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科学发展] 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探索

[复制链接]
学习啦 发表于 2012-7-30 07: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2012年 5月,青海省召开了第十二次党代会。过去的5年,省委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在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成功之路上努力奋斗,全省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这些成绩是如何创造的?青海的成功探索有哪些经验?青海未来如何续写新辉煌?带着这些问题,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辑肖勤福在2012年7月13日采访了青海省委书记强卫。
    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   
    记者:青海是一个西部省份,地处高原地区,也是一个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但是青海保持了连续11年两位数增长的势头,这片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西部热土正在焕发着勃勃生机,你们是怎样做到的?
    强卫:到青海工作以后,我有一个突出的强烈感觉,青海的省情实际上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有的特点、困难和问题。工作的时间越长,体会就越深切。因此,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当中,我们始终从青海省情实际这个立足点来切入,在其中找到一些具有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优势,依此来增强信心、明确方向、确定重点。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青海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维护稳定复杂形势考验和玉树强烈地震影响这三大挑战,开创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局面,开辟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新境界。2011年年底,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634.72亿元,增长13.5%,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快速增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1.9%,财政支出大幅提高,总财力突破千亿元大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4.31亿元,增长34.2%,投资总额基本与 GDP并驾齐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3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08元,分别增长12.6%和19.3%,实现与GDP同步增长。特别是从 2007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发展看,青海经济持续呈现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5年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翻了1.3番;累计完成固定投资4373.9亿元,是上一个5年的2.7倍;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26.6%,翻了1.7番;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 11.6%和 14.3%,分别是2006年的1.7倍和1.95倍。数字是枯燥的,但其反映的内涵是鲜活的。回顾我们取得的成绩,总结五年发展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不断探索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
    记者:欠发达地区的科学发展,是一个历史性大课题,在中国可以说前无古人之路,你们在实践中是从哪儿入手,怎样逐步破题的?
    强卫:我们常讲,思路决定出路。对于青海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来讲,探索形成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尤为重要。过去,我们常用“大、小、富、穷”四个字来概括省情,即面积大省、人口小省、资源富省、经济穷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通过不断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方法和科学内涵,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省情认识,深刻认识到青海在全国具有生态上、资源上和稳定上的重要战略地位,从而进一步找准了青海在国家大局中的定位。生态上,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被誉为“江河之源,众山之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屏障;资源上,资源储量大、品种多,是我国资源战略储备和接替区之一;稳定上,青海是全国除西藏以外最大的藏族聚居区,是支持西藏繁荣稳定的战略后方,是阻止疆独势力向内地渗透的重要屏障。立足三大战略地位,致力于“闯出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成功之路”,我们不断解放思想,逐步形成完善了青海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积极践行“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历史任务,始终坚持发展支撑、特色引领、集聚带动、协调推进,着力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努力探索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奋力闯出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为夺取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新胜利而努力奋斗。这个总体思路,目标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动力是青海意识、青藏高原精神、实干精神和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任务是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保护生态;路径是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方法是发展支撑、特色引领、集聚带动、协调推进。这个总体思路是治理青海的总纲领、总思路、总措施、总方法,经受了“十一五”发展的检验。尤其是,这个总体思路是在历届青海省委治青理政基础上总结形成的,是全省各族人民和广大干部经过艰辛探索和深入实践得来的,凝结着全省上下的心血和智慧,非常不容易,尤为值得珍惜。
    刚刚结束的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 5年“两新”目标和“三区”建设的战略任务。“两新”即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三区”即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求全省上下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处理好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关系,以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共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让青海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记者:从省情出发,从面对的主要任务出发,来设定自己的科学发展之路,这恐怕是青海这些年探索出的一条成功经验。青海的事例也证明,欠发达地区可以实现科学发展,而且更加需要科学发展,在这方面你们还有哪些体会?
