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王向东:文风十范

[复制链接]
淡如水 发表于 2013-4-18 09: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近来,因为和一些大学生讨论文风问题,集中研读了古今诸多名家对作文的看法。结合自己四十多年学习写作的体会,有一些感受,在此期与读者交流。
/ J5 }6 e8 o/ Y3 d" Q. M% L2 Q# k  K  Q: X3 ]6 }
  孔子说:“辞达而已矣。”前人阐释“辞达”:“达意”、“明理”、“诚实”、“不事蹈袭”、“不以富丽为工”、“恐人之溺于修辞而忘躬行”……诸说各有可取。在我看来,“辞”即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即尽可能争取认同,以期共鸣。这是天下文章的起码要求,也是为文为人的高尚境界。所谓“惊天地、泣鬼神”,远不如争取世人认同甚至引发共鸣,来得切实。; S/ @0 [9 \4 K

" s$ g" @1 ]! L4 i# V- u/ Z/ w5 G  《孟子》七篇,谈到文风时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主张先做人格健全之人。“铁肩担道义”是“辣手著文章”的基础,有“浩然之气”才有“浩然之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文章穿越时代、穿透人心,靠的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所谓“修辞立其诚”,作文要人付出一生真诚的努力。3 s: N2 E- j! w1 T' ^5 y3 K

! z! F7 K4 ]0 G4 r* M5 h% l. k7 {4 Y  《庄子》中有“庖丁解牛”的故事,可得作文之道。庖丁每解一牛“怵然为戒”,作文则须严谨准备;庖丁“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作文则须认清客观规律;庖丁说“技经肯綮之未尝”,作文则须抓住要害;庖丁“以无厚入有间”,作文则务求言词准确,把握上才能“游刃有余”。
  b& B9 A7 U# J/ h
2 W6 P: e: v! ]$ C- Z+ n8 y+ w; r8 K  唐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自己作文,“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这是讲传承和创新、积累和养成。温故知新是创造之源,厚积薄发才能自成一格。既有时代生活之玉成,更为传统精华所滋润,方不致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S0 K& X7 R3 u, N4 z* y# ?* s6 H5 y5 \

1 a* Q) P) w  D% d( B! ]  宋代苏轼在《又答王庠书》里谈到读书时说,“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要反复读才会有收获。作文与读书,路径本相通,多写多练才会多收获。苏轼曾经击节叹赏欧阳修的一段话:“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一篇即求过人,是作文的常见病、多发病,于今尤甚。" ?# v" E0 f: ~# D* ~9 D5 I" K
" K3 Q) R/ g" K- F9 J. q, p
  清初顾炎武说:“《宋史》言,刘忠肃每戒子弟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仆自一读此言,便绝应酬文字,所以养其器识而不堕于文人也。”顾氏一生得力于此。所谓“先器识而后文字”,强调自身的修养。有远见卓识,才有发现与创见,不致沦为码字工具。5 g9 R9 V; X+ z9 n- c8 K" d

9 o* G3 e; y+ i3 r  梁启超写《清代学术概论》,自叙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话,“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具一种魔力焉。”梁启超的文章,当时被誉为“远胜十万兵”。文章的“魔力”即来自真情——“笔锋常带感情”。
+ H( Z1 W: B: v& Y3 R' o
5 O/ k, r! z: l1 j5 l( U: D$ S  p1 A7 b  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过四点主张:“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这篇文章迄今将近百年。今天人们作文,说来惭愧,“说我自己的话”,说出个性,还是不易做到。
- }" S/ J, J8 X% C
- g- F7 \: d5 d2 K' |: L  鲁迅有《答北斗杂志社问》八条,最重要是第一条:“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说的是选材。鲁迅到日本人开的照相馆和中国人开的照相馆给孩子照相,照片完全不同,前者孩子“满脸顽皮”,后者孩子“拘谨,驯良”。他分析说:“这大不同的原因,是在照相师的。”照相即作文,取像即选材。文章要给社会“照相”,或“顽皮”或“拘谨”,奥秘在作者如何自觉地当好一个合格的“照相师”。
8 [- B$ o6 B  v$ y1 i# @8 Y7 s* @; s/ M7 H3 g) Z/ R& y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说:“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又说:“一篇文章充满了这些符号,不提出问题,不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不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说来说去还是一个**铺,没有什么真切的内容。”提不出问题,无益于时;人云亦云,看不出分析,无济于事。一篇文章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然甚好;尚无解决之策,只要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分析,也不失为好文章。何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难于解决问题。- ?+ \* z3 L0 V' L# {* O
$ `# B3 q9 [2 T( p
  文发于心,思如泉涌。做什么人,有什么文,文如其人。想求无愧于文,不如先求无愧于心。文风之道,如此而已。+ W) B$ R- B! e0 w% i. G8 A1 {
( 原载《 人民日报 》2013年04月17日24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粉丝

42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