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戏说公文

[复制链接]
西安小秘 发表于 2013-2-3 10: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来公文是不能戏说的,但一是我的公文写作功底不够深厚难以说清子丑寅卯,二是在公文写作中出现了很多滥用文类和游戏公文的勾当,甚至同如我样公文写作水平低的人不在少数,所以我就敢用“戏说公文”这文目了。
6 B* |% ^* E, u
# O. C7 S0 K% ?% _1 d   从文目看我写的是轻松大胆的,不见一本正经的钻研和探究公文是咱会事,也符合我公文写作水平不高的人戏说一番的无所谓无学究气,更不用担心他人的指责说我胡言乱语乱了尺寸。就戏说归戏说了,何乐而不为,而且还能对同自己一水平线上的人张牙舞爪自命有很好的写作能力的人发发泄,免在哪里井蛙样的不知天高地厚张狂骄傲。当然,我在这里所说的公文并不仅仅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所规定的13种公文,而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所有的文书写作,小到借条领条大到方案规划。. S# s& ]5 O. ]& ~6 L

$ q  r% K, Q$ e( v' j    首先可说一下滥用文类的,如同级间要求写请示的、无红头请示的、党政文件红头无红星区别的。其次就是游戏公文的,五花八门招出百变,有讨好的大堆用词,有为加大篇幅一义多述的,有夸张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有语句矛盾的。如果说滥用文类是错误,我想还没多大坏处,但游戏公文可就不一样了,小到文不能传实,大到影响政策法规的制定,我想影响是非同小可的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作为文学很美,但作为我们传递公务实际信息可就害处甚深的了。
/ h4 K5 J$ [1 |' m' K; u3 g1 N( b7 @1 r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茜寳ヽooc 发表于 2013-5-17 10: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2005年初,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如何在新的岗位再创辉煌,是我必须认真面对的现实问题。我及时调整心态,找准位置,从零开始,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近两年来,本人先后独立或参与起草公文材料100多份,其中有的材料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有10多篇工作研讨文章被有关刊物采用。回想自己从事公文写作的经历,感慨颇多:既有挑灯夜战的辛劳,也有工作受到肯定的快乐;既有文章被采用的成就感,也有材料推倒重来的苦恼;既有质量上乘的佳作,也有粗制滥糙的次品。在此,笔者愿与公文初学者一道探讨如何尽快“上路”的问题,如果能对大家有所裨益的话,那将是我莫大的欣慰。
8 t) M( L& k0 B9 w, F4 |4 W+ M- x" ?, D/ @8 H; l% _  一、积攒“下锅米”& E" Q  B% O  B  z/ _
, n: z% b) r7 n4 I* ]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把它借用到公文写作中,“巧妇”即公文起草者,“米”就是平日积累的有用资料。起草公文材料时的文思泉涌,源于平时的学习与积累。谁学习得多、积累得好,谁起草公文材料就省时省力。公文写作许多情况下不是“有感而发、为己立言”,而是“奉命作文,代人立言”,所谓“公文姓公,言不由衷,一声令下,笔快如风”,也就是说,不管你想写不想写,有感没有感,都得按时拿出来。如果平时没有积累,遇有紧急任务恐怕难以胜任,甚至会误事。因此,作为机关文字工作者,平时应特别注意有关资料的积累。5 ]% ?5 J# `) h0 [+ W) u: o1 S) S8 Q* B7 M5 b, M! _! T( j9 f9 o
  首先是素材的积累。这里所说素材特指公文起草中可能会用到的资料。积累公文写作素材,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与思考,时刻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关注本地区、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关注领导人的重要活动,关注人民群众的心声,等等,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及时记载下来,形成文字素材,或将有关书籍、报纸、杂志上的有用资料裁剪下来,并分门别类地粘贴在专门的本子上。久而久之,聚腋成裘,这些就装满了你素材的仓库,起草公文时就不愁没有“下锅米”了。/ u! B8 O5 b# ^) y/ W# G- Q. m- m2 F
  其次是思想的积累。所谓思想,是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就公文材料来说,思想往往是公文的主旨、灵魂。每个有志于机关文字工作的同志,要通过阅读文件、参加会议、参观考察、下基层调研等多种渠道,及时捕捉闪现思想火花的新思路、新观念、新见解,并用专门的本子或卡片把它记载下来,形成自己的公文写作思想库。比如,在起草某个领导人讲话稿时,就可以从中找出领导人平时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意见等,甚至可以把它作为这个讲话的观点或一个标题。3 f* [- x& p3 y  g# [- \. b
+ n4 l( {3 S; g& F9 K5 H/ h6 `  再次是论述的积累。在公文材料起草过程中,有时要对某些问题进行论述,现编现写,费时费力,有时还论述不完整、不到位。如果平时有这方面的积累,一旦要论述某个问题时,就会很方便。比如,要论述那些“年年岁岁花相似”反复讲的有关抓落实、提高机关效能、加强作风建设、工作创新等话题,如果参照有关论述资料,并结合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实践,恰到好处地加以改造,就可以收到“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效果。8 P. v% a8 @% u; o" d3 N# a
