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是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是党政机关实施公务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企业进行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手段。公文写作,既需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也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思想水平、认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根据个人的工作实践和体会,要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关键要善于学习,勤于实践,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O' U! H8 B z/ t! N' g- n% `8 J$ Q$ k9 H9 ?/ n9 r1 }
一、仿写
/ @5 G: Y# p8 m& A8 T
/ o8 Z. }$ \% U* v0 o 仿写,就是模仿范文进行写作。茅盾说“仿写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因此,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仿写是初学者快速入门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仿写,可起到以下作用:尽快熟悉写作过程。一篇文章从孕育到完成要经过构思、谋篇、起草、修改等一系列的过程,初学者可从感官上感受这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依样葫芦”的过程中,主动比照规则,对照范文,反复研读写作要求和写作特点,掌握写作方法。激发写作兴趣。对不少初学者来讲,公文写作复杂、难学,仿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写作难度,为初学者入门提供了“扶手”,因此,通过仿写,可以有效解决初学者的畏难情绪,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兴趣,挖掘写作潜力。在仿写中应注意的问题:
0 p4 x3 ]3 e) v. p9 F- Z 一是把握形式上的不同点。公文分不同的种类,每一种体式,都有不同的严格和规范的要求,在仿写中要注意掌握不同文种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准确把握文种的体式要求。
8 y6 f1 s9 q; ^- a% B) J5 @5 J 二是在内容上把握不同点。不同的文稿有不同的特点和功用。例如,汇报类文稿,着眼点更多地放在反映发展成果、赢得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上;全会报告类文稿,着眼点更多地放在丰富完善领导思想、指导推动全局工作上;发言类文稿,着眼点更多地放在反映最新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启迪借鉴上;工作讲话,着眼点更多地放在提供方法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落实上。在仿写的过程中对不同文种进行对比、研究与借鉴,为快速掌握不同文种的写作方法奠定基础。 2 @4 @- y0 @+ r1 ^' n
) C7 n' s2 ^$ \* B6 y; y" \ 二、积累 : I: A) K, h! x4 o1 H6 g) P
9 z1 T6 {6 Z, B
掌握足够的材料是写好写实文稿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必须注重平时积累。
, g" I; l0 F: q; A* U' G E, E/ ~ 一是素材的积累。积累公文素材,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和思考,时刻注意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形势,关注本地区、本单位的中心工作,领导人的重要活动,人民群众的心声等。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及时记录下来,形成文字素材,或将书籍、报纸、杂志上的资料剪裁下来,分门别类贴在本子上,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素材库。 g" }' \5 u o% y9 L6 q, K* \* m
二是思想的积累。所谓思想,是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就公文材料而言,思想就是公文的主旨、灵魂。通过参观考察、阅读文件、基层调研等多种途径,及时捕捉闪现思想火花的新思路、新观点、新见解,并及时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思想库。比如,起草领导的讲话稿时,就可以从中找到领导对平时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意见等,甚至可以把它作为讲话的观点或一个标题。
! b2 }) j+ ^2 r0 L1 b+ } 三是论述的积累。在公文材料起草过程中,有时要对某些问题进行论述,现编现写,费时费力,有时还论述不完整、不到位,如果平时有这方面的积累,一旦论述某个问题时,就会很方便。比如,要论述那些“年年岁岁花相似”、反复讲的有关抓落实、提高机关效能、加强作风建设、工作创新等话题,如果参照论述资料,并结合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实践,恰到好处的加以改造,就能收到“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效果。此外,还有语言的积累。如果写作者能在大量的阅读中多积累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在公文起草中恰当运用,就能使我们的公文增色不少。 3 p( N% z: B8 m- \& Y
; p6 D* k, T0 R. }
三、创新 + v9 o8 W5 l; n- F% {9 [
/ _/ q7 ~! k$ F6 x n1 O4 C4 J
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仿写是初学者快速入门的一种重要方法。但从工作的角度考虑,文章特别是公文,一味地仿写,空洞生涩、毫无创新之意,就无法起到“贯道之器”,“为民、为物、为事而作”。要使文稿具有创新性,应做到“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为此,要在以下几点下工夫: 1 O" k7 p/ v0 `5 W9 l
一是在调查研究上下工夫。1957年12月25日,毛泽东致信胡乔木,专门谈“除四害”通知的写法。审阅初稿,感觉“不扎实,轻飘一些”,指出原因是“没有研究各地已取得的丰富经验”,“脑子里对此问题还很不懂”。可见,不了解工作的实际情况,写出的公文针对性和指导性就不够。公文起草者应当先通过学习研究,弄懂弄通公文所涉及的相关工作,力争成为这方面工作的专家。这就需要通过广泛阅读和调研形成认识,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集思广益,以工作实际和科学规律为标尺,避免闭门造车,将调查研究的功夫下到实处。 ( u/ F% G$ e% z8 [9 i$ H
8 f! }% K0 U2 q: g
- r3 Q8 e8 g) F+ S
' U4 E, b% V: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