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公文是在掌握了大量事实基础上,经过转化而成的文字材料,这个转化的过程是相当难的。有的人写作时重若千斤,有的人却举重若轻,如行云流水。有时甚至是相同的材料,差别却如此之大。这是为什么?这是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对此我没有很系统的理论研究和体会,但是从我多年的工作实践来看,这其中肯定有其规律性的东西在里面。如果你觉得自己写文章老是不顺手,那么我想你肯定是没有掌握到这个规律性的东西。反而言之,如果你掌握到了,那么写文章有时是可以作为一种乐趣的,当然这只是在有时而已。
, g: t2 T7 i8 t0 O- Y我们所说的这个“规律性的东西”它其实就是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这对于我们写领导讲话稿非常重要。总体上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你必须有一个开阔的视野,看问题应当高人一筹;第二,要有很强的分析综合能力;第三要有很强的文字驾驭能力。第四,拥有大量的素材。第四,对领导个性意图的把握。第六,拥有丰富的知识底蕴。更具体的来讲,我想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x% f- z! ^" K' F+ Y$ L
(一)了解领导意图,并向深处开拓。4 [6 |: [! x1 [5 n7 m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按照自己思维去写一篇文章,一般来说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难的是要把自己作为一个载体去反映别人的意图。领导交带文秘人员写一篇材料,有的会讲自己的思路与要求,有的什么也不讲,情况千差万别。作为文秘干部应该怎样去贴近领导并向深入开拓呢?我想首先应该把握领导的思维,按照领导思维去想领导所面临的工作和任务,想领导所想。要跳出自我去写文章,要超越自己。你做到了这点,你的文章就有可能升华,有可能成功。
$ c7 K$ Y0 D* P" m0 D; u我们说要从思想上贴近领导,及时准确的把握领导整体思路和决策过程。但领导的事情很多,他不可能主动的接近你,有时作为办公室的文秘人员也很难见到领导一面,怎样贴近呢?我想我们不应该光强调客观困难,我们可以从一些公开的渠道,例如报纸、新闻和简报等去把握领导的思路、个性特征。要做有心人,有时领导在些非正式场合说出来的观点思路是更为重要的,它可以引领你去把握领导思维,让你了解领导看问题的方法。我想,一个人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是极为重要的,而不是说领导直接向我交办了,才需要我去用心去做,用心去记。我们在办公室时一定要用心记住领导的一些即兴发挥,甚至是只言片语,这就是我们的积累过程。
" \3 Y3 M. g& N, l6 k6 z! j对于贴近领导,有时是应该双向来看这个问题的。并不是说所有领导给你的观点都是好观点,从实践来看,我们在写文稿过程中,往往是领导的观点会影响你,反过来你的观点也会影响领导。因为领导他也不是天天在写文章,可能你的文字概括能力,综合能力比较强,你有比较新的观点,与领导的思维相碰撞以后住住也会被领导所接受。有时领导所表达的是一个并不完善的观点,需要文秘去完善和提升它,这其实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以珠三角大融合为例,领导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写作班子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领导水平往往比我们高,我们的思考只不过是从文字概括的角度作一些铺路,是一种辅助性的工作。所以,我们文秘人员只有贴近领导,站在领导思路的角度去想问题,你才能出好观点。还有一个需要补充的问题,我们讲贴近领导,从表现方式上来说我们要最大限度的彰显领导个性思维、语言风格。如果一篇文章,换了谁说都一样,没有领导个性,那么它就是一篇不成功的文章。特别是写领导讲话,一定要最大限度的彰显领导个性。当然,这并不是要忽略其它东西,我们的最终目标还是要落实工作,所以应该将两者很好地融合起来。 w) j+ @8 w ^ ?6 b; S D- L5 |
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吃透”:吃透领导,吃透上级,吃透基层。领导是怎么想的,上级的政策意图是怎样的,基层是怎么一回事;“四个弄清”:一要弄清讲话的人是谁,弄清了我们才能达到什么人讲什么话的目的。二要弄清听众是谁,即“见什么人讲什么话”。三要弄清讲话的时间问题,即“什么时候讲什么话”。四要弄清什么地方,“即在什么地方讲什么话”。6 n( d3 y; M. T* D* n& g. T