# Y' ]6 c" `1 u# w/ X, M% q! O  此外,还有语言的积累。文字工作者必须重视语言积累,在大量的阅读中多积累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生动鲜活的群众语言等,如能在公文起草中恰当引用,就会使我们的公文材料增色不少。$ X' k3 b$ Y6 _; ~
- Z: X5 \1 x7 b1 O$ H  二、学做“模仿秀”6 D$ c6 Q& ~0 n- R
  M4 I+ X; L( A  z+ A" n! r  模仿本义是指有意或无意仿效他人的言行,使自己的言行与对方相似。把模仿用在公文写作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当代著名作家茅盾认为:“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学习绘画要求临摹,学习书法要求临帖,同样地,初学公文写作也离不开仿写。% t  P" m; S. [" D+ ^& c1 D
7 y( a% |7 _( i. t# l. u& Y  当年本人学习公文写作,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可谓公文写作“模仿秀”。那时,我在海军某部当排长,因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豆腐块”文章,便被上级机关破格调去了。一天,政治部主任对我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机关工作就是搞文字工作,无论上情下达,下情上报,交流情况,推广经验,都离不开公文。做机关工作必须过文字关,过不了关,就请离开机关。”我当然希望留在大机关工作,也很想干一番事业。如何尽快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就成了我当时的头等大事。许多“老机关”也告诉我,他们学习公文写作也是从仿写开始的。于是,我便当起了“模仿秀”。) l/ a  C3 r/ D/ L# G4 ~8 k* \
6 d6 o$ ^; j, Q! }: Y( k$ O  先是对句子的仿写,在公文写作过程中,参考优秀公文的某个句式或句子进行模仿、改写。然后进行“片断” 模仿,即对一些公文范文中的某一段或几段进行仿写。最后,便是对全文的模仿,包括对立意构思、谋篇布局、段落结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句式表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仿写,并在一次次的仿写过程中认真揣摩、领悟,不断熟悉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记得自己起草的第一篇公文是××政治部《关于表彰××年度先进团组织和优秀团干部的通报》,基本上是按照以往通报范文仿写下来的,没有原文照抄,而是结合当年工作特点用全新的语言表述,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就是起草难度较大的领导人讲话稿,也是可以模仿的。一般说,领导人讲话稿往往在开始部分讲意义、谈认识,统一思想,讲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什么的。在中间部分,根据上级指示要求和该项工作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条意见,这往往要涉及到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工作指标、完成时限、责任主体、方法步骤等内容。在最后部分,要总括全文要旨,或提出要求,或号召鼓劲,或提出保障性措施等。这样,在具体起草时,可以多找一些类似问题的领导讲话稿学习参考,以便开启思路,触类旁通。+ ~4 H* Z9 Z% s% P+ _, ^; K( K; n+ E% d$ |6 A. |4 T+ y/ Q; F( t2 L
  不过要注意,作为公文初学者,学习借鉴范文进行仿写或改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允许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每次动笔都*模仿,不仿就不会写,那就成问题了。这好比小孩学步,开始时可以借助学步车走路,但长大后必须独立行走。' }4 M) @' f' Q) K; A' k/ J7 e
9 Z, X' g9 q: M% n0 }6 k) Z  三、勤练“手中笔”
: @' C  T2 i3 ~# L% C/ Y& V% i5 }$ U9 O  鲁迅在谈自己的写作体会时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一些公文写作“高手”,也坦言其过硬的功夫来自于坚持不懈地练笔。唯有坚持勤练笔,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倚马可待。  E: |' N' ~7 r# @
" B/ \/ B5 V, S   “常看胸中有本,常写笔下生花”。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练笔呢?这就要求公文初学者首先要“从读悟写”,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认真阅读政治理论书籍和公文写作及其它方面的书籍,不断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文化素养,并深刻领悟、细心体会公文或文章的写作技巧,真正把练笔建立在理解、吸收和积累基础上。其次要“常练常写”,如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一种观点,一件事情,一个景物,一个场面等,或记叙,或说明、或议论、或抒情。如果工作确实忙,也要记下当天的流水账或抄几句名言警句、精彩段子,关键是要坚持不懈地练笔。与此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练写机关常用公文,比如,党政机关的20多种公文,可以试着都写一写,写成后对照业务书籍看象不象,并请人评判看写得好不好。再次要“主动求写”,平时要作好公文写作的准备,一有任务即能“出击”,一旦承担下来,就要全身心投入,竭尽全力,用自己的最高水平写出合格的公文来。闲时,要尽可能地争取练写机会,积极参与公文材料的写作,不要怕苦怕累,不要“见了材料就躲”。这样坚持练笔,才能使自己逐步成为写作的能手和高手。
