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复制链接]
网上秘书 发表于 2012-2-21 08: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媒体历来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1978年,光明日报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理论界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引发了全中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1980年代关于年广久的正面宣传,打消了千百万个体户们的疑虑,将属于“资本主义尾巴”的个私经济逐步正位;2001年,4分多钟的北京申奥宣传片让全世界深刻的认识了中国,央视今年的广告标王每秒价值668万元,广告资源招标高达126亿。正是由于有现代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全球性便捷性,人们感受到越来越紧密的社会生活,享受到越来越丰富的信息资源,世界越来越小,财富越来越多。, M& Z& H( q9 X3 `4 d
  但媒体并不仅有“正”效应,她在凝聚人心、创造奇迹的同时,还有我们基层领导干部不适应的一面。
- P. c( [) M( X& o1 S% n; h# {" o不愿与媒体打交道
% O( f% h* y/ p  d  今年10月份,省电视台记者到我老秘网区进行投诉性报道,当采访区直一主管部门负责人时,得到的答复始终是没时间,留给记者的是一种很不好地遇事推委的印象。实际情况是,在群众举报前,主管部门已会同乡镇组织人员依法进行了查处,只不过我们没有广泛宣传,附近群众不清楚政府的工作,查处的效果也不明显。从推进工作角度出发,省电视台的到来正是扩大政策宣传教育的重要平台,也是对本部门工作影响进行上门免费宣传,但由于部门负责人个人主观上不愿与媒体打交道,基层政府失去了一次在省台被正面宣传的好机会。. C4 |5 [9 i3 p- f" K  D6 J
  不愿与媒体打交道的基层领导干部在我老秘网区为数不少,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一是对媒体不了解,不懂得宣传的重要性;二是重“实”轻“虚”,不理解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性;三是狭隘理解媒体,以为宣传单位就是宣传主要领导,宣传个人就是搞“捧杀”。
# n4 T' w$ c" ]- m) K不会与媒体打交道* [6 M6 z. f8 d! a1 _. d
  今年7月份,省电视台记者在我老秘网区一个乡镇进行采访,主要领导认为是挑刺,言谈中带有敌意,介绍情况也是点到即止,不屑的态度,生硬的表情,让见多识广的记者疑窦丛生。实际上,媒体对新闻投诉事件,都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在采访上,也是先群众(集体或个人),后组织(政府或部门),为了保持不偏不倚、公开公正,媒体给当事的双方都留有话语的空间,只不过经常是群众的空间不够用,而组织的空间用不够,这种情形下记者进行深度或跟踪报道,有意无意会有倾向性,甚至于误导受众。
! T0 a9 ^) u0 @  今年10月份,一家报社记者到我老秘网区一个单位采访,主要领导很重视,安排了专人接待。负责接待人员,递烟端茶、热情周到,知无不言、有问必答,在客气地送走了记者后,结果收到的是深度曝光性新闻稿。
2 b% u/ G6 o9 B$ s  不会与媒体打交道的基层领导干部在我老秘网区也有很多,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一是对媒体的功能认识不足。正面和负面、支持和监督有时是相对的,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同样一个事件,从不同的目的、角度出发,可以给受众不同的新闻效果;二是与媒体的关系定位不准。媒体既会为基层工作摇旗呐喊、擂鼓助威,甚至歌功颂德、锦上添花,但更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针砭时弊,运用批判的武器醒人济世、激浊扬清,甚至于挖掘真相、判定是非,充分行使无冕之王的“第四权”,所以媒体与基层政府关系是动态的,有时是支持者,有时监督员,有时还想成为裁判员;三是与媒体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及时性不强。基层的重大决策、群众敏感的焦点热点等都需要主动宣传和及时宣传,把解疑释惑工作做在前面,把形成共识的事做的扎实,这决不是“被”聚焦、“被”报道所能实现的。& g* H! I5 N& X. ~" c
怎样与媒体打交道
  x. ~: T6 A* ~! i" Z  现在,基层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已经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应当怎么样做的问题。去年下半年,市内一所学校发生学生群体性事件后,省内外媒体很快就得知信息,其中安徽电视台于第二天上午就赶到了事发地。面对突发性事件,媒体的敏感就是我们的敏感。一是成立宣传报道组织,快速与外来媒体记者实现对接,引导社会舆论;二是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现实状态;三是实事求是地撰写新闻稿件,向社会公开事实真相,介绍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和具体做法。正是由于我们反映迅速、接触及时、准备充分,以公开透明的态度面对媒体,使省台记者减少环节、直面真相,将新闻报道的重点落在稳定人心上,从而为其它媒体的后续报道确定了导向。# c+ A7 D$ K4 a6 X1 N
  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重在掌握“第一新闻”的导向性。现代社会已进入一个无秘密可守的时代,而且只要是能吸引眼球的都能成为新闻。为防止媒体因得不到真相,而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以“据说”、“可能”、“也许”来推测,基层领导干部必须组织好权威性新闻材料,并在第一时间主动和连续对外发布,确保牢牢掌握话语权。
; p  l3 b0 X4 Z- l  应对投诉性采访要冷静沉着,重在以事实说话。群众有向媒体投诉、表达自身诉求的自由,媒体有采访编写稿件、真实反映情况的权利,各单位和部门有接受舆论监督、回应事实真相的义务。近年来,媒体到我老秘网区进行投诉性采访报道呈上升趋势,既有利益格局调整的影响,也有思想观念变化的因素。理论上说,任何权利都可能对其它权利造成侵犯,但媒体行使监督权利,对政府则是兴利除弊、防患于未然。当“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的理念成为领导干部的共识时,当投诉性报道成为媒体报道的常态时,体现的是公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的充分,体现的是社会政治文化的文明进步。基层领导干部必须科学对待投诉性报道,接受采访,态度热情目标端正,回答提问,言词精确以理服人,反省工作,心态谦逊以小见大。9 Z9 U5 g. }# l" E: {1 A
  主动邀请媒体采访报道。基层领导干部的媒体意识体现在,要善待媒体,为媒体提供方便的工作条件;更要善用媒体,以媒体为“放大镜”、“扬声器”, 引导公众思想,打造发展亮点。电视电台是媒体,报刊杂志是媒体,网络论坛、微博同样是媒体,基层党委政府要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获得媒体允中直守的支持往往就有事半功倍之效,要把新闻宣传的策划作为整体工作谋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上理直气壮地造势,战术上精密细致地给力,实现工作意图凸点显线扩面部署得当、分层推进。
' D4 |  J4 R' ?4 B% v
 