(二)综合构思,谋篇布局。
0 s# b0 {. H$ k/ n9 b 我们有这样一个经验:通常逻辑决定思路。当我们接到一个领导讲话任务时,我们会想:这个讲话要讲什么?它的主题是什么?要怎么写?这是布局谋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写好一篇文章的重要前提。有些人写文章时行云流水、出手不凡,很厉害。但是我们只看到他善写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他善思的一面。他在写这一篇文章之前其实已经做了许多构思工作。有时写的时间并不长,但布局谋篇、综合构思的时间却往往很长。写文章前有好的构思,好的框架,写起来才能事半功倍。思考不成熟不能轻易动手,思路不通,文路不通,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如果定好的提纲和框架,我们就应该一气呵成的写下去,这时思维的惯性、选取素材和遣词造句往往都会很有系统性。用一根红线,先把珍珠串起来再说,这之后可以在既定框架内做修改。' o, C4 j. c* L4 z. Y
明确主题,确定框架之后应该确定一个基调。究竟应该用平和、粗犷还是抑扬顿挫的语调呢?这时就要用到刚才所说的“三个吃透、四个弄清”了。定好基调之后,在一定的框架内组织文字材料,我们还要注意对已有的材料进行提炼升华,将文章的观点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这不仅仅是领导的事。做文秘的人应懂得“无中生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一定的材料上提炼出新的观点,或者将已有的观点提炼升华到新的高度。
" M5 J% ~8 `( G& `(三)善于积累,厚积薄发。. v, I# @1 D, h; P$ L+ l
有一句话叫“文以载道”,意思是文章要把天下的道理说给人们知道。既然文章有这么重要的功能,那么这个作者就一定要用大量的素材,要有高于一般人的洞察力,提出一般人所不能提出的大家认同的观点。善于积累,厚积薄发,就是我们平时应该大量做的事情,往往就是在这一点上体现我们的功力。文章好不好,归根结底还是看一个人的人文知识是否丰富,专业知识是否足够。我认为大家不要相信什么纯粹的技巧,特别是书店里所谓的技巧书籍。其实,所有的技巧均来自深厚的知识底蕴。
4 X5 i0 _; R$ e) w1 V应该怎样来积累呢?首先应该在平时注意搜集前人的文字资料,占有间接的材料。因为我们不可能事事都去调查研究。要做好“三个关注”:即关注前人的观点理论;关注行业动向;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这是掌握材料的重要渠道。其次应该重视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的真实材料,因为通过别人反映上来的材料有时并不准确,有时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只有亲自沉下基层,调查研究第一手资料,才能保持文章的观点正确。$ P7 g8 W2 h" x% s& s9 n
(四)要严把政策关。
5 P- Z2 B: E' `( c 我们在办公室里写文章,给领导写讲话稿,任何时候都要严把政策关,因为领导的讲话代表政府的声音。你这个观点究竟合不合国家政策,或者有没有超过政策界限,都要作为极其重要的事情来把关,要把它看作是党和政府的生命。, W3 c# u. g: R/ l6 a/ @+ q
(五)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
4 E0 w6 [: l' G0 {5 X5 [公文要永远追求用最简洁,最平实的语言去表述事物,但有时使用一些适当的修辞也是可以的,当然这需要扎实的理论文字功底。
7 K0 [4 ]9 `0 h
8 T# q ?2 N' H I 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J. `# y. g8 }2 D- Q5 A: j
; K" D1 p0 F. }: s
一是领导个性与公文基本体例的统一问题。要注意领导个性的彰显一定要在遵守基本公文体例的基础上,不能脱离基本要求。* V1 ^3 l- L. E1 V8 Y+ ?' B
/ |8 N$ w" Y0 Q: a! v v. ]% u7 O; Z* x) F: J-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