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社会发展] 贯彻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调研报告范文

[复制链接]
宁泰秘书 发表于 2012-1-20 08: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关于汾西县农业科技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汾西县农委   陈秀珍



为促进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实施五大战略,提升我老秘网县农业科技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按照县政协汾协发(2011)13号文件安排要求,政协汾西县委员会成立调研组于10月27日对我老秘网县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第一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汾西县农业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老秘网县坚持以“抓产业,建基地、上龙头、求高效、重生态、保安全”的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全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特色产品规模化生产趋势凸显。

我们通过采取用足用活国家各种补贴政策,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强化有机旱作农业等关键技术措施,使全县粮食总产在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稳步增长,同时,加快推进了农业种植业优势区域发展,现基本形成了南部小麦、北部玉米、中西部小杂粮三大粮食生产优势板块,连续三年实施了小麦、玉米、苦荞三个万亩粮食丰产示范方建设,提升了全县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

特色农业也呈现出规模化发展态势,“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凸显,以段村、羊反、云城等为主的食用菌种植;以张泉、申村、后义村等为主的金银花、远志**材种植;以太阳山、南庄、前加楼等为主的肉鸡养殖;以王堤、白衣、柴洼庄等为主的生猪养殖;以师家崖、涧子里、盈村等为主的养羊业;以徐庄、岭南等为主的黄牛养殖;以冯村、野村等为主的栽桑养蚕;以马沟、郭家庄等为主的设施蔬菜;以宋家庄、大吉利、蔡家坡、它支等为主的核桃栽植,一批特色农业专业村、示范村如雨后春笋,应拥而生,发展势头正旺。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到目前,在全省“513”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我老秘网市市级龙头企业共9家,其中我老秘网县就有2家,即晋西核桃食品有限公司、山西龙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且洪昌肉鸡养殖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申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均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方式进行,为我老秘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55家,其桥梁、纽带、服务和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有效地带动了千家万户进入市场。

“晋西”系列产品,“龙荞”系列产品、“菊花山”核桃、“姑射”虫子鸡蛋、“荣海”土原蜂蜜、“麒麟”小杂粮、“尧月”兔肉、“众心”茧丝等加工农产品已进行了商标注册,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显著,部分产品已进行了“QS”和绿色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高。“菊花山”核桃、“姑射”虫子鸡蛋已被列为省级地理标识农产品行列。近几年来部分产品先后参加了中国(长春)、中国(北京)、中国(山西)等地举办的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

(三)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示范辐射效应正在逐步扩大。

近年来,我老秘网县农业新技术推广步伐不断加快,立体间作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先玉“335”玉米良种推广,优质旱地小麦地膜覆盖,魏丰一号优质苦荞品种示范种植,土地深松旱作农业技术,核桃高枝换优,嫁接扁桃种植示范推广,大棚食用菌栽植,“135”保健养猪,种母牛繁育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得到重点应用,农业产出效益明显增加,特别是我老秘网县农业科技推广获得了农村技术承包个人奖,国家级技术市场奖。

二、         当前汾西县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我老秘网县农业科技发展已经迈开了可喜一步,部分资源优势、人文优势、政策优势得到了发挥,但仍蕴藏的巨大优势和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我老秘网县县域内是一天然太阳坡,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面积宽广,适宜于小麦、玉米、小杂粮、**材、核桃、红枣、薯类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动

新的一届县委县政府“十二五”期间提出实施“五大战略”的宏伟构想,其中在农业富民战略中对今后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提升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目标,为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在科技为先导引领,政策为主导推动,利益为根本驱动的前提下,全县120个行政村都具有产业基础,且初具“一村一品雏形的特色产业显露端倪,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很好基础。

(四)农业新技术运用与推广势头强劲

到目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已从体制上、规划上有了较好基础,开局良好,广大农民群众已经认知,产业发展中科技贡献份额逐年加大,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了坚强支撑。

然而我老秘网县农业科技发展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现代农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着眼点和立足点没有完全找准,农业部门协调配合需要更加统一。

虽然近年来,政府对“三农”十分重视,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兴农方面没有制定出完整的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投入只偏重基础建设开发,各乡镇对本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目标不够清晰,涉农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资金难以整合,各自为战突出,因此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没有统一规划目标,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不足,举步维艰,基础脆弱,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我老秘网县农业项目长期以来重基础建设,轻产业发展,重传统产业生产,轻科技提升,使农业产业化规模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基础薄弱,加之各类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增收增效。全县10万亩沟坝地,可谓旱涝保收,但种植单一,传统耕作方式占主导地位,产业发展滞后,难以产生经济效益,龙头企业只能维持现状,扩大再生产能力较弱,小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生存困难。

(三)农业生产组织经营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尽人意。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层次较低,目前我老秘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以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和组织农产品统一销售等初级合作为主,而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农民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开展的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还很不规范,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力度不够,各级财政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较少,有关部门对合作社的扶持没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农技推广体系与服务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在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被“转、并、撤”,乡级农技推广“网破线断”状态,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没有形成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不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作用,县直涉农部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短缺乏、老化、青黄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励机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五)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不完善,门槛高,农业企业和农民融资困难。

一是小额贷款公司少,农民创业缺乏启动资金,商业贷款程序繁,利息高,担保困难,不能适应农业季节性所需的企业资金需求。二是门槛高,贷款数额少,由于农业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等不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

(六)农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土地流转渠道不畅。

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要求土地集中连片开发,现行土地政策是承包到户,土地经营权可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进行流转。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农民小农经济意识淡薄,存在恋土情结和“红眼病”现象,加之土地流转费相对较低,农民担心今后的保障问题,而不愿进行土地流转,从而使土地难以有效的集中,形不成规模经营,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七)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链延伸不长

农产品加工领域,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完整产业链系统没有建立,

产品流通领域也缺乏完善的物流系统。

三、         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加强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

各级领导应该充分重视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协调全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二)制定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应该抓紧组织农业各相关部门充分调研全县的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我老秘网县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编制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有序、可持续。

(三)加大农业科技发展投入,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围绕粮食、干果、**材、食用菌、特色养殖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推进基地建设,提高基地标准、规模和档次,打牢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强力推进农业招商,以招商推介会等为载体,紧盯大型龙头企业,主动对接,力争在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上实现新突破。准确把握国家新的投资重点,完善项目储备,进一步加快跑省跑部力度,争取更多对农业发展具有支撑性的项目落户我老秘网县,适时举行和参加名优产品展示展销会,做大做强产品品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实现品牌效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产业前景好、市场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促其扩规模、提档次、升水平,提高其辐射带动力。

(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

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能力,出台并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完善网络服务平台,创建农产品产加销和信息化服务新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五)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农业科技人才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乡镇站、区域站建设,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大力推行农技人员联合作经济组织,联企业、联基地、联专业大户制度。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和植保专业化防治体系,提高社会化水平。加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不断增强农民科学生产和就业创业能力。

 

