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回帖奖励 180 两文银      回复本帖可获得 10 两文银奖励! 每人限 1 次(中奖概率 30%)
开启左侧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第十二章 2013年12月2日

[复制链接]
老猫 发表于 2013-12-2 18: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今日下午, 贾陆英继续在老秘网QQ群“重温经典读书会”里给大家讲授《论语》学而篇第十二章。这次的讨论依然火爆,有更多新朋友参与,老猫刚好在线,也提了两个小问题,很感谢贾老师均作了解答。现将聊天实录整理如下:, C" ^" n, J! R* h

- T+ r- g$ f- l* C$ z' S* E 贾陆英:
" D2 O/ U4 |0 u% X0 K4 h8 P9 o4 O& s+ K; L4 }3 @! \  v& R
   各位,今天下午,我们学习讨论《论语》学而篇第十二章好吗?: b7 ]5 J, d2 z2 F9 N

* l5 {2 G6 w# Y$ \& k6 s7 ]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b2 @! p; L1 C: c9 j+ _3 j
     和:和谐,协调。斯为美:斯,这,此,这里指礼,也指和。“由”:顺着。7 R* a5 Z5 N% S
2 ?; f& X" Q# X2 ], ^9 Q2 j
      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先王治国之道,其美妙之处正在于此,无论小事大事都要顺着礼的原则、和的目的去做。但是也有行不通的地方:如果只知道要和,一味地求和,而不用礼来加以节制,也就行不通了。”
4 O: j( @; q% T! y4 U" S0 U+ O* E, K7 N" g& B1 C1 j
问:礼与和是什么关系?) \* I2 a3 F" a) _
* z8 ^6 u( S9 i5 X/ e4 _7 O- |
答:这一章是孔门论礼、论和及其相互关系的精义之所在。“礼之用,和为贵”这句名言清楚地表明,孔子把“礼”视为手段,把“和”视为目的,深刻地阐述了礼与和、手段与目的之间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礼主敬而贵和,礼的作用就在于规范社会秩序和人们的行为,从而实现社会有序运转和人际关系和谐。和是中国人最高的价值追求,是孔子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和为贵,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成为人们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先王之道”最为美妙的精华正在于此:事无大小,都是由“礼”而致“和”。$ L* l$ K" @& a' P0 w
* S. g6 N: s& Q$ N1 c1 ~
问:为什么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9 D: n: P" d+ E1 v/ b# s" d

7 D  X2 a( ]; y1 Y6 l- W2 ^答:有子在这一章中讲了两层意思,一是着重强调了和是最高价值追求,二是指出“和”是有原则的,是要以“礼”来调节的。如果只知道要和,不讲原则地一味求和,而不以礼来加以节制,那也是行不通的。人们往往关注并引用“和为贵”的思想,而忽略了“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的忠告。然而,忽略了后者,不讲原则,团结和谐的局面也就不复存在了。
+ u) W7 w9 f5 D6 G: `" q孔子对于“礼”与“和”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深刻阐述,对于我们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和谐并不是同一,也不是没有反差、没有矛盾。把和谐社会误认为没有矛盾的社会,是不切实际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具体的、历史的、分阶段、有层次的,我们必须把目标和过程统一起来,把法治和德治统一起来,不断地化解社会矛盾,积极而又循序渐进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 X  N( z8 A1 a& {9 t* Q7 v/ t* t& |% _: x
2009101684119518.jpg ' f. Y: |% V: h8 ?  p
夕惕若:
$ R9 f1 v7 k$ e  n- P8 m
' T* {5 p( W0 ~7 e, U我感触最多的是“知和而和”四字,这是一种委屈原则求全的做法,近乎佛家说的攀援5 ]& n% Y$ p6 P4 m  o/ J7 y