精彩评论2

正序浏览
网上秘书 发表于 2012-2-21 08: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从总理应对敏感提问谈领导干部的媒体意识+ q$ H3 C3 {) |  a

2 L0 k, R  T" P( C' s  b2 l26日,温家宝总理走进电台直播间,对房价这一敏感问题作了具体的回答,并承诺在他的任期内,一定要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并且表态“我还要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决不会退缩”。
! y  U- T* r; S2 ]7 m& Y: i# R, F2 U2 ]4 O/ Z" q) y$ @1 U' V
  温总理能够公开谈论敏感问题、坦诚面对媒体和民众,带给大家的是冬日暖阳。作为政府领导代言人,接受新闻舆论的监督,是应有之义。媒体行使监督权利,对政府则是兴利除弊、防患于未然。当“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的理念成为领导干部的共识时,体现的是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体现的是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
$ F+ x; F1 L: [5 a5 C+ A0 O3 E
! o6 c  O" }. V  领导干部的媒体意识主要体现在善待媒体上,为媒体提供方便的工作条件,并充分利用媒体的正面效应。电视电台是媒体,报刊杂志是媒体,网络论坛、微博同样是媒体,要把新闻宣传作为整体工作谋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媒体为“放大镜”、“扬声器”,引导社会舆论,全面优化发展环境。
7 [3 B5 K1 O# i" q/ p& {( O/ t6 _! s# m5 n  g+ I) ]
  领导干部的媒体意识还体现在正确上。媒体并不仅有“正”效应,在凝聚人心、弘扬正气的同时,还有我们领导干部不适应的一面。现代社会已进入一个无秘密可守的时代,而且只要是能吸引眼球的都能成为新闻。如何应对媒体的“据说”、“可能”、“也许”的报道,领导干部必须要积极而正确地应对媒体。面对突发性、敏感性事件,首先要冷静沉着,重在以事实说话。群众有向媒体投诉、表达自身诉求的自由,媒体有采访编写稿件、真实反映情况的权利,各单位和部门有接受舆论监督、回应事实真相的义务。领导干部必须科学对待诸类报道,接受采访,态度热情目标端正,回答提问,言词精确以理服人,反省工作,心态谦逊以小见大。- H, X# {( g/ R3 M; q# B% c6 O
 