精彩评论7

正序浏览
宁泰秘书 发表于 2012-1-20 08: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近期,市府办会同科技局、经发局、乡企局和农林局等部门,对全市2003年的科技工作以及2004年的科技工作思路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1年科技工作概况
2011年,全市科技工作以服务经济建设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较好地发挥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科技工作继续在省、扬州市处于领先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高新技术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截止10月底,东宝农药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诚德集团J55套管等10个产品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全市经认定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4家、高新技术产品累计达80个,初步形成机电、化工、环保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群。1—10月,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值14.2亿元,同比增长32.3%,占扬州市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的24.2%,名列扬州各县(市)第一;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5.6亿元,占列统工业总产值的11%,同比增长30%;全市产值前20强企业中,有5家为高新技术企业,分别是诚德集团、华伦化工、长青集团、中惠集团和天雨集团。
2、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企业共与10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各种合作关系,特别是与中科院的合作取得新进展,有60多家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其中扬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达10家,14家高新技术企业都有研发机构,如雷宇公司的高电压设备研究所、亚威机床的博士后工作站等。2003年,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18家,累计达46家;积极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启动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项目。企业研发投入加大,全市14家高新技术企业、46家民营科技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都占到销售额的5%以上,江佳公司全年的科技投入达1000万元以上。农业依托各类科技园区、种养殖示范基地,共推广花木、蔬菜、水产、畜禽等新品种142个,应用种植、养殖新技术33项,申报“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2个,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36个。技术创新提供了丰富的上争项目源,预计2003年共申报省级以上各类计划项目可达100个,落实国债、贴息等各项政策性资金3000万元,项目上争数和资金额比2002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亚威集团的“同步折弯机”等7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立项总数名列全省各县(市)前列。
3、知识产权工作取得突破。以省知识产权试点市建设为契机,市科技局等部门加大了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推进力度,初步建立了知识产权与经济、科技协调发展的新机制,知识产权工作稳步健康发展。申报省著名商标5件、扬州市知名商标16件,累计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6件、扬州市知名商标30件;申报省名牌产品10件、扬州市名牌产品3件,累计被认定为省名牌产品9件;申请专利310件,是去年同期的3倍多,位列苏中、苏北县(市)第一;专利涉及农业、工业、卫生等多个领域,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5件;通过专利转化,预计全年可新增利税3000多万元。
4、科学普及工作成效明显。以提高市民科学素养为宗旨,着力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科学普及工作获得省级表彰。一是依托载体普及。通过农业科技110、农民电视课堂等载体,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二是突出重点普及。二季度,围绕“依靠科学、战胜非典”主题,市卫生局、广电局、科技局、教育局和江都报社等单位,协同动作,强势推进,普及“非典”防治知识。三是全民参与普及。分行业、分层次开展科普活动,送科技下乡镇、进社区,全年共组织各类技术培训班、科普讲座、报告会、科技咨询活动1000多场(次),印发各类科普资料50多万份。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科技进步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有: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份额偏低,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含量项目不多;全市科技投入不足,特别是科技三项费明显偏低等等。这些问题都待加以改进和解决。
二、2004年全市科技工作的思路和目标
全市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市委确定的实现“两个率先”、力争“两个提前”总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会议精神,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产学研合作的双突破,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全市科技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继续在扬州保持领先地位,技术进步对工业、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各提高1个百分点;培育和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高新技术产品30个、民营科技企业10家,力争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立项10个,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个,申请专利300件。
围绕上述总体思路和目标,努力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1、着力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省委书记李援朝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会议上指出,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全面应用高新技术,是江苏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客观战略选择。我老秘网市工业基础较好,但装备技术水平较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是我老秘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战略选择。一是抓好高新技术项目上争工作。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及近两年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中,选择一批资金投入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进行包装推介,积极组织上争,力争列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争取国家无偿拨款、国债、贷款贴息等各类政策性资金的支持。二是抓好重点领域推进工作。选择机电、医药化工、新材料等项目作为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领域,瞄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强化产业指导,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着手,加快机电产品、新型医疗器械、国家一、二类新药、无公害农药、新型防腐涂料等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努力形成一批新的高新技术产品群。三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机械、冶金、化工、电子、造船、医药、轻纺等行业中,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用高新技术系统改造一批优势企业,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加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施力度,广泛运用CAD/CAM、ERP、CIMS(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企业资源计划、集成制造)等,提高企业产品设计、开发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建设一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四是落实配套政策支持。积极落实国家、省关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税收、贷款和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政策保障。
2、强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一是为技术供需双方牵线搭桥。市科技部门要调查、汇总全市的科技需求信息,搜集掌握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资源信息,特别要结合全省实施的与“两院两校”及俄方合作的战略,分别建立供需信息数据库,及时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提高合作成效。二是突出成果转化和利用。重点在机械、电子、化工、环保等行业中,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30家企业进行分类引导,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加大提供技术咨询、共建产学研基地、开展人才培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工作的力度,力争有20项科技成果在相关企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启动、技术扶持等手段,促进民营企业向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鼓励各类科技人员自己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按规定给予优惠政策扶持,全市力争申报和认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0家。
3、强化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是核心竞争力,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必须加大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推进力度。一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制。以成立市知识产权局为新的起点,完善制度政策,深化宣传发动,硬化经费保障,强化人员培训,创新工作方法,开拓工作局面;建立由市科技、工商、文化、质监等部门组成的全市知识产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提高组织程度,形成各方齐抓共管知识产权工作的新格局;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把知识产权工作纳入科技工作全过程,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二是突出专利管理工作。帮助重点企业特别是4家省知识产权战略计划推进企业完善专利管理工作,做到人员、制度、经费、机构四落实,发挥好典型示范作用;依据《江都市专利申请资助和奖励实施办法》,加大对专利工作的扶持和鼓励力度,推动专利的申请和产业化。全年完成专利申请量300件,培育当年申报量10件以上的专利大户企业10家。
4、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继续抓好品种、技术、知识更新三大工程,以农业示范园区科技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企业化、投入科技化、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抓好现有的高效苗木花卉、银杏苗木、特种水产等9个省、扬州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通过加强资金、技术集成度,加强管理,把园区建设成为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操作、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基地。重点提高和充实江都高效苗木花卉科技示范园,扩大影响,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加强同中科院南京植物所、南农大、省农科院等农业院所和高校的联系,引进项目,进行示范,适时推广。拓展科技兴农服务领域,培育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农产品的深加工,培育有较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的农副产品。加强农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建设,力争培育5个以上农业“三品”,制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5个。强化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以科技和信息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政府服务组织、科研机构和农民之间双向交流的机制。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以培养农民技术骨干为重点,组织实施“绿色证书”教育工程,全年培训1000人。
5、大力开展科普工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科普法》,以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为目标,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种养大户为重点对象,深入开展先进实用技术、经营管理和相关法律等知识培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以社区为科普主阵地,着力提高城区居民的科学素养。三是以农业科技110、农民电视课堂等为有效载体,为农民致富提供科技服务。同时,办好科普宣传周活动,继续争创科普工作全国先进县(市);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集中组织2-3次相关科技突出宣传活动。
三、加快全市科技进步工作的几点建议
1、建设沿江开发区高科技产业园。事实证明,园区经济是我老秘网市经济发展的亮点,是技术、资本等要素有机结合的载体。建议市政府在沿江开发区中启动建设高科技产业园区,其功能定位:(1)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的平台。园区作为吸引科研院所、科研专家和高层次科技人才来我老秘网市创业的基地,实现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的有机结合,推进产品研究、设计、开发与制造一体化发展。(2)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基地。重点吸引电子信息、新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项目在高科技产业园区内研发孵化,实施产业化,在提升沿江开发科技含量的同时,充分发挥高科技产业园区技术集聚、示范引导和经济扩张的功能,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一批有较大规模、有较强竞争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3)落实优惠政策的特区。由于种种原因,国家和省有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政策没有得到较好落实。建议在高科技产业园区内严格落实优惠发展政策,发挥好优惠政策对科技进步的引导促进作用。高科技产业园区的产业规划、项目引进、政策落实等具体工作可在市沿江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科技局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2、强化科技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工作。科技进步关键是人才。我老秘网市每万人口中技术人员数只有66人,在经济领域直接从事科技研究的更少,只有7人左右。因此,要努力营造培养人才和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一是强化对企业负责人的培训,提高其科技素质,不断壮大想发展、会发展、快发展的企业家队伍。二是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包括已经退休的科技人才作用。三是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聘请科技顾问,采取联合开发项目、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形式,解决企业亟需的人才。四是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人才库和人才需求库,为企事业单位引才招才提供快捷服务。五是引导企业加大对管理者和劳动者培训力度,不断更新知识,逐步壮大企业自身的人才队伍。
3、加大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和考核力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与镇、部门之间的科技进步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各级领导的科技意识,强化镇、部门抓科技进步工作的责任,切实把科技进步工作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议市委、市政府将科技工作作为考核各镇、各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工业、农业和民营经济的考核指标体系中,增加科技进步工作考核项目,加大分值和权重,加大考核力度。同时,将科技部门列为组织双文明考核的成员单位,突出作为第一生产力主管部门的主体地位,提高科技工作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4、加大科技投入、政策引导力度。建议市政府协调科技局、经发局、财政局等部门,研究有效措施,不断完善社会广泛参与的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入机制。首先,逐年提高市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接近国家和省所要求的1.5% 的水平。其次,充分发挥科技三项费用在推进技术创新中的引导作用,在企业申报科技项目、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引进科技人才时,运用科技三项费用给予资助和奖励,以最大限度地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第三,制定相关的财税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列统企业的研发投入达到其销售总额的3%以上,重点企业达到5%以上。积极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宽松的创业环境,帮助申报国家各类技术创新项目,并在贷款、担保、贴息、服务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楼主| 宁泰秘书 发表于 2012-1-20 08: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们在近期对本市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 一、余姚市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现状

 (一)多元化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目前,余姚市已基本形成多种科研主体共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格局。从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主要力量有:

 一是全民事业性农技单位。包括市农科所、农技总站、林技总站、畜牧兽医局、水产中心、种子管理站、机电排灌站、农机总站、乡镇(街道)农办和农技服务中心,共有在编在职农技人员323名。据调查统计,自2001年至今,全市全民事业性农技单位已单独或联合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项目140多个,还有70多个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项目正在组织实施中。其创新及推广项目的内容主要有:新品种引进、试栽试养、繁育选优及示范、推广;优质高效种养殖技术及轮作套种套养模式研究创新及推广;农业生产机械化、设施化研究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推广;围绕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开展知识性、技术性培训等。

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市级以上的89家农业龙头企业,尤其是一些产销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已步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营绩效的发展轨道。近几年,许多农业龙头企业重视科技创新,通过多种方式与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合作,培育种养新品种或开发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深加工新产品,成为发展势头强劲、且触碰农业科技前沿的创新力量。

 三是涉农民营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市内已有涉农民营科研组织24个、农业类行业协会6个、专业合作社78个。这些民营科研组织、专业合作组织涉及菜、果、茶、畜、禽、渔和花卉、农机、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围绕发展、增收,积极地开展行业性、专业性的农技创新与推广,其科技投入在逐步加大,创新能力在逐渐增强,已成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新生力量。

 四是众多小规模种养殖经营户。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中,为数较多的经营户增加了收入、尝到了甜头,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

 (二)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科技创新成果

 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获奖项目众多。自2001年至2006年,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宁波市级科技进步奖7项;余姚市级科技进步奖25项。申请获得国家专利19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11项。被列入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的有4项;被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的有24项;被列入宁波市级科技计划的有52项;被列入余姚市级农业星火计划的有207项。

 2、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已取得多项创新突破

 种植业、林果业的创新及成果主要有:葡萄、榨菜、茭白、水稻、棉花、茶叶等新优品种引进、繁育、筛选及推广,杨梅、红枫栽培技术的创新及推广等,均取得了改善品质、增加产出、节省工本、扩大销售、增加收益的成效,尤其是临山镇部分葡萄栽种户和四明山镇部分红枫栽种户,每亩的年均收益达到了1万元以上。

 畜禽饲养业在番鸭、土鸡、三黄鸡、白鹅等良种引进、选育、推广及养殖模式探索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扩大了畜禽良种覆盖面,提高了饲料转化率,降低了畜禽疫病死亡率。

 水产养殖业的创新及成果主要有:池塘、茭白田套养生态鳖技术研究与推广,鳜鱼规模化安全高效养殖技术研究,南美白对虾套养生态鳖技术研究与推广,均使养殖户增加了收益。

 农业机械化的创新及进展:自2001年以来,全市共推广应用新式农机9427台(套),改良250多台(套),由市农机总站与其他企业、单位联合研发推广6000余台(套)。目前,全市在收割、耕作方面的机械化水平已位居全国前列。

 农业生产设施化的创新及成效:喷滴灌现已在竹笋、茶叶、蜜梨、葡萄、杨梅、蔬菜等栽培中安装2.8万亩,使农作物增加了产量、提升了品质、提高了售价。竹园、果园、茶园、菜园等安装喷滴灌设施后,年亩均能增加收入约580元。棚架设施和套袋技术,已在蜜梨、葡萄等果树栽培中应用推广3000多亩,年亩均收入达5000—6000元。