    强卫:统一思想很重要,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和动力来源。我们有一套完整的工作思路,按照这个整体思路明确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发展的方法路径等,依此来统一全省干部、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在这方面我们的体会是,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地区实际,把中央精神和地方实际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际效果也是非常明显,几年来,我们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几项主要指标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现在我们又提出了凝聚人心的“两新目标”,就是“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建设新青海成为统一大家思想、激励大家奋斗的一个新口号。这次我们党代会的主题叫“让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把它简要一下就是“创造新生活”,所以我们把上次党代会和这次党代会的主题衔接起来,作为我们今后5年奋斗的目标,作为干部群众的行动纲领。
    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很重要。现在我们还提出要把青海建设成为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这是我们科学发展如何去做的一个方案。为什么提出这三区呢?首先,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是国务院前年下半年批复的,《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总体规划》批复里面对青海的一个工作要求,是把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建设成为我们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我们通过学习、领会特别是这几年的实践感觉到,这不仅仅是对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的一个重要要求,对整个青海而言,也是我们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指导理念,所以要把国家对一个地区的要求上升为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我就讲,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来指导我们整个的经济工作。
    生态文明实验区是国务院去年年底批复的,就是在《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总体方案》批复里面明确的,要把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先行区,为全国其他地区生态保护提供示范。生态保护绝不仅仅是三江源一个地区的事情,因为整个青海处在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屏障,青海又是三江源的发源地,保护生态不能仅仅是三江源地区老百姓承担的义务,全省都应该自觉按照生态立省的战略,来进一步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
    青海必须实现绿色发展和绿色文明的崛起。绿色发展我们提得很早,现在我们进一步提出要构建绿色文明,在这方面青海要走在全国前列。这也是把国务院对三江源实验区的要求作为全省的工作理念。
    保护生态 不是包袱而是机遇   
    记者:青海发展的最大优势是资源和生态,但开发资源与保护生态之间会有一定矛盾,你们在做战略选择时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发展绿色经济在青海发展战略中处于什么地位?
    强卫:资源和生态是青海推动科学发展需要着力打好的两张“王牌”。从资源上看,青海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33种,是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和接替区之一,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盐湖、油气、金属、煤炭等资源,地面有宝贵的高原生物、水电等资源,同时空中还有丰沛的太阳能、风能等资源,形成了在全国甚至世界都少有的立体化、多元化的资源赋存条件。从生态上看,青海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拥有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向下游供水近600亿立方米,流域总人口占全国人口近一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是全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青海的环境保护和建设不仅关系到青海可持续发展,还直接关系到全国的生态安全。
    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和生态地位及欠发达的省情,决定了青海发展绿色经济的独特优势和典型意义,同时,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之间的矛盾也成为青海发展面临的紧迫性课题。近年来,我们在党政机关倡导树立绿色政绩观,在企业倡导树立绿色生产观,在全社会倡导树立绿色消费观,坚持对三江源地区不考核 GDP,自筹资金实施三江源生态补偿试点,促进了绿色文明新风尚的形成。我们确定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精心组织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祁连山山地生态保护等重点工程,三江源地区再现千湖美景,青海湖水域面积逐年扩大,全省生态环境开始好转。在保护生态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生态,不是包袱而是机遇,不是片面发展而是更好地发展,不是不发展而是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完善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对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农牧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发展高原现代特色农牧业;加快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步伐,不断培育壮大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特色工业;积极推动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同时,我们还积极培育、发展和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新型电子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着力构建从多晶硅到光伏并网发电的完整光伏产业体系,建设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光伏产业和风力发电基地。目前,青海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规模已达 1000兆瓦以上,到“十二五”末,预计将达到4000兆瓦以上,届时,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将真正成为世界“太阳之城”。青海风力发电目前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网规模达 17兆瓦,到“十二五”末,预计将达到1500兆瓦以上,青海风力开发利用也将迈上新台阶。因此总的说,绿色经济正在逐步成为青海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紧紧围绕资源和生态两个基本省情,谋划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方面,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在壮大经济总量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立足资源优势,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扩大经济总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深入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推进资源、产品、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企业、园区、区域全面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提升。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切实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加强生态保护,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共赢。
    记者:对三江源生态的极度保护,是否会影响到那儿民生的改善?
    强卫:应该这样说,保护生态不仅没有影响改善民生,而是有力地促进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提高。守住三江源头这一盆清水,把青海建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生态屏障,这是青海为国家、为中华民族担负的不可推卸的责任。长期以来,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青海各族人民始终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固守着这方净土,宁可牺牲发展速度、牺牲生产总值,也绝不牺牲生态。特别是在三江源地区,那里地下丰富的矿产资源不能开采,工业项目不能引进,但青海人民无怨无悔地让这三江清流流出省门、流向全国,流向东南亚,滋润着中华大地。我多次说过,这就像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子女一样,体现了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博大情怀!