- J6 Q7 \; ^4 n* x* w. n0 g- b- W贾陆英:
* [" B" i& t1 e1 ?$ O, ~4 a
; f; J  B4 C, F- A& a8 V8 G5 c“知和而和”,只知道和的目的,一味求和,不讲原则,不以礼节之,就行不通。
$ ]' C$ {3 E3 q/ K# ]
/ ^: [4 A4 [/ ]! E无心随风:2 G  T0 S6 L8 g! E- ~

& q: O1 b: I' h6 t( t# Z; A先王之道,斯为美。上古时期诸王真的做到了以“和”治国的境界?
0 F' R9 W8 ^  p
; R/ k& v8 t+ f+ W1 L* g4 v( u$ C红豆不惑:: O  Y8 u+ s- D0 C
- o! Z& Q7 F! _% G: n3 _4 l
孔子对于“礼”与“和”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这个很有现实指导意义。而现实中,红豆之所见,多是“知和而和”而不以礼节之的现象。多时溜须拍马、和稀泥、无原则之徒。更有甚者,只和上而踏下,为一己之私利而和。
2 g0 ?( L( e# G9 f9 J  O某某曰:发乎情而止乎礼。
0 X* v2 e$ Y8 c9 W$ L
3 o' X6 Q0 p+ g8 k& n8 |夕惕若:! ^6 \0 P" F7 x$ }; w) c
+ [8 G- a9 D8 {: q8 A- b4 E7 e  z
这里的“礼”做原则讲吗/ M! v4 \" Z1 R  G  h6 Z& Q
+ U4 d: y! N  E$ m% G
贾陆英:8 j# F9 e* S0 K6 J7 G$ x

4 _/ s$ M& \/ M% ]( X以“和”治国的境界?-不是以和治国,是以礼治国,实现和谐社会的境界。6 i7 \# Y$ t' o3 s: y  `2 p( y
( R! `0 k- {% t' m& C
无心随风:
3 A3 O9 X, c0 Q$ [. m" t! j
$ N: T4 O: Y1 Z* h利是礼仪,是社会人的行为规范,孔子的核心理论之一。礼是和的手段与途径。德的范围大于礼0 n: s" e* l% s6 W0 a2 w" h

( O, W* M3 D3 t  b8 Y$ N4 {千帆过: ! J/ ]4 }- I7 K/ ~2 e4 x+ J
7 v5 o0 |) c  i) A) U
莫非以德治国是从这里找到理论依据
( `4 H; g9 F. {6 U! c+ S9 g# X- j& [6 i# R6 {
贾陆英:* D) g' X' ~5 C/ o' F
& d& n$ i5 C; u' _3 R" A( T
礼是社会规范,是用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大家要依礼而行,这就是原则。0 B. y+ ?! U0 _3 X
 