 农业龙头企业和民营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在种养新品种引进及筛选繁育、深加工新品研发、主打产品生产过程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均有多项创新。由宁波天邦股份有限公司与几所高校、研究所联合实施的“海水生物活饵料和全熟膨化饲料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项目,获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申报发明专利并获授权5项,近三年中共实现直接经济效益3.39亿元。市禽畜病防治研究所研制的“三包病治疗剂”,几年来已为市内外有效防治浆膜炎病鸭2310万羽,为养鸭场减少经济损失2.3亿元。

 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品牌建设成果:目前全市已建有万亩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5个,其中宁波市级万亩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7个;制订农业生产技术操作规范29个,制订农业生产地方标准20个,无公害农产品43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8个,创国家A级绿色食品63个;农产品注册商标累计542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3个,省著名商标13个,宁波知名商标21个;共创宁波市级以上名牌产品44个,其中中国名牌2个,省名牌14个,宁波名牌28个。

 二、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面临的困难及存在问题

 近几年来,余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强领导,增加投入,稳定队伍,激励和营造创新氛围,全市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全市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与建设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 1、农业种养加经营主体的科技创新力量不强。目前,为数众多的土地承包者经营规模偏小,而且相当一部分农户承包地经营副业化,缺乏农技创新动力;农业类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初创阶段;农业龙头企业目前阶段在科技创新上作较大投资、取得创新成就的企业还不多;涉农民营科研机构数量少,科研能力还很有限。

 2、乡镇(街道)事业性农技队伍人员不足、知识老化。目前乡镇、街道农办和农技中心队伍稳定性较差,在岗人员被抽调从事其他事务的较多,导致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弱化。多数乡镇(街道)在岗农技人员大多年龄偏低、知识老化,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 3、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管理、激励机制存在缺失。各乡镇(街道)农技创新与推广不平衡性明显,部分乡镇(街道)的农办和农技中心绩效较差;对乡镇(街道)农业科技人员考核激励机制不够有力,导致农技人员创新热情不高。在实施“车改”中,有一些技术职称为中级、副高职称而没担任行政职务的农技人员,只拿最低档车贴,挫伤其工作积极性。

 4、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财政扶持资金还较紧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项目列入市科技计划的项目偏少、扶持资金不足,2001—2006年六年中,全市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科技“三项经费”,市财政投入总额为25666万元,其中农业科技项目投入只占科技“三项经费”的6.14%;对先进农业机械及设施的财政补助资金偏少。2007年度市财政在支助“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方面的资金共400万元,而本市要更新的茶叶加工机械数量较多,喷滴灌设施需要量较大,财政补助资金显得偏少;必需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仪器设备不足。现阶段,农业科技研究已转变为定性定量分析,尤其是要进行农产品品质改善和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标准方面的研究,需要借助仪器设备对农产品作生化成份营养成份分析、农药残留量分析、土壤分析、水分湿度纯度测定等方面的鉴定及其比较,而市内农技单位和市质监局、环保局、贸易局这方面的仪器设备欠缺。

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对策建议

 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领导,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步伐,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余姚市委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的重要抓手之一。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 (一)继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多元化、内容多样化

 着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多元化。要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涉农民营科研机构和专业合作组织、全民事业性农技单位,根据市场需求和科研条件,制订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目标,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活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扶持和激励政策。强化政府及其科技、农业等职能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引领、协调职能,开拓农业科技创新的合作途径,搭建多种多样的科技合作平台,增加交流、沟通和合作的机会,着力促使市内各类组织和机构与国内外科研院所以多种形式联合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在充分发掘市内创新潜力的同时,积极借助外地的科研力量和科技成果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发展现代农业。

 拓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根据我老秘网市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趋势,农业科技创新要重点研究动植物新优品种的培育或引进、繁育、筛选及推广;优质高产高收益种养技术和套种套养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引进和深加工适销新产品开发。还应不失时机地拓展到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引进与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农产品保鲜、干燥、杀菌、防腐技术研究与推广;种养加设备设施的现代化;高效率用水与地力培育;科学施肥与科学用药;生物质资源的转化;农业循环经济研究及面源污染防治;信息化技术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应用等。农业龙头企业应以企业增收为目标、以进一步提升加工品的质量档次和开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为重点,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农业科技的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进而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全民事业性农技单位也应积极地创造条件向集成创新、原始创新迈进。

 (二)建立健全对事业性农技单位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规划及监管机制

 加强领导与监管。建立由市府办牵头、市级涉农部门参与的市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领导小组及其例会制度。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市农业科技创新的中长期规划;审定市直部门及其下属农技单位、各乡镇(街道)农技服务中心的年度农技创新及推广工作计划,向市政府提出市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方案;考评和督促市级、乡镇级全民事业性农技单位的创新及推广工作。

 建立事业性农技单位开展农技创新与推广的工作计划制订及报审制度。市农林局、农机局、水利局直属的站、所和乡镇(街道)农技服务中心,都要根据本市或本区域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本单位的职能和本单位开展农技创新与推广的可能,制订本单位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年初上报市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领导小组审定,年终接受市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领导小组考评、督查,其考评成绩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乡镇(街道)和市直部门政绩考核的计分范畴。

 建立农技推广人员责任制度。贯彻落实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的意见》精神,根据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性质,将现有市级、乡镇级农技人员分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三类进行管理,明确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制定并落实相关的管理、考核及督察制度。

 (三)改善对事业性农技人员的人事管理和培训激励

 确保农技单位有必要的工作人员专职从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建议市人事局根据各乡镇(街道)的农业特色及发展趋势,分别核定各乡镇(街道)“农业经济办公室”和“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中负责种植、林果、畜禽、水产、农机、水利等农技和农经的人员编制额,配足配强农办人员尤其是农技人员。贯彻落实农技人员人事管理实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规定,市级或乡镇(街道)农技单位因人员转岗、退休、辞职等所产生的缺编名额,原则上由市人事局面向全社会招考高等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予以补充。

 提升素质更新知识。市级农技主管部门要重视对农技人员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继续教育,每年向农技人员提出自学任务,组织开展请专家授课、横向交流、外出参观考察等集中培训,选送农技骨干赴国内外高校或科研机构短期进修。要积极引进高素质农技人员,应优先招用农业、林业、水产、畜禽、农机专业硕士生和本科毕业生,以提升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

 加大对农技创新与推广的激励力度。为调动农技人员开展农技创新与推广的积极性,要适当放宽全民事业性农技单位评聘高级职称农技人员的名额限制;由市科技局每年组织评选的市级“科技进步奖”、“科技创新成就奖”、“科技创新推动奖”,在坚持面向全社会、各行业、多种经济成分推优评奖原则的前提下,要适度放宽农业类科技创新与推广得奖名额总数,以鼓励农业这一基础产业、弱质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推广;由市农林局每年牵头组织评选的市级“农业丰收奖”,调改成面向大农业和市内事业性农技单位、农业龙头企业、涉农民营科研机构、农业类专业合作组织评奖;由市农林局牵头组织评选的“十佳农技人员”由每二年评选一次改为每年评选一次,面向市内全民事业单位中在评奖年度内有科技创新与推广显著成绩的人员评奖。同时要缩小事业性农技人员与机关行政人员的待遇差,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 (四)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资金支持力度

 适当增加对先进农业机械购置和农业设施建设的财政补助资金。建议财政追加茶叶加工机械更新补助资金、喷滴灌设施安装补助资金和渔塘底部充氧设施安装等补助资金,以加快先进农业机械和现代化设施在农业生产与加工中的应用和普及。

 逐步改善农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的设备条件。建议市财政每年新安排农技科研仪器设备购置专项经费,使市级农技单位能根据需要逐年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同时,将市农林局、质监局、环保局、贸易局、商检局等部门及相关下属单位中有关农产品分析检测的仪器设备,让市内分属于不同部门、不同经济成分的单位共享,为企业、民营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和事业性农技单位低收费地提供分析、检测、鉴定等服务。

 加大对各类组织申报并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项目的支持力度。为促使全社会重视农业科技创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涉农专业合作组织、涉农民营科研机构和全民事业性农技单位积极申报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项目,支持其开展科技创新与推广活动,建议市财政加大对农业类科技创新与推广项目的资金扶持;市科技主管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适当降低其列入市科技创新扶持计划的“门槛”,增加列入市级科技创新扶持计划的项目数,并适当提高其资金支持额度。
 
 楼主| 宁泰秘书 发表于 2012-1-20 08: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而“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现有资源,挖掘潜力,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提高农业发展综合效益和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遵义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就

“十五”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科技工作方针,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农业农村工作重点,以创新为先导,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为手段,先进实用技术为依托,农业科技增收为目的,农业科技成绩显著。

1、种植业科技以“种子创新工程”,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组装配套和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为手段,促进了粮油增产增收。“十五”期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140万亩,良种良法使产量稳定增长,平均为310万吨;油菜、烤烟、辣椒、茶叶等传统优势农产品得到巩固提高;新的种植技术使商品蔬菜产业异军突起;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并逐步优化,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由以粮、油、烟为主调整为粮、油、烟、椒、菜、饲料(草)、绿肥、药材等为主的多元结构,药、竹、畜和传统优势农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渐成规模。

种植业耕作制度改革多元化,复种指数达到2.86。主要农作物的良种普及率得到稳定提高。与良种组装配套的高产、保优、无害化、节本增效等多项农业适用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普及,种植业科技成果硕果累累,2001年以来我老秘网市获得部、省、市级农业科技成果达20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6%,农业科技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民负担得到进一步减轻。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千家万户与千变万化市场对接的桥梁,改变了分散农户在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科技进步使畜牧业实现了五大突破。 一是新的畜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畜牧业发展的增长速度实现了突破,主要生产指标达到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二是防疫技术的创新使动物防疫工作实现了突破,全市辖区内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应急机制逐步完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逐步健全,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动物防疫的整体能力明显加强。三是畜禽良种工程建设实现了突破,基本形成了全市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四是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突破,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正在形成。各地通过积极推行适度规模养殖,鼓励有条件的镇村建设养殖小区,结合沼气能源工程、人工种草工程、稻田生态渔业工程等方式发展“畜、沼、粮、草、渔”良性循环的生态畜牧渔业,逐步推广适度规模养殖模式,采取自动料槽、自动饮水器等节料、节水设施,促进了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逐步转变,即由附带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由分散粗放养殖向区域化集约化养殖转变,由自发养殖向组织化养殖转变,由家庭(大户)养殖向工厂化养殖转变。五是全市生猪出栏率实现了突破,越过100%的大关。由2003年的96.59%的出栏率提高到2004年的106%,提高了9个百分点。

