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读书“三食”法

[复制链接]
铜陵秘书 发表于 2012-11-11 22: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从孔子开始,就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孔子所说的“学”,主要是指读书;而“习”则是反复玩味书中的意思,形成自己的心得。在《论语》中,有许多劝学的警言隽语,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每事问”(《八佾》),“听其言观其行”(《公冶长》),“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些名句对于中国人培养求真、好学、务实精神,发挥了巨大作用,经常被人们引用。
# ^! Z" E' S) ?/ c0 e4 h    在孔子的读书经验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孔子看来,读书人同时必须是一个思考者。“思而不学”,整天胡思乱想,不肯向书本请教,当然不可取;“学而不思”,做书本的奴隶,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将陷入迷茫而不能自拔。读书人容易犯的毛病,恐怕不是“思而不学”,而是“学而不思”,所以先贤对这一条更为重视。孟子的忠告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要盲目地迷信书本。司马迁也指出,读书人必须是有心人。他的体会是:“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道也。”他们告诫我们:要用脑子读书,不能只用眼睛读书。人们把那些读书不得法的人,讥讽为“书蠹”、“书呆子”。3 O; L+ P3 a: a1 E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是有经验的读书人,对学与思皆有深刻的体会。他在晚年写的《我的读书经验》一文,可谓是见道语。他把自己八十多年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四条。
) v8 I/ T/ N' L. f( x0 m9 Y    第一条是“精其选”。读书应当有选择,不是随便摸过一本书就读,首先应当读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什么书有永久价值?就是经典著作。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这种书的价值为历代读书人所认可,经过时间的选择,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对于经典要一本一本地精读,扎扎实实,吃透内容。除了经典之外,也有些书比较有价值,可以泛读,也就是粗枝大叶地读,了解个大概就可以了。再差一点的,可以翻阅,也就是随手翻翻,不必一页一页地读。有兴趣,可以多看几眼;没兴趣,略过去就算了。除了上述三种书之外,“大多数的书,其实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学会选书,这是读书人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m5 A: d0 E) x4 I
    第二条是“解其言”。这是读经典著作的要求。许多经典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要想读懂弄通,必须过语言文字这道关,仔仔细细地读,认认真真地读。读古典著作,身边要预备字典、辞典之类的工具书,搞不清楚的地方就查一查,切不可粗枝大叶、望文生义。疏通文字是读书人要做的第二件事情。
! \  p4 b, X8 z  }& i, ]6 X- u    第三条是“知其意”。这就是把握书中的内容。“解其言”不等于就“知其意”,因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文字表述与内容实质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形:书中的字都认得,语句也弄通顺了,可还是搞不懂作者的意思。“解其言”是用眼睛读书,“知其意”那就是用心来读书,已超越“学”的层面,进入“思”的层面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知道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a5 @% |9 z/ b  {
    第四条是“明其理”。就是对书的内容做创造性诠释。如果说“知其意”已进入“思”的层面,那么,“明其理”则达到“深思”的层面。古人写的书固然有道理,但也有局限,不可能穷尽道理。道理是客观的,人的认识是主观的,我们对道理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古人的程度上,要在古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力求更为贴近客观的道理。“所以读书仅只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 k; Q9 R, [5 Y    我读书的时间虽然没有冯先生那么长,读的书也没有冯先生那么多,毕竟在大学工作多年,也有些许心得。我的读书经验,可以叫做“三食”法。一是眼食,就是自己找书读,一个人静静地用心读书,借助眼睛获取知识,好像独自一个人进餐。借用佛教的话语,叫做“缘觉乘”,相当于冯先生说的“解其言”。二是耳食,听老师讲授,或者与朋友切磋、讨论乃至辩论,借助耳朵获取知识,好像参加宴会一样。借用佛教的话语,叫做“声闻乘”。眼食读的是有字之书,容易受到文字的限制;耳食读的是无字之书,不受文字的限制,更容易进入“知其意”的境界,可能是一条捷径。“纸上得来终觉浅”,耳食胜过眼食。古人说“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三是心食,就是用心体会,学贵自得。无论眼食,还是耳食,最终都指向心食。有了心食,才算达到“明其理”的境界,才算把书读到家了。作者:宋志明 来源:学习时报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风中承诺 发表于 2012-11-20 14: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自古人们就推崇读书,到了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电视、网络各种媒体平台纷纷出现,可这并未减少人们对于读书的热情,读书就是思想的源泉,读书与健康成长紧紧相联,读书促进成长,成长离不开读书,这是我个人的理解,读书会使思想的源泉永不干枯。: d9 n( q: t9 `/ v" M6 D. u
: N7 z- V0 n7 y" a
我读书的目的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助推工作,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总结我的读书经历,有四次起伏变化:第一阶段是学生时代仅为学习成绩而读书,我称为被动读书;第二阶段是有了兴趣爱好仅为提高特长而读书,我称为局限读书;第三阶段是在工作岗位上仅为干好本职而读书,我称为狭隘读书;第四阶段就是现在的情况,读书意识强了,读书范畴广了,但读书量太少,我称为平常读书。和大多数人一样,总是找借口说工作忙而贻误读书,这不是能站住脚的理由,而是自身做事的毅力不够,没有养成坚持每天读书的良好习惯。这就算是对自己的一次自我批评吧。
7 n% [  l3 O1 b/ m5 C; I' v0 z
) @% H1 V1 p6 y! P. ]2 r. U我算不上一个“地道”的读书人,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就和大家在一起谈一些个人的观点。我个人对“读好书”的见解可以概括为12个字:精读、常读、笔读、心读、鉴读、多读。, P7 x$ \& x# p! ]- `
2 y' r& Z9 `) n  H3 o) ]0 t7 u
一、精读。精读的一个方面是精选。世上的书籍数以亿计,要读的书难计其多。这就需要有选择地去读,更重要的是会选择,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精心选择几本好书,不要见书就买。托尔斯泰有句名言“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赵树理也说过这样的话:“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说的就是选好书、读好书的道理。另一方面是把书读到真懂。一本好书,读一遍两遍是不行的,要反复的去读,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多少专家研究《红楼梦》,还成立了专门的红学研究会,现在还在研究她,就是这个道理。读书不能只求一知半解,要完全理解,尽可能全部消化,这才叫读书,叫精读。7 E8 Z& e! J  k% X" x! n0 S

