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顺利而有效地交流信息,人们说话总要考虑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是指自己的身份、地位;客观条件是指说话的对象、场合、情势、时机等。常言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说话也要“看”和“量”,即审时度势。具体说,有如下“四看”:
) v7 A0 e$ m- u% N7 J; m第一,看自己身份。这是先从主体因素考虑。开口之前,先想想自己的身份地位、同交谈对象的关系,以确定如何说话。比如,某局办公室主任向局长汇报工作,是以秘书身份向领导说话;他在办公室向秘书们布置工作,又是以领导的身份向下属说话。尽管所说内容相同,但措词、语调、态势等方面,会有细微差别。根据自己身份、地位说话,确定自己站在哪个角度,选用什么语体,说些什么,怎么说,就是“适位”;反之,是“失位”。这一点,尤需秘书人员重视。5 O6 R0 j5 `0 j) f0 o. O
第二,看说话对象。说话是个双向交流过程,为取得最佳交流效果,必须了解并适应交谈对象,学会看什么人说什么话;但这同见风使舵是两码事。
, C) d7 r6 V; A" t6 p+ V1 N对不同年龄的人说不同的话。交谈对象年轻,说话不要过于拘谨,要轻松自然,亲切温和,坦率真诚,多谈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以获其信任。切忌唠唠叨叨,用教训的口气说话,令对方反感。对年长者,要多用谦敬语,如称“您”、“您老”,表示敬重。除谈预定话题,还可说些关心对方健康的话,以示安慰和祝福。) ^4 R _3 c. U. ~6 s/ H
对不同思想修养的人说不同的话。交谈对象思想修养差别很大,说话前应作些了解。比如,有人听不得批评,别人稍提点不同意见,就可能暴跳如雷,给对方以难堪。对这类交谈对象,不可直来直去,他越不听,你越硬说,非吵架不可。一般采用较委婉的方式,用商量的口气,如说“XX事你看这么办行不行?”使对方便于接受。* m% j4 e( P2 r% o
对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说不同的话。交谈对象文化层次的差异,是制约交谈方式一个重要因素。对文化层次低的人,说话要通俗、形象,而同文化层次高的人说话,选词用句应适合其文化水平。1949年4月17日,周恩来在《关于和平谈判问题的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各位朋友,今天特别请诸位来此聚会。我们虽然来了二十多天,但因为忙,未及分头拜访和请教,很感不安。”这段话的听者是爱国民主人士,包括一些大学教授,其内容、用词、格调都是恰当、得体的。
$ ^- J# O8 n2 S0 X b对港台人说话,有些方面也与大陆不同。由于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的差异,港台与大陆的表达习惯必有区别。比如,大陆人称配偶为“爱人”,港台称“太太”或“先生”;台湾常用的一个词“检讨”,有“工作总结”之义,而大陆人多用于贬义,有承认错误之义。要得体地同港台同胞说话,必须了解这些差异,以免产生误解,影响交流。
9 N) { L6 s T& Y+ ?' c, o5 G第三,看说话场合。这是指根据说话的地点、环境、气氛等,采用相应的表达方式。《论语·乡党》中,描述了孔子在不同场合,说话采用不同语体,有不同的表情动作;同家乡父老在一起,表现得恭顺,似不善言;在宗庙仪式或朝廷上,明白流畅地说话,只是说得不多;上朝时,君主来到之前,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恭敬的样子。看来,孔子不仅看对象说话,也看场合说话。看场合说话,会使言谈增加“场合效应”。环境、气氛可以为说话起渲染、烘托作用,以增强表达效果。. v) g9 |# Q3 l E5 B
第四,看说话时机。说话看场合的同时,还要把握住时机,该说时一定要说,不该说时就不说,知道何时该多说,何时该少说。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那篇著名的《在葛底斯堡的演说》,被称为“誉满全球的演说词”。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除思想深刻,语言隽永外,还由于在那次演说活动中,他讲之前已有人讲了两个小时,而他只用了两分十五秒钟,共讲十句话,这就是合乎时宜。假如他也讲两个小时,听众头脑疲劳不堪,他的演说就不一定被视为“无价之宝”了。说话当其时,一语值千金。
/ P, G' h b8 B总之,说话审时度势,就是说话前仔细斟酌,考虑是否适位、适人、适情、适时,并以适度为本。$ j1 g+ n# \6 b$ f8 B. X&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