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民情日记范文大搜索

[复制链接]
肥城小秘书 发表于 2012-10-23 07: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民情日记】把党的关怀送到群众手中

上午8点30分,我与4名党组成员和40名干警准时从机关出发,前往该院“三万”活动的联系点,也是去年院里的对口扶贫帮困点雾凉乡高华村。前期,院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已经在那里工作了一段时间,这次我们去的目的是进一步了解情况,逐户落实帮扶措施。
    偶遇书记、乡长

    9点40分左右,刚到高华村委会,正遇上凉雾乡党委书记何文健,常务副乡长郜志彬和马前工作站书记王建红等乡镇领导在村里检查计划生育工作。何书记紧紧握住我的手说:“这栋村委办公楼是法院出资修建的,感谢你们给高华村委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在与书记的交谈中,我了解到院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工作踏实认真,乡党委政府表示满意,这自然正是我所希望的。

    看望困难群众

    高华村10组村民陈菊芳一家五口人,这个家庭属于组合家庭。男主人吴启成63岁,女主人陈菊芳56岁,前些年各自的配偶相继去世,去年冬天他们组合到一起生活。陈菊芳的小儿子患血小板减少,免疫力下降,因治病导致家庭贫寒,一家五口人挤在两间老木屋里。我们进屋问及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他们忐忑得不知是坐着还是站着,劝了又劝才落座跟我们拉起家常。临别时,看到法院的同志将肥料、大米等生产生活屋子往他家搬,老人道不尽的感激,不停地念叨:“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

    九组村民杨春菊家也是农村典型的困难户,儿子因手残疾还未成家,母子二人住的也是一间木屋。我上楼看了看卧室,没什么家具,破旧的床上,被子也不怎么厚实。老太太说,我虽然穷,但政府对我还算照顾,政策也好……看到干警往屋里扛肥料、大米,老人热泪盈眶,送了我们很长一条路,甚至要下跪送行。老人是朴实的,却让从小在农村环境出生长大的我心底感慨万千。

    慰问孤寡老人

    “我今年已经两个8了,离90岁还差2岁”,6组村民唐衡标老人今年已经88岁高龄,膝下无儿无女,但身体硬朗,耳不聋眼不花,说话声音洪亮。他住的一间木屋很狭窄,室内只有两个凳子,我拉着他坐下拉家常,其他同志就只有站的地方了。我问老人:“您为什么不去福利院?”他说:“我身体还好,不给政府找麻烦,现在政策好,前几天政府还给我拉来了石棉瓦、沙子、水泥,说是要帮我整修房屋呢!”看见搬进屋的肥料、大米,老人站起来要取下自家的腊肉答谢。接下我送上的微薄慰问金时,老人老泪夺眶而出,临出门,老人双手抱拳举过头顶高呼:“共产党好,享共产党的福咯!老天爷保佑你们啊!”

    现场办公

    今天的走访,让我深受教育,父老乡亲生活条件那么差,没有忘记共产党的恩情,比起他们,我们的办公办案条件那么优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工作?作为人民法院,我们只有加倍努力,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才对得起养我们的父老乡亲。我们既是法官,同时还是党员,是党的基层干部,要通过我们的行动,把党的关怀送到老百姓手中。

    走访告一段落后,我随即召集同行的其他党组成员和驻村队员开会,确定了驻村工作队进一步摸底,把排忧解难的措施落实到每家每户的硬性工作要求,同时结合村里的实际,拟定了道路修缮方案,确定由法院出资,帮助村里修缮高华村至池河村的村组道路,确保老百姓出行方便。

标签:日记搜索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肥城小秘书 发表于 2012-10-23 07: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民情日记]心中为念农桑苦

   今天,终于抽出空来,到该院“三万”活动联系村去参加活动。车窗外的翠绿画卷流水一般滑过视线,鸟儿们的和声不时穿透马达的轰鸣,透过车窗的热浪一阵阵划过面颊。不经意间季节走过了春天。

    田间里,三三两两的农民或采茶、或抛秧、或大田移栽营养坨培育的包谷苗和烟苗。初夏的太阳,庄稼人的黑黝脸庞,如雨挥落的汗滴,一幕幕闪现在眼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时候学的诗词,长大了才明白其中的深意。跨入不惑之年后,又有了更多的感触。这次“三万”活动适逢其时,党员干部如果失去了这种体察民苦的悲悯情怀,失去了关怀民瘼的大爱之心,就会失去推动民生的原动力,党群、干群鱼水之情就会枯竭。

    一、命运多舛的朱德明老人

    在“大学生村官”小孟的带领下,我和法院驻村干部来到大路坪村三组朱德明家。恰逢老人不在家,小孟去田间寻找老人,而我在房屋周围进行查看,听法院驻村干部情况介绍。耄耋之年的朱德明老人早年丧妻,膝下两子,大儿子、大儿媳因病相继死亡,给朱老遗留一聋哑孙子;二儿媳也因病死亡,其生育的一个女儿在本县高中就读。迫于家境困难,二儿子外出打工,独留老人和聋哑孙子在家中艰难度日。不一会儿,一张饱经风霜面孔从屋后小路出现在我的面前,法院驻村干部对我说:“这就是朱德明老人。”早该是儿孙绕膝安享天年的年岁了,但迫于生活,老人还佝偻着身体在田间劳作。