3、林业科技促进了林业“六大工程”实施和“五大转变”。“十五”期间,全市新增有林地215.7万亩,新增森林覆盖率4.9%,使全市森林覆盖率由“九五”期末的37.8%上升到42.7%,实现年递增一个百分点的预期目标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实现了从“九.五”期间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竹产业、森林旅游业、特色林产品生产为主的历史性转变,“黔北20万吨竹浆林纸一体化项目”、“黔北12000吨方竹笋保鲜加工项目”已启动,为竹加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水利科技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的抗灾能力。建国以来至2004年底止,全市共建成水利工程26869处(其中蓄水工程9431处,引水工程13941处,提水工程2444处,水轮泵工程1053处)。蓄水量为28.811亿m3(其中乌江渡23亿m3)。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9.19亿m3。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47.58万亩,农业人均占有0.42亩;保证灌溉面积达到213.84万亩,农业人均占有0.36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2.23万亩。

5、农机科技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截止到2004年底,农机总动力165.35万千瓦,拥有各类拖拉机1.46万台,种植业机械0.55万台,排灌机械3.71万台,植保机械0.23万台,收获机械120台,脱粒机械1.68万台,加工机械7.54万台,畜牧机械3.07万台,农业机械原值9.32亿元,全市已建立基层农机化服务组织445个,有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1.62万户。农村粮食和农副产品加工、农业道路运输、植保等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农业机械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主要问题 

1、农业科技研究开发能力薄弱,有效供给不足。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少,成果整体水平较低。部分成果的实用性不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刚刚才起步。全市农业科技研发人员不仅总量少,而且学科结构、专业结构均不适应调整产业结构和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持续农业发展需求,农业科技人员和科研投入尚难于适应进一步深化和超前研究的需要,提高效益、降低投入、保护和重建农业环境的科技积累严重不足。农业科研机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致使科技成果产出较低,科研与生产脱节。

2、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成果转化率低。全市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农业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发展滞后,服务活力与服务实力不够。遵义立体农业条件复杂多样,需求多样化和成果单一化及推广服务力量的薄弱,导致实用技术的入户率和技术到位率不高,再加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农户经济能力弱和农业比较效益低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市场驱动力。以上各方面原因的叠加,导致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技人员继续教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3、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全市农业科技经费分别为0.2827亿元.0.3067亿元、0.3410亿元、0.3819亿元,分别占当年农牧渔业总产值127.7528亿元的%,133.9183亿元的%、135.0736亿元的%、154.8350亿元的%,而全国2003年达0.23%,全省为0.09%,差距十分明显。全市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系统不健全,科技信息缺乏,手段落后,扩散能力弱,反馈渠道不畅。

二、遵义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建设现状

(一)南阳科技示范园

遵义市南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位于绥阳县,总投资100万元,核心区150亩,划分为五个功能区:绥阳“朝天椒”种繁区、苗木繁殖区、特种蔬菜种植区、精品瓜果种植区和农产品贮藏加工区。自2002年建设以来,探索了在贫困地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经验和模式,壮大了南阳村村级经济积累,成功组建了洋川镇南阳村蔬菜专业协会培育了南阳村无公害蔬菜,使园区内农户种菜年人均收入达2000元以上。同时,通过辐射带动作用,蒲场镇也组建了蔬菜协会,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定单生产,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支持下,通过4年的建设,园区已建成:①科技含量高的一个农业科技“孵化器”和农业技术产业化的龙头企业;②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中心和人才培训的基地;③科技与生产结合的园区,作为科技教育的重要基地;④形成布局合理、科技创新突出、产业化程度高、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二)遵义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

遵义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从1988年开始创建, 1996年经国家科技部正式授牌成立,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复核验收再次授牌,成为全国134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之一。现已基本 形成了南白镇以冶炼、化工、药业、建材、铝加工、食品加工为主体,龙坑镇以冶炼、建材、农产品加工、药业、养殖、种植、休闲旅游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到2004年底,遵义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共实现:社会总产值126510万元(南白96848万元,比2000年增长7.5 %,龙坑29662万元,比2000年增长6.1%),占全县社会总产值的18%,比2000年复查验收时增35%,年均递增11.22 %(南白29.75%,龙坑28.63%)。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第一产业为 9725万元(南白1775万元,龙坑7950万元);第二产业118433万元(南白90720万元,龙坑27713万元);第三产业62791万元(南白57408万元,龙坑5383 万元)。实现利润19999万元(南白15620万元,龙坑4379万元,比2000年的1246万元增长251.4%)。实现税收6206万元(南白镇3794万元,龙坑镇实现税收2412万元)。密集区人均收入3199元(南白3218元,比2000年的2465元增长31%,龙坑3148元,比2000年的2300元增长36.9%)。

在密集区内把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以遵义两城区对农产品的市场消费为导向,发展村级特色产业,建立特色产业带和基地村,密集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年加大,2004年,密集区实现:农作物良种推广率达100%,创办科技示范基地19个,村级示范达100%,蔬菜种植面积达2.5万亩,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建立花卉基地5个,经果林基地7个,蔬菜基地9个,特别是龙坑建立的谢家、八里两大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7000亩,县级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两个,面积2800亩,引进蔬菜新品种32个,预计产值 6575万元,菜农人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优质糯玉米遵糯1号广面积达7万亩,创产值8500余万元。畜牧水产业迅猛发展,到2004年末,良种瘦肉型猪出栏76069余头(南白镇43100头,比2000年增长42.3 %,龙坑镇出栏 32969头,比2000年的24278头增长35.8%),创产值9221  万元(南白镇5200万元,龙坑镇4021万元);大牲畜存栏10106 头(南白5320头,龙坑镇存栏4786头),出栏2047头(南白镇出栏1072头,龙坑镇出栏975头,比2000年的335头增长191%);家禽出栏76.1万羽(南白镇出栏 60万羽,龙坑镇出栏16.1万羽);渔业发展稳步推进,鱼苗育种面积达15亩,年培育鱼苗2000万尾,成品养殖面积达600亩,鱼产量达450吨,实现产值350万元。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涌现。随着密集区特色产业的发与之相配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也相继建立,如南白镇的豆豉厂,龙坑的贵阳南明老干妈食品公司遵义分公司、龙泰食品厂、龙坑酿造厂、老焦头辣椒食品厂、遵义兴达友源食用油有限公司、遵义县得惠饲料公司、贵州康星油脂有限责任公司、遵义县双狮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十几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既拉长了农业的产业链,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丰富了城镇居民对物质的需求,同时也解决了一部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红花岗区农业科技“孵化”器

红花岗区2001年开始在新蒲镇建设了农业科技“孵化” 器,规划面积1.5万亩,园区定位在科技含量高、管理机制新、投入产出高、示范带动性强;具有示范推动功能、科普教育功能、科普观光功能、龙头带动功能;“孵化” 器于2002年9月正式开园。迄今为止,取得一定成绩,一是利用温室大棚、喷滴灌等现代化农业设施进行生产,优良品种和适用技术示范推广效果明显,作为农业新材料、新技术的展示平台,“孵化” 器已成为农业技术成果推广的较好方式;二是结合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和绿色证书计划的开展,以“孵化” 器为培训基地,对农业科技人员进行了高新技术培训,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知识培训,对农民进行了适用技术培训,人数已达5000余人次;三是利用现代化实施优势,为城区节假日提供大量盆花,为发展花卉产业起到基地示范作用;四是现代农业设施生产的绿色无公害农业精品,高品位的规划设计,优雅的生态环境,深厚的科技内涵,使孵化园区成为市民科普观光热点地区,是乡村旅游的有益补充;五是与信天公司联合生产石斛苗,目前已达200万余株,成为石斛育苗的良好基地,为大量提供石斛种苗创造了条件。

(四)湄潭永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新技术示范园

湄潭永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新技术示范园核心示范区位于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包括永兴桥、永兴农场、石溪沟、桐子园、双塘、天堂坝、上坝、天棚等8个村(场),耕地面积1.19万亩,农业人口8700人,劳动力4258人。核心示范区地形以低山丘陵、平坝地貌为主,其中坝地占31%、丘陵占60%,峡谷占9%。

园区建设共完成总投资1824.7万元,其中农发财政资金1199.53万元(有偿资金173万元),农民及单位自筹625.17万元。其中技术引进54项,完成投资95.48万元(财政资金),占计划的117.88%;技术示范完成3万亩,投资81.07万元,其中:财政资金69.77万元、自筹11.3万元;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完成投资495.47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47.03万元(有偿70万元)、自筹148.44万元;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投资761.0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65.94万元(有偿10万元)、自筹195.12万元;配套农产品加工完成投资363.31万元,其中:财政有偿资金93万元、自筹270.31万元;完成其它投资28.31万元。

县委、县政府以粮油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为工作主线,以强化粮油深加工体系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为工作重点,使核心示范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根本改善,园区功能充分发挥,粮油种植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达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发挥了较强的粮油新技术示范效应,同时也对地方支柱产业发挥了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十一五”农业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关于农业农村工作和社会发展事业的指导思想,围绕“三化一强”的建设方针,努力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质量,保证农产品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种子创新工程和先进适用组装配套技术为重点,加大种植、养殖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创新,以高效、优质、安全为前提,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着力实施“①较大范围内实施高产高效益农业综合示范工程;②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③发挥传统优势,提升如茅台酒用高粱,黔北优质油菜等高产优质种养技术等重点科技专项” 。强力推进遵义农业快速、持速、健康发展。

