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珍惜人生第二春——为迎接全国第一个法定老人节而作

[复制链接]
张端喜 发表于 2013-8-22 20: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记得少年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翁”。日子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我们都已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人的队伍。
( p0 @. W, k9 ?# \3 _6 T& S3 Q9 Z3 g9 e- c9 i
      如果把人从出生到回归自然分为7个时期,即3岁前为婴儿期,4-6岁为幼儿期,7-15岁为少年期,16-29岁为青年期,30-45岁为壮年期,46-59为中年期,60岁以后为老年期,那么根据人的生活状况特别是自由度、主宰度的高低,又可把青年期、老年期看作人生的两个黄金期,也可以叫生命的两个春天期。2 c3 B" s/ U: |" J2 W0 e5 A8 D8 g

# v, R* U4 W! A" _* u    对于生命的第一个春天期即青年期,人们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在青年期中,人们年轻漂亮,激情澎湃,充满着活力和幻想,因此生活质量是很高的,是值得人们羡慕和加倍珍惜的。很多名人伟人都把灼热的眼光投向青年、赞美青年。近代以来最有名的就是李大钊写的文章《论青年》和办的刊物《新青年》,王蒙写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以及毛泽东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青春寄语等等。而对于生命的第二个春天即老年期,人们似乎还关注得不多,研究得不够。即使老年人自己,对于老年期是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也还感受不深,认识不足,因此有必要这个问题上进行一番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增进共识,更好造福老年人这一巨大的社会群体。3 q' K8 T5 ^3 W4 U# y
: |, _2 Q: k! }; v8 i
     辩证看待第二春' m) V; c  X! ]/ t  G& u
7 }" d& z$ F% B5 K
     为什么说老年期是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我想,主要是由老年期特殊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这种特殊生存环境主要表现在“四有”、“三无”、“三不怕”上。“四有”是:有经验、有条件、有时间、有自由。所谓有经验,孔夫子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说得很明白。这个随心所欲不逾钜就是建立在人生经验丰富、见多识广的基础上。正是因为老年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所以人们常说“家有一老,百事都好”,把老人看成家庭和社会的宝贵财富。这种财富运用得好,对促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安定、促进家庭和睦,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有条件,就是老年人经过一生的奋斗,大多创造了一定的物质财富。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居所、老本,物质条件相对较好,与青壮年时的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窘迫的困境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有时间,就是老年人一般都已退出了工作岗位,有较充裕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再也不用匆匆忙忙,被工作和有关事务所迫,身不由己;有自由,就是老年人一般再也不属人管辖,言语行动相对自由,只要不违法乱纪,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相对人生而言,没有什么比人生自由更宝贵的了。“三无”,就是无工作压力,因为没有在工作岗位上,再也不用为工作难题而寝食不安、焦头烂额了。当然也不用再加班加点了;无经济压力,因为老年人都有多少不一的退休金和一定积蓄,生活上有了保障,柴米油盐酱醋茶也不再是人生难题了;无子女压力,子女都长大了,一般也成家立业了,有的甚至比自己还有出息,不会再象以前那样不停地找老人的麻烦、对老人们提出一些让人为难的要求了。“三不怕”,就是再也不用怕领导对自己有什么不满意而受到批评了,再也不用怕同事同僚误解自己而闹隔阂了,再也不怕生活工作中会桶出什么漏子而出什么差错了。人无工作一身轻,人无职务一身轻,人无压力一身轻,因此,只要心态好,老年人都会感到老年时期的可贵,都会认识到“夕阳无限好”,“为霞尚满天”,做一个老年人真好。