    当然,我们并不是消极地进行保护,而是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一方面,积极以推进三江源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让生态保护区的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另一方面,着力转变当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牧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拓宽就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深入实施了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通过为生态移民社区提供供排水、供电、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安装太阳能光伏电源,配套建设畜棚、贮草棚和人工饲草基地等措施,促进广大牧民群众从传统的游牧方式开始向定居或半定居转变,由单一的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由粗放畜牧业生产向生态畜牧业转变,藏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加强。
    大美青海 气象万千   
    记者:我们在机场曾看到“大美青海”的巨幅宣传照片,“大美青海”的丰富内涵是什么?如何推进青海旅游业发展?
    强卫:“大美青海”是我们近几年来重点打造的旅游品牌和整体形象。几年来,我们通过建设高原旅游名省、文化名省、生态名省,着力叫响了“大美青海”这块金字招牌。今天,青海已不再遥远,她正以厚积薄发的姿态和气势,崛起于祖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为世人所仰慕、所憧憬、所向往。
    为什么称为“大美青海”?因为,青海是一块集聚了形象美、内涵美、自然美、人文美、历史美、发展美的大美之地。她美在大江、大河、大山、大湖泊的壮丽雄浑、气势磅礴,她美在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多民族的和睦相处、休戚与共,她美在藏传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多宗教的相互包容、和谐并存,她美在昆仑文化、河湟文化、热贡文化、柳湾文化的多元共生、融合发展,她美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协调推进、跨越发展,她美在山区农民、草原牧民、城镇市民的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归结到一点,岂一个“美”字了得!所以,青海的的确确是美美与共、美不胜收。
    “酒香也怕巷子深,天地大美亦须言”。近年来,我们抢抓机遇、扩大开放,积极主动地参与加入到全球开放发展的大势之中,让大美青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特别是围绕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目标,每年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明确发展重点,加大推进力度,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相发展的旅游工作格局。2011年,来青旅游人数1412.37万人,比上年增长15.12%;实现旅游收入92.3亿元,比上年增长 30.%。当前,青海旅游业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将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藏区跨越式发展、支持玉树灾后重建等有利机遇,以大美青海品牌为引领,进一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增加旅游产品供给,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努力实现旅游综合交通设施、产业要素、总收入“倍增”,把青海打造成为国际性、复合型、四季游的高原旅游目的地,全力推动青海旅游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借此机会,我代表热情好客的青海各族人民热烈欢迎各界人士来青观光旅游,切身感受“天高云淡气象新,山宗水源大湖美”的无限精彩、无限大美!发展是第一要务 稳定是第一责任记者:青海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很重,你们在处理好维护社会稳定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有哪些体会?
    强卫:青海是全国除西藏以外最大的藏族聚居区,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我们始终认为,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这些年来,我们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成功应对拉萨“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的挑战,妥善处置省内个别地区发生的不稳定事件,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等重大活动安全保卫任务,保持了秩序和谐、群众和乐、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
    我们认为,维护稳定的核心问题,是发展问题,是民心向背的问题。也就是说,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和谐社会共建共享。这些年来,我们坚持认为,虽然我们与其他兄弟省市比经济总量不大,但青海人的幸福指数不能比别人低。为此,我们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集中有限的财力,切实解决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的民生问题,重点实施了教育惠民、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全民健康、保障性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延伸、家园美化绿化、藏区温暖、文化惠民、社会管理创新等“十大民生工程”,逐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处理好民族和宗教问题,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中之重。我们一方面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执行好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持久深入地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守法执戒、利民益生、团结进步、共建和谐的积极作用,支持他们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同时,我们还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形成了城镇、农村、牧区“三种类型”和州市、县区、乡镇、社区“四个层级”的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为巩固全省和谐发展大局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重要保证。
    今后,我们将把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努力把青海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着力改善民生为重点,以扩大公共服务为保障,以推进文化繁荣为纽带,以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为支撑,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推动和谐青海建设再上新台阶。
    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   
    记者:“两新三区”作为目标和任务要求是非常高的,就像您刚才讲的,里边包含的很多重大关系必须处理好,比如说经济发展与改善保障民生的关系、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不同区域的关系,等等。面对这么高的要求、这么重的任务,你们的信心从哪儿来?
