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机关所实施的每一个调查项目,都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牵涉到被审计单位的许多精力。如何利用好审计调查成果,写好调查报告,这不仅仅是审计组全体成员综合水平的展现,更重要的,它最终是由审计机关向社会和领导报告的结果。因此,每一份调查报告,特别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报告质量,至关重要!
, K5 u. J) y" ~0 @0 m 由好“笔头”写成的调查报告,往往容易得到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批示,有利于促使相关部门和单位更加重视问题的整改、落实工作,有利于促进机制体制建设,凸现审计成效。
$ L0 ^5 L& `: @ v8 U( n, S J 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前期取证材料,成为好“笔头”,需要解决“三大短板”、提升“三大能力”。
# X. _! I# f. q L( i, T- `4 {0 g# R; ?5 S
第一方面,剖析当前普遍存在的“三大短板”。
8 E0 F/ E8 f1 E% V# J: M5 g# v+ M: z' p' L3 @) y# }
一、表述问题—笼统、主观。
5 Y2 M2 c/ I6 U* v3 a0 b$ u0 |$ y! |1 E6 _8 X
(一)表述笼统模糊。有的调查报告表述问题像“流水账”一样,把审计发现的问题一一罗列,没有进行归纳、提炼,分不清是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还是个别问题,也说不清楚所列问题的性质和重要程度。容易给人产生错觉,使人盲然。2 N2 x: |: i: z6 K
(二)缺少分析研究。有的报告撰写前,往往没有对审计证据材料、报告结构重点等进行详细的讨论、分析,或者讨论、分析不透彻,由草拟人“闭门造车”,这样,容易产生低层次、质量差的报告。如果草拟人水平一般,那结果便可想而知。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审计资源。1 v/ z, i3 {) g% C; e R. C0 I6 K: S
(三)凭感觉下结论。由于法规制度尚不健全且又有滞后性,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是没有可适合的法律法规对照的。有的草拟人往往用主观的、想当然的语言下结论,也没有作客观的趋势分析。报告的可信度差,影响审计威信。! B- F2 n" J+ H, s h* }/ M, G
7 u% W1 l: D- \+ w 二、剖析原因—简单、肤浅。' [7 A$ R7 g3 @" V+ b0 n" C% b
' }" C* H5 r2 J- |9 c+ u, s0 p) x
(一)无原因分析。有的调查报告不重视原因分析,根本没有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视同对某个单位的财政收支审计,起到的效果只是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发现的问题。* L6 N* x( X$ A- R6 I6 M
(二)应付原因分析。有的调查报告就事论事,简单描述,一语带过,缺乏从体制和机制等深层次的角度去剖析、查找根源,缺乏宏观思维和意识,存在应付思想。
4 o9 k, B L5 B. V( _ (三)表述“个性化”。原因表述各式各样,有的在某一问题之后;有的在意见建议中作为引语;有的单列原因分析内容。缺乏整体感和严密性。 $ r( _$ V1 M+ g2 c; {2 w
* I0 y0 A s B* x& M: S) Z. T6 ?% w
三、意见和建议—微观、滞后。
& n( Y9 x( A' X# e0 t' A" s: G5 Q. q v$ D: W" G F
(一)针对性不强。有的由于分析原因不到位,就事论事,没有找准真正的“病因”,随之所提的意见建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针对性和宏观意识,不能系统、全面地解决根本问题。
7 [) z3 m7 F4 {+ Y (二)宏观知识匮乏。有的由于所掌握的知识,不了解各类资金使用对象的发展现状、趋势,无法紧跟发展步伐,不了解被审计单位行业所处位置,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以老思想、老办法提意见建议,显得滞后、乏力,曾至有点可笑。- X- K2 D( m& \" [, n+ _4 w
) a: N. }9 v" b0 i9 D9 N
第二方面,切实提升“三大能力”,展现“笔头功夫”。
& T' ]. M! A4 E* n
- M, R# a6 g, v. u6 o 一、切实提升归纳和提炼问题的能力。
7 U, Z5 w7 q+ X, E: }# f
0 A+ O" c1 B- t* O% O) G3 A& }! A6 | 为让报告使用者更加清楚明确,要介绍审计实施过程和整体概况。如:应调查的单位数,实际抽查的单位数;应审计的总金额,实际审计的金额数等,并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5 ]: {& d9 w6 U; s: b9 ^ (一)准确归纳和提炼问题。这不是简单地对各类问题的汇总、叠加,而是从“质”上归纳和提炼同类问题。
' A9 u' Y6 F( c. X 第一,必须区分普遍性和共性问题、苗头性问题、个别问题。如是普遍性、苗头性问题,必须计算出违规单位占所有单位的比例;对苗头性问题,必须说明问题严重程度,以及容易发生的后果,起到预警作用;如是个别问题,要说明清楚。
! E7 H2 k& C# W9 ?7 }. P 第二,必须客观正视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法规不健全或条文不够明确所产生的,因此要有前瞻性的意识,要有职业敏感性,重点是对已造成损失或者将有可能造成损失的问题和事项,要按上述要求进行分类、提炼,着重分析揭示产生问题的政策性和制度性缺陷。; Q/ X' J2 n" H/ J
第三,必须写明同性质问题的违规性质、金额及所占的比例。按照上述分类,要求一列举问题发生的时间、违规事实和已造成的损失等。如是上报领导和向社会公告的结果报告,则用典型例子,不需全部反映。
/ b6 T& P6 ?3 z. E (二)技术性数据请专家“把脉”。9 {! H6 n9 V" W) }
调查报告涉及相关技术性指标,以及相应的意见建议,必须邀请或者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形成咨询结果书面材料,必要时须对方签字或盖章,作为修改报告重要依据,装入审计档案。
, ~( I0 \* b( K. S+ |5 Y5 t0 b
# O, ~4 ~. I7 } 二、切实提升剖析问题的能力。
: q7 S% \6 d+ n1 x( p, h5 T3 b3 l. c' ]( I( b( h+ S% k
(一)如何剖析问题找原因。
4 P% q, P4 n4 z: F/ k V$ f2 } 1、要多层次剖析违规问题。必须从产生问题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两个方面去剖析,找根源。直接原因一般指外部环境影响,如资金不到位、国家政策变更、因特殊原因等影响;深层次原因一般指机制、体制方面,主要是管理体制、决策机制、法规制度等,包括领导人为干预、盲目决策、政策漏洞、机制不健全等。7 v3 O7 [9 c, }0 H, p
2、要用新思维剖析新问题。要善于趋势分析,要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对社会稳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容易产生的后果,分重要性程度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要揭示出产生问题的漏洞——法规制度上的“空白点”。% e- ]8 Y* d% ~% P" h
(二)如何表述原因分析。( y z& }* i; i; o N: e
1、在结构上,要条理清楚,层层推进,切忌主次不分,顺序颠倒。要在报告中单独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分点表述。
% C: \' x" ?# H# z$ }8 H. f2 X 2、在层次上,一般来说,先表述直接原因,再表述深层次原因。9 ^, W: C6 R3 B g6 `/ [* x
8 N/ S- E! L* s; X 三、切实提升开好“处方”的能力。
% P/ q3 f5 n# ]1 g
5 g) {7 I# A9 E$ s$ m6 M7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