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毛泽东称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圣人”,他是中华传统文化源头的主要开拓者、奠基者,其人文精神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子孙的血脉中。纵观毛泽东一生可以发现,他非常重视孔子及其思想,他对孔子,既有所传承,也有所批判。这从他对《论语》中人和事的点评中可见一斑。 “好学”:毛泽东对孔子的一个传承 一部《论语》,“学”字讲了64次。其第一篇第一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作为《论语》的符号,作为孔子好学精神的代表,毛泽东讲过很多次。学什么?孔子提出要学《诗》、《礼》、《易》、《乐》和射、御、书、数。怎样学习呢?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以上思想给毛泽东以极大的影响。毛泽东曾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毛泽东从四五岁开始,读了将近80年的书,可以说一辈子活到老、学到老。毛泽东有句名言:“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毛泽东大力提倡的“这种态度”,就是孔子的学习态度。孔子说过:“可以与人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论语·述而篇》记载:“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毛泽东不仅重视自己学习,而且重视全党的学习,重视借此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知识水平和领导能力。《论语·公冶长篇》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借用这个故事号召大家努力学习,不可以像宰予那样。毛泽东说: “大家都要努力学习,不可落后,不可躲懒睡觉。从前孔子的学生宰予,他在白天睡觉,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也’,对于我们队伍中躲懒的人,也可以这样讲一讲,但是对学习有成绩的,就要奖赏,有赏有罚,赏罚严明。” 毛泽东的时代和孔子的时代有很大不同,学习的具体内容自然也有很大的不同。孔子强调学习《礼》、《易》。毛泽东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部分。其中,他特别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的东西,这个东西学通了才能把思想方法搞对头。此外,毛泽东也同孔子一样重视学习历史知识,重视通古今之变。他批评那种言必称希腊的人说:“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指出:“不要割断历史”,“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毛泽东重视将学与问结合起来。《论语·八佾篇》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毛泽东在论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时指出:“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个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毛泽东赞成孔子“不耻下问”的学习方法。他指出: “不懂得和不了解的东西要问下级,不要轻易表示赞成或反对。有些文件起草出来压下暂时不发,就是因为其中还有些问题没有弄清楚,需要征求下级的意见。我们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先向下面干部请教,然后再下命令。” 毛泽东也重视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毛泽东主张向历史学习,向外国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反对读死书,反对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主张学以致用。这同孔子讲的“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和“择其善者而从之”,是相通的。 “躬行”:毛泽东对孔子的又一个传承 一部《论语》,“行”字讲了72次。虽然《论语》中的“行”有多种用法,多种含义,但多数用法是相对于“学”的“行”和“言”的“行”,指行动、实干。对学与行的关系,孔子重视学习,但反对为学习而学习,主张学而致用,学了就做。对言与行的关系,孔子鄙视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主张言行一致、少说多做。孔子认为:考察一个人,不能“听其言而信其行”,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他赞成“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宪问篇》记载:“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看问题、做事情,重视是怎样就怎样,反对主观臆断、固执己见。《论语·子罕篇》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些也都是毛泽东与孔子心灵相通之处。毛泽东认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毛泽东把与实践脱节,只知道死记硬背、夸夸其谈、生搬硬套经典的教条主义,看成是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墙上芦苇、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山间竹笋,是接不了地气的。 在学与行的关系上,毛泽东有一句名言:“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他还有一句名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这体现了毛泽东在学与行的关系上崇尚应用,崇尚 “躬行”。 在言与行的关系上,毛泽东崇尚说话谨慎、行动勤敏、少说多做,反对言过其行、夸夸其谈、只说不做。1944年5月24日,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讲话时说:“《论语》上说‘言可复也’,意思是说过的话是要实行的。中央决定的方针,既然宣布了,就要实行,大家可以看。”对《论语·子路篇》的“言必信,行必果”,毛泽东熟记于胸。西安事变后,毛泽东指出:“共产党的‘言必信,行必果’,十五年来全国人民早已承认。” 蒋介石在抗日问题上许下了“言必信,行必果”的诺言能不能兑现呢?毛泽东引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话说:“蒋氏如欲在抗日问题上徘徊,推迟其诺言的实践,则全国人民的革命浪潮势将席卷蒋氏而去。语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蒋氏及其一派必须深切注意。”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领导下,说话算数、“言必信,行必果”是新中国重要的外交方针之一。 怎样做到“敏于行”、“行必果”呢?毛泽东非常重视孔子的老实态度和“绝四”精神。《论语·为政篇》记载:“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口头政治报告上几次讲到这段话,强调要有老实态度,反对弄虚作假。他说: “什么是不装?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夫子的学生子路,那个人很爽直,孔夫子曾对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得就是不懂得,懂得一寸就讲懂得一寸,不讲多了。” 对于孔子的“绝四”精神,1941年8月5日,毛泽东在给谢觉哉的信中指出:“客观地看问题,即是孔老先生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你三日信的精神,与此一致,盼加发挥。”“事情只求其‘是’,闲气都是浮云。”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它来源于班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再往上追溯,实事求是在孔子那里也是有根源的,那就是“躬行”、“讷于言,敏于行”的思想、老实态度和“绝四”精神。7 N9 T4 `3 V( x* j3 U+ V;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