精彩评论8

正序浏览
k4SO1 发表于 2013-12-2 20: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10 两文银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转一段不错的解读
. D& k, L1 M# m/ a; m. S
! a( }2 Q7 ], r$ }% D7 a刚开始背论语时,一段一段之间觉得彼此连贯不起来。像这里,前面孔子谈的是孝,忽然他的学生有子插进一句“礼之用,和为贵等等”。其实不然。根本上学问之道,是先从文字认识,然后在不断的切磋琢磨中,用各种不同方式,于日常生活中观察、思惟、抉择,而慢慢体会出古圣贤垂示于吾人的心意。如同前回提到“诗教”,它是做人的一种基本方式,文字中所呈现是一种典型的故事,其中有它千古不移的道理在。小时候只知道念念有词的背,长大了由此善巧思惟遇境逢缘,乃能处处体会,而得解决真正的问题,它有这样不可思议的效果。譬如,学佛的人,常说“随缘”,如果经常思维、观察,知道它的深厚意义,遇见困难时,可以把天大的事化解于无形。中国祖师有一句名言:“随缘消旧业,莫再结新殃。”碰到不好的事,会使你透不过气来,或者暴跳如雷。但当你一想到这是往“业”,而今偿还,不就欣然接受了么!乃至于反省自己以前居然做这么恶的事,伤害了别人,如果这业报没有显现,我还不知道。这样不但不再埋怨,反而觉得惭愧,这对我们是无比的利益,所以真正做学问,应该用这种方式去学。
* n5 x1 c: V  j3 c
: o: h. o4 F- b/ m2 B8 j9 S关于前面孔子提示大家应行的是孝道。而我们平常在家里对于父母的叮咛,经常会觉得好啰唆,甚至埋怨,希望他们不要管,这种想法,在时尚的风气下,好像很有道理。做父母的也许不知道子女这种心情,但是他们之所以偏偏要管你,就因为天下只有父母,才会把一生全部的精神,放在儿女身上,而且内心当中,不断在想关顾子女的一切。“父在观其志”,如果儿女真正看见父亲的志趣,实际上的嘀咕,岂不是一心一意为我们好?这一来心中不但不会埋怨,反而只有感激,乃至进思上报其恩。佛陀所示“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就由此一念孝心引发。想想父母还在生死当中,是不是应当惭愧,策励自己赶快努力,一直要把父母救出轮回,乃至于都能成佛,做儿子的“道”才算完成。
% C/ b+ f" K2 l: z
/ ]& S8 X! }# ~% |上章示孝、孝道,这些都是礼。然后,礼如何随方运用它的法则呢?所以有子引出本章“礼之用,和为贵。”最重要是“用和”,也就是能够互相安和。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儒家在行为上最重视礼,礼的根本在仁。仁是看不见的,必须依着礼,今孝又是仁的根本,而礼则是行持的准则。这是前后章之间,相应引申的涵意,真是美不可言。
0 W+ m% T  L. c' p1 C/ w4 q
! `3 Y6 F% j( `0 {礼,简单的说是礼貌、礼仪、规则,但是不能就形式上去看,因为礼会随时地而变的。比如以前男女的握手,是荒唐的,现在却是社交中不能少的一种礼节。所以只从外表去看礼仪、规则,会有问题。那么礼是什么?八俏篇有“林放问礼之本”,孔子说“大哉问”,表示非常重视、赞叹这个问题,既然如此,应该回答他。可是孔子答的却是:“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听起来好像没有答案,但在别处却说得很清楚:“人而不仁,如礼何!”仁就是礼的根本。但在本章,不是讲礼的根本,也不是说明它的特征,是在解释礼的功用,比如,“我”是什么 !脑筋不是“我”,是它的功用,“心”是什么!不是按会噗嗵跳的‘心”,‘心”看不见也拿不出,却人人都有。从它表现的作用上,你可以揣摩,去观察思维,渐渐认得它的特征。1 }' ?' x! s, Y" }( B$ D
% n, C( `- D" Y2 P
礼的功用,以和为贵,而不单单如此,“先王之道,斯为美。”先王之道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最崇高的做人标准。儒家所标榜的先王,是德位双具的圣人,先王制订的道理,是做人最完美崇高的法则。“小大由之”,事无大小都需要它,平常生活中一切行持的准则,都要合乎礼节,礼节根据什么定义呢 ! 这个内在的精神,才是儒家真正重视根本所在。为政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民免而无耻”,法治国家,百姓可以做到免于刑罚不吃官司,但内心以为去偷,去害人,只要别人不知道,也就莫奈我何,并没有羞耻心,这不是礼。“有耻且格”百姓知道耻辱,耻就是惭愧。佛经上说:“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愧是修行过程中,对自己内心上最佳的守护,有了这种心,就会战战兢兢认真的做好。可是为何 ‘道之以德”,还要“齐之以礼”?因为‘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不是‘小大由之”就可以,也会有行不通的地方,你觉的和,就一味的为和而和,不以礼节制,还是不行。礼有一定的规则,它适可而止,基于仁义道德,有它的内涵这样去做,真正的中心是仁,仁显示出来的是温、良、恭、俭、让。就恭而言——“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礼记》上说,“恭检庄敬,《礼》教也。”经过礼教导后,知道恭敬,俭约,庄敬,但是恭敬不是礼,而是近于礼。
$ A) _! h9 z  Z3 u6 y- I' g$ Q* \- Q# O. X' U% f) A: t, `
举个反面的例子,有二个人,彼此都很恭敬谦让,进门时,都要让对方先行,结果,两人就僵在门口,后面一大堆人等着。我曾遇见过二个人,为了讲求礼貌,上馆子彼此抢着付帐,争得面红耳赤,结果吵起架来。忘记了最初的礼让,就因为欠“礼,以节之”之道。这些都是人生的经验,不要以为很轻松,其实笑中有痛,要慢慢的去体会。
5 L' N' {: m  r' U4 q. _6 U8 Q  f& b$ o; l) H) L9 w: M
学了礼之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怎么照着仿效,慢慢摸索增上,遇到任何事情,彼此之间都以恭敬对方为原则,所以“恭俭庄敬,《礼》教也。”但是恭敬当中,有俩个原则要把握住,一是庄,要庄重。二是俭,约束内敛,不要过分;前面的例子就太过分了。这是透过内心,产生出来的行为,最重要是“仁”,也就是处处地方要代人想。于贡曾说:‘我不欲人之加诸于我,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可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不容易做到的,但真正能做到这样设身处地,也就差不多了。8 J( O7 P. ?. b. l; U% T+ I