7 F' E$ i" f# x二、常读。书要常读,养成习惯。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很难,但只要坚持去做,把一件事重复去做,这种重复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对坚持每天读书,不要说需要多久,只要能坚持1个月,这种意识自然会成为习惯,这就叫习惯成自然。我认为,我们青年干部要把读书当作一日三餐的生活习惯,让读书成为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我称之为常读。
& n+ _4 O$ E( n) \1 O) d9 d/ M3 p& B  K4 e1 @$ A
三、笔读。就是要借助手中的笔辅助读书。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叫“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通常理解为作读书笔记,我还理解为写心得体会、读后感、随笔等。我认为,读书是吸收,写作是消化,我记得在办公室第一次演讲时,总觉得没有东西可写,要么写的内容干巴巴,平铺直叙,意识到自己的阅读量太少,脑子里记下的东西太少,这才刻意去多读书,把好的语句、好的典故摘记笔下,并试着写一些读书心得,不怕写不好,只要坚持,久而久之,这些东西就会留在脑海,动笔写文章时就会自然见于笔下。这便是勤动手的好处,我叫做笔读。, F) \8 s4 j8 D

# ]+ H# O; [+ \* p' G3 e; d$ h  z四、心读。读书要专心,更要用心。书中自有黄金屋,用心去读,才能真正读懂书,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 E$ g4 T9 @$ Y! p5 l2 a7 t4 {% M" A4 s
五、鉴读。读书也是生活的一面镜子,通过读书梳理自己的头脑,丰富文化底蕴,提升道德素养,我把一些好的方面作为航标,把比如从物传记方面的反面东西作为成长的警钟,这就叫做鉴读,有借鉴、有鉴别的吸收书中的文化,持扬弃的读书观。- T9 j2 p( V1 Z& `" f2 k/ c, [0 Z

. H, y+ u$ A: D六、多读。“从精出发,博览群书。”身边的人和事是书,工作是书,生活是书,只要肯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
+ {8 v. ^8 Z4 ~9 Y% |, k, f
+ S  P, W, u, y( U以上是我读书的大概状况和自己对读好书的一点见解,但自己却做的不够好。在今后,应该认真体会并尝试陶行知先生的“读书十诀”(序、勤、恒、博、问、礼、习、专、思、创),弘扬“读书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的精神,坚持读书,让读书伴随成长。
2 A( f4 V" e+ S; w6 I2 l0 R  w7 P: 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0粉丝

511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