(二)“十一五”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制约我老秘网市农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建设和打造“七大航母”,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初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强化“四种工程”、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集成创新和创新平台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十五”期末的基础上提高2-3个百分点。进一步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具体目标是:

(1)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0.5%;

(2)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的推广覆盖度和力度,为增加粮食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十一五”期末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740万亩,复种指数达2.96,粮食总产量达360万吨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500公斤,油菜籽总产量达30万吨,种植业科技贡献率达52%;外三元杂交商品猪的比例提高到75%,饲料报酬提高到3.3:1,母牛冻配覆盖率达到30%,产犊率达到65%,肉牛18月龄育肥体重达到300公斤,农作物秸秆过腹利用率达到20%;节水灌溉技术的农田达到268.59万亩, 建立节约用水试范区18个;全市农机田间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18%以上;

(3)为调整农业结构,药、竹、畜和传统优势产业的农业产业化建设,打造“七大航母”提供技术支撑。逐步实现种植结构多元化,提供草地畜牧业较成熟的配套技术及非粮食饲料替代传统粮食饲料的技术成果。“十一五”期末,全市制药企业产值达到15亿元,销售收入10亿,培育1-3个产值过3亿的企业,1-3个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品种,1-3个**材品种通过GAP认证;全市林业产值达20亿元,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现有3 %的基础上提高到6 %以上,重点林区农民来自林业的现金收入,占总收入的30 %以上;全市畜牧渔业产值达到96.6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1%,肉类总产量达到98万吨,生猪出栏974.92万头,肉牛出栏48.88万头,肉羊出栏149.45万只,家禽出栏3225万羽;

(4)为生态建设提供较成熟配套的实用配套技术。十一.五期末新增森林面积274万亩,新增森林覆盖率6.2%,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8.9%,公园绿地率新增5%、绿化覆盖率新增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新增1平方米,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30%以上,科技对林业的贡献率达40%以上;建立水资源保护区12个,保护面积1197.7k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3.9%,

(5)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农业科技队伍,逐步适应农业的产业需要;

(6)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以及科技基础建设工作初步适应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

(三)战略重点

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农业科技增收为主线,以“四种工程”、先进科学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主题,以新的“五突破”为手段,为打造“七大航母”和农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

1、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1)种子创新工程

走引进市外优质种质资源和利用好市内优质种质资源相结合,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道路,实现种质资源创新,选育超高产、好品质、广适应、抗性强、高效益的超级品种和专用型品种,并实现产业化。重点支持水稻、玉米、油菜、高粮等作物具有突破意义的超级新品种和专用型品种的选育,加快有利于发挥本市比较优势的畜禽、林竹和**材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筛选。

加速种子标准化、产业化进程和规范化管理。加强种子繁育、加工和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速度,大幅度提高农作物新品种的覆盖率。

(2)、构建高产、优质、高效、规模化综合粮食生产技术体系。

围绕动植物主要品种的种性要求,针对不同生态环境和生产水平的主要限制因子,研究开发解除危害的适应不同生态类型的优质、高产、高效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重点是高效节水、节地、节肥、节能、绿色、有机技术、重大动植物疫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山地农业机械耕作栽培技术以及轻型简化栽培技术和优化作物布局技术。

(3)构建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技术体系。主要是实现木本粮油、非粮饲料、节粮型畜禽种养技术和生态经济技术升级,促进粮食替代战略的逐步实施。建立适合遵义市情的现代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和监测、检测技术体系,重点加强粮、油、肉、奶、蛋、蔬菜、果品、水产品等无公害(绿色、有机)技术及生产、加工领域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支撑生态畜牧业

加快发展畜牧业小区,大力发展草食畜禽、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渔业。实现畜禽、水产、饲料作物、牧草等的育种技术、养殖技术、主要疫病防治技术的升级。

(1)加强畜禽水产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工作。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遗传资源特别是本地优良基因,采用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新品种和优良地方畜禽品系选育及其快速扩繁的技术水平,加速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优质畜禽水产品种的配套选育技术,特色畜禽和特种动物的选育技术。

(2)加速饲料资源、营养配方及加工利用技术研究。研究开发农副产品、蛋白质饲料的生产及高效利用技术,牛、羊高效缓释复合非蛋白氮新型饲料生产技术,高效生态营养配方和环境友好型饲料生产技术,非常规饲料综合配套技术,安全、无污染高效的饲料添加剂和高效稳定、低价、小剂量中草药添加剂等的生产技术,牛羊现代营养配方开发技术。

(3)加强畜禽水产业主要疫病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开发。研究主要疫病的发生发展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建立完善主要畜禽、水产业重点疫病预测预报、防疫、市场快速检疫和诊断治疗技术体系,推动畜禽水产业快速、持续发展。

(4)加速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围绕退耕还林还草,研究开发各类草地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加速饲用作物、优良牧草新品种选育及种植技术开发,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农业和草产业,提高节粮型畜牧业持续发展能力。

(5)加强规模养殖及产业化技术。重点开发规模化养殖及环保技术、畜产品保鲜及加工利用技术、高产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奶制品名优品牌开发与保鲜技术。加强对生态渔业、特种养殖技术推广工作。

(6)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业是遵义特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路是:以贸工农一体和产业化经营为动力,以特色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优势果蔬业、民族药业发展为重点,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的,以资源优势产业带和特种资源为依托,统筹区域经济,不断延伸农业生产链条和改变经营方式,提高其技术含量、管理水平、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其科技重点:

第一,特色食品和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技术。以制约特色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中的瓶颈问题作为科技介入的突破口,加速农产品加工科技进步,推动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和食品工业建设,实现生产规模化、技术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着力培育区域性支柱产业和建设龙头产业集团(或企业),继续搞好星火技术密集区和乡镇企业科技园区建设,以带动农业产业升级。

农产品贮运加工、保鲜、包装技术研究与开发,优先支持大宗农、林、国蔬、牧、渔产品及特色野生资源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包装技术及设备的开发与引进。

建立农产品加工优质原料基地。重点支持农、林、畜、药用动植物、功能性食品、微生物及野果、野菜等优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配套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大力培育和优先支持大宗农畜产品、果蔬、野生资源、饲料、饮料、食品、药用动植物等加工企业。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检测技术体系。重点加强粮、油、肉、奶、蛋、蔬菜、果品、水产品等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加工领域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第二,优势果蔬业技术。优势果蔬业是以立体生态特点和优势为基础,面向省内、省外和国外三个市场,合理开发和配置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果树、木本粮油和蔬菜种类及品种。重点开展主要蔬菜、果树和木本粮油新品种的选育和改良研究,研究适合于规模化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的栽培技术、加工技术、储运、保鲜、包装技术,建立相关的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测、检测体系。加强有机农业有关技术在果蔬业上的应用,做好重大技术成果储备。

第三,**农业现代化技术。加强**材资源的调查、收集、整理、保存、保护、利用技术研究;筛选培育有效成分含量高的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新品种(系);加强地道**材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技术研究;加强信息技术在民族药业管理、生产、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工作。

3、保障生态安全

研究开发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经营技术与退耕还林还草利用技术,提供不同经济型区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的时空配置技术和高产、稳产、高效、持续的经营模式和种植、养殖技术;提供陡坡退耕地的合理利用途径、生态重建的配套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主要用材林高产、优质、持续稳定、定向培育与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通过遗传改良、栽培与加工利用相结合,研究用材林定向培育、高效利用技术。采用有性选育与无性选育相结合、常规育种与基因技术相结合,培育优良家系、杂交系、无性系,以速生、丰产、优质为目标,从苗木培育、适地适时、密度控制、幼林抚育、土壤肥力维持、采伐周期、病虫防治等方面开展育林技术的研究,为提高用材林质量和林地持续生产力提供技术保证。

研究开发经济林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通过对经济林木良种培育技术、快速育苗配套技术、栽培技术及经营模式、林产品保鲜、加工贮藏技术、园林园艺植物培育技术开发,推进经济林生产、经营的科技进步,发挥经济林资源和产品的特色优势,促进特色林业产业发展。

研究开发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技术,重点研究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经验和模式,在此基础上以点代面,有重点、分步骤地扩大灭毒除害的规模和范围,并对外来有害生物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实施能源替代战略和节能技术。研究开发生物能源、节柴灶、沼气池等的改良建造技术和沼气、沼渣和沼液的综合利用技术,注重节柴技术体系建设。

4、加强高新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建立一批高新技术园区,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品,提高农用工业水平,推进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

加强生物技术的应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全面提升传统育种技术,提高性状选择的准确性和加速育种世代进程。重点是利用分子标记、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移植等高新技术,较快育成有突破性的农作物、果蔬、林木、花卉、畜禽等新品种。同时要利用分子生物等技术开发食品、**等产品。积极开展转基因动植物的安全性研究。

培育农业生物制品新兴产业,优先支持病虫防治生物制剂、生长调节剂、蛋白质和氨基酸制剂、动物疫苗的研究与开发,支持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反应器的开发与应用。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开发建立农业信息系统平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综合信息网的建设。以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应用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大数字农业、精确农业的开发力度,建立农林资源环境等动态监测系统和重大灾害的预报、预警系统。

加速工厂化农业的技术研究,优先支持种苗生产、水产智能化养殖、病虫害防治、栽培饲养管理等设施农业高效率和高效益的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并认真作好推广示范。大幅度提高农用工业技术水平,优先支持山地耕作、播种、收获及加工、工厂化农业实施、规模养殖等可配套、多功能机械设备的引进改良研制与开发,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和新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开展安全、高效的化学农药的研制。

5、加强农业科技集成和推广

遵义农业生产、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在区域之间、田地块之间、农户之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不平衡除了自然因素之外,技术落后、技术不配套、技术覆盖率不够高、技术标准实施不到位是主要原因。加强农业科技的集成和推广,缩小差异,是短期内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质量和效益最有效的途径。

