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处理文章要素方法之二:怎样安排结构

  [复制链接]
学海无涯 发表于 2012-3-15 08: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结构是文章外在形式上的组织构架。人们常把文章结构比作是人体的骨骼。这说明结构起着一种搭架的作用。在写作中,作者有了明确的主题和众多的材料之后,还要对文章的结构进行精心的设计,构划出一个完整的蓝图,然后才能按图施工。
) Z- w  R" E8 D: x/ h* w- ?* U, b, A- {' M$ ~
结构既有客观依据,也包含着作者的主观目的。从文章内容与客观事物的关系看,结构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记叙性的文章,内容有起因、经过、结果等不同的阶段,这些阶段过程是客观存在的。说明文说明的事物,是客观世界中真实的事物。议论文所议论的对象,无论是自然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也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文章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生产形式,自始至终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意图。这种意图,一是要准确完美地表现文章内容,一是要有感染、吸引作用,以便读者更好地领略内容。出于这一目的,作者需要把原有的客观构件拆解开来,重新加以组合和排列。叙述中的倒叙、插叙、分叙、补叙等等,就典型地体现了对客观存在的时空联系的重新安排。& Z+ P8 a! r3 @
% |0 `6 z/ A9 I0 I/ e. j
下面,我们谈一谈结构的安排问题。, F: ?7 S1 N$ K

6 q: F$ T8 o; c一、开头的安排( o3 E1 x  u5 [( G& L9 M9 P1 B

( \- i' S1 v# c3 m) q8 Y' m; l古人讲文章时,把开头称为“起笔”,并要求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一样精美。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高尔基认为:“最困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得好久的去寻找它。”由此可见,开头的作用是导入正题,有“一锤定调”的功效。这种功效决定了开头的文字不能过长,要精致凝炼,切忌累赘拖沓。. G/ X/ O$ F8 S7 Y3 b: ], h% ~) O4 G

. ~1 W3 g$ _, y3 B2 x文章的结构实际上是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整体。因而考虑开头也要考虑整体的布局。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头的写法要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常见的开头方式有:5 E# _  [, |% O- d; n; C) @

! {9 t4 k/ K# Z% x  b$ y$ M# f开门见山的写法:就是落笔入题,或说明缘由,提出论点,或言归正传,展开故事,或单刀直入,涉及对象。例如,韩愈的《说马》,一开卷就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一种直接谈“因”、直接寻“根”的方法,让读者首先认识到“识马”的重要,“识马”人的重要。我们再来看一篇为《谈变》的文章开头:+ d' s! k7 ], D/ k
* V3 b0 L& ]7 f' t2 C6 R
变者,宇宙之至理,进化之奥秘,社会之规律。“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古训,在流动不居的万事万物面前早已黯然失色。
% }& _& e2 [/ a) }2 t" S
6 {9 D) g# m, T" P* [' z8 f2 \/ R& k# r这几句话,肯定了变化的必然规律,否定了不变论的说教,开门见山地揭示了将要论述的主题思想。- ^0 `/ e( U2 v4 r
3 m& e/ b* D( y% ?
提出问题的写法:在一些议论或说明性的文章中,一开头不是直截了当地点明题意,而是提出一个问题,启发人们思考,然后在下文一步一步地分析或说明问题,最后完成解答或解决问题的任务。比如说,现在一些讨论素质教育的文章,一开头不是直接谈素质教育的重要或应试教育的弊病,而是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应试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有没有缺陷?为什么要提倡素质教育?”这一系列的设问,使人们开始思考教育的现状和出路。可见,设问有一种诱导、诱思的作用。
( q$ ~5 {) A# }0 G9 `1 c& F8 ^
. V9 y: ]4 E0 |5 {* k烘托气氛的写法:这种方式主要表现在记叙性文章之中。在开头或交待有关背景,或描写有关人物,或渲染有关场面,以求造成一种特定的情绪和氛围,导引读者进入作品所反映的情景世界之中。鲁迅小说《药》的开头便使用了这种烘托气氛的方法:
! K# M4 x0 Z0 p* b# ?* Q
. P+ l9 N1 M% p2 M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 Z" w6 ~7 l( o! i7 ?6 y
/ W9 c& L) R% _8 s8 _& `
作者笔下的这种气氛和景象,正好和华老栓一家悲惨的命运相对应。陆泰的《香雪海探梅》的开头,则是另一番景象:, X( }0 ?! D; r' w: O. R* q
# \) @1 G4 @5 V
姑苏城南的邓尉山,梅花盛开,独具风韵,正好填补了苏州冬景之不足,“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在残冬将尽的时候,我们兴致勃勃地作了一次探梅之游。
6 ]5 ]" K: k* m4 y0 |: L4 [: ]: Y) e  V- A6 P( w
这里写的景象虽然是残冬时节,但它对人的感觉是轻松而美好的。6 {& c1 O) _! e* `4 g

