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文化体育] 赵增华:让积淀深厚的南宫文化绽放光彩

[复制链接]
老猫 发表于 2012-6-28 16: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摘要: 与时俱进地传承南宫文化,是时代赋予每一个南宫人 的历史责任。 在向文化强省进军的征程中, 南宫将抢抓机遇, 借势而为,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富裕南宫、和谐南 宫、魅力南宫建设。

    南宫有着2200多年建县史,有着生机勃发的红色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独具特色的书法文化、底蕴深厚的京 戏文化、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与时 俱进地传承南宫文化,是时代赋予每一个南宫人的历史责 任。在向文化强省进军的征程中,南宫将抢抓机遇,借势而 为,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富裕南宫、和谐南宫、魅 力南宫建设。

    弘扬红色文化。南宫是革命老区,有着“冀南红都” 美誉。抗战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徐向前、宋 任穷等都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南宫至今完整地保存着 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司令部、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等一批革命旧 址。始建于1946年的冀南烈士陵园,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 地。为传承和发展好红色文化,南宫将着力加大对红色文化 精神内涵、外延的挖掘和研究,筹建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纪念 广场及纪念馆,修缮冀南军区旧址、冀鲁豫边区省委旧址和 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旧址,并通过资源整合,使这些红色景点 连成线、形成片,最终打造南宫红色文化旅游产业。

提升民间文化。南宫民间文化艺术已有300余年历 史。目前有龙灯、狮子、高跷、彩车、旱船、抬花轿、太极 剑等30余种形式,从业队伍达130余支25000余人,遍及全 市三分之二的乡村,是著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南宫 。 将尽快建立民间艺术保护传承机制,对民族民间文化给予重 点保护和抢救,积极发现和培育传承人。加强乡镇文化站和 村文化室建设,定期开展民间艺术大汇演活动,提高群众参 与热情。对有基础、前景好的民艺形式和团体组织,在政策 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鼓励他们组队建团、打造品牌,走 产业化发展道路。

做强书法文化。以“南宫县学记”碑为代表的“南宫体” 书法,系晚清重臣曾国藩四弟子之一张裕钊所创,具有广泛 的影响力,不仅受到国内书法爱好者推崇,而且吸引了大批 日本、韩国书法界人士来南宫“临摹” 受其影响,南宫书法爱 。 好者遍布城乡,仅省级以上书法家协会会员就多达40多人。 为此,南宫确立了做大做强“南宫体”书法文化产业的思路, 大力实施《 “南宫体”书法艺术产业发展纲要》 。具体措施有: 积极推进申遗工作,力争将“南宫体”书法申报为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加强对“南宫体”书法艺术底蕴和张裕钊教育思 想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建设“南宫碑体”书法艺术展销中心; 加强书法人才发掘和培养,为“南宫体”书法发扬传承夯实基 础。

传承京剧文化。南宫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尚 小云的故乡,其子尚长荣是中国戏曲家协会主席。南宫京剧 文化氛围浓厚,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目前南宫曲艺家协会 拥有16家注册京剧团,民间京剧票友组织更是不计其数。南 宫将大力发展南宫京剧文化,积极组织戏曲团体外出演出, 并定期邀请知名戏曲家和团体前来演出交流,同时加快建设 尚小云大剧院,力促电视剧《尚小云》尽快投拍。

用好姓氏文化。三千多年前,西周“八士”之一的南宫 括助周文王兴国灭纣,统一天下。西汉时,刘邦置南宫县, 因南宫括曾封邑于此,便以其复姓南宫二字用于县名,因此 南宫成为有史记载的南宫姓氏最早发源地。韩国首尔的南宫 氏宗亲联谊会,成员达30多万人,每年都组织南宫姓人士来 南宫拜祖,形成了南宫独特的姓氏文化。南宫将在充分保护 南宫姓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南宫姓氏文化资源保护体系、 “寻根南宫”对外宣传体系以及海内外南宫氏联谊体系,着力 打造南宫姓氏文化的品牌和基地,通过姓氏文化的推广,努 力提高南宫知名度和影响力。 (赵增华 作者系南宫市市委书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7关注

489粉丝

414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