要集成和推广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先进适用技术,包括:合理用养地、土地治理,良种良法,规模化饲养等综合技术,发挥多因素加性效应。实施百万亩、十万头(羽)、百万尾级和经济作物的大面积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科技推广工程,大幅度提高单产、总产和效益。智能农业专家系统采用先进手段去综合、集成、优化农业技术,大面积应用高效、安全、易行,要迅速扩大使用范围,并不断完善和提高。

6、农业产业化建设

根据遵义市畜、竹、药和传统特色产业及不同经济区域发展格局的构想,培育农业支柱产业。县市区级除要围绕市畜、竹、药和传统特色产业做好相关农业科技工作外,还要根据经济区划和自然区划,围绕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开发区域优势产业和发展特色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科技和文化素质为突破口,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人才培训,集成、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创办农业科技基地和示范企业,建立农业综合性服务体系等措施,提高县域经济自身发展能力。

7、创新体系建设

四、“十一五”重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

“十一五”期间,以项目为载体,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实施一批重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加快农业科技发展步伐,促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与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全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项目表见附表)

五、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规划和培育

(一)全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整体规划

根据我老秘网市现有园区建设状况及“十一五”农业科技发展需求,切实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拟在全市建立并完善2个国家级、2个省级、3个市级、14个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

1、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1)遵义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

根据自身条件,立足于资源和地域优势,以围绕产业化体系为主线,通过集中项目、集中行业、集中经济优势和科技力量等形式,努力打造核心示范园区。在现有的工业资源上,继续加快发展,同时以工促农,以果蔬种植为主,畜牧养殖为辅,辐射周边地区,带动农业科技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

(2)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湄潭粮油高新科技示范区

继续以粮油新品种的引进、开发及种植推广为主,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尽快实现产业化。

2、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1)遵义红花岗农业科技“孵化” 器

以现有“孵化” 器为核心,规划面积3000亩,培育发展果树、花卉、茶叶等产业,并培育和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业。

(2)余庆农业综合科技示范园区

园区建设以白泥镇为核心区,规划面积2万亩,以早熟蔬菜科技示范为主,促进、培育现有蔬菜产业,形成产业化;以发展二元母猪养殖为主,培育畜牧产业,形成产业化;发展以红金桔为代表的果树产业,培育形成产业化。

3、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1)遵义南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以市场为引导,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加快发展蔬菜、辣椒种植、加工产业等,发展畜禽水产养殖,并实现产业化。

(2)习水土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园区建设以土城镇黄金湾村、水狮坝村为核心区,规划面积3000亩,以早熟蔬菜科技示范为主,促进、培育、壮大土城镇现有蔬菜产业,同时以生猪畜牧养殖业为辅,确保沼气池的建设并切实发挥作用,形成循环生态科技示范园区。

(3)桐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以娄山关镇、楚米镇、新站镇、燎原镇已有的特色优势农业结构为基础,培育和建设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的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核心区面积近2万亩,其中优质柑桔示范基地3000亩,蔬菜产业示范基地5000亩,精品经果林示范基地8000亩,还包括畜牧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以及农业科技培训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4、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

各县、区(市)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生态资源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宜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充分协调种植业、畜牧业等发展。如正安可以建设白及为主的**材药业园区(基地),辅以经济作物或农作物种植及畜牧业共同发展。

(二)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及职能部门的作用,建立高效、协调的管理机制

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1号文件精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措施,切实抓好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建立高效、协调的管理机制,充分认识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是推进我老秘网市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我老秘网市城乡发展的现实需要,是遵义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要抓住机遇扎实推进我老秘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议政府成立全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协调指导小组,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市科技局,同时建立专家委员会。协调指导小组对园区进行宏观指导;办公室是协调指导小组的具体办事机构,负责处理园区评审、检查、考核等日常事务;专家委员会负责技术指导与技术咨询,参与园区的论证、评审、考核等。各县、区(市)需成立相应的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园区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省、市地方配套政策,指导园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管理办法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及监督等。

2、合理规划与布局

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把握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科学、合理规划和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技园区建设要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地方抓起,争取在园区建设上取得局部进展,并率先取得突破,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

3、政策扶持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措施,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重点是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上。由政府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协调,为园区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各县、区(市)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责任,硬化措施,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把园区建设成果体现在基层,让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4、项目为载体

园区建设要以项目为载体,在园区中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实施一批适合本地园区实际,综合示范效益高、农民得实惠的农业科技项目。加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以现代农业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示范为主,建立不同类型特点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重点建设工厂化农业科技示范工程、蔬菜新品种示范园区、粮油优质高产示范园区等,加快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

5、加大政府投入引导,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投入,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特别要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类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进入园区投资建设。加强引导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

6、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建立多层次的农业科技园区人才梯级结构,培养懂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选拔造就一批高水平的青年拔尖科技人才;建立人才激励和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创造条件,采取优惠政策,建立新型的科技人才聘用制度,吸引省内外从事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的优秀人才投身园区建设;完善科普教育体系,运用科普讲座、电视科普、广播专题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技宣传;还要进一步完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兴办农民技术培训班,进行各类专题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民技术骨干和农民企业家。
 
 楼主| 宁泰秘书 发表于 2012-1-20 08: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为促进我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再创山东农业发展新优势,根据年初工作计划安排,今年8月上旬省人大农委到黑龙江、辽宁两省考察学习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9月2日又到省农科院进行了调研,并召开了由省发改委、科技厅、农业厅、财政厅、科协、山东农业大学、登海种业公司等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座谈会。9月5日至9日,分别由主任委员班开庆、副主任委员宋继峰带队,在省农业厅和农科院有关同志陪同下,分两路到滨州、淄博和济南、德州4市做了深入调研。调研组在4个市的8个县(市、区)考察了16个基层现场,召开了4次座谈会,期间查阅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相关文件及省农业厅的大量资料。通过听、看、访、议,调研组一致认为,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农业科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投入最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时期。


  一、“十一五”以来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成效显著据统计,全省现有省、市两级国有农业科研机构40个,其中,省级农业科研机构1个、省属农业普通(成人、职业)高等院校4所、市级农业科研院(所)35个。全省拥有固定资产万元以上的实验设备5000多台(套),总价值10亿元以上,研究内容涉及农学、林学、食品科学等80多个学科300多个研究领域。农技推广服务机构覆盖了全省的所有乡镇。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58%,为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2010年,我省农业增加值达到3588.28亿元,比2005年增加1660.68亿元,实现了“十一五”提出的年均增长5%的目标。


  (一)科技对主要农产品安全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创新与推广了一大批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动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保障了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一是确保了粮食产量稳步提高。2010年全省粮食平均亩产、总产分别达到408公斤和4335.7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加18.9公斤和418.32万吨,刷新了1996年我省粮食生产历史的最高纪录,并实现了建国以来首次连续8年增产。德州市成为全国首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二是确保了主要经济作物和高值产品产量明显增长。全省棉花、油料总产五年累计分别为470.98万吨和1674.1万吨,均居全国第二位。水果、蔬菜、食用菌总产分别为1438.00万吨、9030.75万吨、230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19.7%、4.9%、74%。水果、蔬菜总产居全国首位,食用菌列全国第二。三是确保了肉蛋奶和水产品产量不断增长。2010年肉、蛋、奶、水产品总产分别为704.66万吨、384.84万吨、271.56万吨、783.39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7.1%、5.9%、38.1%、17.8%。其中肉、水产品均居全国第一位。


  (二)科技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引领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十一五”以来,我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从产业化来看,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产业化向纵深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突破8千家,比2005年增加2千多家,实现销售收入10880亿元、利润705亿元,均居全国第一位。从标准化来看,我省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90项,建立标准化基地3千多个,面积达3千多万亩。全省认证“三品一标”产品达到4784个,总量居全国第三。从科技化来看,我省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涌现出一批标志性重大成果。全省累计取得省部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28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培育农、林、畜、水产新品种1514个,引进种质资源5千多份,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和关键技术845项,主要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从国际化来看,“走出去”战略得到深入实施,农产品出口贸易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十五”末的69.1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2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6.8%,连续11年位居全国首位。从机械化来看,全省推广农机化新技术30项,新机具30余万台(套),农机化新技术累计新增实施面积4.95亿亩。农机总动力达到1.16亿千瓦,比“十五”末增加2400万千瓦。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比“十五”末增长17个百分点。从农民组织化来看,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3万个,入社成员350万个,各类种养大户达到17680个。合作社在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科技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加。“十一五”以来,我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培训、农业信息化建设等,明显增强了科技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撑能力。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90元,比“十五”末增加3059元,年均增幅12.2%。一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我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着力发展瓜菜、果品、花卉、中草药、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不断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稳步提升畜牧业和水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加速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2010年来自于蔬菜、果品、食用菌、茶叶四大特色产业的收入已占到农民总收入的22%。二是广泛开展农民培训,提高了广大农民科技素质。我省通过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三大农民培训工程”,先后培训农民680万人次,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种养殖大户,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据测算,参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农民比未经培训的农民收入约增加10%-40%。参加创业培训的学员中,有70%的农民新上了项目或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120多万名学员中,有90%以上的农民找到了新的就业岗位和致富门路。同时,在全省108个县(市、区)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基层科技创业活动,先后下派科技特派员11689名,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2180项,试点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增幅16%以上。三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农民致富提供了信息服务。我省被确定为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示范省首个试点省份,成立了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示范省实施方案获得国家科技部、中组部和工信部批复,现已正式启动建设。以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建立“山东省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热线”,初步形成新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以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在粮食作物生产、设施农业、智能物流等领域开展的农业物联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近年兴起的“农超对接”新型流通方式在我省蔬菜主产区和城市近郊地区发展较快,较好地解决了“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矛盾问题。