4 e& ?4 S6 _* a! V概括全文的写法:就是在开头将全文的要点部分概括地介绍出来,让读者有一个总体的印象,在正文中再具体地讲述这些要点。例如,有篇题为《“开卷有益”引起的思考》的杂文的开头这样写道:
3 h/ a0 _0 W" _; k, }9 U( m! G$ d( ?6 ^% |* C0 ]/ ]& d
“开卷有益”的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开卷”未必都“有益”。原因在于:一是要看抱着什么目的去开卷,二是要看开的是什么卷,三是要看开了卷之后怎么应用。) u# d7 Z  C/ M9 N7 B$ u% I

9 |" @( b4 n- X% G6 Z这个开头,分条将讨论的问题列了出来,概括性很强。+ `+ X' i# A2 `. U* L( b
# p, N6 z. b. N0 V/ O! t; Y: L/ h
引用、印证的写法:即在开头引用某一简短的材料,过渡到中心内容上。通常引用、印证的材料有:诗、词、曲、谣、名言、定理、寓言、神话、历史故事、作品情节等等。例如,一篇题为《谈人情世故》的文章这样开头:
  Z: M! M7 o& ?% {' o7 e- U6 u; `4 J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红楼梦》中的两句诗。人情世故是一篇“大”文章,一篇“活”文章,必须要到社会生活中去“写作”。
/ J, E$ I4 \1 [! i3 P- W/ u9 E$ t$ s( f, v1 b: U  b  a+ l! ~' W5 \2 }
这里引用名著中的诗句来引起话题,显得自然而熨贴。
$ b# o# M6 ^! Q- N' |3 U1 {% [7 S
- f& l" Q% f1 {& `7 q1 |2 S. f0 P二、层次和段落的划分. J3 T: I7 o* J) V/ Q, Q

) I$ F( R+ |* x, _/ L. x$ M层次是内容表述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完整的意义单位,段落是书面形式上以换行为标志的章法单位。层次体现了作者思路的走向和文章内容的逻辑顺序。段落可以看作是层次在文面上的反映。但由于作者处理段落的方式和习惯不尽相同,因而段落和层次之间并不完全对应。层次可以等于段落,也可以大于或小于段落。就文体而言,学术文章的密度大,一段中常包含几个层次,而小说的语句松散,几个自然段才组成一个层次。
% \' Q' n7 g' w) t
# z- X6 v  }' q6 x& T( A划分层次的根据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时间或空间划分,可以根据人物行为或事件过程划分,也可以根据情感意蕴或美学意向划分。划分层次时,要注意两点,一点是划分层次的根据要单一,一点是各层次的意义要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如果在同一篇文章中使用不同的标准划分层次,那么就会出现杂乱现象。如有人写自己的传记,一会儿按经历顺序写,一会儿按思想变化写,内容交叉重复,杂乱无章。判断层次意义的独立和完整,要联系层次与层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来看。有篇文章批评农村干部的不正之风,分了四层:搞生产相信群众——蹲办公室;看戏带领群众——坐在前头;看电影深入群众——坐在中间;赴宴会代表群众——大吃大喝。这种划分,表面上看似有理,实际上却不合理,因为第一层是工作作风问题,后面的三条同是生活作风问题。
4 I! O! p2 R) R( V# H' l7 s1 C9 P$ U7 {1 P) J5 e! T# i7 M/ x
段落的划分,比较自由。一般情况下,行文中承接关系需要过渡、转换时,都可以分段。在记叙性文章中,写到人物对话时,为了强调身份和语感,一句话、一个词都可以成为单独的一段。当然应用文和学术论文的分段,就要严谨了。
$ u+ E3 a* R  k$ l! Q3 _$ p, Y5 z8 c
三、正文内容的组合方式
: \. c0 Y8 r+ Q2 X9 _' E2 I2 _
6 h) f1 C8 E' W4 z3 }$ D纵式结构:以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安排层次。它包括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人物的成长经历过程,事理的逻辑顺序排列,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前后经过,等等。有一篇题为《曲折的故事》的小小说,用顺叙的方式讲了一个曲折的故事:7 g/ Y- V& q: U3 N/ m3 p0 n  [
! O: p) R4 {' C- J' @: A5 a1 P( {
(1)巴比与内弟去非洲打猎。
. r  F8 Q4 s! B: N3 U+ d" z& W- ~* Q( R+ a
(2)巴比遇狮而亡。) `  @! F1 p/ k' {: q
: j, D! h+ z: a
(3)弟急拍电于巴妻:“姐,巴死于狮。”
# j; @% _+ h! H; m# `. c* \1 K3 w- Y4 Q) R% a
(4)巴妻于悲痛中回电:“速寄尸。”2 z. \! v0 p- P! s% K/ r6 N# }