0 q* e; M+ ]1 Z+ \! Z0 K& _  a$ @) F7 J7 x! ^- G, c+ T; u
     老年期到底是不是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种是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的认识,他们认为,人老了,退休了,无官无职一身轻。自己的真正的生活从60岁开始。人到了这个时节,就从整体上获得了身心自由,做了自己的主人,可以说是一种人生旅途上的解放和新生,是一个新的黄金时代的开始。因此,他们不仅不以人到老年而郁闷、而苦恼,而是充满了自信、乐观。有一个叫陈德生的人写了一首《老年赋》,就曾这样具体地描述了老年人的乐观心态:“日月穿梭,春秋代序。青春倏忽即逝,老年转瞬来临。天行有常,纵谁能与逆转?人生无愧,虽老主亦可安然。是故花开莫喜,花落莫悲。告别相戕,回归府第。抛虚名似破帽,弃利欲如敝屣。岂清福之弗享,却天年而不颐?一身轻松,万机拒理。开卷览古,知世事盛衰兴替;挥笔疾书,写人间哀乐怒喜。养花卉扮靓四季,豢宠物乐煞双耆。把酒临风,一人自斟自饮;海阔天空,众友各抒胸臆。厮杀于楚河汉界,仿黄石公隐居之风;垂钓在水滨湖畔,笑姜子牙入世之欲。唱遍三皇五帝、才子佳人;弹出七弦八管、黄钟大吕。云峰霞岭,尽情攀缘,看身轻体健,意得志满;松间竹径,放怀高歌,听空谷足音,心旷神怡。着时装款款亮相,群媪展爱美之心;寻佳偶双双出入,鳏翁达求异之情。得失嘱子,共议前车之鉴;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电脑网络,虽晚辈之去捭阖;高新科技,看老夫亦来纵横;身居斗室,世界无不通晓;思接万里,天下尽在掌中。一日三餐,五谷八蔬。饭应柔软,菜必新鲜。少膏粱与厚味,亲粗茶和淡饭。酒虽美而限量,烟却毒故绝缘。食无求饱,居只冀安。迎旭日,舞龙泉于公园;送晚霞,演太极于庭院。采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春花秋月,赏自然之风光;夏雨冬雪,观世间之景色。帮老妻择菜洗碗,为苍翁缝袄织衣。月光银发交相辉映;日色金婚肝胆相照。老伴常絮,岂非情深而关爱?子孙偶忤,却是成熟亦卓见。抑郁与孤寂齐飞,风度共情怀一色。无心理之荒漠,有精神之绿洲。心舒意畅,寿自无涯。体健思晰,福即有依。虽鹤发而童颜,更仙风与道骨。大德颐寿,非千古之懿训?小恶损阴,叹一念之误行。君子之意常存,小人之心毋有。推己及人,念他人设身处地;爱人如己,扪自心可对苍天。大喜大怒,于谁有益?小贪小占,与我无缘。充耳不闻,闲言碎语理甚;转头皆空,是非对错何谈!六亲无嗔无怨,四邻有礼有情。欠账必还,哪怕一针一线;施恩宜忘,纵使如山如海。献爱心岂不倾力,耄耋弗让弱冠;助公益自当热衷,翁妪犹是先驱。休问人情冷暖,操守独处;管他世态炎凉,浩气自存。有始有终,立天地而伟岸;无愧无悔,憩寝榻亦坦然。故曰:‘老亦当歌’!”你看,这哪里只是一篇老人赋,简直就是一篇引导老人欢度晚年的座右铭。
- c7 h: W6 ]- m" H, e0 b; b3 p* `
& z3 U2 I$ z# m# c9 f; B2 ^1 T! I     而另一种想法则是悲观的、抑郁的、恐怖的。他们认为“人到老年万事休”,退休了,回家了,一切都空了,只能等死了,哪里还有什么第二个春天?由此心灰意冷、垂头丧气、懒心懒意。有人说:“今朝脱下鞋和袜,不知明朝穿不穿。”生命无常,当今尤是,还有什么搞头呢?有人则对老年人学点东西不以为然摇头摆脑,否定不迭:“八十岁学郎中,诊鬼?”清人梁章钜的《浪迹丛续》随笔集中,有一篇题为《十反》的短文,谈到人老了以后出现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世俗相传老年人有‘十反’,谓记不得近事偏记得远事;不能近视而远视转清;哭无泪而笑反而有泪;夜多不睡而日中每耽睡;不肯久坐而好多行;不爱食软而喜嚼硬;暖不出寒即出;少饮酒多饮茶;儿子不惜而惜孙子;大事不问而絮碎事”,并说自己“七十有四,以病齿不能食硬、且饮酒饮茶不能偏废,只此二事稍异,余则大略相同。”则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老年人的一种无奈、窘态和悲哀。
+ U4 T' ]6 ]) Z2 o3 A
- B4 q& x5 V0 x( [4 B7 c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12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