) {$ C% n, m0 B, e4 Z1 u9 }; t- R8 Q# `6 c, ~' p  四、写好“豆腐块”4 z) p5 ?( ?2 B5 A! J8 P/ _' G! O  z' t+ N( P
  。 本帖隐藏的内容
6 W! f4 ?& J8 c; k( l6 v有的同志对写“豆腐块”文章不屑一顾,甚至存在偏见,认为反映不出水平,只有写出“长文章”才有份量,见功力。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高品位的“豆腐块”、千字文,往往是数千言甚至上万言的凝练,能写短文章,不但是作者深厚文字功底和严谨学风的体现,也是一个人的治学态度和做人态度的体现。当前,许多专家、学者强烈呼吁学术界端正文风,不仅要多写普通人看得懂的“小文章”,更要写好“小文章”。做学问的最高境界是深入浅出。邓小平同志的文章和讲话看似大白话,但实则充满哲理,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这是一种境界。古今中外,不少流传千古的名篇,篇幅都不长,有的甚至是“豆腐块”。因此,千万别小看了“豆腐块”,真正要写好它,也是很不容易的。& c9 S$ b' D; a& E$ p+ q% G; V
/ X  Q; J  t! U0 r  刚从事公文写作的同志,最好先写一些简短的公文或小文章,比如,起草有关通知、请示、批复等难度不大的公文。一般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基本能掌握其写作要领。接下来,开始写一些难度稍大些的信息、情况反映、会议纪要、计划、事迹材料等,并经过两、三年的磨练摔打,打下较好的公文写作基础。在有了一定基础并站稳了脚跟后,便可以写工作报告、总结、意见、决定、领导人讲话、典型经验等难度较大的公文材料了。总之,公文写作遵循“由小到大、从简到繁、由少到多、由粗到细”的规律,这是每个从事文字工作的同志都必须经历的写作过程。我的处女作就是一篇“豆腐块”,不到500字,刊登在当年的《函授通讯》上!正是因为有了它,才有了我后来一篇篇文章见诸报刊,才支撑着我乐于从事机关文字工作老秘网
* T2 M1 K0 c) g4 s$ r. l7 F% S$ u: n( c8 f0 i4 C2 ~. }+ S, S/ L- c  a' }( k/ w  ]
! U& `* w% ]  O* b9 g9 D% [  五、蛋里“挑骨头”5 @; q( m2 o- O- M3 k4 d& y
' c+ t/ K1 T/ e; h' w# |' C  一般理解,“鸡蛋里挑骨头”与“吹毛求疵”是同义语,比喻条件过于苛刻,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如果用这种态度对待他人是不可取的,但用来对待自己的作品还是有可取之处。古人云:“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大凡文章大家对自己的作品无不是改了又改,才拿出来发表的。公文作品不是哪个人的成果,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写成后免不了要反复修改,“一遍成”的公文材料是极少见的。修改既可以弥补一次思维的不足,又可以使公文材料逐步接近完善,使我们的写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文是“三分写、七分改”。7 a! h9 ]0 s+ i! B1 E
" a) e* {7 Z+ }& w5 d% X  这里,关键是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自己要认真、反复地修改。既要看题目是否精当、凝炼生动,与材料吻合,又要看谋篇布局有没有问题,结构是否合理,次序是否顺畅;既要看事实是否确凿,有关数字、人名、职务、单位、地名等是否有误,又要看结论是否准确,文中提法是否违背上级有关精神,是否与现行的法律、政策、规定相抵触;既要看内容是否完整,有没有缺项和自相矛盾的地方,又要看语言表述是否得体,各个句子衔接得是否自然,有没有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错误等,不厌其烦,反复修改,直到发挥出了最高水平、自己改不动为止。4 r6 c4 L  f' i- s1 \' j6 K' v$ R8 R' |0 Q
  另一方面,是请内行人挑毛病,帮助修改。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自己写的东西,不容易看出毛病,只有让别人看看,才能知道哪些地方好与不好。有的同志对自己写的公文材料,不敢拿出来,不想让人改,或固执己见,或怕人笑话,或怕人挑刺。须知,公文材料拿出来讨论,几乎没有不遇到“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时候,越是初学者,这种情况越多。公文材料中那些不太成熟、不太高明甚至有毛病的地方,经别人留情或不留情的指点,就会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和财富,也有益于提高公文材料的质量。因此,对别人挑刺,哪怕是“鸡蛋里挑骨头”,我们都应该感到高兴,表示感谢!这里,关键是要放得下架子,谦虚一点,耳根硬一点,切不可自以为是。此外,对“高手”修改后的底稿,千万不要扔掉或朿之高阁,要仔细揣摸、领悟其中的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2粉丝

143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