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如何写好“短急重”材料

  [复制链接]
办公室业务 发表于 2013-11-3 13: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何谓“短急重”材料?顾名思义,就是指篇幅短、任务急、很重要的材料。对于从事文稿起草工作的同志来说,“短急重”材料可以说是家常便饭。笔者从事文稿起草工作已有几年时间,在工作中经常碰到这种情况,领导突然打来一个电话,要求在短时间内起草一份重要文件、汇报材料或者紧急通知。我刚开始接到“短急重”材料任务时,心里很紧张,老担心写不好,怕出错,影响工作大局。后来,经过身边写作高手的传帮带以及自己的实践锻炼,逐步能够适应要求,比较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那么,如何写好这类材料呢?这里,我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要领会意图 
  干活不依东,累死白搭功。与起草其他文稿一样,起草“短急重”材料时,首先要准确领会领导意图。领导的意图包括总体性意图和具体性意图、明示性意图和暗示性意图、确定性意图和非确定性意图。只有充分领会这些意图,才能更好地抓住行文的主旨。一些同志畏惧“短急重”材料,写不好材料,主要是没有把领导的想法吃透、意图摸准。特别是刚从事文稿起草工作的同志,对单位领导不了解,可能会有一点怕,往往接到写作任务后,不管领导是怎么想的,不论上级是怎么要求的,喜欢冥思苦想,闭门造车,结果是无的放矢,做无用功。材料起草者要领会什么?一般来说,应该了解领导交办材料的目的是什么,材料要阐述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受文对象和发送范围是什么,等等。那么,如何准确领会意图呢? 
  一要敢于问。有的领导在安排任务时,会主动找写材料的同志说明意图,这是再好不过的。但多数情况下,领导只是寥寥数语简单地交代下任务。面对这种情况,材料起草者就要大胆地问,问清材料起草的目的、要求、时限等,切忌不懂装懂、一知半解。 
  二要勤于思。领导交代工作意图,往往局限于原则性的指导,粗线条的轮廓。因此,起草者在接受材料任务之后,还要进一步精心思考,拓展思维,以便准确领会、理解和把握领导意图的精神实质。 
  三要敏于行。领导交代任务时,要迅速动笔,将其主要观点和主张等记录下来,防止相关要求出现遗漏。有时候领导要求起草“短急重”材料,也是根据上级紧急文件、电话等要求而下达的,可通过查阅相关文件、电话记录以及询问知情人等方式,深入了解意图。 
  二、要注意积累 
  只有肚里有货,才能笔下有文。充分的准备,足够的素材,是写好“短急重”材料的基础。有的同志材料写不好,根本原因是不重视素材准备,未掌握第一手资料,领受任务后,不认真思考,不认真准备,随手写来,脚踏西瓜皮,写到哪里算哪里,遇到了困难,写不下去了,再去找素材,适得其反。因此,认真积累素材,充分占有素材,是写好“短急重”材料的保证。从事文稿起草工作的同志,必须高度重视平时积累,把积累作为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不断积累素材、积累知识、积累思想、积累经验。对素材积累工作,我总结了三句话。第一句话是,闲时备,急时用。第二句话是,广积粮,深挖洞。第三句话是,既要储,更要用。照此而行,对写好“短急重”材料很有帮助。所谓“闲时备,急时用”,就是说要把功夫下在平时,坚持早动手、早准备,在工作中做个有心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养成积累各种材料的好习惯,平时开会、交谈、读书、上网时,努力做到善于观察、记录、剪报、追记,设法留住材料,以备不时之需,防止临阵磨枪。所谓“广积粮,深挖洞”,就是说既要注意素材积累的广度,广泛收集生产经营、发展建设、改革调整、党的建设、维护稳定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又要注意素材积累的深度,对相关工作进行深入关注、研究分析,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所谓“既要储,更要用”,就是说我们在积累、存储各类基础资料时,还要重视材料的使用,一旦起草“短急重”材料,就要善于利用现有资料,把掌握的情况应用于材料中。相反,如果光会储存信息资料,而不善于使用,这种积累无益于材料起草。 
  三、要理清思路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四、要借力把关 
  “短急重”材料虽然篇幅不长,但往往因为材料要得急、领导催得紧、时间不充裕,容易出现差错,而不能像正常情况下,在写初稿之前,可以全面收集资料信息,带着要解决的问题找一些人座谈,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初稿形成后,打印出讨论稿,征求意见,然后进行修改,以保证材料的质量。特别是一个人起草“短急重”材料时,即使想得再周到、再细致、再全面,也难免存有局限性。因此,起草者要善于借助外力,请本部门的同事或相关专业部门的同志对材料进行把关,确保材料质量。从把关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政策关、文字关、数据关、程序关等。政策关,就是说材料内容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符合上级单位的制度要求;文字关,是指材料要做到观点明确,语言精炼,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直述不曲,无错别字等低级错误;数据关,是指材料中引用的相关数据要真实可靠,不得弄虚作假,并应当使用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程序关,是指材料发出前,必须经过相关领导逐级审阅同意,特别是对公文还要按照行文要求完成核稿、签发、用印等程序。我原来一个同事,就有过这方面的教训。有一次,领导因参加省里组织召开的座谈会,要他紧急起草一份1500字左右的发言材料。他就没有用好“借力把关”这一招,独自一旁匆匆把材料写完送给领导,却受到了领导的批评。原来,在他的材料里,不光有错别字,还有几个财务数据未及时更新,有几个专业术语搞混淆了。如果他在起草材料时,善于借力,请同事帮助校对一下文稿,请专业部门把关一下数据以及专业术语,就完全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摘自《办公室业务》作者:中国石化巴陵石化公司办公室陈樟文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见习秘书  发表于 2017-8-6 20:27:01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写文章既是个大命题,涉及很多方面、很多类型、很多技巧,想讲好讲透并不容易,同时也是个小命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经历有不同的看法,难有标准统一的答案,然而,笔者认为,熟悉文章写作的十个很重要,或许对写作历程能有些许启发、对文章构思能提供思路借鉴。