  二、我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主要做法“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农业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提升农业、服务农村、致富农民”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开创了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一)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科研创新平台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具体抓手,全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此十分重视,采取多种措施,坚持抓好抓实。为加强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融合,以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为载体,组织实施科技攻关计划,集中力量扶持一批有优势、有规模、有创新能力的科研机构,初步形成了以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研发机构为主体,带动辐射各市科研单位共同发展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是搭建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全省已建立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38个,其中,山东农业大学承建了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农科院承建了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山东冠丰科技有限公司承建了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另有农业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31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17家。这些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的建立,使我省在农畜产品良种选育、繁育、实用技术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滨州市依托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按照“1+1+N”模式(即一个管委会,一个投资公司,N个农业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单位),打造滨州农业科技创新“联合舰队”。二是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从2010年开始,我省启动了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现已建立了包括小麦、玉米、生猪、水果、蔬菜、花生等省优势产业的6个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积极整合科技资源,联合不同领域科技人员,集聚各方力量,以全省优势特色产业为主线,以高效种养业等农产品为单元,初步建立起从产地到餐桌全过程、从生产到消费全领域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了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三是实施了一批重大农业科研项目。我省大力实施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的自主创新品种,累计创造优异种质5367份,育成动植物新品种1032个,其中我省选育的济麦22号和掖单13号分别创造北方冬小麦和夏玉米全国最高产量纪录。认真组织实施“948”项目,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农业、畜牧、水产、林业和农机等方面高新技术、前沿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大力组织实施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重点支持农业生产、生态、水利、畜牧、林业和农机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切实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突出技术难题。在农业气象科技方面,自主研发了“山东省生态环境卫生遥感监测系统”,在全省17个设区的市、106个县可开展人影工作,大大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实力。四是建设了一批农业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截止到2010年底,我省构建了玉米、大豆、棉花等2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与推广应用。


  (二)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探索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一是坚持抓改革促建设,完善公益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针对前些年农技推广机构出现“网破、线断、人散”的状况,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2006〕30号文件精神,2007年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鲁政发〔2007〕97号),明确提出了“明确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机构,理顺管理体制,科学核定编制,完善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目标。截止2010年底,滨州、东营、烟台和潍坊等4个设区的市出台了改革意见,章丘、桓台、陵县、邹平等105个县(市、区)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占全省农业县的82.7%。在全省县乡农技推广机构中,共有人员编制21764人,其中,县级8917人,乡级及区域站12847人;财政全额拨款机构的比例达到94%,比改革前增加了22个百分点。在乡镇站中,实行垂直管理的县11个,乡镇站82个,设立区域站99个;双重管理的县24个,乡镇站264个;乡镇直接管理的县为70个,乡镇站845个。历城、桓台、牟平和莱州等部分县(市、区)还建立了村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站。同时,林业、水产、水利、畜牧兽医和农机系统的基层服务体系也得到了加强。二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搞好农业技术多元化服务。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贯彻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意见(鲁发〔2008〕23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省各级政府在改革和加强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同时,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供销社、邮政物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服务组织参与农业技术服务。目前,全省初步建立了以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为主,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共同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淄博市的山东思远蔬菜专业合作社定期向1200多户社员传播技术信息,普及科学种田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滨州泰裕麦业有限公司与农户联合,大力发展优质麦生产,公司生产的“中裕”牌系列面粉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放心面、中国名牌。三是以实施国家、省里重大推广项目为抓手,探索多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近几年,我省通过推进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实施全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国家跨越计划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星火计划、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科普惠农示范工程和省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重大项目等,探索完善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农业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技人员-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基地-科技示范户”、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创业、农技110、农村“三电合一”等多种推广模式,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济南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建设的意见》,大力实施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建设“双三六”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四是发布主推技术、主导品种,引导农民选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针对生产技术需求,重点突出农业防灾减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关键环节,我省从2005年开始,建立了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年度遴选发布制度,每年发布的主推技术、主导品种均超过120项次,有力促进了农民掌握使用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加快了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普及。五是建立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这几年,省、市、县各级都建立了一大批规模较大、标准较高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依托基地组织开展万名科技人员下乡活动,面对面指导农民生产,手把手传授新技术,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来带动农民致富。


  (三)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逐步改善农业科技进步条件。“十一五”以来,我省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坚持把科技进步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积极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一是持续增加省本级的财政投入。据统计,“十一五”以来,省级财政累计筹集专项资金11.72亿元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比“十五”期间的投入有较大增长。其中,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民培训的专项资金投入达到2.6亿元。从1995年就率先在全国实施的农业良种工程,截止到2010年,省级财政累计投入4.7亿元,同时带动地方配套资金投入超过10亿元。二是努力争取中央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基本建设。从2005年以来,中央预算内先后投资1.76亿元用于我省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增强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从2007年以来,中央预算内先后投资8.43亿元支持我省3048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和162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进行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大大推进了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从2010年以来,中央预算内先后投资9800多万元,支持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建设,提高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三是市县财政投入逐步增加。近几年,市县财政在农业科技领域投入逐年增加。滨州市本级财政2010年用于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资金达到4656万元,比2009年增长18%。淄博市连续三年投入财政资金5100多万元专项用于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桓台县每年投入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资金达到1500万元以上。济南市财政投入1530万元用于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培训中心。四是积极完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多年来,省财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开拓扶持领域,陆续启动实施了农业良种工程、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等项目,逐步建立了覆盖全程、环环相扣、衔接紧密的财政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体系。五是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为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项目顺利实施,省财政积极创新,大胆实践,探索建立了科学、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机制。在项目管理方面,注重发挥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农业科研院校专家的“智囊”和“外脑”作用;在创新研究方面,全部实行课题制管理,鼓励跨部门、跨单位、跨区域组成课题组进行联合攻关,鼓励省外高层次人才参与课题研究;在技术推广方面,积极采取省级推广单位牵头组织、县级具体实施的“上下结合”管理模式,切实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虽然我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省市农业科研单位分属省市两级政府或部门管理,条块分割,力量分散,重复研究较多,科技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业领域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协作攻关能力不足,产前、产中、产后技术集成配套的重大成果偏少。农业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对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的聚集能力急需增强,缺乏“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种业集团。


  二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待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法》尚在修订之中,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虽有法可依,但不够明确具体,落实不够到位。农业部门、科研单位、农业院校、供销社和科协系统等从事推广的主体较多,但相互协调、系统完善的多元化推广体系还未建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参差不齐,从性质上划分为财政拨款、差额补助和自收自支三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费紧张、人才短缺、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知识更新较慢等问题。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投入不足。据统计,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投入占到农业产值的3%~5%,发展中国家一般在1%以上,而我省作为农业大省,投入水平只有0.1%~0.2%。课题立项多采取竞争性申报办法,且执行时间较短,缺乏连续性、稳定性投入。特别是对种质资源保护的支持力度不够,部分珍稀、特色资源面临遗失或灭绝的危险,影响到农业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在推广方面,省、市两级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具有明显的成果与人才优势,但因缺乏专项推广经费保障,在科技推广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工作条件较差、培训场所缺乏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是农民吸纳新技术的能力较低。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呈现出老龄化、女性多的趋势,务农人员文化水平较低,接受科技知识的能力不强,增加了农业科技推广转化的难度,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和我省实际出发,就进一步做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与引领能力。按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要求,对接我省农业产业振兴规划,在继续支持现有的玉米、蔬菜等6大产业体系创新团队的基础上,尽快启动其他农产品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到“十二五”末实现我省主要农产品全覆盖。推进产业技术体系与农技推广体系的深度融合,通过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进一步整合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农业企业、农技推广机构的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构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网络,大幅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进而培植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我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二)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加快制定《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管理条例》,高度重视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设立专项经费稳定支持山东省农作物和林木种质资源中心等公益性资源保存机构,切实发挥资源中心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省市各级农业科研单位及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农业企业组建创新联盟,建立完善农科教结合联席会议制度,围绕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尽快形成纵横结合、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农业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确保其有必要的试验基地,有持续的经费支持,有稳定的创新队伍,保证农业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鼓励企业设立研发基金,尽快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集团,着力提升民族种业竞争力。


  (三)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构建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实行公益性推广和经营性服务分类管理。明确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乡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业务、经费等原则上由县级农技推广行政部门管理,稳定基层推广队伍,保障其必要的办公场所、推广和培训设施设备等工作条件。将公益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科技推广工作纳入政府支持范围,借鉴黑龙江、江苏、重庆等省市经验,设立推广专项给予支持。鼓励农场、林场、牧场、渔场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面向社会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活动。规范经营性服务行为,除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外,其他单位及其科技人员可通过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技术入股等形式提供有偿服务,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农民培训,继续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等培训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四)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增强资金保障能力。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财政支农投入,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建立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GDP、政府科技投入、政府财政收入挂钩联动的长效机制,力争到2015年,我省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GDP的比重达到2.2%,农业财政研发投入占政府研发投入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提高到0.5%以上。优化农业科研单位的经费结构,保障在职人员工资及单位运转经费,增加事业费投入,提高稳定支持的科研经费比重。完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要制定政策、优化环境,创造条件,引导民间、企业、外资参与农业科技投入,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建立农技推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农技推广资金,并努力做到逐年增长。
 
 楼主| 宁泰秘书 发表于 2012-1-20 08: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发挥科技在建设四川现代农业中支撑作用的调研报告




  新年伊始,中央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个跨越”的发展战略中,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是我省实施四个跨越的基础性跨越,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从我省当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来看,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传统农业特征依然明显,农业机械化、信息化、设施化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水利化长期徘徊在40%的水平,远低于东、中部的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要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实现“四个跨越”的发展战略,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成为至为重要的关键因素。为此,省政协科技委员会于今年3月至4月奔赴成都、泸州、内江、资阳、雅安、眉山等地就我省的科技研发和推广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四川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我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力度,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农畜产品加工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新型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已初显成效,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取得较大突破

  “十五”以来,我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一批显示我省优势和特色的农业科研团队正迅速成长,带动了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聚集和培养。广大的农业科研人员,紧紧抓住我省农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在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大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基础性以及应用性研究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克隆技术”“食用菌细胞融合技术”、“动物胚胎移植”等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采用航天诱变技术创制出水稻优良品种取得成功,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果蔬等近千种新品种和新型配套技术的广泛推广使用,为我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初步形成

  当前,我省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初步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一是由市、县、乡镇三级政府组成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在农业科技推广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二是龙头企业正逐步成为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龙头企业在实现生产基地的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三是由农村生产和营销大户、种养能手、相关农村科技人员等,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织成立的农民合作组织或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逐步成为农村中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载体;四是由大专院校、相关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科技推广机构、科技专家大院、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农村信息化基地等组成的农村科技中介机构,正在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兴力量。