    和老人交谈中,有些耳背的他很坚毅地说:“虽然家庭遭受了灾,但有上级干部的关心,有周围群众的帮助,日子能过下去。”问起老人的柴米油盐是怎么保证的,老人说:“二儿子打工除了负责孙女上学外,每年给家里买了一点肉。平时的开销,有政府救济和周围群众接济,出嫁的女儿也时常接济一些。聋哑的孙子时常到周围群众家帮忙做事,可以糊个口食。”

    为了保证老人的基本生活,我对小孟和法院驻村干部作了安排,一是适当的时候召集老人的二儿子和出嫁的女儿开个家庭会,各自承担相应的赡养义务;二是村里在安排救济时,要将老人和他聋哑的孙子纳入;三是要落实好农保。

    临别前,我将一点微薄的慰问金交到老人的手上,老人满含泪水地连声说谢谢。面对这几声谢谢,让我心里泛起了阵阵酸楚——面对这么淳厚、朴实、坚韧的老百姓,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啊!

    二、硬朗的红军烈属洪家生老人

    下了山,我们来到大路坪村一组。查看新建的村委会办公楼后,我们步行到洪家生老人家。

     这是一栋“一正两横”的木质大瓦房,房子外壁修葺一新,显得很兴旺。洪家生老人就住在西头的横屋里。小孟在口门喊了一声“洪老伯在家吗?”应声而出的是一位清朗矍铄的老人。

    在交谈中我得知,老人年过八旬,独居,除患有高血压病外身体还算硬朗。问起老人一个人生活是如何安排的,老人说:“政府给我发的有抚恤金,加上儿孙们平时把一点油盐钱,日子还过得去。”小孟和法院驻村干部介绍到,老人的抚恤金都是每月按时支付的,没有拖欠过。

    我又问起老人为什么要单独生活在一边,老人说:“现在还爬得动(指能独立生活),不给儿孙们添麻烦。等到爬不动喽,再让他们照顾。”多么淳朴的老人啊,年轻时含辛茹苦抚育子女,年老时还在为子女们着想。魏巍写过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讴歌志愿军战士,我想,其实我们的这些普通百姓,也都是最可爱的人啊。

    临别时,我由衷地祝福老人健康长寿。当然,也祝福所有的老人们都健康长寿!

    三、豁达开朗的放排汉老杨

    老杨叫杨世乐,住大路坪村二组。走过一段杂草丛生的小路,淌过一条小河,就来到了对岸的杨家。在家杨世乐夫妇寻声出来迎接我们。

    老杨今年59岁,曾经是一位搬运工,长期在河道放排运送木材,双腿因而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疾病,不能正常行走。老杨夫妇子女在外打工,家中只有老杨爱人一个劳力。

    因为新农村建设进行民居改造,要有棒劳力才能干得起重体力活。到老杨家时,恰逢老杨哥哥在他家帮忙干活。老杨哥哥年过花甲但满头黑发,老杨身为弟弟却发已霜白,弄得我们几位把老哥俩的兄弟关系调了个儿。性格开朗的老杨笑着说:“从外表上看我就是哥哥!”

    聊到农村发展上,老杨兄弟爽朗地笑着说:“现在政策好,对农村、农民都非常的照顾,生产生活都没有问题。这次我们村作为整村推进的试点,上级对我们的扶持力度也非常大,你们法院对我们村的帮助也非常大。想不到你们这些座堂审案的人还会搞农村工作。”“在村里经济发展上要因地制宜,坚持发展经济林是比较好的选择。”谈起老杨家的生产生活状况,老杨说:“我们家只有劳力少的问题。不过,有娃们在外面捞钱,我自己还有一点退休费,我们两个老人也不用种太多的田,日子还过得去。”

    四、茶园坡上茶园人

    从大路坪村出来,我看时间还有点儿早,于是决定到茶园村访问两户村民。适逢茶园村主任老陈要到茶园村六组、七组办事,于是大家一同前往。沿着一条新建的组级简易公路,我们来到公路尽头接近山顶的七组杨其家家。

    年逾古稀的杨其家与老伴生活在一边。到老人家时,老人还在田间劳作,在家杨家大儿媳热情地将我们迎进门。虽然家庭略显简陋,但收拾得非常干净,看得出女主人是个热爱生活的能干人。落坐不久,老人回了家。

    老人不善言谈。当我们谈起生产生活时,老人打开了话匣子:“现在生活有奔头,政府不仅免了种田的税费,还给的有补贴。”老人表示,他们老两口单独生活,因为政策好,为了让子女们少些牵绊,安心的发家致富。我问老人身体怎么样,他说:“就是患了多年的风湿病,其他情况还好。”望着这位安于清贫、朴实无华的老人,我百感交集,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我给老人奉上了一点微薄的慰问金后,嘱托老人的儿媳一定要转告子女们照顾好老人的生活。在座的老陈也百般进行叮嘱。

    下了山,走了一段坡度达70度的山路,我们又来到茶园村六组汪五姐老人家。汪五姐寡居多年,腿有残疾。因为汪五姐外出,且天色已晚,我们将一点慰问金交给她同屋居住的儿媳手中后,踏上了返回的山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次“三万”活动,目的在于干部要体察民情、关心民生,要建立党群、干群的血肉联系。我们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做到“此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老子也曾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我的理解是:为民忧民之心,爱民亲民之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粉丝

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