: _5 r( A- H" U(5)弟寄狮尸,巴妻收,急电:“弟误,寄巴尸。”, A1 t2 ~; Q9 \8 w
4 p; K* Z% B0 }' y, r
(6)弟复电:“无误,巴在狮内。”( y9 p3 o, ^! z) ^& A
1 c8 O; w8 j! Q: H2 X' O# b7 _! ~
这个有调侃味的“曲折故事”,全按时间顺序叙述。. |& J% q* s/ w& |9 `  m

5 g( c; N; F# o; ]0 U1 N8 [3 I( _! v横式组合:按事物的空间方位顺序或不同层面、不同类别安排层次。这种组合方式在说明文及议论文中较为常见。在说明类文章中,介绍地理环境、人文景观时,常按空间顺序安排层次。产品说明书中,常把产品分为型类、功能、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加以介绍。论证问题时,常需要条分缕析,如短评《可怕的爆竹》一文,把爆竹的危害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浪费,二是惹火,三是伤人,四是污染。这就是议论中层次的横面组合。: H# A+ i+ w* H' W1 h/ [4 K3 v2 Q
- x# A. t, E+ X( O- z8 U! [) u
纵横交叉组合:就是把纵、横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或在纵线中插入横线,或在横线中插入纵线。这种组合方式,一般出现于线索复杂的长篇文章,如小说、报告文学、史传等之中。
$ Y$ a% l3 `1 p+ b' x1 n5 `7 {7 Z6 E' |) \
四、结尾的安排
& Y- j. a9 @! E4 T' ^' h6 D; y
* z8 K+ W! P! {- }& i$ F9 h结尾在文章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开头。开头是“定调”,结尾则是“收口”。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历来的文章家,同样在“收口”处屡费周折,力图给读者留下余味。契诃夫在《给阿·谢沃波的信》中说:“我有一个有趣的……题材,不过还没有把结局想出来,谁……发明了新的结局,谁就开辟了新纪元。”收尾收得好,就能造成加深印象、发人深思的效果。收尾收不好,就成了画蛇添足或狗尾续貂,给人味同嚼蜡的感觉。古人讲结尾要如同“豹尾”,就是要求结尾精警有力,避免浮泛的毛病。我们看下面一篇《回忆老校长》的习作:# z# u. p) H# R) _7 o
$ ]' x' v/ O) K! U& L/ Y, X
几度春秋,给人无限的沧桑之感。老校长的身影早已消逝在茫茫的岁月之中,但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却深深地印在全校师生的心中。2 X  B1 [( f4 B. U. v5 D! K

/ F) m& Z- H, G0 q: G6 x3 }当然,老校长的事迹远远不止上述几件。他对别人就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工作就像夏天一样火热,他的精神永远鼓舞着全校的师生。我们多么怀念他啊!怀念他是为了学习他。
$ D4 v& j0 {8 h) l7 g1 N7 _" H5 k' W* a4 ^
这个结尾就很不精警,蔓延拖拉,节外生枝,不免有画蛇添足之感。8 V! o: Q& d' `9 J. h3 K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精彩评论18

正序浏览
xudaishunzi 发表于 2012-3-23 19: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soso_e179:}新手学习下、实践下
 
笨笨球 发表于 2012-3-24 16: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武汉小秘书 发表于 2012-8-22 11: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值得写材料的初学者学习借鉴。
 
山在那里 发表于 2012-8-22 14: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原来还有这些技巧,哈哈。
 
chenwei1980 发表于 2012-9-12 15: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好,非常好,非常受用,谢谢!
 
冯晓斌 发表于 2012-9-21 15: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到位,受教了,共同学习一下。
 
qjgdjbgs 发表于 2012-9-28 11: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学习了
 
lmxlw 发表于 2012-9-28 11: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殷婧岚 发表于 2012-11-11 21: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般皆有道,哈哈O(∩_∩)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73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