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无不经过读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贴切的比喻,使读书的三种境界形象化了,有出神入化之妙。我在这里仿照大师的说法,把文稿写作的境界比喻成三种:一种是“非我”,一种是“有我”,一种是“忘我”。
' n0 P& a2 m' [
4 ~# @& S: l+ s& W$ t; | “非我”是为了应付而写作,不问对象,不分时空,东拼西凑,囫囵吞枣,老套格式,陈旧观点,零散材料,依样画葫芦,只求交差了事。心想:反正有领导去把关,自己只作一个文字泥瓦匠。这就比较被动,没有把自己摆进去,容易流于形式,容易空洞无力,形成典型的机关“文牍文化”。“学而不思则罔”,不动脑,不思考,就无论如何也进入不了写作的境界,这样就得不到悟性,而没有悟性是没有什么收获的。甚至会食古不化,良莠不分,闹出“死错人”的笑话来。我曾经接触过省直某部门的材料,有一次,他们提供的书记、省长、部门领导的讲话送审稿是一个模本,我真不理解他们兴师动众、劳命伤财开这么一个现场办公会到底想起到什么作用?也许,仅仅是为了形式上表明领导的重视?!
$ O+ S# g3 x2 n5 F; U+ U8 |9 [
! [1 g D3 E5 I3 o# G) d$ S “有我”,就是在写作过程中,吃透上面的,搞清下面的,学习他人的,形成自己的,完完全全把自己摆进去,用心去写,因为职责和使命而写,忧心为政,真心为文,笑谈真理,铁肩担任。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我手写我心,我口宣我意”。一字之贬,严于斧钺;一字之褒,荣于华衮。只有这样具有主动性,能够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能够与世情、国情、省情相结合,才能达到李宪生常务副省长所要求的――写报告要像写歌词一样,到位、有味。
+ H- @0 q, f1 a1 z/ f9 L* X; u# r/ n& r8 A
“忘我”是指写出来的材料站得高,看得远,脱离了一己之视角,一己之情感,而是立足历史和时代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借鉴人类文明积极成果,认真应对严峻挑战,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
0 }* Q$ U! k* j3 N) P, A, W; H6 u$ Y& O( W5 Q+ ~) L
文字之轻,轻不过白纸上划过的若干纤细线条;文字之重,重不过心中留下的无限沉重思绪。文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对机关文稿起草有了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早日走出“非我”的误区,经由“有我”而升华到“忘我”,这样才能修成正果,担当以文辅政的重任。(作者系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处长王润涛). K8 X: E* [2 l% C/ g& n( F+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