 楼主| 网上秘书 发表于 2012-2-21 08: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6 Q8 i! O, J& B/ e# P5 q" \
: I+ r9 G' X, J3 R" w
领导干部对媒体认识上的误区
! ~. v: a6 T* k" C) U5 J/ b8 o: Y+ ~4 x& E
  有学者认为,有些领导干部对媒体和新闻舆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他们或不加区分,把所有媒体都当作党报党刊来看待,要求一律“正面报道为主”;或把媒体当作“敌人”,防火防盗防记者。在对“正面报道为主”的理解上,把“正面为主”等同于不允许有批评监督报道,把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对立起来。认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只能正面宣传,总担心舆论监督会影响正面宣传效果,影响唱好主旋律。, R1 X8 [1 ?& K) p& K9 F
; x1 C( T; `/ H
  有学者认为,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消极地面对媒体,是因为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1、他们感到,应对媒体是上级领导的事,是职能部门的事,他们不必也不便参与。2、坚持“多干少说”的传统,认为只要完成好任务就行,因此一再放弃“出镜”的机会。3、认为要做到不泄密、不出事,还是少说为佳,因此面对记者时总是三缄其口。
! O8 d+ P3 \% z3 m# ]6 ]$ J; u& g! M- L3 A
  领导干部不善于与媒体打交道的种种表现
' B8 D: u* i0 ?7 [: d1 n. P$ F) j4 B( @4 g8 Y
  有学者认为,一些领导干部对新闻媒体还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不愿意和新闻媒体打交道,对新闻媒体唯恐避之不及。有的对新闻媒体采取敷衍应付的办法,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不提供第一手的真实情况。甚至一些领导干部害怕新闻媒体,把新闻媒体视为“洪水猛兽”,对新闻媒体对一些“突发性”事件实事求是报道的愿望不予理睬,千方百计地封闭信息,寄希望于自然平息事件,“内部消化”,慢慢处理,其结果只能是越捂越坏、越盖越糟。" Y5 C; \$ @! O. ?+ x6 t

9 {3 `4 l% l" Y6 L  有学者认为,一些领导干部不善于与媒体打交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重“做”轻“说”,忽视媒体作用。2、不懂新闻价值,利用媒体不足。3、怕媒体、躲媒体。一旦出了“负面情况”,某些领导干部怕说错话给自己带来麻烦,于是不敢正面接触记者,回避记者的采访,出现了所谓的“防火防盗防记者”。4、堵、盖、封,施压制止媒体报道。5、应对技巧欠缺。有的领导干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过头、过激的话,而被记者原封不动地放到报道里,导致出丑。6、新闻礼仪欠缺。面对媒体人员拍摄时,有的领导干部缺少配合意识,使其在身体语言上暴露出不佳的公众形象。: T9 b5 D2 g1 N( X7 M; _

; E* M( Q  j0 T2 F9 }+ |  有学者指出,一些领导干部在当地出现“突发性”事件后,本来可以通过媒体准确地、有影响力地传达政府的意思,说服公众、动员公众与政府合作,共同解决危机,但他们却总是千方百计“捂着”、“掖着”、“盖着”,害怕新闻媒体报道,不向新闻媒体通报有关情况,致使一些谣言在群众中肆意传播,在网络中“满天飞舞”,群众、网民得不到真实信息,致使流言谣言错误地引导群众、网民的情绪,“突发性”事件逐步演变为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造成极其不好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社会财产损失。9 e# b) J) G' @+ t/ j
  还有学者认为,一些领导干部尤其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对媒体了解不多,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各种偏见和误解,不愿面对媒体,甚至讨厌舆论监督。具体表现在:1、使用令媒体和公众反感的语言。有的领导干部在与媒体沟通时往往使用“这个不报那个不报”、“明令禁止”、“无可奉告”之类的语言,不是把媒体看成一个合法存在的社会工具,而是在能够利用的时候利用,不需要利用的时候就“积极预防”,一旦出现了“负面情况”,便“主动公关”,甚至直接找到上级新闻主管部门,要求制止报道。2、出了问题企图掩盖事实真相。正面报道多多益善,负面报道严厉封杀。甚至有一些地方三令五申,没有上级宣传部门安排的采访一律不予接待。如发现有记者在其辖区内“活动”,要严密监视并在第一时间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出了问题不是积极应对,而是力图把盖子捂住,不让事情曝光于公众眼前。3、与媒体对抗。以老大自居,老虎屁股摸不得,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危机事件和来采访负面影响的记者千方百计阻挠推诿,粗暴干涉记者采访,甚至发生殴打记者的恶性事件。( @  N7 ]3 G7 q, `5 U

