# x' x) A( ~ 除了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真诚、理性地与媒体沟通,政府还应主动接受采访、答疑解惑,这才能让人们对政府产生信任。2003年初,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往来。当年4月3日,时任卫生部部长出席新闻发布会。在会上,他把“中国局部地区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这句话重复了多次,并慎重宣布,“在中国工作、生活、旅游都是安全的!”当晚,北京一家医院有位军医坐在家中,在电视里看到这条新闻。也就是这名72岁、有着51年党龄的老军人,在感觉卫生部官员所述情况与其所了解的情况并不相符之后,选择了向媒体陈述自己所了解的情况。中国非典疫情报告得以透明化,或许并非这位军医一人之力,但他对于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的介绍,确实是促使中国政府后来迅速决策并采取果断措施的关键事件之一。由于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政府能更积极主动地、以更大的力度应对非典。而这对于平常百姓能否更多地了解和预防疫情,从而挽救更多人的健康和生命,具有莫大的意义。- Z! P1 E: u0 s. p2 M# t* ` q
0 R) z% ~" O; @+ T 当然,高质量的实际具体工作,是政务沟通最重要的支撑。尽力办实事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是建立政府公众互信最重要的基石。这才是在“大众麦克风”时代和全媒体格局的舆论环境下,政府和社会沟通、应对问题时须采取的态度。
0 M5 S& p7 r* o$ ^. y& ?' J: @
- R. o" l t7 c6 v& e# |& x 尤其在出现负面事件时,任何推诿或硬做官样文章,都可能成为阻碍信息分享的“痛”。君子坦荡荡,有话当面讲。如果有道理,就要合法、合情、合理地解释清楚;如果有过错,也要敞开来讲明白,自己接受深刻教训,公众也会宽容谅解。怕就怕与公众“躲猫猫”,甚至硬着头皮顶住。政务沟通有责任满足社会的知情权、实现公共信息的有效分享、拉近政府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对于语言沟通来讲,“准确”是第一位的,后面才有表达流畅、形态优雅、语言幽默等。有了“准确”这个1,紧跟其后的“风采”、“风度”、“幽默”这些0才有意义,才能加分。7 G; Y% A5 j( Q, X
' t& P. D: S- x信息社会更需品牌信息源
$ x: f, p* X1 i3 ]2 N
2 {8 O+ T+ ]5 Q0 } 信息如果能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顺畅流动,就意味着双方在心理层面上建立起了“信任契约”。如果党政干部坚守信约,就能够培育干群信任,形成强大合力,抗御各种风险9 W) g) q$ H0 Z0 u9 Q4 c* g
) q( I+ w( U9 @8 {' W- ]
凡是到过美国华盛顿的人,在华盛顿广场都会看到一座塑像。一个穿着平民服装的市民,在房间一角侧着脑袋,全神贯注地聆听着什么。如果你问起这座塑像的含义,一定会有人给你解释:他正在聆听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炉边谈话”。+ d. o5 ?7 |& i% ?/ b' K
& |2 Y4 L; x3 k
上世纪30年代,美国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形势随之发生巨变,就在罗斯福宣布就职的那一天,美国证券交易所正式关闭。为了争取国人的理解和支持,罗斯福在他就职后的第8天,也就是银行将重新开业的前夜,在白宫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了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罗斯福希望这次讲话可以亲切些,免去仕途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家里那样随意交谈。就这样,罗斯福以亲切诚挚的声调和平易质朴的语句,对人们就银行暂停营业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劝告和引导。所谈内容还包括过去几天政府干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干、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
8 U# E4 P3 H- @0 n6 v7 |" O
: p% S6 f2 g! S" y M& I 当晚,听众达6000多万。“炉边谈话”所传递的亲和、坦诚和负责的态度,使美国政府得到了其国内民众前所未有的信任、理解和支持。第二天,部分银行开业。人们携带着装有黄金和货币的大箱小包在银行门口排起长龙,把不久前还是这样排着长队挤兑出来的通货重新存入银行。只过了短短3天,美国有574家银行开业。几天里,银行回收了3亿元黄金和黄金兑换券。不出一周,就有1.3万家银行(占其全国总数的3/4)恢复营业,交易所又响起了锣声。
" J, J8 n( O& Q*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