    强卫:我们这几年一直提倡要有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这个意识如今在青海深入人心。为什么说深入人心呢?在我们十二次党代会之前,《西宁晚报》搞了一个过去5年大事的推介评选活动,首先在报纸上发动群众推介,你认为这5年青海变化最大、印象最深、感受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当时推介了153件,《西宁晚报》从中筛选出了50件,然后就开始投票。我都没有想到,就是在推介过程当中和现在投票过程当中,老百姓推介率最高的、始终位居榜首、和其他各项事情形成很大差距的是什么呢?就是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开始的时候我想老百姓讲究实惠,关注的肯定是农牧民定居工程、社会保障房、社会保障机制、医疗卫生改革啊,或者我们教育布局调整之后学校条件的改善啊……我想群众更多地是提出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结果没想到始终高居榜首的就是这个精神的东西、意识的东西。
    记者:您认为老百姓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提,尤其是把自信放在头里?
    强卫:就是大家普遍有一个很大的对比,过去大家感觉到青海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面临的困难、问题很多,和东部差距很大,因为青海实际上是西北地区、青藏高原一个内陆省份,它也不为外界所关注,自身也比较封闭。这几年我们强调青海要自信,为什么要自信?我们有我们特殊的、重要的、在国家工作大局当中的地位,既为国家作了贡献,也能立足于这几个基点来发展自己。大家看到青海还有这么多的独特优势和重要性,而且现在国家对这些重要性也越来越认可,所以大家自信心越来越强。自信了,才能开放,才能大胆走出去,才能积极地欢迎大家。包括这些年“大美青海”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有了自信、有了开放,就会引出创新,就是工作上的创新,机制上的创新,有了这些,创造力就会不断迸发。
    记者:讲到青海意识,我感到其实涉及了实践科学发展观中的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就是发展依靠谁、动力从何而来的问题。我看你们很有特色的一个做法,就是非常强调解决精神动力问题,不仅有青海意识,还讲到要弘扬高原精神、实干精神和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你们为什么这么强调精神动力问题?
    强卫:如果不在青海这样一个地区工作,很难体会到这里精神的力量。比如“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这是我到青海工作时总书记对我的嘱托。到青海工作这五六年,越来越体会到它确实是这样,这里面既有人的因素,更有自然环境、条件和基础的制约,同样一件事你要想干成,在这种高原地区,没有一点精神很难坚持下去。反正就这么个条件,就看你自己努力不努力。青海同样是民族地区、高原地区,但在政策待遇上和新疆、西藏有很大区别。
    我们有三大重要战略地位,我们对国家有贡献,国家各部门也都很支持我们。有了外部支持,再加上我们自身这几年的努力,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城乡面貌的变化,民生改善的成果,生态保护的效果大家都看到了,所以大家感到我们的路子是走得非常正确的,大家信心也越来越足。很多客人过来,我都跟他说这些年最大变化是精神面貌的变化。
    青海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 大有作为的地方   
    记者:2007年3月24**担任青海省委书记,到青海已是第六年了,这些年来您在工作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您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强卫: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辜负中央和青海各族人民对我的信任和嘱托。这些年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干部群众看到,我作为一个青海人,我热爱青海、服务青海、发展青海,我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这一点,让老百姓认可。而且这个认可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还有对党的认可。让群众看到中央很重视很关心青海,把群众信得过的干部派过来,这些干部是给青海老百姓做事的,不是做官的。尽管工作中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觉得我是努力去实践这一点,做到这一点。从现在来看,大家也还是认可和接受。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也是对中央选派干部的认可。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青海今后的发展、老百姓对我们的期待、中央对我们的要求,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继续为自己制定出新的努力方向、努力目标。青海地大物博、资源富集、人民淳朴、民族文化多姿多彩,不仅是祖国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更是祖国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在这块土地上有一种令人振奋的精神,我们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感动,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总之,青海是一个只要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是一个蓄势勃发的地方,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地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2粉丝

690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