  (三)农业科技推广方式不断创新

  实践中我省各地不断创新农业科技的推广方式,探索出了许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方式。雅安的专家、产业、农户相结合的“专家大院”新模式;邛崃市创造的信息跟踪、质量追溯的“电脑猪”、“数字米”生产管理新方式;资阳市探索并推行的生猪产业发展的“六方合作加保险”运行机制;广汉的专家+协会+农户的模式;成都市充分利用“农户科技入户工程”、 “科技特派员制度”等项目的实施,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较强科技应用水平的科技示范户;雅安、双流、大邑等县建立的“聘请一个专家、建设一个大院、依托一家公司、建设一个基地、带动一项产业”的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新模式。 2006年,全省省、市、县三级共派出科技特派员1845名,建立专家大院224个,专业技术协会1033个,成立省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另外,全省每年下乡开展科技服务的省、市、县、乡农技人员达2万人左右,推广农业新技术成果200余项,服务、指导粮食经济作物达3000多万亩,为农民增收15-20亿元。

  二、四川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省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虽然说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应该看到,要发挥农业科技对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面临的问题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二差三缺失”。

  (一)农业科技的产学研结合较差

  我省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等各方面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是由于受科研体制和机制的制约,致使重研科轻转化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农户之间的结合较差。一方面我省科研院所实行的是条块分割管理,虽然拥有数量较多的科研院校,但力量分散,且缺乏统一协调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难以形成科研综合集成能力,不能有效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同类型的科研课题,低水平的科研重复,造成科研资源的严重浪费。我省在“十五”以来选育出了数百上千个品种,相当部分没有重大的突破,基本上在一个产量级层面或技术层面上重复。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科研院校的科研项目与企业、农户的经济社会条件缺乏一致性,针对性不强,农业研发在盯紧市场、瞄准需求方面做得不够,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有50%的科研成果未能得到充分应用,特别是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突破性品种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少等现象同时存在。如农户急需的优质农畜产品以及节水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缓慢。同时产业化龙头企业发育不成熟,基础条件差,大多不具备基本的研发条件,它们的产品开发大多依靠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同时,龙头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也较强,部分企业还轻视科研人员的劳动,没有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不愿意按市场规律给科研人员付出报酬,诚信度差。

  (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投入较差

  农业科技研发是一项具有较强公益性的工作,需要相关行业特别是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才能保证各项农业实用技术的有效供给。但我省近几年科技投入出现了较大偏差,科技活动投入指数连续三年降位,从全国第9位退至2005年的12位,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在全国26位左右,排名靠后。科技三项费用支出不到山东的一半,仅为辽宁的1/3。农业是公益性很强的产业,没有政府的强力支持是不行的。目前我省的农业科技投入低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减少的趋势,使农业科研成了“吃饭”科研,研究工作得不到正常的开展。另外,由于涉农企业本身经济实力较弱还未能形成自主的研发体系,再加上对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在缺乏政府提供的一系列政策导向、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的情况下,完全由企业来进行科技的研发和推广显然是不现实的。加之当前由政府和涉农企业共同进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长效投入机制也还没有建立,使得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缺失

  在近几年的乡镇改革中,大量的乡镇科技推广机构被精简,人员流失,政府主导的科技推广体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考验。一方面随着基层科技推广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界定和分离,原有的政府主导的科技推广体系进行了职能转换。在我们所调查的县市区显示,现在的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科技推广人员主要偏重管理,懂市场、有技术、会应用的一线农技推广骨干严重缺乏,基层反映强烈;同时,知识结构老化,市场应变能力不足,新型技术、新兴产业、产前产后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多,严重影响到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专家大院、六方合作等新型的科技推广模式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阶段,还远不能替代政府主导的技术推广体系,使得当前的农业技术体系面临缺失。同时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不彻底,经营性和公益性没有彻底分开,各地都存在同样类似的问题,推广体系的缺失,使新技术新品种难以顺利推广,农畜产品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四)农业科技推广对象的缺失

  作为农业劳动力的资源大省,近年来,我省劳务产业开发不断深化,劳务输出逐渐由短期性转移方式向长期性转移方式转变,务工人员就业岗位类型增多,劳务输出的效益和质量都有了很大进步。2005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已达1637.3万人,比上年增长9.9%,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已达40.6%;举家外出务工农户达到200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比重的10%,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虽然说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缓解了人地矛盾,有利于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但是,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多为青壮年劳力和农村中的精英分子,留在农村经营土地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出现了较多的“空心村”,调查中一个村440户中有180户举家外迁。剩余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造成了农业科技推广对象(农民)的缺失。

  (五)农业科技经营载体的缺失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特别是乡镇政权近年来在组织、管理农业生产上的弱化,农业合作组织和农民龙头企业发展不健全,造成了我省农村技术推广、经营、生产、融资四个体系的缺失,虽说我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长足的进步,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大。但是,无论是农村龙头企业还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主要还是在产品的销售上为农户提供服务,或者是简单的技术指导和物资采购等服务,还没有起到连接农业科技研发单位和农户之间桥梁的作用,其农业科技经营载体的功能还存在缺失,更不要说自主进行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

  三、创新四川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的建议

  面对我省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涌现出的新特点和新问题,只有从多个方面着手进行科技创新,才能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省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

  (一)创新农业科技研发主体管理

  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省农科院、四川农大为依托,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重大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特别是在畜种、经济类作物等技术壁垒上进行重点突破,走农业科技集成、集约化道路。同时对全省农业科研机构进行分类改革、分层改革和区域科技资源的优化重组,建立成都、南充、绵阳、达州、内江等5个左右二级特色创新中心,比如成都市以油菜蔬菜花卉为特色,达州已苎麻为特色,分类指导,重点投入,构建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特色明显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的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开发新体制。

  通过农业区域创新中心的建设,建成适应我省农业现代化的技术体系与平台,从而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区域中心主要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疫预警体系,及配套技术、生物技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和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等全局性、关键性技术攻关上取得突破,奠定农业技术跨越的基础。市县级农业科研机构则在区域中心的指导下完成本地区农业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配套研究。

  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向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发展。通过政策,资金等杠杆引导这些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研发力度,提高研究水平,充分发挥其机制灵活、市场适应性强的优势,加快建立产权明晰的企业化科技研究开发体系,使其逐步成为农业科技研发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建立健全一个以政府推广组织为主体,推广队伍多元化,技术服务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首先,准确界定公益性职能,围绕其职能加大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力度,尤其是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有效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不断改革公益性科技推广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集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对公益性机构,由财政全额供养;对中介性机构采取“养一段,扶一程”,让其逐步走上半自给道路;对经营性机构则大力扶持,实行企业化经营,增强科技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科技带动力及推广农业新技术的辐射功能;进一步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对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优化政府推广部门主导型的农业技术传导模式,加强机制建设,提高推广人员素质,探索区域农技推广中心的模式,我们认为成都市在这方面为全省树立了一个典范,应在全省推广其区域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农业科技企业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资金雄厚、机制灵活、市场反映迅速,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未来农业技术推广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大力发展“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型传导模式。

  (三)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的经营主体

  按照构建多元化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的目标,推进经营主体和技术推广主体相结合的步伐,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培育多元化农业科技经营主体,不断满足农民的多样化技术需求。一是鼓励和支持科研教育单位、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技术团体等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物结合、技术咨询等服务。二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加强对各类科技经营主体的管理和业务指导,充分发挥其机制活、效率高、针对性强等优势,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三是提高科技型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以企业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能力强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和企业示范基地,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示范推广一批适用于农畜产品加工的重大关键技术,使其成为最重要的经营主体。四是各级政府设立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招标中,应允许各类农业科技经营组织享有平等权力,参与政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竞标。各类农业科技经营组织,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强化农业技术服务的信用自律机制,加强行为自律,坚持依法经营、诚信服务、公平竞争。

  (四)构建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投入体制

  深化改革和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建设,投入是关键,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为支撑,社会团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

  首先,保障供给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政府要调整投入结构,建立农业科技的投入的长效管理体制。确保对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使公益性推广机构正常履行职能。强化检查落实,按照相关法规使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必须达到农业总产值的1%以上;省财政应保证和不断增加基础性和公益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投入,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省本级科技三项经费的三分之一以上应用于农业科研。对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建设、“菜篮子”工程、商品粮棉基地、畜牧产业基地建设等重大农业项目,建议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科技难题和相应的技术进步与开发工作。

  其次,鼓励社会资金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投入。要强化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高科技企业要从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业科技开发,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取比例不得低于5%;企业投入农业科技开发,可按适当比例冲抵、减免税收;鼓励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参与高科技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发。对于经营性的研发实体和推广实体,金融机构应给予积极的贷款支持,并使这种支持规范化和制度化。

  (五)建立农业科技的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现代农业,深化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建设,还必须全力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1.对在编的农技人员进行梳理。调整非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农技人员资格制度;清理占有农技推广人员编制却没有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空出编制招录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压缩通过非正常渠道进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人员,实行农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积极鼓励和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加入研发推广队伍,应切实解决有志于农技推广事业的大学生的就业编制问题,保障他们的待遇。

  2.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培养一批农业技术专家和农民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增加推广人员的在职进修机会,加强农业技术职业教育建设工作,将职业教育建设成为我省农业科技人才培训的重要平台;培训时应充分发挥农广校、农技校、乡镇企业培训中心等这些学校机构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传播农业技术信息。

  3.政府主导建立专项培训基金,专款用于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加强农业科普知识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和科技观念。

 
 楼主| a446745393 发表于 2012-2-13 10: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_16984349925490629196_1:} 为促进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实施五大战略,提升我老秘网县农业科技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按照县政协汾协发(2011)13号文件安排要求,政协汾西县委员会成立调研组于10月27日对我老秘网县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soso__3419049825043533360_4:}
 
我懂了 发表于 2012-2-14 13: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台州白癜风医院不错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5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