       吃苦精神很重要。金一南教授在《苦难辉煌》中讲道:仅从个人苦乐出发,中国永远也出不了孙中山、毛泽东。就文章写作而言,缺乏吃苦精神、没有拼命劲头是难以写好写精的。有一个段子这样说道:我们只看到马云的成功,却不知道马云曾经一天工作20个小时;我们只知道马云很有钱,却不知马云曾经吃了九个月的泡面;我们只知道马云座驾豪车,却不知道马云曾经骑单车上班了三年。许多同志很羡慕单位的“笔杆子”,思路清、出手快、成果多,却不知,能写文章的人,哪一个不是吃苦“吃”出来的,哪一个不是加班“加”出来的,哪一个不是深夜“爬格子”熬出来的当前,各级任务重、工作多、头绪杂渐成常态,无论是身处机关、还是任职基层,多数同志既要完成本职工作、还要应对临时任务,很难有大块时间、清静环境用于思考、投身写作,同时,提高写作技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摒弃“功利”心态、“捷径”心理、“苦累”心情,充分发扬能吃苦、吃大苦的精神,利用好休息时间、积攒好零散时间,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静、抗得住诱惑,舍弃放松的机会、减少娱乐的次数,遇到难题不怵头、遭受挫折不回避,持之以恒,终会有苦尽甘来的一天。


        资料积累很重要。古人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文章写作,如果没有广博的见闻和厚实的积累,很难想象会有“窥斑见豹”的明锐目光、触类旁通的敏感思维。实际写作过程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或者思路不流畅,难有文思泉涌之效,或者素材不丰富,只是纯粹的理论来理论去,缺乏相应的数据、实例支撑,或者词句不出彩,文章表述过于平淡,难见神奇之笔。导致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料积累不够。结合实际,笔者认为可积累好四类资料一个是对上级文件的梳理,对下发的各类红头指示、传真电报、通知精神要及时做好登记梳理,在遵守保密规定的情况下,对重要内容要分类保存;一个是对日常工作的整理,单位领导的讲话、撰写的各类汇报材料、经验文章都要及时整理入档,平时工作中思考的小成果、闪现的小火花都要及时记录,方便需要时迅速调阅;一个是对网络资源的搜集,养成上网浏览学习的习惯,经常逛逛人民网、新华网,把一些好文章、好思路、好观点及时下载、整理汇编,充实到个人的资料库;一个是对报刊杂志的剪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领导文萃》里面的文章都值得品读学习,把好段落、好句子摘抄记录下来。