2 n/ K, H& U" B( R0 _恭敬对方是近于礼,内涵“和为贵”。和的最高标准,可引中庸起首一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将是何等崇高的境界!所以和本身就是如理的节制,这里只就极浅近处说,大家和和气气的,这种和气,比如说,你让一下,别人很明显感觉到你尊重对方,如果他让你,你又硬让,他心中会将如何!那时候,要注意“和”字。所以,人与人之间来往时,能够很适当地这样去做,你就了解为什么“先王之道,斯为美”,而且“小大由之”的内涵了。普通一般人之间,父子,夫妇,乃至于君臣,事无大小,都有它一定的准则。这部分在往后的八俏篇,有很多重要的诠释。像这种一生受用的东西,学了《论语》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去体味受用,这对我们非常重要。
 
小小的确幸!.... 发表于 2013-12-2 20: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l礼是手段,和是目的,手段和目的相结合,我们加大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提升社会公民 的文化素质,要达到共建一个和谐社会。这就是礼和和的有机结合!
 
mobola 发表于 2013-12-2 21: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10 两文银

 
专业写文章
看了老师了阐述,各位大侠的辩论,加上从潜龙老师的讲课里有少许启发。
9 E% T6 X$ e8 ~( h9 u& L2 A& h7 P和可以上升为大和,不仅为和谐的环境,更表现为消除矛盾、螺旋进步的一个过程。
6 ~/ z2 ?0 H" e' k! L( \从小的方面借用潜龙老师讲的:眼睛朝上,领会上级会议、政策、要求、举措和精神等;眼睛朝下,了解单位、基层群众的意见、要求与想法;眼睛向内,掌握单位情况、措施、成、经验及问题;眼睛向外,充分借鉴各种经验,为自己所用。+ c/ `; y0 y5 o( I4 Z
从适用的角度,既解决个人三观的问题,又破除红豆所说在没有领导力的领导的领导下的压抑,寻求在体制的牢笼中破茧而出的机会。$ D- V2 i# ~* o# \; l
 
夕惕若 发表于 2013-12-3 11: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跟贾老学习,感悟颇深,不仅通过实例印证加深了理解,同时也修正我以前对孔儒误解的一些地方。
 
夕惕若 发表于 2013-12-3 11: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30%?没中奖!走你{:soso_e104:}
 
villager 发表于 2013-12-14 21: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杆子帮,保家卫国兴邦。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功夫猫 发表于 2015-3-6 11: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有奖励?我是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ecosxs 发表于 2019-2-18 15: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无止境啊  向大家学习啦  谢谢老秘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7关注

489粉丝

41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