% n3 B) s: A/ i$ q0 r  应对媒体出现本领危机的原因+ R( f& f& m! b, u6 B

: p9 ]  I1 @! a3 H. ^  有学者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媒体是行政机构的延伸,政府用行政命令就可以指挥媒体,不存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的问题。所以,在以往干部培训中,没有专门教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媒体的课程,尤其是没有一门学科可提供这方面的培训,公共管理学没有涉及媒体的内容,新闻学是教如何当编辑记者的。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应对媒体时表现出本领危机的重要原因。
' b0 v+ T# T4 B- R* s& i. D5 D, t: b5 o
  有学者认为,领导干部不善于与媒体打交道的主要原因:1、缺乏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的领导干部中能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数量很少,大量的基层干部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没有进过高等院校,更没有机会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了。因此,出现不善于与媒体打交道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2、认识上有误区。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平时读不读报纸、听不听广播、看不看电视,对工作没有多大的影响。有的领导干部虽然有时也偶然听听广播和看看电视,但感兴趣的常常又不在新闻。有些领导干部对于“第四媒体”因特网还没有接触过,因此也就不知道其好处和作用了。3、有些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平时工作很忙,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难得有时间关注媒体。也有一些领导干部把时间花在迎来送往上,忙于应酬,也就没有多少时间去琢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的事了。
. |1 Z3 Q& W# I8 \9 r
$ L2 H2 f0 `% F" T# e/ J# ?  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应把握的原则
2 d) T: r$ t1 c3 L" N) Q* O* H7 r0 h. Q
  有学者认为,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应把握如下七个原则:及时原则,即应向媒体传递最新的信息,否则会失去时效性;真实原则,即信息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胡编乱造;统一原则,即信息要保持前后一致性,不能自相矛盾;主动原则,即要能做到有所准备与计划,不能过于被动;效果原则,即信息发布是要达到良性的社会价值,应以公众利益优先;合法原则,即信息流程要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走不正当的途径;适度原则,正反信息的披露要把握尺寸,不能有失偏颇。
5 Q4 {/ y6 l" L. M( L) |+ B" Q, i' q# t
  也有学者认为,面对媒体领导干部应掌握五种原则性方法。其一,抓住第一时间主动沟通。只有抓住第一时间主动沟通,才能抢占有限的宣传阵地,使负面的消息、不良的消息减少。同时还要注意口径的一致性。其二,尊重记者,热情大方,以诚相待。因为记者也是人,如果受了冷遇,或是受到不公正、不礼貌、粗暴的对待,那么记者就可能把这种怨气带到所写的稿子中去,就会激化矛盾。其三,牢记立场和角色,不信口开河。作为领导干部,位置决定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以个人好恶、个人观点来左右工作。任何时候,在面对媒体的时候都必须客观公正、事实清楚,同时要有保密意识,要自觉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注意保守工作中的秘密。其四,恰当运用外交辞令。对于敏感问题或是要求提供一些具体数据,而一时又无法或不能提供的,一定要表现出一种谦和真诚的态度,从而得到记者的理解。其五,熟悉内情,掌握大局。在接待记者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功课,该掌握的情况,一定要烂熟于心。要用语准确,恰如其分,让记者能够切身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称职的领导、负责任的领导。% C8 m. j- `( F, E
' q3 g( W) w6 x+ r& {
  领导干部提高与媒体打交道能力的实现途径7 ^6 o" M4 r6 R
' Y0 M- s: G2 Q$ l; ^/ b
  有学者认为,领导干部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强化五种意识,一是要强化开放意识,二是要强化学习意识,三要强化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四要强化民本意识,五要强化礼仪意识。
7 Y% Z- z5 w, b7 I
- t- o" }) Y; O9 H1 V  有学者认为,提高媒体应对能力有如下几个有效方法:一是建立良好的媒体公共关系,二是建立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三是提高危机事件中应对媒体的能力,四是提高应对记者的能力,五是提高应对采访的能力,六是提高应对负面报道的能力,七是提高塑造媒体形象的能力。
6 I- Q9 S. M( H  }( E7 `4 y
9 F( C3 x: Q2 e- J. j- h2 D  还有学者认为,提高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深化和普及“政府新闻学”学科。还有学者认为,提高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关键是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和管理互联网的能力,提高领导干部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舆论引导的能力,提高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综合素质。(作者:官盱玲)% r4 D6 U7 j9 P; e- ]

, x8 u; N+ N5 v" W4 {) j  u$ C. m/ q" v6 J, V/ S: Y8 d
2 A$ o* X1 D3 K1 F9 j# L2 v! g
6 K0 A1 s: _+ i# f  V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6粉丝

1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