        立意角度很重要。判定一篇文章质量高低,总的原则是思想性强、创新性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基本的标准就是立意新、角度小、内容实、语言活。立意新,指的是撰文要多点“别有用心”“别出心裁”“别出一格”,想人之所未想,察人之所未察,言人之所未言,力争达到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效果。比如,有篇文章《加强外来流动人员管理的思考与对策》,对如何加强临时务工、施工、临时办事、业务往来、家政服务等外来人员的日常管理进行了思考,把大家熟视无睹的问题揭露出来,结合实际较紧,比较有新意。角度小,指的是撰文不要贪大求全,最好突出一个方面,开小口,挖深井,这样往往能写得透,也便于结构内容把握,否则就很容易贪多嚼不烂,比如,有篇文章《与打不打“招呼”真的无关》,针对上级日常检查中的打招呼与不打招呼两种方式进行了分析思考,这个角度就很小,文章效果很容易出来。内容实,指的写文章要突出解决问题这个目的,不泛泛而谈,不无病呻吟,紧紧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思路展开,让人看了能有思路借鉴、能有办法可循。语言活,指的是写文章用词要鲜活,多用流行语、大众语、草根语,多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比如,“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知道”讲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用“碗与勺子难免相碰”来形容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等。


        内容选择很重要。关于写文章,有的同志常常很有热情,但具体到写的时候,却不知写什么,没思路、没观点、没想法、没灵感,踌躇半天定不下主题、明不了方向,以致写作愿望落不到实处。文章的创意从何而来?写什么?什么好写?这就是个内容选择的问题。笔者认为,可借鉴六种方式:一是从抄中来,这是写作的最初模式,倘若不知道写什么,可以上网看看别人都在写什么,通过赶时髦、随大流找到写的方向,比如,当前纪念建党九十六周年,庆祝香港回归等,都能引发大家共鸣,值得一写。二是从问中来,问题就是写作的“靶子”,可针对当前单位建设中存在的矛盾问题撰文,如提高治理水平、加强工作的规范运行等。三是从干中来,工作中勤于总结梳理,把工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加以提炼,形成文字成果,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双促进、双丰收,如此既避免脱离实际写作,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水平。四是从读中来,通过读别人的文章、日常业务学习,把心中的感想、观点、见解整理成文,比如,可写一些读后感,也可针对同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撰文。五是从看中来,日常工作中看到的一些现象、电视新闻中看到的一些时事,都可成为写作的素材,讨论现象、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六是从听中来,领导的一些讲话、官兵的一些牢骚、战友的一些话语,只要有心,都会成为思想的火花、写作的源泉。


        法规政策很重要。法规政策是指上级下发的纲要、条例、规定、意见、指示等文件,是指导工作开展的参考依据,是文章撰写的尺度准绳,而不能偏离与违背。从实际看,有的同志写文章对相关政策不了解、不熟悉,以致问题点不准、现象析不透,文章缺乏指导性、实践性。要知道,任何单位建设都有着一套完整、成熟的法规体系,熟知法规政策,对发现问题、察觉矛盾有着较好地促进作用。关于法规政策,要融入经常学、结合实际学,平时多翻翻上级下发的红头文件,撰写相关的文章要先熟悉法规政策,不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天马行空、信口开河,如此很难把文章写好。


        调查研究很重要。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个人认为,写文章要“能上”,就是掌握好法规政策,也要“能下”,就是要熟悉实际情况,上下结合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既准确又生动。当前各级都在转作风改文风,一个着力点就是要搞好调查研究,通过听民声、察实情获得文章撰写的素材。如何调查研究?方法很多、途径很多,既可以开个座谈会、搞个问卷,也可以通过平时所看、所听得来。这方面,有过基层任职经历的可能感触更深、体会更深,对于基层建设现状、矛盾困难往往有更为直观的感受,知道群众在想什么、问题是什么,相比基层经历较少的同志有点优势。搞好调查研究,能给文章写作注入新鲜活力,避免呆板八股的印象。近几年,央视推出的新春走基层系列就是取自群众身边的鲜活素材,这样的文章接地气、语言活,网友反响很好。类似的报道在网上也有不少,有心的同志可以多多关注身边的一些事例,用群众的语言加以描述,或许有意料之外的效果。


