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改文风不仅是文章的改革

[复制链接]
领导之友 发表于 2013-10-13 20: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识字、读书、写文章,是每一个人在接受教育时必须要经过的过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是说,写文章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政权、一个国家的大事。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很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变革,往往是同文章的变革联系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文风,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反之,有什么样的社会风气,也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风。

% O+ Q8 d' ]) f/ g% k$ D

    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历来是被重视的,不然就不会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了。尽管文人也曾遭受过“焚书坑儒”的血洗,以及各种“文字狱”的清算,也正因为如此,更加证明文人的厉害。文人的厉害,实际是文人所做的文章的厉害。文章是由文字组成的,若把文字单一的排列开来,意义不是很大,一旦组合起来,就有了平仄韵律、虚实结合、思想奔流。大凡经典文章,一定是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光讲形式,不讲内容,是空洞的文字,是架子花;光讲内容,不讲形式,是无声的僵尸,是流水账。

2 g. ?5 k" X$ [/ q6 ?

    中国汉字从古文到白话文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白话文发展的一百多年,使中国最普通的公民都有了接受初等或中等教育的可能。如果说古代的科举考试,一直沿用的是文言八股文,那么,自从有了白话文之后,就没有了八股文了吗?这显然是不对的。早在一九四二年二月八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期间就曾发表了著名的《反对“党八股”》的演讲。 这篇讲演阐述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渊源,指出它是“五四”运动积极因素的反动,也是“五四”运动消极因素的继承和发展;讲演历数了党八股的八条罪状: 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铺;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流毒全党、妨害革命;传播出去、祸国殃民。演讲还深刻地揭露了党八股的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本质,是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宣传工具和表现形式,是一种低级庸俗的形式主义方法。长此以往,其危害将会是使革命精神窒息、害党害国。

) q9 f# E: d( F& `# ]5 h

    当前,中央号召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决不是简单的一时的政治需要、应景需要,它需要的是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新闻从业人员要长期不懈的坚持,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它直接关系到人民对党的信赖问题,甚至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问题。我们注意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以身作则,自觉做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如取消过去的各种豪华的规格、待遇,发言减少程式套话、罗嗦话,有相当多的汇报禁止书面宣读,各种会议文件都大幅度的减肥,领导出席庆典仪式以及题词、剪彩活动被取消等等,这些举措非常的深得人心。

% W$ m0 n. n1 v5 j) E/ M: z# }

    具体到文风的改变,不同的媒体、载体有不同的方式。我以为,文风的改变,要从两个大的方面考虑。第一,是思想的改变。刘云山同志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五日在《求是》杂志上曾撰文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在指导思想上要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在工作内容上进一步反映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求,在思想作风上进一步增进群众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特别很多媒体、出版行业也开始逐步进入产业化运作后,经济利益的需要逐渐占了上风,很多报刊、电台、电视台为了吸引眼球,往往不顾文字、节目的质量优劣,一窝蜂似的全部充斥到各个角落。譬如,各种虚假广告的宣传泛滥,各种评奖的泛滥,各种歌舞晚会、相亲节目的泛滥,各种相同题材的电视剧泛滥等等。这些内容,表面上是做到了与人民大众的共鸣结合,实际是对人民大众的戏耍与愚弄,从这里几乎看不到有多少理想与精神的提高。如有的所谓的文化学者,在不遗余力地抛掷出许多新思想,借古讽今,把封建皇帝、佞臣宦官捧上了天。第二,是文章内容和形式的改变。前面我已经说过,大凡好的文章,一定是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一个写作者,内容选择什么,主要取决于他的世界观。如果你的心里想着基层,贴近老百姓,你就会从生活中发现细节,找到鲜活的素材。那么,有了好的素材,就一定会写出好的文章吗?不一定。这就有一个写作形式和技巧的问题。有道是水无定式,文无定法。我们必须承认,写作是有天赋的。但我们也不能过于迷信天赋,只要方法得当,经过勤奋的探索实践,写作的形式和技巧也还是可以熟练掌握与应用的。当然,文章写的好不好,最终要由读者来检验。多年的评奖证明,往往读者喜欢的文章,也恰恰是内容和形式把握最好的文章。

: j0 c$ W! E" J7 J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一成不变的是长期坚持的信心。但我们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发展的动态中进行“走转改”。那种僵硬的一味的等领导先做指示再行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的“三贴近”才能真正地让人民满意。作者:红  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4粉丝

292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