       初期模仿很重要。文章写作初期,模仿学习很重要。当代著名作家茅盾认为:“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入门阶段,要想快速进入情况,就必须注重模仿,学着干、照着做。可从句子仿写入手,参考优秀文章的经典句式进行模仿、改写,尔后进行“片断”模仿,最后对全文模仿,看别人如何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开头结尾,同时认真揣摩、领悟,不断熟悉掌握技巧。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可多找些相关的文章参考,以便开启思路,触类旁通。不过要注意,模仿既不等同于全盘抄袭、简单搬运,也不能仅仅停留于这个阶段,如果每次动笔不模仿就不会写,也是个问题,必须不断摸索,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套路。


        文章修改很重要。为什么要把文章修改单独突出来?因为这往往是许多人容易忽视的一点。修改,是对文章内容、形式的检验、梳理、加工和修正,是一个再思考、再组合的过程。对此,鲁迅先生曾说过:“文章写完以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鲁迅说‘至少看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由此可见,文章修改的重要性。从网上一些编辑的个人论述来看,许多稿件往往经过多次修改才最终敲定,这样出来的文章精品的概率也较高。文章修改,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有立意和结构、观点和材料、格式和语言三个内容,要深思精思,反复揣摩文章各部分内容能否支撑文章题目,相关素材能否印证所述观点,各部分之间有无重复交叉;要多读多磨,各级标题要提炼总结好,尽量工整、对仗,此外,对文章语言也要精简精简再精简,切忌啰嗦繁琐。


         日常练笔很重要。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文章写作是一个长期实践、反复积累的过程,我们常常看到别人撰文文思泉涌,似乎不费力,其实里面包含了许多未曾看到的内容,“没有十月怀胎,哪来一朝分娩?”有人说,对于一个想法而言,想到它的时候是气态的,随时会飘散;说出来后就成了液态,虽然会流动,但已经比较好掌握;等到把它写出来的时候,它就成了固态,变得完全可以把握。由此可见,读书、思考、交流最终还是要靠文字来反映。练笔没有什么捷径,“苦笔头才有硬功夫”,只有经过“宁静的夜晚、寂寞的灯光、痛苦的思索、反复的推敲”有空就琢磨着写个稿,坚持不停地想、不停地写,有目标牵引着向前走,就一定会成功,个人理性思维能力也会在勤于练笔中得到提高。这里我建议大家,尝试一下“周写一文、月读一书、季投一稿”,此外,单位日常的一些材料任务,建议多担当、多参与,还有各类推材料的场合,也是难得的锻炼提高、思维磨砺的机会,不要怵头,要硬着头皮上,要有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狠劲,只要长期坚持,必有收获。


        总结反思很重要。文章写作也要经常总结、时常反思,想一想经验是什么、教训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别人的稿子能刊发、自己的却被退稿,想一想编辑的提醒话语、审稿建议,否则难有进步,或者进步不大。其实发表稿件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能发表证明不了什么,但不发表却能反映一些情况。就市、省、中央三级媒体而言,要求无疑是逐渐加高的,标准是渐渐加严的,其中既有“高大上”的文章,也有“草根”之作,关键是我们如何定位、如何选择?怎样在短时间发稿,考量水平,也体现悟性。记得一位编辑曾讲过:知之愈深,出之愈真。个人觉得,写稿还是要多写自己熟悉的、写自己经历的、写自己擅长的,结合本职搞研究,如此既能解决时间的问题,也能避免闭门造车的尴尬,同时要经常站在编辑、读者的角度予以反思,自己的稿子有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为之一振的感觉?假如你是读者,能从这篇稿子中获取什么?得到什么?假如你是编辑,这篇文章什么能打动你,是思想上的?还是实践上的?还是兼而有之?多想想、多练练、多写写,终会有成果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4粉丝

24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